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章节目录 第二三八章 周家填房
穿越之寡妇丫鬟 本章字数:9294 穿越之寡妇丫鬟txt下载
因为今年过年晚,雨水节与新年赶在同一天,年后天气日渐暖和起来,溪水开始解冻,村里人破五之后便急着下田忙碌。这边的老农都知道,“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麦田返浆,抓紧松耪”,“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等,若想秋日粮仓满,春日里锄地、上肥上水丝毫马虎不得。大家都憋了一冬的劲,恨不得这几天都使出来,尚未进程做工的年轻人也脱去棉衣,帮着父母在田间忙活。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不过,农家更讲究春捂秋冻,特别是老人孩子。因为去年春暖,蓝怡没有照顾好两个孩子让他们生了病,今年她格外注意,和贾氏一起认真照看两个孩子,饮食和衣物的添加都极为讲究。
家里没有麦田,山坡上的牡丹也不到松绑的时候,蓝怡这几日在家忙着给宇儿预备去义学要用的东西。虽说书包文具这些大件都是早就预备好的,但坐垫、暖鞋、露手指头的手套、保温的水杯等也都要一一备齐。
其他还好说,保温的水杯比较难办。蓝怡骑着毛驴到竹林里挑了一跟粗细适中的竹子砍回来,请二叔帮宇儿用竹节做了水杯,之后她又用粗布夹棉花做成杯套保温,效果还不错。陈氏瞧着好用,给大福也做了一个,大福今年也要入义学。除了他们俩,还有牛嫂家的牛蛋和一对双生女儿小花小草,八婆二嫂家的大妮子和二妮子也要一起入学。
村里女娃随着男娃一起入学的事情,在村内热热闹闹地开了几次会商量后就定了下来,女娃的束脩是男娃的一半,不过上义学的日子和时辰是一样的。
束脩,就是学生入义学读书的学费。大周各村的义学,衙门每年会拨给一部分银子,村里的各家族也会出族产补贴一部分,这些钱基本就能支持义学的开支,所以家长拿的束脩并不算多,一般家庭都能凑出来。北沟村的义学男娃的束脩一年二百文,女娃一年一百文,若是家中实在没钱的,也可以给村里出工替代银钱,不如帮义学修屋顶,帮村里铺路,或修河堤等。这样听着,似乎读书花不了多少银子,但是除了束脩,还需要给孩子买书、买纸笔和墨,这部分也需要不少钱,若家里需要读书的孩子多,也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村里人多是让**岁的男娃读一两年书,认得几个字后便跟着父母干活,换适龄的弟弟上义学。
女娃子,以前是没有机会的。这次能够让她们跟着男娃一起入义学,也是赵里正和几个家族的族长、族老商量几次后的结果,好在村里义学的夫子们也都是开明的,不反对教女学生。
村里人都晓得识字的好处,所以能支撑得起的人家,都打算送女娃入学。这次入学的女娃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都有,大大超出男娃的人数,所以过年后,女娃们入学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相互之间打听着。没有分家的几个大户,甚至有七八个孩子一起入学的,牛嫂家也有三个孩子一起入学,这两日就在家带着两个女儿准备东西。
按着牛嫂的话说,“咱日子能过得去了,不能再让女儿跟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围着锅台转一辈子”。
村里人能有这样的觉悟,赵里正的腰杆更直了,憋足劲计划着惊蛰后破土给义学再添三家屋子,夫子也要再请两个,不过这屋子好盖,好的夫子确实很难请到的,再加上今年是朝廷开科举的年份,很多读书人都打算闭门苦读一年应试去,好的师资就更少了,赵里正为此颇为挠头。
人日这天后晌,村里的周财主家门口就开始搭台开锣,准备唱大戏。蓝怡既提前受了周财主的填房、周兴祖的娘亲的邀请,吃过晚饭后就带和贾氏带着两个急不可待的小家伙搬着凳子去看戏。
戏台搭在周财主家门口的晒麦场上,足有一丈来高,台子前聚集了不少来看戏的村里人,蓝怡看着攒动的人头,估摸大半村子的人都来了。
她们刚到晒卖场,周家的管家就快步迎上来,请蓝怡带着孩子到院内看戏。
周家的大门修得十分气派,院内豁亮,靠近戏台的花园子内的花园空地上,也搭起一个高台,蓝怡四人上了高台一回头,才知道这高台不只将院墙外的戏台子看得一清二楚,也将整个晒麦场的村民望在眼下。戏台上紧张准备,戏台下儿童嬉戏追打,大人搬凳子争抢好位置,更有妇人们坐一块嗑瓜子指指点点地聊天,老大爷们凑堆抽旱烟侃农事,比之台上更是吸引人。
蓝怡和贾氏对视一眼,这周家的填房夫人真有几分意思。
高台北面用雕花屏风遮挡住寒风,屏风前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了精致的糕点干果,八仙桌后的木椅上坐着一个年轻女子,衣着精致,头上金簪吐春,白面温润,眼角眉梢暖意融融,正含笑看着蓝怡四人,此女正是周财主的填房夫人薛氏。
马氏旁边规规矩矩地坐着胖乎乎的周兴祖,身后站着一个丫鬟一个婆子,对比院墙外的热闹,蓝怡觉这高台实在太过冷清。
“夫人,王家大嫂到了。”周管家介绍道。
年轻女子轻点头,“林山家的,快带着孩子们过来坐。周管家,老爷那边劳你多照看着,有事速来回我。”
“是。”周管家恭敬地拱手退下。
蓝怡走到桌前,正不知该如何称呼。薛氏便笑着说道,“林山家的,这就是宇儿和文轩吧?早就听兴祖日日念叨呢,果真是俩玉雕的娃儿。来,到奶奶这里来。”
奶奶……,蓝怡忍不住抽抽嘴角,她这辈份也着实夸张了些。
似乎是知道蓝怡在别扭什么,薛氏轻笑道:“文轩他娘,你别看我年轻,老爷他却是跟林喜林远的爹同辈的,孩子们确实该喊我声‘奶奶’。”
也对,听说周财主的年纪的确跟王二叔相仿,老夫少妻,随行就市吧,“宇儿,文轩,去给奶奶拜年吧。”让她开口喊婶子或伯娘,实在是太难了。
两个孩子规矩地给薛氏鞠躬拜年,“小奶奶,过年好。”
听得这个“小”字,贾氏脸色微变,像薛氏这等由丫鬟怕上来做夫人的,最忌讳人提她之前的事,“周家爷爷行五,你们该叫五奶奶才对,不能看着这位奶奶年轻就加个小字。”
“喊小奶奶我才高兴呢,五奶奶真个就喊老了。”薛氏站起身走过来,拉着俩小家伙,“来,这是奶奶给的压岁钱,好好收着出去买糖吃。”
她拉着两个孩子,又对贾氏说到:“想必您就是孩子们的姥姥吧?”
贾氏行屈膝礼,“孩子们的确喊我一声姥姥,见过夫人。”
贾氏出身高门大户,又跟随在周老夫人身边多年,见得场面极多,并不怵薛氏这样的乡间小财主夫人,表现的落落大方,薛氏忍不住上下打量她一番,啧啧称奇,“没想到村里人有口皆赞的女郎中,竟这么年轻端正,这里有风,快到这边坐。”
蓝怡随着她到桌边,扶手椅上铺着雪白的皮毛,旁边燃着两盆银霜炭,暖意铺面而来。周兴祖冲着宇儿和文轩招招手,“宇儿,文轩,快来小叔叔这里坐,小叔叔有好吃的。”
宇儿撅着小嘴,“你是周小胖,才不是小叔叔。”
周兴祖得意洋洋地往嘴里填了块枣糕,他正在换门牙,吃东西看着有点别扭,“你们刚才喊我娘奶奶,我当然就是你们的小叔叔。”
蓝怡看着这熊孩子,也无话可说,人家萝卜头不大,但长在辈儿上了。
薛氏回到座位,掏出帕子给儿子擦擦嘴角,“莫顽皮,先带着宇儿和文轩到老爷那边去见礼,回来再吃。”
薛氏身后的婆子站出来,“夫人,奴婢带着二少爷和两位小少爷过去吧。”
薛氏点头,对蓝怡笑道,“老爷他们在东侧的高台上,几步就到,你放心吧。”
蓝怡顺着她说的放心一看,才发现大门东侧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高台,也是用屏风围着,已挂起了灯笼。
贾氏不放心孩子,“文轩还小,上下太子怕滑了,我跟着一块过去吧。”
薛氏看看贾氏,笑而不语,她自然看得出贾氏不是蓝怡的正经长辈,没准就是家里的媳妇子,不过在乡下叫姥姥好听些罢了。看蓝怡小小年纪就这样稳重,身边还能有贾氏这样体面的媳妇子,想来她的娘家该是十分殷实的,只是不知这样人家的闺女,怎么会嫁给村里的穷秀才,现在又要改嫁给周卫极那样凶恶的汉子?
看来,与自己猜测的不差,这林山媳妇,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薛氏打量的目光,让蓝怡有几分被看透的感觉,十分不舒服。抬头却见她依旧笑意融融的望着自己,“文轩他娘,你来村里的时间短,或许不晓得。我家老爷跟卫极家是同族,比族长小一辈,老爷与卫极的爹还是在五福内的本家,待你明年入了咱们周家的门,该叫我一声五婶的。”
“我出门少,确实不晓得。”蓝怡轻轻笑道,村里姓周的都是同族,不过周卫极与周兴祖竟是刚出五福的同辈,这她还是头一次听说。也就是说,不管从王家论,还是从周家论,她都该给薛氏叫一声婶子的。
“婶子,不知道今天唱得是哪一出?”
蓝怡一语双关,既问台上的戏,又问她找自己有何事。薛氏不敢兴趣地看了看墙外的戏台子,“听老爷说是登州城里新兴起来的杂剧,演的是哪家的孝子贤孙之事。”
在大周,戏曲被称为杂剧,在隋唐的转踏和曲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搭台配乐由专门的戏子说唱的曲目,乡下人称为大曲或大戏,城里人还是更喜欢呼之为杂剧。蓝怡到大周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戏,颇为感兴趣的看着戏台。
薛氏见蓝怡这样子,也转眼看戏台,“这戏台比起在登州时搭得还是简陋不少,不过在乡下倒也没那么多讲究。听说你嫁过来前住在梅县,梅县离京城更近,定看过不少好剧吧?”
蓝怡摇头,“没看过,我以前不喜这些。”她哪里知道梅县那边流行过什么好的杂剧。
薛氏一愣,很快又笑着说,“是我外道了,你既选了林山为夫,定是更喜读书写字这样静幽的消遣。杂剧颇为闹腾,我本也不喜欢看的,不过在乡下憋久了,还真想热闹热闹,你也是这样吧?”
她这是,想从这里找什么认同感?蓝怡笑着摇头,“我没有婶子的好福气,凡事都得自己动手,家里田里的忙活,本就得不了清闲,静可真谈不上了。”
薛氏用帕子捂嘴笑着,眼神微转,心说这林山媳妇是怎么回事,这样与自己谈不来,难不成她看出了什么?看她的样子,应是喜欢有话直说的,自己绕来绕去反而显得没意思。
“村里最近都在谈论着女娃子们入义学的事情,我也是极赞成的,不知你怎么看?”
蓝怡也点头,“能读书识字自然是大好事。”
薛氏笑着问,“女娃子们能入学,想必你也出了不少力气吧?我听说让女娃子们入学是王家先提出来的,王家能有这样的见识的,我看也只有你了。”
蓝怡皱眉,“婶子这次还真说错了,这件事是我家二弟先提出来的。二弟和三地平日里虽说话不多,但都是极有担当有见识的汉子,不是我一个大门不出的寡妇能比的。”
薛氏点头,心中却想着王家的这两年如此大的变化,都是蓝怡回来后才有的,听她这言语态度,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她。
“原是林喜那孩子么?平日里瞧着闷声不响的,倒是个有远见的。”薛氏年纪虽不大,却说的老气横秋,似乎她真的是跟二婶一辈的人,王林喜在她眼里不过是个孩子,“不过,我琢磨着男女毕竟有别,男娃子和女娃子在一间屋子里读书,七八岁倒是没什么,再大些可就不好听了。再说,男娃们读书是要考科举光耀门楣的,女娃子们不过是要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凑在一起怕是夫子也很为难吧?”
她这话也有几分道理,勾起了蓝怡的兴致,“那依着婶子,该怎么办?”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3738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3738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3738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三八章 周家填房)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南极蓝谢谢您的支持!!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不过,农家更讲究春捂秋冻,特别是老人孩子。因为去年春暖,蓝怡没有照顾好两个孩子让他们生了病,今年她格外注意,和贾氏一起认真照看两个孩子,饮食和衣物的添加都极为讲究。
家里没有麦田,山坡上的牡丹也不到松绑的时候,蓝怡这几日在家忙着给宇儿预备去义学要用的东西。虽说书包文具这些大件都是早就预备好的,但坐垫、暖鞋、露手指头的手套、保温的水杯等也都要一一备齐。
其他还好说,保温的水杯比较难办。蓝怡骑着毛驴到竹林里挑了一跟粗细适中的竹子砍回来,请二叔帮宇儿用竹节做了水杯,之后她又用粗布夹棉花做成杯套保温,效果还不错。陈氏瞧着好用,给大福也做了一个,大福今年也要入义学。除了他们俩,还有牛嫂家的牛蛋和一对双生女儿小花小草,八婆二嫂家的大妮子和二妮子也要一起入学。
村里女娃随着男娃一起入学的事情,在村内热热闹闹地开了几次会商量后就定了下来,女娃的束脩是男娃的一半,不过上义学的日子和时辰是一样的。
束脩,就是学生入义学读书的学费。大周各村的义学,衙门每年会拨给一部分银子,村里的各家族也会出族产补贴一部分,这些钱基本就能支持义学的开支,所以家长拿的束脩并不算多,一般家庭都能凑出来。北沟村的义学男娃的束脩一年二百文,女娃一年一百文,若是家中实在没钱的,也可以给村里出工替代银钱,不如帮义学修屋顶,帮村里铺路,或修河堤等。这样听着,似乎读书花不了多少银子,但是除了束脩,还需要给孩子买书、买纸笔和墨,这部分也需要不少钱,若家里需要读书的孩子多,也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村里人多是让**岁的男娃读一两年书,认得几个字后便跟着父母干活,换适龄的弟弟上义学。
女娃子,以前是没有机会的。这次能够让她们跟着男娃一起入义学,也是赵里正和几个家族的族长、族老商量几次后的结果,好在村里义学的夫子们也都是开明的,不反对教女学生。
村里人都晓得识字的好处,所以能支撑得起的人家,都打算送女娃入学。这次入学的女娃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都有,大大超出男娃的人数,所以过年后,女娃们入学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相互之间打听着。没有分家的几个大户,甚至有七八个孩子一起入学的,牛嫂家也有三个孩子一起入学,这两日就在家带着两个女儿准备东西。
按着牛嫂的话说,“咱日子能过得去了,不能再让女儿跟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围着锅台转一辈子”。
村里人能有这样的觉悟,赵里正的腰杆更直了,憋足劲计划着惊蛰后破土给义学再添三家屋子,夫子也要再请两个,不过这屋子好盖,好的夫子确实很难请到的,再加上今年是朝廷开科举的年份,很多读书人都打算闭门苦读一年应试去,好的师资就更少了,赵里正为此颇为挠头。
人日这天后晌,村里的周财主家门口就开始搭台开锣,准备唱大戏。蓝怡既提前受了周财主的填房、周兴祖的娘亲的邀请,吃过晚饭后就带和贾氏带着两个急不可待的小家伙搬着凳子去看戏。
戏台搭在周财主家门口的晒麦场上,足有一丈来高,台子前聚集了不少来看戏的村里人,蓝怡看着攒动的人头,估摸大半村子的人都来了。
她们刚到晒卖场,周家的管家就快步迎上来,请蓝怡带着孩子到院内看戏。
周家的大门修得十分气派,院内豁亮,靠近戏台的花园子内的花园空地上,也搭起一个高台,蓝怡四人上了高台一回头,才知道这高台不只将院墙外的戏台子看得一清二楚,也将整个晒麦场的村民望在眼下。戏台上紧张准备,戏台下儿童嬉戏追打,大人搬凳子争抢好位置,更有妇人们坐一块嗑瓜子指指点点地聊天,老大爷们凑堆抽旱烟侃农事,比之台上更是吸引人。
蓝怡和贾氏对视一眼,这周家的填房夫人真有几分意思。
高台北面用雕花屏风遮挡住寒风,屏风前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了精致的糕点干果,八仙桌后的木椅上坐着一个年轻女子,衣着精致,头上金簪吐春,白面温润,眼角眉梢暖意融融,正含笑看着蓝怡四人,此女正是周财主的填房夫人薛氏。
马氏旁边规规矩矩地坐着胖乎乎的周兴祖,身后站着一个丫鬟一个婆子,对比院墙外的热闹,蓝怡觉这高台实在太过冷清。
“夫人,王家大嫂到了。”周管家介绍道。
年轻女子轻点头,“林山家的,快带着孩子们过来坐。周管家,老爷那边劳你多照看着,有事速来回我。”
“是。”周管家恭敬地拱手退下。
蓝怡走到桌前,正不知该如何称呼。薛氏便笑着说道,“林山家的,这就是宇儿和文轩吧?早就听兴祖日日念叨呢,果真是俩玉雕的娃儿。来,到奶奶这里来。”
奶奶……,蓝怡忍不住抽抽嘴角,她这辈份也着实夸张了些。
似乎是知道蓝怡在别扭什么,薛氏轻笑道:“文轩他娘,你别看我年轻,老爷他却是跟林喜林远的爹同辈的,孩子们确实该喊我声‘奶奶’。”
也对,听说周财主的年纪的确跟王二叔相仿,老夫少妻,随行就市吧,“宇儿,文轩,去给奶奶拜年吧。”让她开口喊婶子或伯娘,实在是太难了。
两个孩子规矩地给薛氏鞠躬拜年,“小奶奶,过年好。”
听得这个“小”字,贾氏脸色微变,像薛氏这等由丫鬟怕上来做夫人的,最忌讳人提她之前的事,“周家爷爷行五,你们该叫五奶奶才对,不能看着这位奶奶年轻就加个小字。”
“喊小奶奶我才高兴呢,五奶奶真个就喊老了。”薛氏站起身走过来,拉着俩小家伙,“来,这是奶奶给的压岁钱,好好收着出去买糖吃。”
她拉着两个孩子,又对贾氏说到:“想必您就是孩子们的姥姥吧?”
贾氏行屈膝礼,“孩子们的确喊我一声姥姥,见过夫人。”
贾氏出身高门大户,又跟随在周老夫人身边多年,见得场面极多,并不怵薛氏这样的乡间小财主夫人,表现的落落大方,薛氏忍不住上下打量她一番,啧啧称奇,“没想到村里人有口皆赞的女郎中,竟这么年轻端正,这里有风,快到这边坐。”
蓝怡随着她到桌边,扶手椅上铺着雪白的皮毛,旁边燃着两盆银霜炭,暖意铺面而来。周兴祖冲着宇儿和文轩招招手,“宇儿,文轩,快来小叔叔这里坐,小叔叔有好吃的。”
宇儿撅着小嘴,“你是周小胖,才不是小叔叔。”
周兴祖得意洋洋地往嘴里填了块枣糕,他正在换门牙,吃东西看着有点别扭,“你们刚才喊我娘奶奶,我当然就是你们的小叔叔。”
蓝怡看着这熊孩子,也无话可说,人家萝卜头不大,但长在辈儿上了。
薛氏回到座位,掏出帕子给儿子擦擦嘴角,“莫顽皮,先带着宇儿和文轩到老爷那边去见礼,回来再吃。”
薛氏身后的婆子站出来,“夫人,奴婢带着二少爷和两位小少爷过去吧。”
薛氏点头,对蓝怡笑道,“老爷他们在东侧的高台上,几步就到,你放心吧。”
蓝怡顺着她说的放心一看,才发现大门东侧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高台,也是用屏风围着,已挂起了灯笼。
贾氏不放心孩子,“文轩还小,上下太子怕滑了,我跟着一块过去吧。”
薛氏看看贾氏,笑而不语,她自然看得出贾氏不是蓝怡的正经长辈,没准就是家里的媳妇子,不过在乡下叫姥姥好听些罢了。看蓝怡小小年纪就这样稳重,身边还能有贾氏这样体面的媳妇子,想来她的娘家该是十分殷实的,只是不知这样人家的闺女,怎么会嫁给村里的穷秀才,现在又要改嫁给周卫极那样凶恶的汉子?
看来,与自己猜测的不差,这林山媳妇,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薛氏打量的目光,让蓝怡有几分被看透的感觉,十分不舒服。抬头却见她依旧笑意融融的望着自己,“文轩他娘,你来村里的时间短,或许不晓得。我家老爷跟卫极家是同族,比族长小一辈,老爷与卫极的爹还是在五福内的本家,待你明年入了咱们周家的门,该叫我一声五婶的。”
“我出门少,确实不晓得。”蓝怡轻轻笑道,村里姓周的都是同族,不过周卫极与周兴祖竟是刚出五福的同辈,这她还是头一次听说。也就是说,不管从王家论,还是从周家论,她都该给薛氏叫一声婶子的。
“婶子,不知道今天唱得是哪一出?”
蓝怡一语双关,既问台上的戏,又问她找自己有何事。薛氏不敢兴趣地看了看墙外的戏台子,“听老爷说是登州城里新兴起来的杂剧,演的是哪家的孝子贤孙之事。”
在大周,戏曲被称为杂剧,在隋唐的转踏和曲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搭台配乐由专门的戏子说唱的曲目,乡下人称为大曲或大戏,城里人还是更喜欢呼之为杂剧。蓝怡到大周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戏,颇为感兴趣的看着戏台。
薛氏见蓝怡这样子,也转眼看戏台,“这戏台比起在登州时搭得还是简陋不少,不过在乡下倒也没那么多讲究。听说你嫁过来前住在梅县,梅县离京城更近,定看过不少好剧吧?”
蓝怡摇头,“没看过,我以前不喜这些。”她哪里知道梅县那边流行过什么好的杂剧。
薛氏一愣,很快又笑着说,“是我外道了,你既选了林山为夫,定是更喜读书写字这样静幽的消遣。杂剧颇为闹腾,我本也不喜欢看的,不过在乡下憋久了,还真想热闹热闹,你也是这样吧?”
她这是,想从这里找什么认同感?蓝怡笑着摇头,“我没有婶子的好福气,凡事都得自己动手,家里田里的忙活,本就得不了清闲,静可真谈不上了。”
薛氏用帕子捂嘴笑着,眼神微转,心说这林山媳妇是怎么回事,这样与自己谈不来,难不成她看出了什么?看她的样子,应是喜欢有话直说的,自己绕来绕去反而显得没意思。
“村里最近都在谈论着女娃子们入义学的事情,我也是极赞成的,不知你怎么看?”
蓝怡也点头,“能读书识字自然是大好事。”
薛氏笑着问,“女娃子们能入学,想必你也出了不少力气吧?我听说让女娃子们入学是王家先提出来的,王家能有这样的见识的,我看也只有你了。”
蓝怡皱眉,“婶子这次还真说错了,这件事是我家二弟先提出来的。二弟和三地平日里虽说话不多,但都是极有担当有见识的汉子,不是我一个大门不出的寡妇能比的。”
薛氏点头,心中却想着王家的这两年如此大的变化,都是蓝怡回来后才有的,听她这言语态度,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她。
“原是林喜那孩子么?平日里瞧着闷声不响的,倒是个有远见的。”薛氏年纪虽不大,却说的老气横秋,似乎她真的是跟二婶一辈的人,王林喜在她眼里不过是个孩子,“不过,我琢磨着男女毕竟有别,男娃子和女娃子在一间屋子里读书,七八岁倒是没什么,再大些可就不好听了。再说,男娃们读书是要考科举光耀门楣的,女娃子们不过是要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凑在一起怕是夫子也很为难吧?”
她这话也有几分道理,勾起了蓝怡的兴致,“那依着婶子,该怎么办?”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3738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3738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3738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三八章 周家填房)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南极蓝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