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四卷 三分天下 第二百三十一章 徐庶论典故,李严思投刘璋
三国群英风云录 本章字数:2772 三国群英风云录txt下载
徐庶见李严满面愁容,劝道:“刘使君胸怀大志,仁德爱民,今虽落困,只待天时,便潜龙升天也,平芝有意否?”
李严叹道:“难矣!”
徐庶道:“想当年高祖不过一亭长,光武帝不过二百随从,现天下崩裂,正是我等英雄用武之时。”
李严道:“那该当如何?”
徐庶道:“投效刘使君。”
李严问:“若我去投刘使君,刘表岂会相容?”
徐庶道:“你可知吕伯奢其人?”
李严道:“不知。”
徐庶道:“曹操有一好友,姓吕名伯奢,家住成皋,一日曹操刺董卓事败,便连夜逃出,董卓令人捉拿,曹操逃回故里,不敢归家,寻一故人借住两日,以观风声,曹操故人便是吕伯奢,吕伯奢好心收留曹操与其随从,吕伯奢见家中无菜招待故友,便磨刀杀鸡,哪知曹操在房中闻见磨刀声,心中怀疑,但也不声张,晚饭之时,并未见有肉食,便起杀意,招来护卫几人,入夜杀掉吕伯奢一家七口,待到后厨,见锅中菜鸡正热,知自己杀错,故言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趁夜轻骑而走。”
李严道:“曹贼多疑滥杀,禀性着劣,为世人不耻也。”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典故历史上很多解释,也是因为这一点曹操被后人讹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种解释: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分析曹操当时的想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曹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感叹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知道曹操在许劭那里得到的评价,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得到了这个评价非常的高兴,未来的自己可能是一个命世之才,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他将自己标榜成一个英雄,将来要干大事的,这个时候误杀了一个故人,感叹一下,心里安慰自己,减少愧疚感。
曹操认为自己的宿命是定国安邦平天下,自己性命的价值比平民高,杀了一个平民,也没办法给你偿命,一个平民和万万千的平民相比,我的性命更重要,人生会犯无数的错误,战场上也会杀很多无辜的人,所以曹操倒没觉得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古时候杀人不过头点低的一种思想。
我们现在觉得杀人是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古时候乱世是家常便饭,治世时权贵杀平民,也可以用钱来脱罪,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这多士人批判。
重要点不在曹操杀人,关键是杀了什么人,杀人后说了什么话,如果曹操杀人后大哭,忏悔自己错杀吕伯奢,这应该没有什么事情。
曹操没这么干,而是说了那八个字的妄语,最终给曹操打下了多疑,好杀标签,曹操这个人确实也多疑好杀,凭个人直觉妄断他人生死,甚至会杀那些对他有贡献的人,真心帮助他的人,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如果曹操不多疑,好杀,可能活不了那么久,曹丕,曹睿,曹爽不多疑,两个皇帝病死了,一个皇帝被司马昭逼退位了。
当时政治环境非常的艰难,正因为曹操这种性格才能成功的活下去,董卓死了,李榷,郭汜都死了,献帝是一个王牌,也是一把双刃,用的好可以无往不利,当然有时候也容易割伤自己。
为什么奉天子以讨不臣是毛阶提出来的,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这些佐世之才,难道不知道吗?
结论是:你为曹操出身入死,哪天他怀疑你,没有理由的就把你给杀了,杀了之后还说是用负我的,这种主公多可怕,这种人不讲你功劳,不看你贡献,如果你跟献帝走得近,那就想办法做掉你?
曹操杀人如麻,手上沾满鲜血,而刘备的刚好相反,很多一起创业的伙伴都封候列将,位极人臣。
第二种解释更是粗暴直接,大概就是宁我负天下人,也不能有天下人负我。
把杀吕伯奢一家扩大到天下人身上,前者解释曹操还是为万民计,当是孰重孰轻一种心理,现在变成,曹操就是要称王称霸,唯我曹操乃是乱世英雄的一种王霸之气,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解释,大概是很多人的想象力作粹,杀了吕伯奢暴露了曹操的多疑的本质,发现错杀后说了一句话,暴露其奸诈的本性。
由一斑探其全貌将这个人的解释为天下人更为贴切,也更能突出曹操其人的心性。
确实如此吗?
曹操前期一心想平定叛乱,统一天下,兴复汉室,到后来出现衣带诏,献帝要谋害他,再到刘备反叛,内部斗争不断,赤壁大败,南征孙权数次失败,心性就发生了转变。
又值曹操常期处于政治斗争之中,岁数大了,这个心境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一个人所信奉,所守护的东西,就像一个空盒子,他不紧不能给你保护,还时刻想着装你装进去,你会怎么样?
这个空盒子就像是汉室的政权,帝权。
曹操年事以高,一老就怕死,就想为子孙计,自己不能强势掌权掌军,自己的子孙就可能身首异处,自己不能为子孙谋得实权,整个家族都没有自保之力。
用年轻时一腔热血的曹操的行为和言论去总结曹操的一生是不对的,如果曹操不奸诈,不控制绝对权力,他可能跟董卓后果没有什么区别,跟岳飞,跟文天祥下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不得好死。
但是曹操这种人对于李严,徐庶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主公,徐庶选择刘备,是因为刘备仁义,信任自己的手下。
李严口干心躁,端起桌上茶杯,猛喝了一口。
二人都是刚用过晚饭,肚中不饿,桌上摆茶,只是等讲得口干,心中烦燥喝上一口。
徐庶讲一典故当是断了李严的投曹妄想,其意便是即使投曹,也并非有什么好结果,曹操若疑你,便跟吕伯奢类似。
曹操平定天下,定会行王莽之事,并非死而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忠臣。
李严又想起刘备,此人没有根基,成事甚难,如果现在去投刘备,刘表怎么容得下刘备?
李严百思不得解,心中更是烦闷。
李严道:“元直指点迷经。”
徐庶道:“平芝,路便在眼前。”
李严抱拳道:“望指教。”
徐庶道:“我正谋划刘使君取荆州之地,若主公得荆州,必入益州,平芝去先投益州刘璋。”
李严道:“元直为何不是劝我等刘备有了一地,再往投之?”
徐庶大笑:“若平芝去益州,则比跟在主公身边,更有益处,益州刘璋暗弱,奇士多思明主,你且先去联络,以你之才刘璋定会重用,也好替主公张目,主公入益州之时必会坦途也。”
李严低头思索数息,以有所悟,“元直打的倒是好盘算。”
徐庶道:“不得不为之。”
李严道:“我何时去投刘璋?”
徐庶道:“等。”
李严道:“更待何时?”
徐庶道:“曹操兵发荆州但是时机。”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95263.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95263/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9526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一章 徐庶论典故,李严思投刘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银河看客谢谢您的支持!!
李严叹道:“难矣!”
徐庶道:“想当年高祖不过一亭长,光武帝不过二百随从,现天下崩裂,正是我等英雄用武之时。”
李严道:“那该当如何?”
徐庶道:“投效刘使君。”
李严问:“若我去投刘使君,刘表岂会相容?”
徐庶道:“你可知吕伯奢其人?”
李严道:“不知。”
徐庶道:“曹操有一好友,姓吕名伯奢,家住成皋,一日曹操刺董卓事败,便连夜逃出,董卓令人捉拿,曹操逃回故里,不敢归家,寻一故人借住两日,以观风声,曹操故人便是吕伯奢,吕伯奢好心收留曹操与其随从,吕伯奢见家中无菜招待故友,便磨刀杀鸡,哪知曹操在房中闻见磨刀声,心中怀疑,但也不声张,晚饭之时,并未见有肉食,便起杀意,招来护卫几人,入夜杀掉吕伯奢一家七口,待到后厨,见锅中菜鸡正热,知自己杀错,故言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趁夜轻骑而走。”
李严道:“曹贼多疑滥杀,禀性着劣,为世人不耻也。”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典故历史上很多解释,也是因为这一点曹操被后人讹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种解释: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分析曹操当时的想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曹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感叹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知道曹操在许劭那里得到的评价,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得到了这个评价非常的高兴,未来的自己可能是一个命世之才,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他将自己标榜成一个英雄,将来要干大事的,这个时候误杀了一个故人,感叹一下,心里安慰自己,减少愧疚感。
曹操认为自己的宿命是定国安邦平天下,自己性命的价值比平民高,杀了一个平民,也没办法给你偿命,一个平民和万万千的平民相比,我的性命更重要,人生会犯无数的错误,战场上也会杀很多无辜的人,所以曹操倒没觉得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古时候杀人不过头点低的一种思想。
我们现在觉得杀人是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古时候乱世是家常便饭,治世时权贵杀平民,也可以用钱来脱罪,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这多士人批判。
重要点不在曹操杀人,关键是杀了什么人,杀人后说了什么话,如果曹操杀人后大哭,忏悔自己错杀吕伯奢,这应该没有什么事情。
曹操没这么干,而是说了那八个字的妄语,最终给曹操打下了多疑,好杀标签,曹操这个人确实也多疑好杀,凭个人直觉妄断他人生死,甚至会杀那些对他有贡献的人,真心帮助他的人,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如果曹操不多疑,好杀,可能活不了那么久,曹丕,曹睿,曹爽不多疑,两个皇帝病死了,一个皇帝被司马昭逼退位了。
当时政治环境非常的艰难,正因为曹操这种性格才能成功的活下去,董卓死了,李榷,郭汜都死了,献帝是一个王牌,也是一把双刃,用的好可以无往不利,当然有时候也容易割伤自己。
为什么奉天子以讨不臣是毛阶提出来的,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这些佐世之才,难道不知道吗?
结论是:你为曹操出身入死,哪天他怀疑你,没有理由的就把你给杀了,杀了之后还说是用负我的,这种主公多可怕,这种人不讲你功劳,不看你贡献,如果你跟献帝走得近,那就想办法做掉你?
曹操杀人如麻,手上沾满鲜血,而刘备的刚好相反,很多一起创业的伙伴都封候列将,位极人臣。
第二种解释更是粗暴直接,大概就是宁我负天下人,也不能有天下人负我。
把杀吕伯奢一家扩大到天下人身上,前者解释曹操还是为万民计,当是孰重孰轻一种心理,现在变成,曹操就是要称王称霸,唯我曹操乃是乱世英雄的一种王霸之气,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解释,大概是很多人的想象力作粹,杀了吕伯奢暴露了曹操的多疑的本质,发现错杀后说了一句话,暴露其奸诈的本性。
由一斑探其全貌将这个人的解释为天下人更为贴切,也更能突出曹操其人的心性。
确实如此吗?
曹操前期一心想平定叛乱,统一天下,兴复汉室,到后来出现衣带诏,献帝要谋害他,再到刘备反叛,内部斗争不断,赤壁大败,南征孙权数次失败,心性就发生了转变。
又值曹操常期处于政治斗争之中,岁数大了,这个心境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一个人所信奉,所守护的东西,就像一个空盒子,他不紧不能给你保护,还时刻想着装你装进去,你会怎么样?
这个空盒子就像是汉室的政权,帝权。
曹操年事以高,一老就怕死,就想为子孙计,自己不能强势掌权掌军,自己的子孙就可能身首异处,自己不能为子孙谋得实权,整个家族都没有自保之力。
用年轻时一腔热血的曹操的行为和言论去总结曹操的一生是不对的,如果曹操不奸诈,不控制绝对权力,他可能跟董卓后果没有什么区别,跟岳飞,跟文天祥下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不得好死。
但是曹操这种人对于李严,徐庶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主公,徐庶选择刘备,是因为刘备仁义,信任自己的手下。
李严口干心躁,端起桌上茶杯,猛喝了一口。
二人都是刚用过晚饭,肚中不饿,桌上摆茶,只是等讲得口干,心中烦燥喝上一口。
徐庶讲一典故当是断了李严的投曹妄想,其意便是即使投曹,也并非有什么好结果,曹操若疑你,便跟吕伯奢类似。
曹操平定天下,定会行王莽之事,并非死而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忠臣。
李严又想起刘备,此人没有根基,成事甚难,如果现在去投刘备,刘表怎么容得下刘备?
李严百思不得解,心中更是烦闷。
李严道:“元直指点迷经。”
徐庶道:“平芝,路便在眼前。”
李严抱拳道:“望指教。”
徐庶道:“我正谋划刘使君取荆州之地,若主公得荆州,必入益州,平芝去先投益州刘璋。”
李严道:“元直为何不是劝我等刘备有了一地,再往投之?”
徐庶大笑:“若平芝去益州,则比跟在主公身边,更有益处,益州刘璋暗弱,奇士多思明主,你且先去联络,以你之才刘璋定会重用,也好替主公张目,主公入益州之时必会坦途也。”
李严低头思索数息,以有所悟,“元直打的倒是好盘算。”
徐庶道:“不得不为之。”
李严道:“我何时去投刘璋?”
徐庶道:“等。”
李严道:“更待何时?”
徐庶道:“曹操兵发荆州但是时机。”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95263.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95263/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9526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一章 徐庶论典故,李严思投刘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银河看客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