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第一百八十六章 顿悟
多少有点问题的除魔录 本章字数:4959 多少有点问题的除魔录txt下载
十方意识顿开,脑子里的许多晦涩,突然就清明了起来。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让世人对这个世界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解,所谓“觉悟见真”,其实就是让你抛开事物的外表,去思索其背后的本质,而“心中是如来”这么一句话也是这么来的。
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是督促人去思考的,众生皆思考,众生皆见本心,见心中如来,如此,众生皆解脱,众生皆自由,最终便能达到众生皆佛。
当你放弃思考的时候,你就在放弃自己身为人类的尊严,也放弃了成佛的资格。
比如,有些人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某件事物上,比如追星,他看见自己喜欢的明星变得更好了,上了什么节目,人气提高了多少,又赚了多少多少钱,所以他们欢呼雀跃,自己也跟着高兴了起来
有时候,看见自己喜欢的明星炸圈了,倒霉了,起节奏了,所以他们也跟着沮丧了起来。
这样的快乐,有意义吗?你甚至都不是在为了自己而快乐,你的快乐不是出自你的思考,你的灵魂被别的东西所牵绊。
快乐是快乐了,但毫无自由。
当快乐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拿起一个金属玻璃组成的机器,跟着上面的提示点点点就可以得到的时候,
这快乐一定是廉价而不健康的,因为你的快乐和你自身无关。
连自己到底是否开心都不思考,那开心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觉得,开心就开心了,何必自寻烦恼去思考什么“开心的意义”?开心有意义吗?什么东西都要问,有什么意义,那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就是,这就是自由的本相。
人类必须思考,这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你应该对你的每个行为都思考,都深思熟虑,都探究背后的本因,最后,哪怕是做出相同的选择,也比不思考更有意义。
正所谓曾有“匹夫一怒,街头愤而杀人”,又有“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二者都是激怒杀人,结果上看毫无区别。
但实际上,匹夫一怒,街头怒火中烧,愤怒杀人,是头脑一热,是被怒火驱使,被本能驱使,被锁链绑缚着行动。
士之怒,是深思熟虑,是经过思考,他的怒火不是被本能驱使,而是明白怒火的来源,明白这怒火的起因,所以做出终结这一切的决定。
所以,有的人头脑一热,上去捅死了人,事后却会无比后悔,。
因为他没经过思考,他被怒火驱使过后,才发现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思考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必要杀人。
但士之怒却根本不会后悔,因为他动手之前就经过了深思熟虑,就已经明白自己做出决定的起因,过程,并得出了这样是最好的方法,于是毅然去做,虽九死犹无悔。
这便是“一腔血勇”与“义之所在”的区别。
只要经过你的思考之后的行为,无论做什么,都只需要承担后果。
就算你做出的结果和那些没有思考的人做出的事情是一样的,你的行为也比他们更有意义。
因为他们是误打误撞,而你是有的放矢。
这便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区别。
去践行自己的道路,去实现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果,去使用自己思考得出来的方法,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自由的事情吗?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
有了这样的自由,所以解脱,不畏生死,不惧强敌,可以以道为生,为道而死。
自由,就是人在觉悟之后达到了大智慧,从所有苦因中解脱。
众生是非颠倒,认假为真,沉沦在苦海中无法自拔,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几乎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都像奴隶一样,被重重枷锁奴役和束缚,没有一个众生能作得了自己的主,能真真正正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他们不自由,身不由己的生,身不由己的死,身不由己的爱和恨,身不由己的奔波操劳一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切,只是惯性的生活着,生老病死着,在枷锁的束缚下,被诸多事物驱使,不得自由。
举例而言,世尊如来,佛祖释迦摩尼,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出身于最高的高种姓,父亲是一国国王,号称净饭王。
身为王子,佛祖自小就有三十二位侍女服侍,四季居住在不同的宫殿中,过着无比奢华的生活。
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完美的典范,一出生就是王子之位,注定要继承王位,从小在群芳环绕的宫殿里享尽荣华,但却没有被养废掉,实际上正相反,他饱读诗书,身体高大健壮,面容英俊不凡,文武双全,而且性格温和善良。
他能令所有女人一见倾心,哪怕是邻国那美貌无比的公主看见他,也瞬间沦落。
他有着令其他勇士臣服的人格魅力,作为王的继承者,追随者无数,人人都愿意跟在他的身后。
他不仅娶到了温柔美丽的公主,还有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儿子,尽享天伦之乐,只需要继承王位,就可以享受贤王之名,然后圆满度过这样的人生。
这样的一生,已经是凡人们所能奢望的极致了吧!
千般荣华,万种富贵,富足完满,不管是精神需求还是生活需求,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但是,在一个半夜,尚且年幼的释迦摩尼,悄悄起床,独自离开了富丽堂皇的宫殿,离开了他的国家,他走到河边,剃掉了自己的胡须和头发,抛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妻儿与父亲,抛弃了金银财宝,身无长物,独自朝着极远处的世界走去。
他开始了自己的旅行,开始了自己的思索。
一开始,他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
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上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佛祖独修苦行,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他的身体在旅途中衰弱,因为苦修而生病,英俊的容貌逐渐变得沧桑。
他失去了一切,好像什么也没得到。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诸多凡人而言,他的生活已经完美无缺了,为什么他要放弃这一切,一个人在外面流浪,靠乞讨为生?
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英俊的容貌被岁月所抹消,健壮的身体因苦难而瘦弱,甚至连家人与王位都失去了,简直亏到姥姥家了。
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感觉到了“不自由”。
是的,不自由。
他天资聪慧,所以他可以感觉到不自由,他好像是被一张巨大的网包裹着,被无数的丝线缠住,然后拖向死亡,不得解脱。
这张网是什么呢?
年轻时候的佛祖不知道,他只是隐隐约约感知到了,却不知道那是什么。
他不自由,被这张网所束缚,被这张网所捆绑,拖拽,在其中滚来滚去,却始终无法脱出其中,凡人沉沦红尘无法察觉,佛祖却天生智慧,察觉到了这张网的存在。
为了脱离这张网,他毅然放弃了一切。
可是,蹉跎半生,独自一人苦修,他失去了所有东西,整整六年过去了,缠绕他的网虽然数量变少了,可是依然存在,而他依然没有明白那张网是什么。
年轻的佛祖,起身,重新进食,然后继续远行,独自徒步来到菩提伽耶,坐在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开始思考,他想不明白那到底是什么。
他开始思考,老病死苦,种种不如意事,从何而来?
菩提树上,月升日落,潮起潮歇。
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
他开始思考,快速的思考。
正如同十方现在一样。
因为他明白了,明白了当初佛祖于菩提树下的想通了什么!
如果能识得自性,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善!用智慧观照自身,是谓思索,有思索,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到自己本来的真心。
认识了自己本来的真心,即是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如此,便成了佛!
佛并不是什么超凡的存在,佛不能灭世,没有神通,甚至佛也可能是普通人,甚至不能去影响这世间的种种。
佛只是一个悟通了因果之法的智者,他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将这些智慧带给他人。
佛,即觉悟者,仅此而已。
佛家修行,追求万般,分作无数支脉,有法华宗,真言宗,密宗,各有经义追求,其中有大乘一流,追求为何?
无他,四字而已——
众生皆佛。
人人皆可,开识,觉悟,于是,众生皆佛。
释迦摩尼到底悟到了什么?
在菩提树下,他终于察觉到了,束缚自己的那张网是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独立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事物相关联。
不在这张网上的东西,对其他事物而言就不存在,当你存在,你就已经落入了这张大网,你被看见,听见,碰见,干涉其他事物,便是落入这张网中。
众生皆在其中。
网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事,物,人,诸多存在之间,通过各种感官联系,一动便相互牵扯,譬如你今年栽下树木,明年他人就可以在此乘凉,又比如你昨天打了同桌一耳光,下课他就绊了你一脚。
如此种种牵绊,联系,便是因果。
有因就有果,果又成为新的因,因果流转,生生不息。
因果,仿佛是无数纵横交错的丝线,构成了无数的,飘飘扬扬,有聚有散的“网”。
这一张因果大网,笼罩一切,每个人都是这张网里的一根线,两根线相交,便是网。
这些交点就具现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这种交点,佛祖称之为“缘”。
所谓缘起缘灭,便是一根根因果之线相交,后又分离。
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诞生出来的。有缘,故而有了一切你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
这也是佛教开识的根本,超感知的来源。
开识,不只是观测到,而是通过缘起缘灭,而感知到这一张因果大网,正如同佛祖感觉到这张大网的存在。
而佛祖当初菩提树下悟道的根本,便是“缘起性空”。
佛祖终于意识到了,这张大网是挣脱不开的,是不可能脱出去的,因为这大网便是组成世界的本身,大网本身并不存在,因果之间的交涉,因缘而起,缘尽而散。
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挣脱大网,而是照见本性,随缘而起,以本性为指导,方能在大网之中证得自在,无有拘束。
水有阻力,可鱼儿在水中依然自由。
因果之网阻力更甚,但通过思考,照见本性,通过本性引领行为,如此在因果之网中,也能如鱼得水。
十方端坐,身下莲花盛开。
意识已开,他却并无喜悲,一一手拈花,突然吟诵道:“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欲求见佛,须见自心佛性,但识众生,只因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然后,他看向掌心的佛国,声如天龙,振聋发聩!
“佛在众生中,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得大自在!”
十方心中顿悟,照见本性,与掌中佛国里宣讲自己所悟!
他金身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净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
身下宝莲,放出光华,周满世界,有百千亿叶,其华光明,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天上院宮倒吸一口凉气!
顿悟?!
一朝顿悟,立证佛陀!这大菩萨,有了佛陀果位了!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64665.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64665/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6466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八十六章 顿悟)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大脑被掏空谢谢您的支持!!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让世人对这个世界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解,所谓“觉悟见真”,其实就是让你抛开事物的外表,去思索其背后的本质,而“心中是如来”这么一句话也是这么来的。
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是督促人去思考的,众生皆思考,众生皆见本心,见心中如来,如此,众生皆解脱,众生皆自由,最终便能达到众生皆佛。
当你放弃思考的时候,你就在放弃自己身为人类的尊严,也放弃了成佛的资格。
比如,有些人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某件事物上,比如追星,他看见自己喜欢的明星变得更好了,上了什么节目,人气提高了多少,又赚了多少多少钱,所以他们欢呼雀跃,自己也跟着高兴了起来
有时候,看见自己喜欢的明星炸圈了,倒霉了,起节奏了,所以他们也跟着沮丧了起来。
这样的快乐,有意义吗?你甚至都不是在为了自己而快乐,你的快乐不是出自你的思考,你的灵魂被别的东西所牵绊。
快乐是快乐了,但毫无自由。
当快乐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拿起一个金属玻璃组成的机器,跟着上面的提示点点点就可以得到的时候,
这快乐一定是廉价而不健康的,因为你的快乐和你自身无关。
连自己到底是否开心都不思考,那开心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觉得,开心就开心了,何必自寻烦恼去思考什么“开心的意义”?开心有意义吗?什么东西都要问,有什么意义,那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就是,这就是自由的本相。
人类必须思考,这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你应该对你的每个行为都思考,都深思熟虑,都探究背后的本因,最后,哪怕是做出相同的选择,也比不思考更有意义。
正所谓曾有“匹夫一怒,街头愤而杀人”,又有“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二者都是激怒杀人,结果上看毫无区别。
但实际上,匹夫一怒,街头怒火中烧,愤怒杀人,是头脑一热,是被怒火驱使,被本能驱使,被锁链绑缚着行动。
士之怒,是深思熟虑,是经过思考,他的怒火不是被本能驱使,而是明白怒火的来源,明白这怒火的起因,所以做出终结这一切的决定。
所以,有的人头脑一热,上去捅死了人,事后却会无比后悔,。
因为他没经过思考,他被怒火驱使过后,才发现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思考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必要杀人。
但士之怒却根本不会后悔,因为他动手之前就经过了深思熟虑,就已经明白自己做出决定的起因,过程,并得出了这样是最好的方法,于是毅然去做,虽九死犹无悔。
这便是“一腔血勇”与“义之所在”的区别。
只要经过你的思考之后的行为,无论做什么,都只需要承担后果。
就算你做出的结果和那些没有思考的人做出的事情是一样的,你的行为也比他们更有意义。
因为他们是误打误撞,而你是有的放矢。
这便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区别。
去践行自己的道路,去实现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果,去使用自己思考得出来的方法,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自由的事情吗?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
有了这样的自由,所以解脱,不畏生死,不惧强敌,可以以道为生,为道而死。
自由,就是人在觉悟之后达到了大智慧,从所有苦因中解脱。
众生是非颠倒,认假为真,沉沦在苦海中无法自拔,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几乎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都像奴隶一样,被重重枷锁奴役和束缚,没有一个众生能作得了自己的主,能真真正正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他们不自由,身不由己的生,身不由己的死,身不由己的爱和恨,身不由己的奔波操劳一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切,只是惯性的生活着,生老病死着,在枷锁的束缚下,被诸多事物驱使,不得自由。
举例而言,世尊如来,佛祖释迦摩尼,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出身于最高的高种姓,父亲是一国国王,号称净饭王。
身为王子,佛祖自小就有三十二位侍女服侍,四季居住在不同的宫殿中,过着无比奢华的生活。
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完美的典范,一出生就是王子之位,注定要继承王位,从小在群芳环绕的宫殿里享尽荣华,但却没有被养废掉,实际上正相反,他饱读诗书,身体高大健壮,面容英俊不凡,文武双全,而且性格温和善良。
他能令所有女人一见倾心,哪怕是邻国那美貌无比的公主看见他,也瞬间沦落。
他有着令其他勇士臣服的人格魅力,作为王的继承者,追随者无数,人人都愿意跟在他的身后。
他不仅娶到了温柔美丽的公主,还有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儿子,尽享天伦之乐,只需要继承王位,就可以享受贤王之名,然后圆满度过这样的人生。
这样的一生,已经是凡人们所能奢望的极致了吧!
千般荣华,万种富贵,富足完满,不管是精神需求还是生活需求,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但是,在一个半夜,尚且年幼的释迦摩尼,悄悄起床,独自离开了富丽堂皇的宫殿,离开了他的国家,他走到河边,剃掉了自己的胡须和头发,抛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妻儿与父亲,抛弃了金银财宝,身无长物,独自朝着极远处的世界走去。
他开始了自己的旅行,开始了自己的思索。
一开始,他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
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上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佛祖独修苦行,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他的身体在旅途中衰弱,因为苦修而生病,英俊的容貌逐渐变得沧桑。
他失去了一切,好像什么也没得到。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诸多凡人而言,他的生活已经完美无缺了,为什么他要放弃这一切,一个人在外面流浪,靠乞讨为生?
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英俊的容貌被岁月所抹消,健壮的身体因苦难而瘦弱,甚至连家人与王位都失去了,简直亏到姥姥家了。
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感觉到了“不自由”。
是的,不自由。
他天资聪慧,所以他可以感觉到不自由,他好像是被一张巨大的网包裹着,被无数的丝线缠住,然后拖向死亡,不得解脱。
这张网是什么呢?
年轻时候的佛祖不知道,他只是隐隐约约感知到了,却不知道那是什么。
他不自由,被这张网所束缚,被这张网所捆绑,拖拽,在其中滚来滚去,却始终无法脱出其中,凡人沉沦红尘无法察觉,佛祖却天生智慧,察觉到了这张网的存在。
为了脱离这张网,他毅然放弃了一切。
可是,蹉跎半生,独自一人苦修,他失去了所有东西,整整六年过去了,缠绕他的网虽然数量变少了,可是依然存在,而他依然没有明白那张网是什么。
年轻的佛祖,起身,重新进食,然后继续远行,独自徒步来到菩提伽耶,坐在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开始思考,他想不明白那到底是什么。
他开始思考,老病死苦,种种不如意事,从何而来?
菩提树上,月升日落,潮起潮歇。
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
他开始思考,快速的思考。
正如同十方现在一样。
因为他明白了,明白了当初佛祖于菩提树下的想通了什么!
如果能识得自性,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善!用智慧观照自身,是谓思索,有思索,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到自己本来的真心。
认识了自己本来的真心,即是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如此,便成了佛!
佛并不是什么超凡的存在,佛不能灭世,没有神通,甚至佛也可能是普通人,甚至不能去影响这世间的种种。
佛只是一个悟通了因果之法的智者,他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将这些智慧带给他人。
佛,即觉悟者,仅此而已。
佛家修行,追求万般,分作无数支脉,有法华宗,真言宗,密宗,各有经义追求,其中有大乘一流,追求为何?
无他,四字而已——
众生皆佛。
人人皆可,开识,觉悟,于是,众生皆佛。
释迦摩尼到底悟到了什么?
在菩提树下,他终于察觉到了,束缚自己的那张网是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独立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事物相关联。
不在这张网上的东西,对其他事物而言就不存在,当你存在,你就已经落入了这张大网,你被看见,听见,碰见,干涉其他事物,便是落入这张网中。
众生皆在其中。
网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事,物,人,诸多存在之间,通过各种感官联系,一动便相互牵扯,譬如你今年栽下树木,明年他人就可以在此乘凉,又比如你昨天打了同桌一耳光,下课他就绊了你一脚。
如此种种牵绊,联系,便是因果。
有因就有果,果又成为新的因,因果流转,生生不息。
因果,仿佛是无数纵横交错的丝线,构成了无数的,飘飘扬扬,有聚有散的“网”。
这一张因果大网,笼罩一切,每个人都是这张网里的一根线,两根线相交,便是网。
这些交点就具现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这种交点,佛祖称之为“缘”。
所谓缘起缘灭,便是一根根因果之线相交,后又分离。
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诞生出来的。有缘,故而有了一切你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
这也是佛教开识的根本,超感知的来源。
开识,不只是观测到,而是通过缘起缘灭,而感知到这一张因果大网,正如同佛祖感觉到这张大网的存在。
而佛祖当初菩提树下悟道的根本,便是“缘起性空”。
佛祖终于意识到了,这张大网是挣脱不开的,是不可能脱出去的,因为这大网便是组成世界的本身,大网本身并不存在,因果之间的交涉,因缘而起,缘尽而散。
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挣脱大网,而是照见本性,随缘而起,以本性为指导,方能在大网之中证得自在,无有拘束。
水有阻力,可鱼儿在水中依然自由。
因果之网阻力更甚,但通过思考,照见本性,通过本性引领行为,如此在因果之网中,也能如鱼得水。
十方端坐,身下莲花盛开。
意识已开,他却并无喜悲,一一手拈花,突然吟诵道:“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欲求见佛,须见自心佛性,但识众生,只因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然后,他看向掌心的佛国,声如天龙,振聋发聩!
“佛在众生中,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得大自在!”
十方心中顿悟,照见本性,与掌中佛国里宣讲自己所悟!
他金身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净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
身下宝莲,放出光华,周满世界,有百千亿叶,其华光明,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天上院宮倒吸一口凉气!
顿悟?!
一朝顿悟,立证佛陀!这大菩萨,有了佛陀果位了!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64665.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64665/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6466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八十六章 顿悟)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大脑被掏空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