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四卷 列为诸侯 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
春秋我为王 本章字数:3203 春秋我为王txt下载
PS:第二章在晚上
邺城虽然名为城,却没有城墙,倒不是因为所谓的“大都无防”,而是因为这座城市一直处于扩张阶段。
春秋的河北地区人烟稀少,哪怕赵上卿让干吏成抟经营了三年,依然只有数千户人家,以及数千战争中沦为氓隶的范、中行、卫人。其中还是以齐人居多,听说这些在汶水之战里被俘的齐人被分为三大批,一批留在鲁国劳役,一批到卫国挖运河,还有一批就来到邺城开挖沟渠,整治汹涌的漳水。
但随着侯马盟约的签署,晋国公室的属民被赵魏韩瓜分,于是邺城便成了最大的移民地点。
今年开春,卫国的三百户被掳掠者,邯郸的一千户民众,朝歌的一千户工匠,从温县过来的七百户赵氏旧人,一千户知氏之民,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邺城,这其中的主流,当然还是那一万户故绛民众。
年仅五岁的西门豹见证了整个搬迁过程,他家本来住在故绛西门,故以西门为氏,当年晋国迁都到新田,他的曾祖父也没跟着搬过去。谁料到了他们这一代人,随着新上卿赵无恤的一份号令,整个故绛一万余户居民都连根拔起。
在故绛当公室之民虽然日子苦了些,甚至许多氓隶之家无立锥之地,家中也无一点余财,但还没到必须逃亡求活的程度。从父母坟墓所在的故乡被强制迁徙,故绛之民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只是畏惧身后赵兵锋利的剑刃,还有赵卿之名才不得不成行。他们走的时候无不在埋葬先祖的坟冢痛哭流涕,也不知道这一生还能不能回来祭祀祖宗,更不知道搬迁时赵卿许诺的那些免税好处能否兑现,就这样带着迷茫和猜疑上路。
他们最初以为自己会到晋国的新“都城”铜鞮,结果却多走了半个月的路,通过釜口道来到陌生的东方。
西门豹跟着宗族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值初春,只见漳水旁的平原上,一片郁郁葱葱的草甸将漳水北畔整个盖住,仿佛一张厚厚的嫩绿毯子,将厚重夯实的黄土地盖在了下面,其中依稀点缀着一些桃树,粉红色的桃花朵朵绽放。
长途跋涉而来的人十分衰弱,邺城令计然组织了当地人和先到的人,在釜口通往邺城的涂道旁盖起粥棚,好让体弱者和生病者在此休憩。
抵达邺城后,原本极其严肃,紧紧盯着移民防范他们逃跑的赵兵摇身一变,变成了建筑大队,和当地驻军一起动手,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搭好了一万多个窝棚,又找了些石块在周围挡风,按照迁徙时的里闾分配,每户一个小窝棚。很快,这些窝棚便在漳水两岸铺展开来。
这次跨越数百里搬迁到邺城,赵无恤对移民的身体状况感到非常担心,据说当年平王东迁时,有两到三成的周室移民因为水土不服而死去,让刚刚遭受重创的周朝雪上加霜,那种情况赵无恤不希望重演。
好在,为赵氏服务的医生极多。
在鲁国立足的这些年里,扁鹊等人也一直不断地完善相关卫生条例。以往在与齐、知交战时,因为军中有不少灵鹊医者服务的缘故,赵军的非战斗减员与敌军相比就低了很多,这些卫生条例同样适用于民间。虽然水土不服这个现象不可避免,但灵鹊医者们认为有相当多的患者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当年平王东迁的疾病和高死亡率,主要还是因为营养跟不上,以及管理照顾不善引起的。
所以扁鹊的众弟子在抵达邺城的移民中执行了严格的卫生条例,劳役们手持铁斧,开辟邺城周围的森林,砍下了大量木材柴火,于是在每个临时居住的窝棚边上都用陶釜烧着水,所有人都必须喝热水,每人每天都要吃一份蔬菜,出现疾病的人也会立即得到治疗和密切的关照。
最终,水土不服症在计然强大的组织能力,以及灵鹊们的医术共同努力下,被降到了最低,一万户故绛移民,目前虽然有两千多人发病,但灵鹊医者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卫生条例发挥了巨大的效果。病号被隔离控制起来,呕吐物和排泄物也都随时得到清理。他们也能通过看护人员得到足够的饮用开水,在卓有成效地卫生条例下,死亡人数被控制在百位数。
如此一来,移民们最初惊恐的情绪平抚下来,他们开始注意这片眼前的土地,要如何加以开发利用,建立自己的新家园。
……
赵无恤让移民保住了性命,也履行了承诺,每一户人家都分到了一块百亩的田地!而且是二百四十步的赵氏大亩!
虽然这些名义上属于众人的田要么是被撂荒的土地,要么依然被荒草和灌木所覆盖,想要开垦还需要很大气力,但对于在狭窄的故绛无立锥之地的氓隶和庶民而言,已经足以让他们喜极而涕。
无论哪个时代,土地都是农民立足的根本。
但小农各行其是的粗耕,远远不如政府组织的精耕细作高效,所以这万户小民,其实都在计然之策的操控之内。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故邺城之兴,首在上农。”
一向重视货殖贸易的计然提出的邺城经营之策却是偏向农业的,因为他很清楚,粮食就是一切。有了粮食就有人力,然后就可以兴旺百业,训练士卒,最后让赵氏实现富强。
赵无恤对计然此策深为认同,他的本意,便是将赵氏引上“耕战”为主的道路上去。于是种田专家樊迟也被从鲁国调到这里,准备组织春耕。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说的就是邺城。这片土地虽然人烟稀少,可一旦放把火将千年生长的森林和灌木烧掉,就是一片膏腴之地。”
站在漳水之畔眺望百业待兴的邺地,樊迟已经雄心万丈,想要将推广代田法和开种冬小麦、戎菽以来鲁国亩产两石甚至两石半的奇迹复制到河北了。
“开垦土地是最急迫的任务,然后抓紧时间播种,为移民来到邺城的第一个冬季多储备些粮食。从朝歌、邯郸运来的粮食只够移民们吃到秋收后,再往后,就得额外调拨,超出量入为出的规划了。”
樊迟已经觉得农时耽误了,心急如焚,好在邺城地处北方,耕作时间比鲁地稍微晚一点,加上有成抟治邺时组织当地人开挖的十二条沟渠,灌溉也能顺利展开。
于是邺城移民从原先的乡党宗族被拆分为小农家庭,按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联保连坐,编为屯田户开垦土地。每一甲分配给一头牛或劣马,这些牲畜还是赵无恤从中山国半买半讹来的。
成年人在屯田官带领下,都去热火朝天地干活,年幼的孩子也被分社区里闾集中到一起,赵无恤亲自出动自己的内库资金,下定决心要在邺城开办系统的教育,从娃娃抓起!
移民初来乍到,住的大多是泥胚墙的草屋窝棚,唯独蒙学修成了砖瓦房。
其实哪怕是在故绛内部,只有晋国旧宫室附近有少量砖瓦房,其余都是泥胚茅草的窝棚,一旦有火患就会损失惨重,这也是春秋之世常常诸侯城邑常发生大火灾的缘故。
赵无恤这种对于教育和孩童的重视,让邺城移民再度心生感动。
当然,孩童们是没有太大感触的,他们只知道自己从此以后,就没法一天到晚疯玩了。
西门豹入的是蒙学,就在名为“临漳”的片区之内,蒙学中还用厚木板摆成长长的案几,厅明几净,孩童们睁着大眼睛,跟着从鲁国过来的老师,从《诗》学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每天清晨,孩童们便会跟着老师那一口夹杂鲁地口音的雅言,开始念书。对年纪稍大的蒙童,先生还会解释一下其中意思,“此乃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之歌……“
对于西门豹这些年龄更小者,则只需诵读记住,再将字写出来即可。
进入季夏之后,蒙学外的蝉鸣一日胜过一日,西门豹用稚嫩的手握着树枝,在案几下的沙盘写下“桃之夭夭”四字,但他的心思,却已经飞到外面去了。
因为就在他所在的蒙学边上,一座名为”临漳学宫“的大学已然完工,来自天下诸侯的士人趋之若鹜。先生说了,这个月考试名列前茅者,将能获准进入学宫参观!(未完待续。)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3890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3890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3890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七月新番谢谢您的支持!!
邺城虽然名为城,却没有城墙,倒不是因为所谓的“大都无防”,而是因为这座城市一直处于扩张阶段。
春秋的河北地区人烟稀少,哪怕赵上卿让干吏成抟经营了三年,依然只有数千户人家,以及数千战争中沦为氓隶的范、中行、卫人。其中还是以齐人居多,听说这些在汶水之战里被俘的齐人被分为三大批,一批留在鲁国劳役,一批到卫国挖运河,还有一批就来到邺城开挖沟渠,整治汹涌的漳水。
但随着侯马盟约的签署,晋国公室的属民被赵魏韩瓜分,于是邺城便成了最大的移民地点。
今年开春,卫国的三百户被掳掠者,邯郸的一千户民众,朝歌的一千户工匠,从温县过来的七百户赵氏旧人,一千户知氏之民,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邺城,这其中的主流,当然还是那一万户故绛民众。
年仅五岁的西门豹见证了整个搬迁过程,他家本来住在故绛西门,故以西门为氏,当年晋国迁都到新田,他的曾祖父也没跟着搬过去。谁料到了他们这一代人,随着新上卿赵无恤的一份号令,整个故绛一万余户居民都连根拔起。
在故绛当公室之民虽然日子苦了些,甚至许多氓隶之家无立锥之地,家中也无一点余财,但还没到必须逃亡求活的程度。从父母坟墓所在的故乡被强制迁徙,故绛之民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只是畏惧身后赵兵锋利的剑刃,还有赵卿之名才不得不成行。他们走的时候无不在埋葬先祖的坟冢痛哭流涕,也不知道这一生还能不能回来祭祀祖宗,更不知道搬迁时赵卿许诺的那些免税好处能否兑现,就这样带着迷茫和猜疑上路。
他们最初以为自己会到晋国的新“都城”铜鞮,结果却多走了半个月的路,通过釜口道来到陌生的东方。
西门豹跟着宗族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值初春,只见漳水旁的平原上,一片郁郁葱葱的草甸将漳水北畔整个盖住,仿佛一张厚厚的嫩绿毯子,将厚重夯实的黄土地盖在了下面,其中依稀点缀着一些桃树,粉红色的桃花朵朵绽放。
长途跋涉而来的人十分衰弱,邺城令计然组织了当地人和先到的人,在釜口通往邺城的涂道旁盖起粥棚,好让体弱者和生病者在此休憩。
抵达邺城后,原本极其严肃,紧紧盯着移民防范他们逃跑的赵兵摇身一变,变成了建筑大队,和当地驻军一起动手,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搭好了一万多个窝棚,又找了些石块在周围挡风,按照迁徙时的里闾分配,每户一个小窝棚。很快,这些窝棚便在漳水两岸铺展开来。
这次跨越数百里搬迁到邺城,赵无恤对移民的身体状况感到非常担心,据说当年平王东迁时,有两到三成的周室移民因为水土不服而死去,让刚刚遭受重创的周朝雪上加霜,那种情况赵无恤不希望重演。
好在,为赵氏服务的医生极多。
在鲁国立足的这些年里,扁鹊等人也一直不断地完善相关卫生条例。以往在与齐、知交战时,因为军中有不少灵鹊医者服务的缘故,赵军的非战斗减员与敌军相比就低了很多,这些卫生条例同样适用于民间。虽然水土不服这个现象不可避免,但灵鹊医者们认为有相当多的患者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当年平王东迁的疾病和高死亡率,主要还是因为营养跟不上,以及管理照顾不善引起的。
所以扁鹊的众弟子在抵达邺城的移民中执行了严格的卫生条例,劳役们手持铁斧,开辟邺城周围的森林,砍下了大量木材柴火,于是在每个临时居住的窝棚边上都用陶釜烧着水,所有人都必须喝热水,每人每天都要吃一份蔬菜,出现疾病的人也会立即得到治疗和密切的关照。
最终,水土不服症在计然强大的组织能力,以及灵鹊们的医术共同努力下,被降到了最低,一万户故绛移民,目前虽然有两千多人发病,但灵鹊医者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卫生条例发挥了巨大的效果。病号被隔离控制起来,呕吐物和排泄物也都随时得到清理。他们也能通过看护人员得到足够的饮用开水,在卓有成效地卫生条例下,死亡人数被控制在百位数。
如此一来,移民们最初惊恐的情绪平抚下来,他们开始注意这片眼前的土地,要如何加以开发利用,建立自己的新家园。
……
赵无恤让移民保住了性命,也履行了承诺,每一户人家都分到了一块百亩的田地!而且是二百四十步的赵氏大亩!
虽然这些名义上属于众人的田要么是被撂荒的土地,要么依然被荒草和灌木所覆盖,想要开垦还需要很大气力,但对于在狭窄的故绛无立锥之地的氓隶和庶民而言,已经足以让他们喜极而涕。
无论哪个时代,土地都是农民立足的根本。
但小农各行其是的粗耕,远远不如政府组织的精耕细作高效,所以这万户小民,其实都在计然之策的操控之内。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故邺城之兴,首在上农。”
一向重视货殖贸易的计然提出的邺城经营之策却是偏向农业的,因为他很清楚,粮食就是一切。有了粮食就有人力,然后就可以兴旺百业,训练士卒,最后让赵氏实现富强。
赵无恤对计然此策深为认同,他的本意,便是将赵氏引上“耕战”为主的道路上去。于是种田专家樊迟也被从鲁国调到这里,准备组织春耕。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说的就是邺城。这片土地虽然人烟稀少,可一旦放把火将千年生长的森林和灌木烧掉,就是一片膏腴之地。”
站在漳水之畔眺望百业待兴的邺地,樊迟已经雄心万丈,想要将推广代田法和开种冬小麦、戎菽以来鲁国亩产两石甚至两石半的奇迹复制到河北了。
“开垦土地是最急迫的任务,然后抓紧时间播种,为移民来到邺城的第一个冬季多储备些粮食。从朝歌、邯郸运来的粮食只够移民们吃到秋收后,再往后,就得额外调拨,超出量入为出的规划了。”
樊迟已经觉得农时耽误了,心急如焚,好在邺城地处北方,耕作时间比鲁地稍微晚一点,加上有成抟治邺时组织当地人开挖的十二条沟渠,灌溉也能顺利展开。
于是邺城移民从原先的乡党宗族被拆分为小农家庭,按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联保连坐,编为屯田户开垦土地。每一甲分配给一头牛或劣马,这些牲畜还是赵无恤从中山国半买半讹来的。
成年人在屯田官带领下,都去热火朝天地干活,年幼的孩子也被分社区里闾集中到一起,赵无恤亲自出动自己的内库资金,下定决心要在邺城开办系统的教育,从娃娃抓起!
移民初来乍到,住的大多是泥胚墙的草屋窝棚,唯独蒙学修成了砖瓦房。
其实哪怕是在故绛内部,只有晋国旧宫室附近有少量砖瓦房,其余都是泥胚茅草的窝棚,一旦有火患就会损失惨重,这也是春秋之世常常诸侯城邑常发生大火灾的缘故。
赵无恤这种对于教育和孩童的重视,让邺城移民再度心生感动。
当然,孩童们是没有太大感触的,他们只知道自己从此以后,就没法一天到晚疯玩了。
西门豹入的是蒙学,就在名为“临漳”的片区之内,蒙学中还用厚木板摆成长长的案几,厅明几净,孩童们睁着大眼睛,跟着从鲁国过来的老师,从《诗》学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每天清晨,孩童们便会跟着老师那一口夹杂鲁地口音的雅言,开始念书。对年纪稍大的蒙童,先生还会解释一下其中意思,“此乃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之歌……“
对于西门豹这些年龄更小者,则只需诵读记住,再将字写出来即可。
进入季夏之后,蒙学外的蝉鸣一日胜过一日,西门豹用稚嫩的手握着树枝,在案几下的沙盘写下“桃之夭夭”四字,但他的心思,却已经飞到外面去了。
因为就在他所在的蒙学边上,一座名为”临漳学宫“的大学已然完工,来自天下诸侯的士人趋之若鹜。先生说了,这个月考试名列前茅者,将能获准进入学宫参观!(未完待续。)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3890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3890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3890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七月新番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