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欧阳修的书房,几个人面面相觑,已经坐了大半个时辰,谁都没说话,范仲淹,晏殊,几个老家伙的脸上火辣辣的,自从听到御前会议的情况,大家先是吃惊,接着愤怒,到了此刻就剩下无奈了。
范仲淹先长叹一声,揉了揉眼睛,抓起桌上早已经凉了的茶水,自嘲道:“茶凉了――百姓都说人走茶凉,是老夫不自量力,图惹笑话了。”
他打破了沉默,晏殊更加懊丧,富弼可是他的女婿啊,老岳父不远千里,到了京城,又苦口婆心劝说,结果倒好,富弼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亚于在晏殊的老脸上打了几十个嘴巴子,把老相公弄得十分尴尬。
但是好在满屋子人谁也没劝说成功,全都碰了壁,包括王宁安在内,就连赵祯都没有鼎力支持,弄到了这一步,大家还不知道反省,那就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首先欧阳修斟酌道:“我们是盲目乐观了,自从皇家银行建立起来,狠狠打了那些人一个嘴巴子,我们就以为自己无往不利,想干什么干什么,现在看起来,判断失误了。人家已经从最初的不利当中走了出来,开始反击了。”
不得不说,欧阳修事后诸葛亮的本事还是不错的,他把问题看明白了。
光复燕云,不只是王宁安喊得口号,很多文官也经常说。
但是,文官们对于光复燕云,仅仅停留在要行仁政,修吏治,富国强兵,安居乐业……显然,这些话都是放屁!漂亮空洞,只能高谈阔论的时候,喊两句自己爽,根本没法落实。
这么多年,针对光复燕云,唯独王宁安提出了三策,算是切中要害,第一是贸易通商,第二是整军经武,养战马,重建静塞军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呢,就是支持渤海国重建。
前两条已经在做了,如果第三条也通过了,大宋的战略就要彻底扭转。
自从雍熙北伐之后,大宋的战略就是消极防卫,被动应付。
如果支持渤海国通过,整个战略就会变成积极进取,来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防卫的事情文官在行,打仗进取,就要交给武将,交给皇家银行这些人,等于把朝廷大权拱手于人,他们能答应吗?
“昔年,汉武帝甫一登基,就要振兴国势,任用赵绾,王臧等人,刷新吏治,大刀阔斧改革,结果就触动了旧党势力,他们鼓动窦太后出手,逼得贤臣自杀,新政戛然而止,武帝险些被废。所幸窦太后几年之后去世,汉武帝重掌大权,提拔了一大批锐意革新的臣子,才能把朝局扭转过来,从无为保守,变成积极进取,北伐匈奴的壮举才能真正落实!”
梅尧臣讲起了汉朝的典故,这几年六艺学堂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尤其是大苏聚集了一伙人,他们热衷颠覆历史。
替秦始皇翻案,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所谓焚书坑儒,也是有利于天下一统,是对的!
乖乖,秦始皇那可是被士大夫骂了一千年的暴君,昏君,二世亡国就是对他最残忍的报应,居然还敢给秦始皇说话,你们不要命了!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他们又替武则天说话,认为武则天治国之能,远在高宗之上,太宗朝尚且没有解决的辽东和西域的问题,都在武则天手里得到解决,女皇之功,光耀千古。
还有更离谱儿的,他们居然认为隋炀帝修大运河,沟通南北,功劳之大,无与伦比。
而魏征虽然号称直臣,实则是个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徒,唐初的时候,就要修订隋书,但几年之间,都无法成书,道理很简单,就是那些经历过隋朝的旧臣没法下笔,秉笔直书,皇帝不满意,皇帝满意了,良心过不去,别人写不下去,结果魏征不管这些,他带着一伙人,用了七年的时间修成了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代史书,平均一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好一个高效率的魏老夫子!
这部隋书之中,收录了太多抹黑隋炀帝的东西,已经到了颠倒黑白,不顾是非的地步。
大苏和一帮人居然提议要重修历代史籍,把荒唐抹黑的东西通通去掉,还一些人物公道……
显然,他们的主张没有人会支持,但是在六艺学堂内部却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包括梅尧臣等人在内,都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历史,他们都有了很深的体会,见解也更加深刻!
“光复燕云,可以说,但是却不能做!”梅老先生一针见血道:“就拿扶持渤海国来说,这是恢复燕云的一招妙棋,可是真正要做下去,就要投入资金,人力,就要各种手段齐出……皇家银行已经够出彩了,他们能把这么大的功劳,让给别人吗?”
晏殊也摇头苦笑,“是啊,我们到底是在野年头儿多了,脑袋不清醒了,以为对江山好,对天下好,就能获得支持,殊不知,是我们一厢情愿啊!皇家银行能杀出重围,是二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人家反应过来,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到底是老相公,看得就是明白,最初王宁安打着为皇家理财的旗号,弄出了皇家银行,虽然朝臣们也是反对,但是着力不多。
可接下来一场铜价大战,把王宁安推到了财相的位置,皇家银行又通过借款,把手伸入了三司,监督文官,势力越来越大,文官集团是后悔不跌,可是生米成了熟饭,他们没有办法。
如果再弄出扶持渤海国,光复燕云的戏码,到时候将门势力,必然快速膨胀,好不容易压下去的武人再度兴旺起来。
文官们怕是要回到凄惨的五代十国,种种龌龊的心思,搅合在一起,自然引来诸位相公一致的反对。
不得不说,大家伙想的简单了,也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才碰了一鼻子灰。
还有一点,那就是赵祯的态度。
咱赵大叔是有心振作的,但是他毕竟不是武帝那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没有和天下人作对的魄力!
支持渤海国,就意味着真正和辽国斗智斗勇,拼一个你死我活!赵祯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所有人都赞同,他自然会顺水推舟,可是遇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抵制,他又犹豫了……
几位经历庆历新政的老人,面面相觑,心照不宣!
“唉,坐失良机,我们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范仲淹苦笑连连,“老夫本想以风烛残年,推动光复燕云的大业,奈何有心无力!徒增烦忧耳!”
“二郎,明天老夫就要动身回学堂了,从此之后,老夫再也不会出山。至于光复燕云的事情,只能留给二郎了!”
范仲淹的话语中间,带着无尽的萧索,这是一位替天下人争了一辈子的老人!哪怕去六艺教书,他也是存心为国育才,一刻没有松懈。
直到此刻,范仲淹的心凉了,失望了,甚至说绝望了,他已经找不到方法,可以挽救危局。
恍惚之间,王宁安觉得范仲淹老了许多,不是外表上的,而是精气神,仿佛一下子抽空了。
疲惫,无奈,愤恨,伤感,失望,五味杂陈……看老先生衰朽失落的模样,他能不能活着回去六艺,都成了问题!
王宁安突然喉咙痒痒的,低声道:“范相公,晚生不才,我有一计,能决死一击,把大局扭转过来,只是这个办法要承担太大的风险……我拿不准主意。”
王宁安素来大胆,几乎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就连杀一百多岭南官吏的荒唐事,他也干了。
此刻却犹豫了,把在场的几位都吓了一跳。
范仲淹老眼含笑,看了一圈,突然说道:“你们几个都出去吧,老夫和二郎单独谈谈!”
他的话刚说完,晏殊怒道:“希文兄,你未免也小觑天下英雄了,老夫不才,我也想听听二郎的高招。”
“还有我!你们上断头台,老夫陪着!”欧阳修大声嚷嚷道。
梅尧臣一声苦笑,“你们都是英雄,就我成了狗熊!想不听都不成了!二郎,你说吧,我们几个胡子一大把了,什么都不怕!”
几个老头一起盯着王宁安,眼神充满了鼓励。
王宁安深深吸口气,“范相公,晏相公,醉翁,梅公,要想扭转大局,还要在渤海国上面做文章。”
“怎么做,渤海国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梅尧臣好奇道。
“有,据我所知,当年太宗皇帝北伐的时候,曾经找过渤海国,希望他们能起兵反抗大辽!”
晏殊点头道:“这事的确存在,太宗皇帝还下过旨意,派人去联络渤海遗民,结果却是音信全无,北伐失败,也就没有人再提起渤海国了。”
王宁安用力吸口气,压低声音道:“诸位前辈,假如太宗皇帝的旨意存在,假如渤海遗民尊奉太宗圣旨,战斗不息,捐躯赴难,父死子继,矢志不渝,我大宋又该如何对待人家?”
范仲淹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脑袋还没有转过来,“二郎,这事有吗?”
王宁安失声一笑,“我想是有的,毕竟渤海的遗民,当年有百万之巨,如今只剩下区区几百人,莫非不是辽国杀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9144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9144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9144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330章 兵行险招)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青史尽成灰谢谢您的支持!!
范仲淹先长叹一声,揉了揉眼睛,抓起桌上早已经凉了的茶水,自嘲道:“茶凉了――百姓都说人走茶凉,是老夫不自量力,图惹笑话了。”
他打破了沉默,晏殊更加懊丧,富弼可是他的女婿啊,老岳父不远千里,到了京城,又苦口婆心劝说,结果倒好,富弼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亚于在晏殊的老脸上打了几十个嘴巴子,把老相公弄得十分尴尬。
但是好在满屋子人谁也没劝说成功,全都碰了壁,包括王宁安在内,就连赵祯都没有鼎力支持,弄到了这一步,大家还不知道反省,那就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首先欧阳修斟酌道:“我们是盲目乐观了,自从皇家银行建立起来,狠狠打了那些人一个嘴巴子,我们就以为自己无往不利,想干什么干什么,现在看起来,判断失误了。人家已经从最初的不利当中走了出来,开始反击了。”
不得不说,欧阳修事后诸葛亮的本事还是不错的,他把问题看明白了。
光复燕云,不只是王宁安喊得口号,很多文官也经常说。
但是,文官们对于光复燕云,仅仅停留在要行仁政,修吏治,富国强兵,安居乐业……显然,这些话都是放屁!漂亮空洞,只能高谈阔论的时候,喊两句自己爽,根本没法落实。
这么多年,针对光复燕云,唯独王宁安提出了三策,算是切中要害,第一是贸易通商,第二是整军经武,养战马,重建静塞军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呢,就是支持渤海国重建。
前两条已经在做了,如果第三条也通过了,大宋的战略就要彻底扭转。
自从雍熙北伐之后,大宋的战略就是消极防卫,被动应付。
如果支持渤海国通过,整个战略就会变成积极进取,来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防卫的事情文官在行,打仗进取,就要交给武将,交给皇家银行这些人,等于把朝廷大权拱手于人,他们能答应吗?
“昔年,汉武帝甫一登基,就要振兴国势,任用赵绾,王臧等人,刷新吏治,大刀阔斧改革,结果就触动了旧党势力,他们鼓动窦太后出手,逼得贤臣自杀,新政戛然而止,武帝险些被废。所幸窦太后几年之后去世,汉武帝重掌大权,提拔了一大批锐意革新的臣子,才能把朝局扭转过来,从无为保守,变成积极进取,北伐匈奴的壮举才能真正落实!”
梅尧臣讲起了汉朝的典故,这几年六艺学堂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尤其是大苏聚集了一伙人,他们热衷颠覆历史。
替秦始皇翻案,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所谓焚书坑儒,也是有利于天下一统,是对的!
乖乖,秦始皇那可是被士大夫骂了一千年的暴君,昏君,二世亡国就是对他最残忍的报应,居然还敢给秦始皇说话,你们不要命了!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他们又替武则天说话,认为武则天治国之能,远在高宗之上,太宗朝尚且没有解决的辽东和西域的问题,都在武则天手里得到解决,女皇之功,光耀千古。
还有更离谱儿的,他们居然认为隋炀帝修大运河,沟通南北,功劳之大,无与伦比。
而魏征虽然号称直臣,实则是个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徒,唐初的时候,就要修订隋书,但几年之间,都无法成书,道理很简单,就是那些经历过隋朝的旧臣没法下笔,秉笔直书,皇帝不满意,皇帝满意了,良心过不去,别人写不下去,结果魏征不管这些,他带着一伙人,用了七年的时间修成了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代史书,平均一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好一个高效率的魏老夫子!
这部隋书之中,收录了太多抹黑隋炀帝的东西,已经到了颠倒黑白,不顾是非的地步。
大苏和一帮人居然提议要重修历代史籍,把荒唐抹黑的东西通通去掉,还一些人物公道……
显然,他们的主张没有人会支持,但是在六艺学堂内部却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包括梅尧臣等人在内,都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历史,他们都有了很深的体会,见解也更加深刻!
“光复燕云,可以说,但是却不能做!”梅老先生一针见血道:“就拿扶持渤海国来说,这是恢复燕云的一招妙棋,可是真正要做下去,就要投入资金,人力,就要各种手段齐出……皇家银行已经够出彩了,他们能把这么大的功劳,让给别人吗?”
晏殊也摇头苦笑,“是啊,我们到底是在野年头儿多了,脑袋不清醒了,以为对江山好,对天下好,就能获得支持,殊不知,是我们一厢情愿啊!皇家银行能杀出重围,是二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人家反应过来,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到底是老相公,看得就是明白,最初王宁安打着为皇家理财的旗号,弄出了皇家银行,虽然朝臣们也是反对,但是着力不多。
可接下来一场铜价大战,把王宁安推到了财相的位置,皇家银行又通过借款,把手伸入了三司,监督文官,势力越来越大,文官集团是后悔不跌,可是生米成了熟饭,他们没有办法。
如果再弄出扶持渤海国,光复燕云的戏码,到时候将门势力,必然快速膨胀,好不容易压下去的武人再度兴旺起来。
文官们怕是要回到凄惨的五代十国,种种龌龊的心思,搅合在一起,自然引来诸位相公一致的反对。
不得不说,大家伙想的简单了,也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才碰了一鼻子灰。
还有一点,那就是赵祯的态度。
咱赵大叔是有心振作的,但是他毕竟不是武帝那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没有和天下人作对的魄力!
支持渤海国,就意味着真正和辽国斗智斗勇,拼一个你死我活!赵祯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所有人都赞同,他自然会顺水推舟,可是遇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抵制,他又犹豫了……
几位经历庆历新政的老人,面面相觑,心照不宣!
“唉,坐失良机,我们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范仲淹苦笑连连,“老夫本想以风烛残年,推动光复燕云的大业,奈何有心无力!徒增烦忧耳!”
“二郎,明天老夫就要动身回学堂了,从此之后,老夫再也不会出山。至于光复燕云的事情,只能留给二郎了!”
范仲淹的话语中间,带着无尽的萧索,这是一位替天下人争了一辈子的老人!哪怕去六艺教书,他也是存心为国育才,一刻没有松懈。
直到此刻,范仲淹的心凉了,失望了,甚至说绝望了,他已经找不到方法,可以挽救危局。
恍惚之间,王宁安觉得范仲淹老了许多,不是外表上的,而是精气神,仿佛一下子抽空了。
疲惫,无奈,愤恨,伤感,失望,五味杂陈……看老先生衰朽失落的模样,他能不能活着回去六艺,都成了问题!
王宁安突然喉咙痒痒的,低声道:“范相公,晚生不才,我有一计,能决死一击,把大局扭转过来,只是这个办法要承担太大的风险……我拿不准主意。”
王宁安素来大胆,几乎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就连杀一百多岭南官吏的荒唐事,他也干了。
此刻却犹豫了,把在场的几位都吓了一跳。
范仲淹老眼含笑,看了一圈,突然说道:“你们几个都出去吧,老夫和二郎单独谈谈!”
他的话刚说完,晏殊怒道:“希文兄,你未免也小觑天下英雄了,老夫不才,我也想听听二郎的高招。”
“还有我!你们上断头台,老夫陪着!”欧阳修大声嚷嚷道。
梅尧臣一声苦笑,“你们都是英雄,就我成了狗熊!想不听都不成了!二郎,你说吧,我们几个胡子一大把了,什么都不怕!”
几个老头一起盯着王宁安,眼神充满了鼓励。
王宁安深深吸口气,“范相公,晏相公,醉翁,梅公,要想扭转大局,还要在渤海国上面做文章。”
“怎么做,渤海国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梅尧臣好奇道。
“有,据我所知,当年太宗皇帝北伐的时候,曾经找过渤海国,希望他们能起兵反抗大辽!”
晏殊点头道:“这事的确存在,太宗皇帝还下过旨意,派人去联络渤海遗民,结果却是音信全无,北伐失败,也就没有人再提起渤海国了。”
王宁安用力吸口气,压低声音道:“诸位前辈,假如太宗皇帝的旨意存在,假如渤海遗民尊奉太宗圣旨,战斗不息,捐躯赴难,父死子继,矢志不渝,我大宋又该如何对待人家?”
范仲淹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脑袋还没有转过来,“二郎,这事有吗?”
王宁安失声一笑,“我想是有的,毕竟渤海的遗民,当年有百万之巨,如今只剩下区区几百人,莫非不是辽国杀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9144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9144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9144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330章 兵行险招)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青史尽成灰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