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杜益山一行一共二百余人,一路风餐露宿,纵马疾行,直奔南缰。
一路无话,路上走了一月有余,终于在五月初时,赶到了南缰境内。
杜益山先与五十万大军汇合。
此次出征杜益山为主帅,其余几路大军都是从全国各地以及戍边守将中调配过来的,有不少是七星领上的守将,与杜益山、韦重彦等人都是老相识,彼此见过,诉过离情,便向南缰守将打听此处的战事如何。
驻守南缰的是南缰总兵苏密,他点齐诸将,将杜益山等人接进营帐。李忠先宣了圣旨,将帅印交给杜益山,众人望京城方向焚香跪拜,谢了皇恩,重又回营帐落坐。
休整一日,杜益山下令大军开拔,顺着山路又往西南行进,翻山越岭,又走了一个月,一路大军压境,连夺几座城池,留下兵将驻守,一面派人飞马回朝,请皇帝派官员来收复失地。
肖冠成来南缰十余载,深得民心,在南缰百姓中十分有威望,这里的土著颇多,各山各洞都有村寨,村寨中的百姓都只知道肖冠成,而不知道当今皇帝是谁。
杜益山领兵平叛,百姓们虽不敢反抗,但民心却颇有怨愤,甚至有些人数众多的部落酋长,带领族人在山间挖下陷坑,阻挡大军的去路。
大军前进的脚步格外缓慢,南缰天气火热,比外省的温度要热得多,而且丛林密布,时常下雨,道路泥泞,行进困难,就连空气中蒸腾的湿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这五十万大军中,竟有一大半不服当地水土,一到南缰就头晕脑胀,更有甚者,还会起一串串的红疹子,又痛又痒,令士兵们苦不堪言。
一面打仗,一面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一直到了七月,五十万大军才堪堪到了燕赤河边,隔河远望,就能望见对面一座山城高高耸立,而城中,就是肖冠成的天王府了。
肖冠成早已得到消息,得知朝廷派大军压境,他集齐南缰土著及手下三十万人马,全部退守边陲。
两军隔河相对,杜益山下令,离江五里,扎下营盘。
燕赤河水流湍急,又深又宽,要想过河,只有一座石桥可以通行。杜益山连人带马,足有数十万之众,想要从一条仅容三人一马并排通行的桥面上过河,绝非一件易事。
杜益山的人马一到河边,河对岸的肖冠成便派一万精兵把守石桥,在隘口处暗伏弓箭手,又备下火炮数枚,提防杜益山派人强攻过河。
朝廷派人打了几年,南缰久攻不破,一来是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瘴气横生,不熟悉这里环境的北方士兵们到此,多半会水土不服,仗还没打,先就病倒了大半。二来就是凭借燕赤河这道天险,易守难攻,令肖冠成有恃无恐。
肖冠成每日派人敲锣打鼓,在桥边叫骂,让杜益山放马过来,他要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众将每日被人骂阵,全都听得火起,几番向杜益山请令,要领兵夺下石桥,攻破天王府,活捉肖冠成。
杜益山一律驳回,这几日天气越发热了,士兵们的体力也大为下降,闷热潮湿,再加上水土不服,许多士兵都是带病行军,接连走了两个月,此时再不休整,士兵们就算勉强上了战场,也打不赢肖冠成的三十万大军。
杜益山传下军令,所有兵将没有帅令不得私自出营,又派韦重彦带人去接应粮草,切莫让肖冠成偷袭粮道,断了他们的后路。
韦重彦领命,带了五千骑兵,出了营地,直取粮道。
其余众将不敢违令,全都留守营中待命。
因为有李忠这个监军在,杜益山就有些放不开手脚,开始时凡事都要问问李忠的意思。苏密及几个参将、都尉就更是如此,李忠这尊大佛,背后站的可是当今万岁,可是不能得罪的。
李忠倒也没什么架子,也没做什么扰乱军心或胡乱指挥的事,他私下里跟杜益山说过,自己来营中就是个摆设,绝不会插手军中事务,请杜将军尽管放心。
杜益山笑道:“你不掺和军中事务?皇上那里可好交待?”
李忠摸了摸自己光溜溜的下巴,嘿嘿笑道:“有什么不好交待的。咱家一个宫中的太监,皇上还能不知道我有几斤几两?派我来不过是为了给杜将军派个杂役使唤的人,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咱家去办,杜将军要钱要粮,只管跟咱家说,咱家跟皇上要去。这军中您最大,我不听您的听谁的?”
李忠说的满脸挚诚,杜益山却笑骂了几声:“滑头!”
什么杂役使唤?天下谁不知道,李总管是当今万岁跟前的红人,曾做过天子的大伴,是从小看着皇帝长大的。这样的人,除了皇帝,谁敢使唤他?他说的如此小心谨慎,也不知这其中有几分是当今万岁授意的。
想来也是,李忠这个监军的身份本来就尴尬,再要指手划脚的瞎出主意,仗打胜了还好,万一败了,他不只在皇帝那里不好交待,就连杜益山那里,也一并得罪了,此外还要落个太监祸国的骂名。
何苦呢。倒不如像现在这样,推的干干净净,日后就算打败了,也跟他没有半点关系。
杜益山与李忠谈笑几句,心中也算有了主心骨,免得这边打仗,那边还要惦记着背后有人捅刀子。
晚间回了营帐,里面空无一人,方云宣还没回来。
杜益山不由苦笑,自从来了军营,自己就与方云宣聚少离多,见面都是来去匆匆,有时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被战事打断。
方云宣不让杜益山多费心顾他,每日忙着伙头军中的事,竟比他这个军中主帅还要忙上几倍。
一到军营,方云宣就主动揽下伙头军的重任,战场上他帮不上忙,只能在后勤补给方面帮杜益山分忧解愁。
军中足有三五十万人,每日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大锅饭做出来,分到每个士兵头上,也不过就是两个粗面馍馍,和一碗飘着些许油星的素菜。
打仗是最费体力的事,何况这些兵将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北方,在南缰水土不服,不是腹泻不止,就是全身起疹子。那疹子能从胸前长到后背,还不能挠,一挠就破,一破就化脓溃烂,流出来的脓水沾到好皮肤上,马上又起一大串又红又痒的脓包。
浑身又痒又痛,士兵们每日在潮湿中疾行奔袭,光是杀敌平叛就要耗费很多精力,如今还要受这些疹子的侵扰,真是苦不堪言。
军医也没法子,这是内毒,只有等它自己发散出来才行,汤药、草药都只能起个帮助发散的作用,喝了之后,也只是让那些疹子发的快些,过程更是难受。
方云宣冥思苦想,想起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对脓疮最有效用,而且极易找到,来时的路上就在山野里见过不少。
急忙带人去把所有能找到的鱼腥草都采来,洗净后,摘取茎叶,熬成鱼腥草粥,或捣烂了和进面粉里,烙成煎饼,剩下的就加进糯米粉里,上屉蒸熟,做成糍粑,散给生病的将士吃。
军中的大锅饭向来难吃,一打起仗来,能有口热汤热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挑剔好吃还是不好吃。这些将士多年征战,也早就习惯了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可自从方云宣来了,军中将士就觉得他们的伙食待遇大为提高,倒也不是顿顿都能吃到鸡鸭鱼肉,而是味道和菜色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比如从前每日两餐,早上是一碗清粥,两个棒子面窝头,晚上是一碗大杂烩和两个粗面馍馍,隔三五日能有一顿肉吃。这已经算是好的了,他们在前方打仗,才能有此待遇,若只是留在后方驻守边关,那些普通士兵都是顿顿清水煮白菜,连个油腥也瞧不见的。
现在则大有不同,每日虽然还是一碗清粥、一碗大杂烩,可粥和菜里面的内容却大有变化。
原本粥里只有大米一种,清汤寡水,一碗粥清亮得能照见人影,而现在除了大米粥,还有粳米、粟米、糯米等等,粥里的内容丰富许多,汤汁浓稠,粥碗能立住筷子,里面的米粒能冒出碗边,偶尔还能多些花生、红枣之类的东西。
晚上的烩菜就更为丰富,天天都能吃到两块肥瘦得宜的烧肉,连鱼虾都能常常看见。
将士们都知道军中来了一位新大厨,就是他跟李忠软磨硬泡,提高了军中的伙食待遇。
杜益山哭笑不得,要多几个像方云宣这样的大厨,一场仗打下来,国库里的银子都得花塌了。
方云宣却不以为然,吃不好哪能打胜仗?再说这些士兵有许多都在病中,每日住在十几个人的营帐里,天气又闷热潮湿,体力消耗又大,本来身体就吃不消了,要是吃的方面再跟不上,每天清汤寡水,顿顿稀粥、咸菜,没几天人就得垮了。
所以,这方面的银子,是省不得的。
杜益山坐在桌案后,想起方云宣前些日子跟他一样一样的算帐,不由露出一点久违的笑意。
方云宣还没有见过真正的恶战,过去几场遭遇战,在人数上他们就占了很大优势,未战先胜,自然是轻轻松松的就过来了。可再往后,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真正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哪里还容得方云宣如此从容的去做什么热汤热饭,真打起来,所有辎重都要随时抛弃,轻装简行,直捣黄龙,有时连锅灶都是要扔了的。
战争,永远都是以胜利为目的,这些士兵过的如何,吃不吃得饱,死了多少人,都不是兴起战争的人会去考虑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897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897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897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72章 初到南缰)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沈如谢谢您的支持!!
一路无话,路上走了一月有余,终于在五月初时,赶到了南缰境内。
杜益山先与五十万大军汇合。
此次出征杜益山为主帅,其余几路大军都是从全国各地以及戍边守将中调配过来的,有不少是七星领上的守将,与杜益山、韦重彦等人都是老相识,彼此见过,诉过离情,便向南缰守将打听此处的战事如何。
驻守南缰的是南缰总兵苏密,他点齐诸将,将杜益山等人接进营帐。李忠先宣了圣旨,将帅印交给杜益山,众人望京城方向焚香跪拜,谢了皇恩,重又回营帐落坐。
休整一日,杜益山下令大军开拔,顺着山路又往西南行进,翻山越岭,又走了一个月,一路大军压境,连夺几座城池,留下兵将驻守,一面派人飞马回朝,请皇帝派官员来收复失地。
肖冠成来南缰十余载,深得民心,在南缰百姓中十分有威望,这里的土著颇多,各山各洞都有村寨,村寨中的百姓都只知道肖冠成,而不知道当今皇帝是谁。
杜益山领兵平叛,百姓们虽不敢反抗,但民心却颇有怨愤,甚至有些人数众多的部落酋长,带领族人在山间挖下陷坑,阻挡大军的去路。
大军前进的脚步格外缓慢,南缰天气火热,比外省的温度要热得多,而且丛林密布,时常下雨,道路泥泞,行进困难,就连空气中蒸腾的湿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这五十万大军中,竟有一大半不服当地水土,一到南缰就头晕脑胀,更有甚者,还会起一串串的红疹子,又痛又痒,令士兵们苦不堪言。
一面打仗,一面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一直到了七月,五十万大军才堪堪到了燕赤河边,隔河远望,就能望见对面一座山城高高耸立,而城中,就是肖冠成的天王府了。
肖冠成早已得到消息,得知朝廷派大军压境,他集齐南缰土著及手下三十万人马,全部退守边陲。
两军隔河相对,杜益山下令,离江五里,扎下营盘。
燕赤河水流湍急,又深又宽,要想过河,只有一座石桥可以通行。杜益山连人带马,足有数十万之众,想要从一条仅容三人一马并排通行的桥面上过河,绝非一件易事。
杜益山的人马一到河边,河对岸的肖冠成便派一万精兵把守石桥,在隘口处暗伏弓箭手,又备下火炮数枚,提防杜益山派人强攻过河。
朝廷派人打了几年,南缰久攻不破,一来是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瘴气横生,不熟悉这里环境的北方士兵们到此,多半会水土不服,仗还没打,先就病倒了大半。二来就是凭借燕赤河这道天险,易守难攻,令肖冠成有恃无恐。
肖冠成每日派人敲锣打鼓,在桥边叫骂,让杜益山放马过来,他要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众将每日被人骂阵,全都听得火起,几番向杜益山请令,要领兵夺下石桥,攻破天王府,活捉肖冠成。
杜益山一律驳回,这几日天气越发热了,士兵们的体力也大为下降,闷热潮湿,再加上水土不服,许多士兵都是带病行军,接连走了两个月,此时再不休整,士兵们就算勉强上了战场,也打不赢肖冠成的三十万大军。
杜益山传下军令,所有兵将没有帅令不得私自出营,又派韦重彦带人去接应粮草,切莫让肖冠成偷袭粮道,断了他们的后路。
韦重彦领命,带了五千骑兵,出了营地,直取粮道。
其余众将不敢违令,全都留守营中待命。
因为有李忠这个监军在,杜益山就有些放不开手脚,开始时凡事都要问问李忠的意思。苏密及几个参将、都尉就更是如此,李忠这尊大佛,背后站的可是当今万岁,可是不能得罪的。
李忠倒也没什么架子,也没做什么扰乱军心或胡乱指挥的事,他私下里跟杜益山说过,自己来营中就是个摆设,绝不会插手军中事务,请杜将军尽管放心。
杜益山笑道:“你不掺和军中事务?皇上那里可好交待?”
李忠摸了摸自己光溜溜的下巴,嘿嘿笑道:“有什么不好交待的。咱家一个宫中的太监,皇上还能不知道我有几斤几两?派我来不过是为了给杜将军派个杂役使唤的人,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咱家去办,杜将军要钱要粮,只管跟咱家说,咱家跟皇上要去。这军中您最大,我不听您的听谁的?”
李忠说的满脸挚诚,杜益山却笑骂了几声:“滑头!”
什么杂役使唤?天下谁不知道,李总管是当今万岁跟前的红人,曾做过天子的大伴,是从小看着皇帝长大的。这样的人,除了皇帝,谁敢使唤他?他说的如此小心谨慎,也不知这其中有几分是当今万岁授意的。
想来也是,李忠这个监军的身份本来就尴尬,再要指手划脚的瞎出主意,仗打胜了还好,万一败了,他不只在皇帝那里不好交待,就连杜益山那里,也一并得罪了,此外还要落个太监祸国的骂名。
何苦呢。倒不如像现在这样,推的干干净净,日后就算打败了,也跟他没有半点关系。
杜益山与李忠谈笑几句,心中也算有了主心骨,免得这边打仗,那边还要惦记着背后有人捅刀子。
晚间回了营帐,里面空无一人,方云宣还没回来。
杜益山不由苦笑,自从来了军营,自己就与方云宣聚少离多,见面都是来去匆匆,有时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被战事打断。
方云宣不让杜益山多费心顾他,每日忙着伙头军中的事,竟比他这个军中主帅还要忙上几倍。
一到军营,方云宣就主动揽下伙头军的重任,战场上他帮不上忙,只能在后勤补给方面帮杜益山分忧解愁。
军中足有三五十万人,每日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大锅饭做出来,分到每个士兵头上,也不过就是两个粗面馍馍,和一碗飘着些许油星的素菜。
打仗是最费体力的事,何况这些兵将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北方,在南缰水土不服,不是腹泻不止,就是全身起疹子。那疹子能从胸前长到后背,还不能挠,一挠就破,一破就化脓溃烂,流出来的脓水沾到好皮肤上,马上又起一大串又红又痒的脓包。
浑身又痒又痛,士兵们每日在潮湿中疾行奔袭,光是杀敌平叛就要耗费很多精力,如今还要受这些疹子的侵扰,真是苦不堪言。
军医也没法子,这是内毒,只有等它自己发散出来才行,汤药、草药都只能起个帮助发散的作用,喝了之后,也只是让那些疹子发的快些,过程更是难受。
方云宣冥思苦想,想起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对脓疮最有效用,而且极易找到,来时的路上就在山野里见过不少。
急忙带人去把所有能找到的鱼腥草都采来,洗净后,摘取茎叶,熬成鱼腥草粥,或捣烂了和进面粉里,烙成煎饼,剩下的就加进糯米粉里,上屉蒸熟,做成糍粑,散给生病的将士吃。
军中的大锅饭向来难吃,一打起仗来,能有口热汤热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挑剔好吃还是不好吃。这些将士多年征战,也早就习惯了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可自从方云宣来了,军中将士就觉得他们的伙食待遇大为提高,倒也不是顿顿都能吃到鸡鸭鱼肉,而是味道和菜色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比如从前每日两餐,早上是一碗清粥,两个棒子面窝头,晚上是一碗大杂烩和两个粗面馍馍,隔三五日能有一顿肉吃。这已经算是好的了,他们在前方打仗,才能有此待遇,若只是留在后方驻守边关,那些普通士兵都是顿顿清水煮白菜,连个油腥也瞧不见的。
现在则大有不同,每日虽然还是一碗清粥、一碗大杂烩,可粥和菜里面的内容却大有变化。
原本粥里只有大米一种,清汤寡水,一碗粥清亮得能照见人影,而现在除了大米粥,还有粳米、粟米、糯米等等,粥里的内容丰富许多,汤汁浓稠,粥碗能立住筷子,里面的米粒能冒出碗边,偶尔还能多些花生、红枣之类的东西。
晚上的烩菜就更为丰富,天天都能吃到两块肥瘦得宜的烧肉,连鱼虾都能常常看见。
将士们都知道军中来了一位新大厨,就是他跟李忠软磨硬泡,提高了军中的伙食待遇。
杜益山哭笑不得,要多几个像方云宣这样的大厨,一场仗打下来,国库里的银子都得花塌了。
方云宣却不以为然,吃不好哪能打胜仗?再说这些士兵有许多都在病中,每日住在十几个人的营帐里,天气又闷热潮湿,体力消耗又大,本来身体就吃不消了,要是吃的方面再跟不上,每天清汤寡水,顿顿稀粥、咸菜,没几天人就得垮了。
所以,这方面的银子,是省不得的。
杜益山坐在桌案后,想起方云宣前些日子跟他一样一样的算帐,不由露出一点久违的笑意。
方云宣还没有见过真正的恶战,过去几场遭遇战,在人数上他们就占了很大优势,未战先胜,自然是轻轻松松的就过来了。可再往后,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真正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哪里还容得方云宣如此从容的去做什么热汤热饭,真打起来,所有辎重都要随时抛弃,轻装简行,直捣黄龙,有时连锅灶都是要扔了的。
战争,永远都是以胜利为目的,这些士兵过的如何,吃不吃得饱,死了多少人,都不是兴起战争的人会去考虑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897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897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897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72章 初到南缰)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沈如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