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三章 请长者赐名
冠绝新汉朝 本章字数:6798 冠绝新汉朝txt下载
这三个字一说出来,众人的注意力,也就顺理成章的从那文章字转移到了文章的内容上。
“诸国论?这三个字有何意义?莫非是这鲜卑之人,在识图议论当今天下之局势?只是,这又何谈是诸国之属?”
他们对这三个字的第一个印象的反馈。
诸国,这个称呼,想来想去,那肯定是不止一个国家,但当今的局势,还是大一统的局面,除了雄踞中原的新汉之外,其部族都是弱势,乃是在新汉之人的眼中,都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就在众人的疑惑中,徐老和鲁王目光下移,看到了文章的第一局内容。
“昔有六国居于东,不战于秦,乃至灭……”
看了这么一句,两人登时就明白过来。
“这不是说的当今局势,而是在谈及先秦之时,七雄并立的时候!”
不光这两位长者明白了,周围正在围观的众人,也都纷纷反应过来,也是表情各异,但大部分的人,都是眉头皱起,显然对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并不感到满意。
要知道,此时在这院中的人,大部分都是顶尖的名士,这些人不光有名望,也有本事,其中不乏擅长写文的大家,也不是没人写过战国七雄时期的文章,以此来举例,但他们写的时候,作为华夏之人,相对就更有资格,也更清楚写过去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这个鲜卑人,居然敢写东方六国与秦国之事,还真是胆子不小,还是用的‘论’这种文体,但不知道他是否明白,以论而写前人之事,并不是单纯追忆过往,而是要借助过去的事,来证明某种论点。”
人群之中,刚才出面的孟趟公淡淡笑着,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他因为地位使然,所立之处较为靠近,也是看到了内容,是以有此一说。
他话音落下,后面的几位名士也是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而且各自说出了看法――
一个说:“这以过往之事为论,体现的往往总结得失,言及对错,是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也是为了以史知得失,盖因那七国皆在华夏之土,因此才有借鉴意义,他鲜卑人居于蛮荒之地,也敢妄谈六国之事,着实有些奇怪,未免是名不正而言不顺。”
另一个又道:“这鲜卑人以此为突破口,未免有些想当然尔,他一外人,在我等跟前谈及先人过往,这是班门弄斧,竟还堂而皇之的拿出。”
还有人说道:“还是看看再说吧,既然他们赶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拿出这么一篇文章,相信不会是无的放矢,从那个慕容辛的表情来看,也是他精心准备许久的,其中必有缘故,我等倒是不用急着下定论。”
最后一个说话的人,算得上是老成持重,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也觉得有道理,不过因为场地和角度的关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文章的,终究还是少数,再加上鲁王身份特殊,有护卫在旁边警戒,占据了一部分空间,与之相对的,就是其他人的空间被挤压了很多,很难看到文章,只能听前排的人谈论,然后加以议论。
于是,这后面的人听说一个鲜卑人,妄谈战国七雄之事后,就都纷纷谈论,疑惑者有之,鄙夷者有之,嘲笑者有之,不解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大体而言,都并不看好,有着先入为主的看法,虽然都知道,鲜卑人这个时候拿出文章,肯定有着考量,存在自信,但凭着中原之人的优越感,还是认定了这篇文章必然有着先天的不足。
这些议论声,当然会传入那些个鲜卑人的耳中,让这些人的脸色都不好看,有几人更是面色通红,明显是在强忍着。
他们与慕容辛同行,多数还是好友,当然知道这篇文章,虽说慕容鲜卑为保密,事先没有透露太多,但这些亲近之人还是看过原文的,所以都是佩服不已,知道这篇文章实乃佳作,这时候一听在场的中原名士,因为族别不同,就妄下判断,贬低文章,当然心中不服。
想着想着,他们纷纷朝慕容勉、慕容辛看去,前者神色凝重,但眼睛里蕴含着一丝希望,后者则是冷笑连连,看着在场众人,一片轻蔑之色。
注意到旁人情景,慕容辛转头低语:“且等片刻,你再看他们。”
见此情景,其他鲜卑人也不便出声。
“咦?”忽然,那徐老轻咦一声,而鲁王也是微微点头,而后吩咐下去,叫来一人,看上去乃是王府的一名文书,直接照着那篇文章读了起来,声音嘹亮。
由此一举,情况倒是清晰起来,那人群中的议论也减少了许多,原因很简单,抛开其他因素而言,这篇文章在结构和辞藻的运用上,是非常附和中原的审美的,文章偏向骈文,兼有精巧之风,内蕴生气。
在语言的声色之美、句法上的对仗工整,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这样的文风,如果抛开书写之人的身份,拿在这样的晚宴之中,是绝对会引起众人追捧的,考虑到那慕容辛的年纪,恐怕更要有诸多赞誉。
即便如此,现在碍于鲜卑之别,以及众人之前的断言,他们不好立刻改口,但议论的声音和人数已经迅速降低,而随着那朗读之人的继续,文章的文意也慢慢传达出来,这议论的人就更少了,更是多了一点零星的赞赏和认可之意。
那几名鲜卑人,刚才还是面色通红,觉得受到了耻辱,但现在听到零星的几个称赞,顿时还是面色通红,但神色已经变了,露出了激动之色,对视之间更是神采飞扬,显然能被中原名士认可,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荣耀。
“刚才众多名士还看低此文,如今竟有人认可,更显得此文珍贵!”
“我们一定要受到中原认可,让他们不再看低我等!”
“这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咱们慕容鲜卑,也是可以的!”
也不怪他们会这么激动,实在是能当场转变众人的看法,着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尤其是这群人还是中原的顶尖名士,但究其根本,却是因为慕容辛的这篇文章,确实让众人刮目相看。
最初的字,到后来的文风结构,都只是表象,而文章的内涵才是关键。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开篇就点名了东方六国,不敌秦国,被秦国灭亡,但接下来的两段,却是在回顾这六国格子的强盛时期,以及诸多人杰的事迹,有诸多追忆,引起百家共鸣,然后忽然就文风一转,就说起暴秦崛起,逐一吞没的事情。”
品味着文章内容,陈止也不由点头,同时想起了在原本历史中,很有名气的一篇文章――
《六国论》。
“《六国论》乃是宋时苏洵所作,论起结构和这篇《诸国论》十分相似,同样也是写的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变迁,但在立意上,两边却截然不同。”
陈止这边想着,那念文之人,正好也读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最后一段,是以秦朝灭亡收尾,然后讲述了六国贵族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又有诸国之意,算是点题了。
但陈止自是知道,这其实就是议论文中断章取义的技巧,因为在这之后,就是汉朝一统,历史掀开了崭新篇章,六国贵族或许也有存留下来的,但在历史舞台上,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角色。
“《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论据,讲述了什么样的行为,最终会灭亡,是将所处的宋朝,暗暗比喻成进贡和贿赂强秦的六国,暗示结局,而这慕容辛的《诸国论》,其实是将秦国的灭亡,归结于东方六国被强行吞并后,心有不满,最终造成偌大帝国轰然崩塌,这其实是在映射新汉因为匈奴反派,对周边部族,采取高压态势,乃是一种委婉的劝诫,这种劝诫,颇得文人名士的欣赏,所以他们才会改变口风。”
就好像后世科举的时候,考生答题不光要看字体、看卷面、看学识,同样也要看对考官心思的揣摩一样。
这新汉朝的名士,很喜好这种利用文章,委婉劝谏的手段,显得优雅,又有担当,还容易青史留名,乃是性价比相当高、技术含量亦不低的文士手段。
鲁王说的文武比试,这文之一道上,此等手段堪称绝妙。
最后,连徐老和鲁王都不由点头道:“此文甚佳,足见功力,也是用心的,虽然你不是中土之人,但深得我辈精神,值得称道。”
听得此言,以那慕容辛的倨傲,依旧免不了露出喜意,但他颇有城府,很快敛去,然后想到了原本的计划,看了陈止一言后,上前两步,赶着颇为热闹的气氛,就说:“两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番邦小民早就听闻大明,甚向往之,今蒙错爱,称赞陋作,心中甚感惶恐,但此文实乃小民心血所铸,是为了能对上国有所助益……”
他这么一番马屁爬拍下来,别说鲁王、徐老,围观的众人亦暗暗点头。
这慕容辛的话还没说完――
“但小民毕竟是番邦之人,文章写出来,也很难被人重视,还望两位长者能新赐一名,也好使得此文,彰显于世。”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89573.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89573/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8957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八十三章 请长者赐名)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战袍染血谢谢您的支持!!
“诸国论?这三个字有何意义?莫非是这鲜卑之人,在识图议论当今天下之局势?只是,这又何谈是诸国之属?”
他们对这三个字的第一个印象的反馈。
诸国,这个称呼,想来想去,那肯定是不止一个国家,但当今的局势,还是大一统的局面,除了雄踞中原的新汉之外,其部族都是弱势,乃是在新汉之人的眼中,都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就在众人的疑惑中,徐老和鲁王目光下移,看到了文章的第一局内容。
“昔有六国居于东,不战于秦,乃至灭……”
看了这么一句,两人登时就明白过来。
“这不是说的当今局势,而是在谈及先秦之时,七雄并立的时候!”
不光这两位长者明白了,周围正在围观的众人,也都纷纷反应过来,也是表情各异,但大部分的人,都是眉头皱起,显然对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并不感到满意。
要知道,此时在这院中的人,大部分都是顶尖的名士,这些人不光有名望,也有本事,其中不乏擅长写文的大家,也不是没人写过战国七雄时期的文章,以此来举例,但他们写的时候,作为华夏之人,相对就更有资格,也更清楚写过去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这个鲜卑人,居然敢写东方六国与秦国之事,还真是胆子不小,还是用的‘论’这种文体,但不知道他是否明白,以论而写前人之事,并不是单纯追忆过往,而是要借助过去的事,来证明某种论点。”
人群之中,刚才出面的孟趟公淡淡笑着,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他因为地位使然,所立之处较为靠近,也是看到了内容,是以有此一说。
他话音落下,后面的几位名士也是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而且各自说出了看法――
一个说:“这以过往之事为论,体现的往往总结得失,言及对错,是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也是为了以史知得失,盖因那七国皆在华夏之土,因此才有借鉴意义,他鲜卑人居于蛮荒之地,也敢妄谈六国之事,着实有些奇怪,未免是名不正而言不顺。”
另一个又道:“这鲜卑人以此为突破口,未免有些想当然尔,他一外人,在我等跟前谈及先人过往,这是班门弄斧,竟还堂而皇之的拿出。”
还有人说道:“还是看看再说吧,既然他们赶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拿出这么一篇文章,相信不会是无的放矢,从那个慕容辛的表情来看,也是他精心准备许久的,其中必有缘故,我等倒是不用急着下定论。”
最后一个说话的人,算得上是老成持重,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也觉得有道理,不过因为场地和角度的关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文章的,终究还是少数,再加上鲁王身份特殊,有护卫在旁边警戒,占据了一部分空间,与之相对的,就是其他人的空间被挤压了很多,很难看到文章,只能听前排的人谈论,然后加以议论。
于是,这后面的人听说一个鲜卑人,妄谈战国七雄之事后,就都纷纷谈论,疑惑者有之,鄙夷者有之,嘲笑者有之,不解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大体而言,都并不看好,有着先入为主的看法,虽然都知道,鲜卑人这个时候拿出文章,肯定有着考量,存在自信,但凭着中原之人的优越感,还是认定了这篇文章必然有着先天的不足。
这些议论声,当然会传入那些个鲜卑人的耳中,让这些人的脸色都不好看,有几人更是面色通红,明显是在强忍着。
他们与慕容辛同行,多数还是好友,当然知道这篇文章,虽说慕容鲜卑为保密,事先没有透露太多,但这些亲近之人还是看过原文的,所以都是佩服不已,知道这篇文章实乃佳作,这时候一听在场的中原名士,因为族别不同,就妄下判断,贬低文章,当然心中不服。
想着想着,他们纷纷朝慕容勉、慕容辛看去,前者神色凝重,但眼睛里蕴含着一丝希望,后者则是冷笑连连,看着在场众人,一片轻蔑之色。
注意到旁人情景,慕容辛转头低语:“且等片刻,你再看他们。”
见此情景,其他鲜卑人也不便出声。
“咦?”忽然,那徐老轻咦一声,而鲁王也是微微点头,而后吩咐下去,叫来一人,看上去乃是王府的一名文书,直接照着那篇文章读了起来,声音嘹亮。
由此一举,情况倒是清晰起来,那人群中的议论也减少了许多,原因很简单,抛开其他因素而言,这篇文章在结构和辞藻的运用上,是非常附和中原的审美的,文章偏向骈文,兼有精巧之风,内蕴生气。
在语言的声色之美、句法上的对仗工整,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这样的文风,如果抛开书写之人的身份,拿在这样的晚宴之中,是绝对会引起众人追捧的,考虑到那慕容辛的年纪,恐怕更要有诸多赞誉。
即便如此,现在碍于鲜卑之别,以及众人之前的断言,他们不好立刻改口,但议论的声音和人数已经迅速降低,而随着那朗读之人的继续,文章的文意也慢慢传达出来,这议论的人就更少了,更是多了一点零星的赞赏和认可之意。
那几名鲜卑人,刚才还是面色通红,觉得受到了耻辱,但现在听到零星的几个称赞,顿时还是面色通红,但神色已经变了,露出了激动之色,对视之间更是神采飞扬,显然能被中原名士认可,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荣耀。
“刚才众多名士还看低此文,如今竟有人认可,更显得此文珍贵!”
“我们一定要受到中原认可,让他们不再看低我等!”
“这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咱们慕容鲜卑,也是可以的!”
也不怪他们会这么激动,实在是能当场转变众人的看法,着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尤其是这群人还是中原的顶尖名士,但究其根本,却是因为慕容辛的这篇文章,确实让众人刮目相看。
最初的字,到后来的文风结构,都只是表象,而文章的内涵才是关键。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开篇就点名了东方六国,不敌秦国,被秦国灭亡,但接下来的两段,却是在回顾这六国格子的强盛时期,以及诸多人杰的事迹,有诸多追忆,引起百家共鸣,然后忽然就文风一转,就说起暴秦崛起,逐一吞没的事情。”
品味着文章内容,陈止也不由点头,同时想起了在原本历史中,很有名气的一篇文章――
《六国论》。
“《六国论》乃是宋时苏洵所作,论起结构和这篇《诸国论》十分相似,同样也是写的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变迁,但在立意上,两边却截然不同。”
陈止这边想着,那念文之人,正好也读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最后一段,是以秦朝灭亡收尾,然后讲述了六国贵族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又有诸国之意,算是点题了。
但陈止自是知道,这其实就是议论文中断章取义的技巧,因为在这之后,就是汉朝一统,历史掀开了崭新篇章,六国贵族或许也有存留下来的,但在历史舞台上,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角色。
“《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论据,讲述了什么样的行为,最终会灭亡,是将所处的宋朝,暗暗比喻成进贡和贿赂强秦的六国,暗示结局,而这慕容辛的《诸国论》,其实是将秦国的灭亡,归结于东方六国被强行吞并后,心有不满,最终造成偌大帝国轰然崩塌,这其实是在映射新汉因为匈奴反派,对周边部族,采取高压态势,乃是一种委婉的劝诫,这种劝诫,颇得文人名士的欣赏,所以他们才会改变口风。”
就好像后世科举的时候,考生答题不光要看字体、看卷面、看学识,同样也要看对考官心思的揣摩一样。
这新汉朝的名士,很喜好这种利用文章,委婉劝谏的手段,显得优雅,又有担当,还容易青史留名,乃是性价比相当高、技术含量亦不低的文士手段。
鲁王说的文武比试,这文之一道上,此等手段堪称绝妙。
最后,连徐老和鲁王都不由点头道:“此文甚佳,足见功力,也是用心的,虽然你不是中土之人,但深得我辈精神,值得称道。”
听得此言,以那慕容辛的倨傲,依旧免不了露出喜意,但他颇有城府,很快敛去,然后想到了原本的计划,看了陈止一言后,上前两步,赶着颇为热闹的气氛,就说:“两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番邦小民早就听闻大明,甚向往之,今蒙错爱,称赞陋作,心中甚感惶恐,但此文实乃小民心血所铸,是为了能对上国有所助益……”
他这么一番马屁爬拍下来,别说鲁王、徐老,围观的众人亦暗暗点头。
这慕容辛的话还没说完――
“但小民毕竟是番邦之人,文章写出来,也很难被人重视,还望两位长者能新赐一名,也好使得此文,彰显于世。”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89573.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89573/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8957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八十三章 请长者赐名)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战袍染血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