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六卷 父辈的旗帜 第二百三十八章 山东大旱(三)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 本章字数:4358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txt下载
“不要抢,一个个来,都有的吃!”掖县码头外的空地上,山东新军第七师的官兵们正在维持秩序,将大量来自青州、济南二府的灾民分隔开来,然后给他们送来了香喷喷的午餐。
午餐主食是蒸土豆,个头中等,一人五颗,外加一条腌制得喷香秋刀鱼,肯定是吃不饱的,但差不多也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了。要知道,现在就连登莱开拓队队长梁向俭也不太清楚会涌来多少难民呢,而且今年下半年的收成目前看来很是堪忧,有些地方甚至还零星上报发生了蝗灾,听了让人心惊肉跳。因此粮食必须省着吃,原本的以工代赈计划在三万吨南洋新米抵达前,也必须暂停,静观其变。
“截止今天(1665年6月20日),我们已经通过海路搜罗了超过1.2万名来自青州、济南二府的灾民。据海军前方来报,说在二府腹地仍然聚集着大量衣食无着的灾民,只可惜他们力量有限,无法深入内陆引导那些灾民到海边来。而且,他们还听说一开始还有西四府地方上的士绅、富户们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结果后来都陆续停止了,因为灾民数量实在太多,有限的粮食根本救不过来,也不敢救。”从黑水县就跟随梁向俭的秘书黄汉华轻声汇报着,“现在邻近西四府的河北、河南、江南等省的府县也都遭了灾,同样产生了大量的难民,真不知道山东这几百万人怎么办,谁来给他们吃的?难道就这么活生生饿死吗?”
“哪有那么夸张,小黄。”梁向俭将手里的折扇一摆,说道:“山东西四府今年确实很惨,颗粒无收,但这并不代表地方上一粒粮食都没有。乡间富户士绅、粮铺官仓,应该都有不少存粮,就是不知道多少罢了。另外,鞑子朝廷原本去年就在谋划南征事宜——这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而为了防备我们进攻,他们往山东调来了不少粮草,就储备在济南、青州一线,以供给全省十万军队的军需。这个数量其实也是很可观的,拿出来也是能救不少人的,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想不想救罢了。唔,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点苗头了,鞑子不想救,至少不是太想救,因为赈灾的主力军还是以地方士绅为主。而也正是因为看出来朝廷不想救,山东地方上的官员才对出海逃荒的百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很多官吏也是山东本地人,地方上都******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了,不放人家逃荒还待怎地?”
“司令,我听说去年年底鞑子就调了不少驻防济南的部队南下江南省,应该是要加入南京方面,大举南下入侵南明了。照这么说,山东内陆其实是比较空虚的,我们要不要派一些人马登陆,将当地衣食无着的灾民都收拢起来呢?反正他们留在清国境内,最后能活下来一半都算是运气好了,那还不如便宜了我们,到我们登莱二府生活呢,这里的灾情好歹还轻些。”黄汉华向自己的上司建议道。
“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老实说,一旦登陆,事情就有些不太可控了。这个赌注,对我来说下得有点大啊。”梁向俭说道:“而且,现在山东西四府境内究竟还有多少灾民,也是个未知数,少了的话可不值得我军大动干戈。我估计今年上半年至少有几十万人涌入了河北、河南境内,现在应该扩散到了更远的府县了,毕竟归德、大名、河间、淮安诸府也开始遭灾了啊,消化不了这么多灾民的。所以,还是等等再看吧,我也担心南洋的稻米到底能不能安然抵达登州呢,荷兰东印度公司究竟能筹集多少粮食运输到马鲁古群岛,这都是一个未知数。在此之前,任何不加节制地狂收难民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让我们自己人吃亏。更何况我们还打算在莱州府清军控制区内搜罗灾民呢,这个人数应该也相当庞大,会消耗我们极多的粮食,所以还是等等再看吧。不过,在此之前,小规模地——要求规模两百人以下,精悍善战之士最好——派人登陆接应灾民的行为却是可以进行的,但频次不可过高,否则难保地方上的清廷官员会怎么想。”
黄汉华闻言轻轻点了点头,明白自己的上司兼恩主的想法了,说到底还是目前自己腰杆不硬,粮食储备过少,不然倒是可以集结个一两万人,在莱州湾西侧的济南府近海登陆。到了那时候,只要树起大旗放粮,估计闻讯赶来的灾民没个十万也得有八万吧。
只不过那样一来,大概就要与清军正面厮杀了,虽然济南府境内他们没有什么得力兵马,但从青州府调兵回援却也不难,因此这个方案成本过高,如果没有绝大收益的话确实不宜实施。而与之相比,小规模地派人上岸,打着商人或其他什么名号,收拢难民出海前往登州,成本确实是比较低的,收益却不一定低,绝对是现阶段最适合的搜罗移民的方法。而且,也不太容易引起清国地方官员的反弹,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装作看不见,放任灾民自去,更何况在如今这个混乱局面下他们也未必尽知乡间详情。
“掖县这边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只需按部就班即可。小黄,赶紧收拾下东西,随我去一下南边看看,那里也很紧要呢。”梁向俭收起了折扇,朝自己的秘书吩咐道。
“明白了,司令,我这就安排去。”黄汉华立刻回答道。
1665年6月23日,骑着安达卢西亚马的梁向俭大摇大摆地进了平度州城,没有遇到任何阻拦。按照这些年来东岸与清廷方面结下的默契,作为缓冲势力带的莱州府的边界一直很模糊,在该府二州、五县、二卫共九个行政单位当中,府城掖县、即墨县、鳌山卫被东岸军队控制(另外东岸人还在后世青岛海边筑了个胶州堡,故此时莱州有两个胶州城),潍县、昌邑县、高密县和灵山卫被清军控制,这算是划分得比较清晰的。
但除此之外,莱州府还有两座大城的归属比较模糊,即胶州城和平度州城。在这两处地方,东岸没有驻军、清军顾忌到东岸人也没有驻军,地方政务由清廷委任的官员处理,但东岸的商人过来进行贸易时,也没有任何人刁难、阻拦或征收赋税。甚至有时有东岸官员途经时,清廷方面也会客气地招待一番,时不时地互相传达、接收一些函件,看起来就像是清廷故意保留的两座交流窗口似的(且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满清朝廷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压根不想和东岸人敌对,他们一直在试图接触、沟通、谈判,只可惜收效一直不怎么大罢了。其实想想也就明白了,指望从中国捞人口的“黄衣贼”,在那个时候又怎么可能与“我大清”接触呢?换做如今这个景况倒还差不多!
而这次山东大旱,上半年西四府的农业收成就已确定完蛋,而六月份时之前灾情相对较轻的登莱二府也开始加重,整整一个多月滴雨未下。幸好这时候地里的粮食差不多也到了收割的阶段,再加上登莱二府的水利设施不错——好吧,至少登州府还行——政府组织也相对得力,故地里的粮食至少收回来了五六成,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当然了,收回了五六成,那仅仅是指东岸人的控制区。但在清廷治理的地区,比如潍县、昌邑县、高密县、胶州、平度州等地,地里能收回十之二三当地官员恐怕就已经可以获得一个“能干”的称号了,故莱州府清军控制区也是一片“大饥”,百姓如果在家乡附近无法找到能够赖以活命的粮食的话,就只能出外逃荒了,而他们逃荒的首选目的地也是现成的,那就是东岸控制区。
梁向俭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进了平度州城,清廷委任的知州在一刻钟前紧急去乡下“寻幽探密”去了,州衙里的三班捕快、团丁弓手什么的两股颤颤,一副死了老娘的表情,看着护卫着梁司令的骑兵联队官兵们缓缓进城。可怜他们中很多人还没东岸人骑的黑水大马高呢,原本还想着阻拦一下的,结果几天没吃饱饭,气力有些不足,被那些全副武装的骑兵一挤一碰,队形便东倒西歪了起来,结果平度州城就这么轻松地换了主人。
“在平度州城设立大营,骑兵前出,晓瑜远近,让各地饥民前来自行前来,断不至于少了一口吃食。”志得意满地坐在知州衙门签押房内后,梁向俭直接开始朝衙门里的清国胥吏、佐贰官员们发号施令:“清廷无道,骤遇灾荒,竟不能保全民众,这样的朝廷要之何用?尔等今日便自去吧,若谁心中尚存一分悲天悯人之意,愿指引乡间父老前来州城就食,梁某不胜感激。”
给州衙内一干旧官员下了逐客令后,东岸人便堂而皇之地在州城这里竖起了大旗,一面搜罗各地受灾难民,一面调兵遣将,做好防御态势。同时,他也派出了使者前往青州府一带,与清军进行交涉,表示进军平度州之事纯为救灾而来,不必过于“惊诧”,俟后自然退去。另外,他还表示青州、济南、兖州诸府境内若有灾民无处就食,万望放一条生路使其得以前来莱州,为此,东岸人甚至愿意支付一些银两给清军,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胆量收了。不过,梁向俭也预计此举吸引不了过多的灾民前来,毕竟青州府驻有重兵,灾民一般也不会往这里涌,估计最终有个两三万人能涌入莱州府就相当不错了——这点人数,东岸人还是有把握安置下来的。
东岸人的旗子在平度州城一竖便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间,来自平度州、潍县、昌邑、高密等地的灾民络绎不绝,短短时间内竟然聚集了六万多人,令东岸人大为吃惊,他们一开始可预计至多只有三万人啊!不得已之下,只能缩短这些人的整训时间,立刻开始后送工作,分批安置到了登州府的大嵩县(原大嵩卫)、靖海县(原靖海卫)、荣成县(原成山卫)、威海县(原威海卫)等地安置。这些卫改县人烟稀少,荒地甚多,用来安置灾民那是相当不错的,以后若是开发出来的话,那就是自己的基本盘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边的胶州要塞、即墨县、鳌山卫等地也传来消息,邻近的胶州城、灵山卫等地亦有不少饥民涌来,目前已妥善安置,据初步清点有上万人之多;另外,还有一些来自青州府的灾民浮海而来,大概亦有六七千人之多,望烟台方面速调集一批船只过来运输。
1665年7月8日,从宁波府定海港启程的运输船分别抵达了胶州、荣成、威海、烟台、大嵩、靖海等港口,江志清之前扣在手里没发的五千吨稻米终于运抵了登州府,这大概是因为最后一批返航的移民运输船从南洋拉回了一万五千吨稻米(为此花费了超过30万元现金)的缘故,另外大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批贸易船也已抵达了热兰遮港,这其中同样包括了大量稻米。
原本因为吸收了九万多灾民而有些危险的东岸粮食储备,至此算是稍稍缓解了。如果接下来朝鲜方面答应的粮食准时度送到,东岸朝鲜公司、东岸日本公司也能采购到相当数量的粮食的话,那么就更是稳妥了。毕竟,这九万多灾民也不是干吃饭不干活的,马上组织他们在荒地甚多的几个卫改县垦荒(专挑靠近河流、小溪的地方,希望河道没彻底干涸吧),应该不至于一点粮食都收不到,这就能解决一小部分粮食消耗了。
而就在7月8日当天,一批大修完毕的机帆船也从烟台、济州等地启程南下,朝马鲁古群岛驶去,准备去荷兰人那里运粮——在这个东南风占主导的季节,也就他们这些机帆船可以无视季节航行了,当然这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未完待续。)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7347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7347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7347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八章 山东大旱(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孤独麦客谢谢您的支持!!
午餐主食是蒸土豆,个头中等,一人五颗,外加一条腌制得喷香秋刀鱼,肯定是吃不饱的,但差不多也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了。要知道,现在就连登莱开拓队队长梁向俭也不太清楚会涌来多少难民呢,而且今年下半年的收成目前看来很是堪忧,有些地方甚至还零星上报发生了蝗灾,听了让人心惊肉跳。因此粮食必须省着吃,原本的以工代赈计划在三万吨南洋新米抵达前,也必须暂停,静观其变。
“截止今天(1665年6月20日),我们已经通过海路搜罗了超过1.2万名来自青州、济南二府的灾民。据海军前方来报,说在二府腹地仍然聚集着大量衣食无着的灾民,只可惜他们力量有限,无法深入内陆引导那些灾民到海边来。而且,他们还听说一开始还有西四府地方上的士绅、富户们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结果后来都陆续停止了,因为灾民数量实在太多,有限的粮食根本救不过来,也不敢救。”从黑水县就跟随梁向俭的秘书黄汉华轻声汇报着,“现在邻近西四府的河北、河南、江南等省的府县也都遭了灾,同样产生了大量的难民,真不知道山东这几百万人怎么办,谁来给他们吃的?难道就这么活生生饿死吗?”
“哪有那么夸张,小黄。”梁向俭将手里的折扇一摆,说道:“山东西四府今年确实很惨,颗粒无收,但这并不代表地方上一粒粮食都没有。乡间富户士绅、粮铺官仓,应该都有不少存粮,就是不知道多少罢了。另外,鞑子朝廷原本去年就在谋划南征事宜——这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而为了防备我们进攻,他们往山东调来了不少粮草,就储备在济南、青州一线,以供给全省十万军队的军需。这个数量其实也是很可观的,拿出来也是能救不少人的,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想不想救罢了。唔,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点苗头了,鞑子不想救,至少不是太想救,因为赈灾的主力军还是以地方士绅为主。而也正是因为看出来朝廷不想救,山东地方上的官员才对出海逃荒的百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很多官吏也是山东本地人,地方上都******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了,不放人家逃荒还待怎地?”
“司令,我听说去年年底鞑子就调了不少驻防济南的部队南下江南省,应该是要加入南京方面,大举南下入侵南明了。照这么说,山东内陆其实是比较空虚的,我们要不要派一些人马登陆,将当地衣食无着的灾民都收拢起来呢?反正他们留在清国境内,最后能活下来一半都算是运气好了,那还不如便宜了我们,到我们登莱二府生活呢,这里的灾情好歹还轻些。”黄汉华向自己的上司建议道。
“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老实说,一旦登陆,事情就有些不太可控了。这个赌注,对我来说下得有点大啊。”梁向俭说道:“而且,现在山东西四府境内究竟还有多少灾民,也是个未知数,少了的话可不值得我军大动干戈。我估计今年上半年至少有几十万人涌入了河北、河南境内,现在应该扩散到了更远的府县了,毕竟归德、大名、河间、淮安诸府也开始遭灾了啊,消化不了这么多灾民的。所以,还是等等再看吧,我也担心南洋的稻米到底能不能安然抵达登州呢,荷兰东印度公司究竟能筹集多少粮食运输到马鲁古群岛,这都是一个未知数。在此之前,任何不加节制地狂收难民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让我们自己人吃亏。更何况我们还打算在莱州府清军控制区内搜罗灾民呢,这个人数应该也相当庞大,会消耗我们极多的粮食,所以还是等等再看吧。不过,在此之前,小规模地——要求规模两百人以下,精悍善战之士最好——派人登陆接应灾民的行为却是可以进行的,但频次不可过高,否则难保地方上的清廷官员会怎么想。”
黄汉华闻言轻轻点了点头,明白自己的上司兼恩主的想法了,说到底还是目前自己腰杆不硬,粮食储备过少,不然倒是可以集结个一两万人,在莱州湾西侧的济南府近海登陆。到了那时候,只要树起大旗放粮,估计闻讯赶来的灾民没个十万也得有八万吧。
只不过那样一来,大概就要与清军正面厮杀了,虽然济南府境内他们没有什么得力兵马,但从青州府调兵回援却也不难,因此这个方案成本过高,如果没有绝大收益的话确实不宜实施。而与之相比,小规模地派人上岸,打着商人或其他什么名号,收拢难民出海前往登州,成本确实是比较低的,收益却不一定低,绝对是现阶段最适合的搜罗移民的方法。而且,也不太容易引起清国地方官员的反弹,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装作看不见,放任灾民自去,更何况在如今这个混乱局面下他们也未必尽知乡间详情。
“掖县这边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只需按部就班即可。小黄,赶紧收拾下东西,随我去一下南边看看,那里也很紧要呢。”梁向俭收起了折扇,朝自己的秘书吩咐道。
“明白了,司令,我这就安排去。”黄汉华立刻回答道。
1665年6月23日,骑着安达卢西亚马的梁向俭大摇大摆地进了平度州城,没有遇到任何阻拦。按照这些年来东岸与清廷方面结下的默契,作为缓冲势力带的莱州府的边界一直很模糊,在该府二州、五县、二卫共九个行政单位当中,府城掖县、即墨县、鳌山卫被东岸军队控制(另外东岸人还在后世青岛海边筑了个胶州堡,故此时莱州有两个胶州城),潍县、昌邑县、高密县和灵山卫被清军控制,这算是划分得比较清晰的。
但除此之外,莱州府还有两座大城的归属比较模糊,即胶州城和平度州城。在这两处地方,东岸没有驻军、清军顾忌到东岸人也没有驻军,地方政务由清廷委任的官员处理,但东岸的商人过来进行贸易时,也没有任何人刁难、阻拦或征收赋税。甚至有时有东岸官员途经时,清廷方面也会客气地招待一番,时不时地互相传达、接收一些函件,看起来就像是清廷故意保留的两座交流窗口似的(且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满清朝廷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压根不想和东岸人敌对,他们一直在试图接触、沟通、谈判,只可惜收效一直不怎么大罢了。其实想想也就明白了,指望从中国捞人口的“黄衣贼”,在那个时候又怎么可能与“我大清”接触呢?换做如今这个景况倒还差不多!
而这次山东大旱,上半年西四府的农业收成就已确定完蛋,而六月份时之前灾情相对较轻的登莱二府也开始加重,整整一个多月滴雨未下。幸好这时候地里的粮食差不多也到了收割的阶段,再加上登莱二府的水利设施不错——好吧,至少登州府还行——政府组织也相对得力,故地里的粮食至少收回来了五六成,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当然了,收回了五六成,那仅仅是指东岸人的控制区。但在清廷治理的地区,比如潍县、昌邑县、高密县、胶州、平度州等地,地里能收回十之二三当地官员恐怕就已经可以获得一个“能干”的称号了,故莱州府清军控制区也是一片“大饥”,百姓如果在家乡附近无法找到能够赖以活命的粮食的话,就只能出外逃荒了,而他们逃荒的首选目的地也是现成的,那就是东岸控制区。
梁向俭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进了平度州城,清廷委任的知州在一刻钟前紧急去乡下“寻幽探密”去了,州衙里的三班捕快、团丁弓手什么的两股颤颤,一副死了老娘的表情,看着护卫着梁司令的骑兵联队官兵们缓缓进城。可怜他们中很多人还没东岸人骑的黑水大马高呢,原本还想着阻拦一下的,结果几天没吃饱饭,气力有些不足,被那些全副武装的骑兵一挤一碰,队形便东倒西歪了起来,结果平度州城就这么轻松地换了主人。
“在平度州城设立大营,骑兵前出,晓瑜远近,让各地饥民前来自行前来,断不至于少了一口吃食。”志得意满地坐在知州衙门签押房内后,梁向俭直接开始朝衙门里的清国胥吏、佐贰官员们发号施令:“清廷无道,骤遇灾荒,竟不能保全民众,这样的朝廷要之何用?尔等今日便自去吧,若谁心中尚存一分悲天悯人之意,愿指引乡间父老前来州城就食,梁某不胜感激。”
给州衙内一干旧官员下了逐客令后,东岸人便堂而皇之地在州城这里竖起了大旗,一面搜罗各地受灾难民,一面调兵遣将,做好防御态势。同时,他也派出了使者前往青州府一带,与清军进行交涉,表示进军平度州之事纯为救灾而来,不必过于“惊诧”,俟后自然退去。另外,他还表示青州、济南、兖州诸府境内若有灾民无处就食,万望放一条生路使其得以前来莱州,为此,东岸人甚至愿意支付一些银两给清军,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胆量收了。不过,梁向俭也预计此举吸引不了过多的灾民前来,毕竟青州府驻有重兵,灾民一般也不会往这里涌,估计最终有个两三万人能涌入莱州府就相当不错了——这点人数,东岸人还是有把握安置下来的。
东岸人的旗子在平度州城一竖便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间,来自平度州、潍县、昌邑、高密等地的灾民络绎不绝,短短时间内竟然聚集了六万多人,令东岸人大为吃惊,他们一开始可预计至多只有三万人啊!不得已之下,只能缩短这些人的整训时间,立刻开始后送工作,分批安置到了登州府的大嵩县(原大嵩卫)、靖海县(原靖海卫)、荣成县(原成山卫)、威海县(原威海卫)等地安置。这些卫改县人烟稀少,荒地甚多,用来安置灾民那是相当不错的,以后若是开发出来的话,那就是自己的基本盘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边的胶州要塞、即墨县、鳌山卫等地也传来消息,邻近的胶州城、灵山卫等地亦有不少饥民涌来,目前已妥善安置,据初步清点有上万人之多;另外,还有一些来自青州府的灾民浮海而来,大概亦有六七千人之多,望烟台方面速调集一批船只过来运输。
1665年7月8日,从宁波府定海港启程的运输船分别抵达了胶州、荣成、威海、烟台、大嵩、靖海等港口,江志清之前扣在手里没发的五千吨稻米终于运抵了登州府,这大概是因为最后一批返航的移民运输船从南洋拉回了一万五千吨稻米(为此花费了超过30万元现金)的缘故,另外大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批贸易船也已抵达了热兰遮港,这其中同样包括了大量稻米。
原本因为吸收了九万多灾民而有些危险的东岸粮食储备,至此算是稍稍缓解了。如果接下来朝鲜方面答应的粮食准时度送到,东岸朝鲜公司、东岸日本公司也能采购到相当数量的粮食的话,那么就更是稳妥了。毕竟,这九万多灾民也不是干吃饭不干活的,马上组织他们在荒地甚多的几个卫改县垦荒(专挑靠近河流、小溪的地方,希望河道没彻底干涸吧),应该不至于一点粮食都收不到,这就能解决一小部分粮食消耗了。
而就在7月8日当天,一批大修完毕的机帆船也从烟台、济州等地启程南下,朝马鲁古群岛驶去,准备去荷兰人那里运粮——在这个东南风占主导的季节,也就他们这些机帆船可以无视季节航行了,当然这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未完待续。)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7347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7347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7347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八章 山东大旱(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孤独麦客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