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 第4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禅观与净土 本章字数:14669 禅观与净土txt下载
丁二、圆修法门 分三:戊一、至心发愿;戊二、从心出发;戊三、自他不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我们看丁二的“圆修法门”。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的感应道交,从浅到深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要求的标准是比较低的,它不需要怖畏生死,也不需要放弃主宰,它只要从痛苦当中激发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态,而启动皈依就好了。从离苦得乐的念想而启动皈依,它就能够从这个感应里面去突破业障。当然,突破业障,对我们来说,我们生命的本质并没有彻底改变,因为你的轮回没有改变,你的痛苦就依然存在。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净土宗的主要诉求,顶多也只能够作修行的配套。
所以,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感应道交重点在于突破生死关,就是你必须在生死的关卡能够突破出来。
突破生死关,当然这个心态的水平就比较高了。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三种心态: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这种心态我们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实际操作非常不容易。我想,我们一般人很少因为害怕生死,就会把生死给放弃,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的妄想。它怎么来的呢?它是你长时间生命的一种美好记忆。人生本来是很单纯的,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你的善业在释放,所以你今生快乐;有些人是罪业在释放,就痛苦。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情,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为什么人生搞这么复杂呢?因为在释放痛苦、快乐的时候,激发我们的感受,激发我们的想象,激发我们的执着,就让人生变成错综复杂。就是说,人生如果只有业力的释放,它是非常单纯的,你要么快乐,要么痛苦,只有两件事情。但是当妄想加进来的时候,这个事情就没完没了,人生无解。因为内有妄想,外有业力,就搞得人生错综复杂。
其实妄想的可怕在哪里呢?因为它曾经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忆。曾几何时,这都是你美好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到了你要临命终的时候,它变成障碍。以前对我们来说,这些妄想是一个美好的时光,等到临终的时候,它变成绑住你往生的一种业障。
妄想为什么难处理?因为你亲身经历过。你没有经历过,不可能留下妄想。按照唯识的说法,你走过的路一定会留下痕迹。什么叫留下痕迹?你说,欸,我有些妄想今生没有经历。今生没有经历,但是前生经历了。按照佛法的道理,你没有经历过,你不可能打这个妄想,不可能的,事出必有因。这个名言种子,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才会留下业种子跟名言种子。所以妄想虽然不真实,但是它充满了你曾经感受过的快乐,它曾经有你美好的想象,还加上你现在的执着,所以你千万不要忽略它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可别小看了《观经》下品的这些人。他造了罪业,内心起了业力的逼迫,产生极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时候,他在极度的业障要现前、地狱火要现前的时候,能够听到佛号,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心态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导大师的说法是,因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弃妄想。其实这种人是少数。我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你现在打一个妄想,然后你想要去做一个错误的事情。我告诉你一件事,说,你这样子做不顺从本愿。你会打消这个念头吗?你会吗?你不会呀!你没那个本事。就是说,我们没办法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所以善导大师这个法……善导大师毕竟是唐朝人,诸位!唐朝是什么时代?那是像法时代,烦恼轻薄,善根深厚。所以,净土宗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考(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的时候,唐朝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
但是,到宋朝就有变化,永明大师就已经提出禅净双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时候,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落实。他认为,处理妄想,不能只是因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须要先把妄想归零,叫正念真如。就是你要先远离妄想,你才有办法放下妄想。我们不可能住在一个水泡里面,去把这个水泡戳破,你没有那个本事。你一进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须要先远离水泡,你才能够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师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个“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说,你要放弃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归零,然后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师会对前面的祖师做修正,这一定有原因,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心也在变。善导大师的法在那个时候恰到好处,把这个法放到末法时代,药太轻,病太重。因为时代变化了,完全靠一种皈依的心就能够放下妄想的毕竟是少数。因为我们现在受的环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须要理观的智慧。蕅益大师看到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他把善导大师的法门加以修正。
诸位!蕅益大师的圆修法门跟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你不能解释成两个平行线,这是不对的。他们是一条线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强了。就是说,蕅益大师基本上是承认善导大师的皈依的思想。他认为,一心归命的确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难的,有现实上的困难。我们必须要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于是有所传承,但是有所改良。
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做一些改良。这地方有三段:一,至心发愿;二,从心出发;三,自他不二。
戊一、至心发愿 —— 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一段的“至心发愿——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临终的接引,主要地来自于十八跟十九。我们来看看十九愿的特色有哪些。
它的根机也是“十方众生”,当然这个十方众生也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这个凡夫他做了两件事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一个,他能够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虽然他现在业障深重,但是他对未来是有愿景的。第二个,修诸功德。按照菩萨道的规划,凡位的菩萨重智慧,圣位的菩萨重福德。他这个凡位菩萨,应该是偏重在以大乘的空性智慧来自调。以空正见跟菩提心的结合,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思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的至心信乐的启动点是什么?是来自于对生死的怖畏,来自于觉得我没办法处理我的生死问题,而生死问题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急迫,所以我必须要依靠阿弥陀佛。所以,十八愿的启动点来自于解决生死问题。
十九愿的启动点来自于成佛之道。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种长线的成佛的规划,但是他考虑到,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如果留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充满了变数,充满了退转的可能,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呢?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把往生当作成佛的过渡。所以他是站在一种成就佛道的心态而求生净土。
一个是为了怖畏生死而求生净土,一个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两个心态的启动点就不同了。
这样的不同,还有就是这个人“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会现前,这一点也跟十八愿不同。十八愿,我们看不出来阿弥陀佛有承诺要亲自现前。我们看《观经》的中品以后就是观世音菩萨来,到了下品是莲花来。当然,有来就好了,但是阿弥陀佛会现前的,一般品位都不低。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十九愿,阿弥陀佛是与莲池海会的诸菩萨亲自现前,可以看得出来,阿弥陀佛对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往生的人,是有某种程度的尊重。
圆修的思想就有一点不太一样了。当然这两个也可以整合,就是圆修的思想也吸取了善导大师的皈依心。皈依的心如果能够把成佛之道也规划下去,这两个就相得益彰了。
圆修思想最重要的根本,它的出发点是从心性出发。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学佛,一定要看你的因地发心。同样布施,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善业,变成人天可乐的有漏的福报?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波罗蜜,能够到彼岸?因为他的心跟布施接触的时候,他们两个灵动,这个启动点是不一样。有些人是为了快乐,为来生的快乐而布施,有些人为了成佛而布施,这两个因地心决定你的果地觉。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两个都想往生,但是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
按照蕅益大师的这种理观思想,他是超越妄想,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启动佛号,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启动佛号。而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站在内忧外患——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实在是逼迫了,所以我赶快放弃,一心投靠佛号。当然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妄想出发,一个从心性出发。
戊二、从心出发
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从心性出发来启动佛号。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就能够略知一二了。我们来看这段开示。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 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儻 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们把蕅益大师这段的开示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先看这个佛号的立足点。就是什么东西的立足点都很重要。因地发心,就是你这个佛号是从什么地方启动的。
蕅益大师的思想是,启动佛号必须从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特点呢?无性缘生,缘生无性。缘生无性是指它的空性的本体,它是离一切相的;无性缘生指它随缘所显现的作用,叫作即一切法。这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当然,这种心性是经过修证过的,经过修行过的。其实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正常的佛法的训练,我们不可能安住一念心性,正常人是安住在一念的颠倒妄想。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享受过去的回忆。你可能飘了一个妄想起来,这个妄想带有你过去的快乐的感受,有你过去的想象力,然后加上你现在的执着。你这个妄想像一个水泡,你受用过以后,没多久又飘来一个妄想,你又住在一个妄想。就像猴子一样,抓了一个妄想,丢掉前面的妄想。所以我们凡夫是随时在享受、自得其乐于心中的妄想。这样子,我们就失去了本来很多的功能,失去本来面目了。当然我们也愿意这样做。
现在是时候该试着改变了!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从妄想回归到我们的一念心性。那怎么做呢?看第二段。第二段有空性跟缘起。
我们先看第二小段, “惟其缘生无性”这一段,就是佛法一定先求放下,才有资格谈提起。我们看缘生无性,什么叫缘生无性?怎么样放下妄想呢?就是当我们“炽然”,就是这个妄想活动很炽烈的时候,这个妄想一方面造作,一方面又不断地累积善恶念头的时候,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佛陀的大智慧,他的高明在哪里呢?他没有要你马上处理妄想。如果说佛陀要我们马上跟妄想挑战,那每一个人必败无疑,全部牺牲掉。佛陀高明,告诉我们,你先不要跟妄想挑战,你先把它放下。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先放下它,再来处理它。因为你现在处理它,你没那个本事。我说过,它是你亲身经验,它会让你百感交集。
我们一个人经不起感受刺激的。为什么亲人走了以后我们会悲伤?为什么陌生人走了以后我们没有悲伤?因为亲人跟我们有实际的接触,陌生人跟我们没有实际的互动。所以,我们人生的经验会给我们很强烈的感受,这是现实问题了。诸位!我告诉你,今天这个妄想敢在你的内心里面不断地活动,一定跟你有很深的因缘,它才会到现在还留在你的心中,所以,你处理它,变成不明智了,因为你没办法处理它。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先放下它。
这个怎么放下呢?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它的概念在于无住。你不要去执着、去主宰这个妄想。其实妄想不是那么可怕。为什么妄想会变得这么可怕呢?因为你要执着,它就变得可怕了。我再讲一次,妄想本来就是一个过去的回忆。一个那么单纯的东西,它怎么就会障碍你往生呢?是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住在上面,所以妄想变成可怕了。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其实它自己会消失掉,所以它不要处理。
无住来自于无所求,你不要去渴望妄想会给你好处,所以无住来自于无求。那么无求来自于什么?无所得!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临终你是不是能够超越所有的妄想,这个无所得的概念至关重要。我们一个人要处理两件事情:处理生死业力,第二个,处理颠倒妄想。
什么叫无所得?我们解释一下。人生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的生灭是因缘的开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欸,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的生命现象跟前生没有关系。你要看到前生的相片,看到你前生的 video(录像),你不认识的。你不可能把前生的相貌带来今生,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体。
其实人生是什么样?“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什么意思?简单地说,人生没有开始,那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人生是什么样?无中生有。就是,你怎么有今生呢?因为你过去生的某一个业力成熟了,它现出来了,啪!在空性里面,你是从空性而来。你从空性而来的,你只是假借前生的业力,你可没有继承前生的果报。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
比方说做梦,做梦最简单了。你这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保险柜很多的七宝,你的福报享尽了,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你说我上一个梦里面的七宝跑哪里去呢?没了,因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第一件事情,你要了解人生没有开始。没有开始你怎么来呢?你从空性而来,就是在空性当中因缘和合,然后,啪!现出你的身心世界。好,你将往哪里而去?“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也是由因缘主宰。
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我们所有的人,不管你活得快不快乐,你满不满意,我们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去攀缘妄想、去追求妄想?因为我们要主导人生,我们试着从妄想里面去得到东西。我们因为有有所得的概念,所以我们跟妄想就纠结不清。我们认为人生不管痛苦快乐,好歹有个结果。其实事实不然,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当因缘别离的时候,我们又回到空性了。
所以我们看到,人生没头没尾,只有中间的因缘业力的过程。所以,见到“无所得”的时候你就知道,你今生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包括你的业力,包括你的妄想,你自然就放下了。就像你做梦,你的梦这里生起、这里消失,你不可能从梦境带走什么东西,不可能!这个就是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它就是一种生灭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样子,你就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
无所得的人生观建立起来以后,你就容易不随妄转了,因为你以前愿意去控制妄想,去攀缘妄想,因为你希望这个妄想会给你一个结果,一个美好的结果,其实你根本没有结果,我们每一次都被妄想骗。你哪有结果呢?你如果有结果,你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你说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到现在,结果呢?结果就是这样子,就变成业障深重了。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放弃结果的概念,重视过程。就是说,诸位!临终的正念,你不能够等到临终的时候。到临命终的时候我再来开始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来不及了。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你平常就要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所以蕅益大师讲,没有平时的正念,你绝无临终的正念。什么叫平时的正念?就是知道其实人生没有结果。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破里面,我们知道其实妄想本来就没有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从“本来无一物”里面,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到生命的原点,就是放下。那么从这个地方——一切法不可得,安住下来。
当然,不能完全安住,就堕无为深坑,必须要生起妙用才能够证得法界无障碍体,生起法界无障碍用。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先放下妄想,因为妄想本来就没有结果,人生也没有结果。当你放下以后,你再来提起,从无性缘生,再重新地生起忆念。你念名当然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忆念佛陀,满腔是佛陀,所以这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就出现了。
这个正念真如的概念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妄想,你不能去对治妄想。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会失败?不是你不努力,是你观念错了,因为你试图要对治妄想。什么叫对治妄想,你知道吗?就是你试图用一天两个小时用功的正念,去面对你一天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你连晚上睡觉都打妄想。所以,跟妄想宣战,你的后果只有一个,你被妄想吃掉了。诸位!你在佛堂时间多少?两个小时。你打妄想多久?打二十二个小时。结果你竟敢跟妄想宣战!你想想看,你这不是不自量力嘛?而且你不是天天这样,你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妄想一路打来,六道轮回里面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妄想,所以你不能对治妄想。
对待妄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我想,这个观念,如果佛陀不出世,没有人知道。就是先把心带回家,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妄想,这个时候妄想就好处理了,叫“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心态一换,你的人生化被动为主动。你如果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你被妄想牵着走。你能够看到本来没有妄想,你就能利用妄想,借假修真,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念头一转,人生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那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容易多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这个很关键,就是念佛的启动点这一念是怎么样呢?必须从空性的真如里面去启动一念的佛号。成败就在这句话而已。千万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启动佛号,再来对治妄想,你这样子就不是第一义谛了。先把心归零,然后再启动佛号,站在缘生无性的空性的清净一念里面去启动佛号。这个“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佛号虽然是缘起,但是它本质是空的,所以就以空印空。
为什么我们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容易感应呢?因为佛陀的心也是无相,你的心也是无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念一声有一声的佛名,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的因缘显现。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缘生无性,虽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碍佛号的功德的缘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处理问题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说乘,佛陀讲很多法叫作乘,为什么?就是说,你今天去臺北车站,当然你可以开车过去。你说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这个的确快慢不同。就是说,有些法门的确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关键的操作原则。
我想生死问题是这样解决的:第一个,你认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没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临终就是看谁拼得过谁。第二个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本来没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这两个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们以前因为一念的攀缘,把一念的清净心操作成业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来清净的心操作到现在那么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会有本事把你归零。这样懂吗?就是说,既然你能够从 A 到 B,那你肯定能够从 B 到A。我们既然从一念清净心能够堕入颠倒妄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颠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来这两个程序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诸位!临终的时候切记一件事情,妄想干扰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处理妄想,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你的心一进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来。临终的成败就这个观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吗?你想处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长时间陪着你生生世世流转。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说,你不能处理妄想。你哪能够处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转,才有办法处理妄想。你现在是怎么样?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没事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可没有叫你对治妄想,他叫你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简单地说就是放下妄想。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就是说,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闪过它。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人家本来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来,然后临终变成障碍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这个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这个正念真如的观念至关重要!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快的在短时间里面,从很多很多的人生的妄想经验里面跳脱出来。这个概念来自于正念真如,你直接忆念你的本性。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忆你的过去,你只要知道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拿你就没办法了。想想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不是这样子的。你要找到你的家,这个时候你人生就变主动了。
套一句《法华经》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参加庙会的时候走丢了。这个人离家出走以后,就在外面流浪,变成乞丐。乞丐搞久了以后,他就认为真的自己是一个乞丐了。那么这个时候,诸位!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作为一个乞丐,先去找工作,要养活自己,是吧?第二个,你先回家,然后再找工作。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先得回家。答对了!所以你们善根深厚。《法华经》就是这样概念。
你这个动作操作错误,这个成佛之道的时间你知道差距有多少吗?其实成佛之道不是说谁业障深重。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成佛。的确是!成佛真的是有捷径,要没有捷径,祖师就不需要判教,是吧?说,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成就?不是说你比他不努力,你的方法错误,你的思考错误,是你没有掌握一个圆顿法门。
先回家!诸位,你现在没有资格跟妄想对峙,知道吗?你说,有本事,我来对治妄想!你打妄想,我用佛号去跟你压。现在有很多人就是,一打妄想就用佛号去压它。你这是鸡蛋碰石头!你念佛的时候一天念两个小时,你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从诸法因缘生、熏习,它的熏习力量比你大,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为什么我们念佛到现在老是进进退退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就是想要对治妄想,这个概念害了你。放下妄想,你会觉得海阔天空。
这个地方我们回过头来,这个经文的核心思想在第十一页,说,当我们面对很多的造集妄想的时候,“蓦地放下”——就是这四个字,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蓦地放下”,整个理观——蕅益大师的圆修的思想就在这四个字。先把它放下,再来处理。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放下以后念佛,跟前面的念佛有什么不同,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有两个问题想请问师父:一,除了念佛以外,平常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忆佛念佛?第二个问题,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学者比念佛好,因为你有身业的礼拜。如果只有忆佛念佛,只有口业、意业,少了身业,那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以前造业的时候是身口意去造业,你现在反转的时候只有两种业,是吧?所以我会建议初学者多拜佛,因为拜佛有太多好处:
第一个,培养皈依的心。你说,我打坐我也有皈依心。没有错!但是你去拜的时候的皈依心,跟你坐在那里的皈依心是两码事。第二个,你拜的时候还有忏悔的心,你坐在那边念佛,你很难起忏悔。我觉得这个礼拜有太多好处,而且它会让一个人很快地静下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多拜佛,拜了一段时间再来坐。
当然,你要诵一点大乘经典也好,开阔你的胸量。因为,很多事情,你的胸量一开阔,你会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个水泡,是吧?你只要超越水泡,你根本不要去对治水泡,是吧?所以,听听经、读诵大乘经典,把你的心量往上拉高,看事情就不同,就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解行并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然后拜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是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
【师父答疑】佛号,我想这样,你忆念佛陀的功德,四十八愿,对不对?你要想办法跟佛号连结,诸位,很重要!就是说,佛号虽然是一个桥梁,但是你没有这个桥梁,就没有这个四十八愿的功德。所以你必须要怎么样呢?你要把佛号跟四十八愿做连结。
举个例子好了。你看世界上那个《福布斯》杂志,它研究那些有钱人。它说,一个人为什么有钱,你知道吗?当然他们不懂得福报,他发现有钱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他喜欢钱。真的!有些人,你看他有钱,他拿钱去买房子。他不喜欢钱,他喜欢房子。有钱人的特点,他喜欢钱。他为什么喜欢钱呢?他一定把他的心中的理想抱负跟钱做联想。就是说,我喜欢一个车子。为什么?因为有钱。我喜欢一个房子,为什么?因为有钱。当这个钱跟所有你的心中愿望连结的时候,那它就不是钱了,它是你心中的愿望,是吧?佛号亦复如是。
我不知道大家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对佛号是怎么想的。如果说我对佛号都没有感想,那你惨了,这个佛号你抓不住。我们不可能抓住一个空洞的声音,这不合理,不合乎人性。这个佛号,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就忘?这个佛号就很容易丢掉?他为什么抓不住呢?因为这个佛号你没有产生一个跟你自身的连结。
人性就是这样,这个东西跟我有关系,我才会抓住。我问你,找到一块石头,你会把它保存吗?你不会。但是如果你手上握一颗钻石,你会把它丢掉吗?你不会。对不对?因为这个钻石不只是钻石,它是你未来的希望,是吧?
好,为什么你佛号念不起来?为什么有些人佛号他一念起来的时候佛号不容易丢掉?为什么我这个佛号念一念老跑?因为那个佛号跟你没关系,你怎么可以把佛号念好呢?如果佛号现在在你的人生概念里面只是一个声音,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把佛号念好,因为这个声音太平常。但是,如果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想到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极乐世界的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寿命久远,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未来极乐世界的神通具足、寿命久远、衣食具足,无量的功德,因为有佛号!当这个佛号跟来生所有的愿景连结的时候,这个佛号就是你的生命的未来,你容易丢掉吗?
我问你,一个贫穷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钻石,你认为他会把钻石丢掉吗?他当然不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石头,它代表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所以诸位,如果你忆念佛陀的功德,你没有成功地把功德跟佛号连结,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佛号是佛号,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你没有把它连结起来,你这个佛号不可能念好。一个人会把佛号念好,这个佛号必须跟你的未来有密切关系。我们跟一个没有关系的人、东西,不可能持久的,这样懂吗?就是这个意思。
你现在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意思就是说,把一个空洞的声音透过你的想象力变成万德洪名。你一定做得到的,我相信你有那种想象力的。当这个佛号提升为万德洪名的时候,这个佛号你就不容易念跑了,不容易跑掉,因为你知道它对你太重要了,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师父!弟子感恩师父不辞舟车劳顿来跟我们讲经说法。昨天师父在谈到那个法脉传承的部分,有提到说佛陀他应病与药,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佛陀即便是在开示空性的道理的时候,他也是从三个层次或者三个层面切入。
本来弟子今天想提问的是说,在这三个层面,对于我们净土行者应该如何地受用?可是刚刚因为听了师父提到蕅祖《灵峰宗论》这一段,“从心出发”这一段开示之后,弟子这样想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这个空性的三个层次去契入到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蕅益大师的“从心出发”这段话,是不是就已经扣合了师父您昨天提到的,佛陀从三个角度去切入空性这样的道理呢?不知道弟子有没有想错?
【师父答疑】今天讲到心性的本来清净,是从最圆满的空性。我想空性我们不要讲三个了,我们讲两个就好了,简单讲就两个:一个是小乘的无常空性,一个是大乘的一念清净心性,就是本来清净。就是你不要空,本来就没有,你没有必要去空掉什么东西。
小乘的无常空性,他那个空是带有一种厌离的、毁灭的。就是说,他在修空之前是想“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他的空是带有一种悲伤、无奈。就是因为人生充满了变化,所以让我太多的痛苦,因为人生太不安稳了,不断地刺激我,我又不能主宰(无我),我又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结论:我必须把它放下。所以叫空。所以小乘的空是带有极度的厌离,就是说,我受够你了,所以把你放下,是吧?这是小乘的空性。这种空性就有一点带有善导大师的放下的思想。就是说,算我怕你,可以吧?我就赶紧走了。
但是圆教的空性不是。就是说,其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什么好空的呢?你只要空掉你的执着就好,问题不在外境。就是说,生死也是你一手操作起来,你自己把它捏造出来,这个梦境也是你捏造起来。你只要把执着放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抓住生命的核心。就是说你没有必要去怪罪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因为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就把生死给打起来。你只要逆向操作,把妄想放下,生死自然消灭。
所以这两个空性在解决问题不一样,一个是本来就有生死,算我怕你,好不好?我走了,我也受够你了。小乘的空就是这样,带有出离的、厌恶的空,但是这种空性有问题。这种空性,我先讲它的优点。小乘的空,带有毁灭性的、厌离的空,它的好处是很快让一个人强烈地感受,产生出离心。但是这个法门你不能把它当常法操作,因为常法操作,你对有为诸法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个后遗症,你会害怕有为诸法。等到你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不容易回入娑婆。因为曾几何时,你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用如此不堪的字眼去形容娑婆世界,你怎么回入娑婆度有情呢?
小乘圣人成就圣道以后,其实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众生,但是他为什么不呢?他不是没有能力,他是心中的阴影未消,法执。他曾经把三界观得“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其自度,不愿度人”。他离开三界的时候,他如此地诃责三界。当然,他成功离开三界了。但是我试问你,你后半段怎么走?你要从空出假怎么走?
所以,你离开三界,为什么不能用操作小乘方法为主流呢?人啊,做什么事,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你不能够说我现在处理这个问题就行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成佛之道最好是一次到位。你这个法门操作以后,你想一想是不是有后遗症。
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是认为说,本来无生死,是因为你执着妄想。所以它的空是空掉你的执取,你把它放下就好,不要空掉外境。从大乘的角度,生死没错,它也没招惹你。其实轮回本来就没有错,我们今天为轮回讲一个公道话,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业力的释放当中,我们的心多事,开始打妄想,由感觉打妄想,然后开始执着,弄得生死轮回就是这样错综复杂。当然,凭良心讲,痛苦是我们自己惹来的,我们不能怪罪于生死。
当然,这样讲很多人没办法接受,这怎么怪来怪去又怪我自己呢,对不对?我明明被生老病死整得不得了!那当然,你要没办法接受,好,你就用无常观。但是你要知道,无常观这个对治法门,用得刚好就好了。有些药虽然猛烈,但是你适可而止,不然会有后遗症的。
我们今天讲到本来清净,这个法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它没有后遗症。当然这个法有个缺点,太细了,有些人感觉不出来。但是你要会操作,你会觉得它妙用无穷。所以在《法华经》的思想就是怎么办呢?就是实法跟权法,心性本来清净、无常败坏一起用。
从这个概念,我们套到净土宗。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一定要用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去批评蕅益大师的圆修,也不要用圆修思想去看不起善导大师,其实这两个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能够成功地把善导大师的这种厌离想的皈依,跟蕅益大师的本来清净的皈依结合起来,高明!因为这两个法药我们缺一不可。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对治如梦如幻的生死,追求如梦如幻的净土,这样子离开娑婆世界完全没有后遗症,你以后会高高兴兴地、快快乐乐地去,会高高兴兴地回来。
我要提醒大家,你是用什么心态离开娑婆世界的,其实很关键。可能你现在感觉不出来,但如果你今天以带有毁灭性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我要提醒你,你一定会后悔的,一定会后悔,因为你后半段没法走。你到底以后怎么办呢?你留下这道深的阴影你怎么办呢?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成佛的!就是说,娑婆世界的确要离开,但是你可以用更好的心态离开,因为你迟早得回来。难道你不需要为你自己以后留点后路吗?
所以,从一种圆满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你才可以从一种菩提心的角度回到娑婆世界。所以我们为什么把圆教思想放进去?因为善导大师的那种思想太强烈了,但是你不强烈力道又不够,因为他没有理观,他凭什么放弃生死、放弃主宰?他一定是要下很猛很猛的药。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应该平衡一下,善导大师的强烈的皈依跟蕅益大师这个理观的圆融稍微平衡一下,这样子就更圆满。大家体会一下。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明天再来做总结。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427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427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427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4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妙音0谢谢您的支持!!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我们看丁二的“圆修法门”。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的感应道交,从浅到深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要求的标准是比较低的,它不需要怖畏生死,也不需要放弃主宰,它只要从痛苦当中激发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态,而启动皈依就好了。从离苦得乐的念想而启动皈依,它就能够从这个感应里面去突破业障。当然,突破业障,对我们来说,我们生命的本质并没有彻底改变,因为你的轮回没有改变,你的痛苦就依然存在。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净土宗的主要诉求,顶多也只能够作修行的配套。
所以,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感应道交重点在于突破生死关,就是你必须在生死的关卡能够突破出来。
突破生死关,当然这个心态的水平就比较高了。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三种心态: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这种心态我们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实际操作非常不容易。我想,我们一般人很少因为害怕生死,就会把生死给放弃,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的妄想。它怎么来的呢?它是你长时间生命的一种美好记忆。人生本来是很单纯的,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你的善业在释放,所以你今生快乐;有些人是罪业在释放,就痛苦。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情,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为什么人生搞这么复杂呢?因为在释放痛苦、快乐的时候,激发我们的感受,激发我们的想象,激发我们的执着,就让人生变成错综复杂。就是说,人生如果只有业力的释放,它是非常单纯的,你要么快乐,要么痛苦,只有两件事情。但是当妄想加进来的时候,这个事情就没完没了,人生无解。因为内有妄想,外有业力,就搞得人生错综复杂。
其实妄想的可怕在哪里呢?因为它曾经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忆。曾几何时,这都是你美好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到了你要临命终的时候,它变成障碍。以前对我们来说,这些妄想是一个美好的时光,等到临终的时候,它变成绑住你往生的一种业障。
妄想为什么难处理?因为你亲身经历过。你没有经历过,不可能留下妄想。按照唯识的说法,你走过的路一定会留下痕迹。什么叫留下痕迹?你说,欸,我有些妄想今生没有经历。今生没有经历,但是前生经历了。按照佛法的道理,你没有经历过,你不可能打这个妄想,不可能的,事出必有因。这个名言种子,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才会留下业种子跟名言种子。所以妄想虽然不真实,但是它充满了你曾经感受过的快乐,它曾经有你美好的想象,还加上你现在的执着,所以你千万不要忽略它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可别小看了《观经》下品的这些人。他造了罪业,内心起了业力的逼迫,产生极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时候,他在极度的业障要现前、地狱火要现前的时候,能够听到佛号,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心态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导大师的说法是,因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弃妄想。其实这种人是少数。我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你现在打一个妄想,然后你想要去做一个错误的事情。我告诉你一件事,说,你这样子做不顺从本愿。你会打消这个念头吗?你会吗?你不会呀!你没那个本事。就是说,我们没办法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所以善导大师这个法……善导大师毕竟是唐朝人,诸位!唐朝是什么时代?那是像法时代,烦恼轻薄,善根深厚。所以,净土宗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考(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的时候,唐朝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
但是,到宋朝就有变化,永明大师就已经提出禅净双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时候,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落实。他认为,处理妄想,不能只是因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须要先把妄想归零,叫正念真如。就是你要先远离妄想,你才有办法放下妄想。我们不可能住在一个水泡里面,去把这个水泡戳破,你没有那个本事。你一进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须要先远离水泡,你才能够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师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个“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说,你要放弃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归零,然后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师会对前面的祖师做修正,这一定有原因,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心也在变。善导大师的法在那个时候恰到好处,把这个法放到末法时代,药太轻,病太重。因为时代变化了,完全靠一种皈依的心就能够放下妄想的毕竟是少数。因为我们现在受的环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须要理观的智慧。蕅益大师看到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他把善导大师的法门加以修正。
诸位!蕅益大师的圆修法门跟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你不能解释成两个平行线,这是不对的。他们是一条线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强了。就是说,蕅益大师基本上是承认善导大师的皈依的思想。他认为,一心归命的确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难的,有现实上的困难。我们必须要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于是有所传承,但是有所改良。
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做一些改良。这地方有三段:一,至心发愿;二,从心出发;三,自他不二。
戊一、至心发愿 —— 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一段的“至心发愿——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临终的接引,主要地来自于十八跟十九。我们来看看十九愿的特色有哪些。
它的根机也是“十方众生”,当然这个十方众生也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这个凡夫他做了两件事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一个,他能够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虽然他现在业障深重,但是他对未来是有愿景的。第二个,修诸功德。按照菩萨道的规划,凡位的菩萨重智慧,圣位的菩萨重福德。他这个凡位菩萨,应该是偏重在以大乘的空性智慧来自调。以空正见跟菩提心的结合,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思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的至心信乐的启动点是什么?是来自于对生死的怖畏,来自于觉得我没办法处理我的生死问题,而生死问题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急迫,所以我必须要依靠阿弥陀佛。所以,十八愿的启动点来自于解决生死问题。
十九愿的启动点来自于成佛之道。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种长线的成佛的规划,但是他考虑到,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如果留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充满了变数,充满了退转的可能,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呢?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把往生当作成佛的过渡。所以他是站在一种成就佛道的心态而求生净土。
一个是为了怖畏生死而求生净土,一个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两个心态的启动点就不同了。
这样的不同,还有就是这个人“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会现前,这一点也跟十八愿不同。十八愿,我们看不出来阿弥陀佛有承诺要亲自现前。我们看《观经》的中品以后就是观世音菩萨来,到了下品是莲花来。当然,有来就好了,但是阿弥陀佛会现前的,一般品位都不低。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十九愿,阿弥陀佛是与莲池海会的诸菩萨亲自现前,可以看得出来,阿弥陀佛对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往生的人,是有某种程度的尊重。
圆修的思想就有一点不太一样了。当然这两个也可以整合,就是圆修的思想也吸取了善导大师的皈依心。皈依的心如果能够把成佛之道也规划下去,这两个就相得益彰了。
圆修思想最重要的根本,它的出发点是从心性出发。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学佛,一定要看你的因地发心。同样布施,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善业,变成人天可乐的有漏的福报?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波罗蜜,能够到彼岸?因为他的心跟布施接触的时候,他们两个灵动,这个启动点是不一样。有些人是为了快乐,为来生的快乐而布施,有些人为了成佛而布施,这两个因地心决定你的果地觉。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两个都想往生,但是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
按照蕅益大师的这种理观思想,他是超越妄想,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启动佛号,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启动佛号。而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站在内忧外患——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实在是逼迫了,所以我赶快放弃,一心投靠佛号。当然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妄想出发,一个从心性出发。
戊二、从心出发
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从心性出发来启动佛号。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就能够略知一二了。我们来看这段开示。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 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儻 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们把蕅益大师这段的开示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先看这个佛号的立足点。就是什么东西的立足点都很重要。因地发心,就是你这个佛号是从什么地方启动的。
蕅益大师的思想是,启动佛号必须从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特点呢?无性缘生,缘生无性。缘生无性是指它的空性的本体,它是离一切相的;无性缘生指它随缘所显现的作用,叫作即一切法。这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当然,这种心性是经过修证过的,经过修行过的。其实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正常的佛法的训练,我们不可能安住一念心性,正常人是安住在一念的颠倒妄想。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享受过去的回忆。你可能飘了一个妄想起来,这个妄想带有你过去的快乐的感受,有你过去的想象力,然后加上你现在的执着。你这个妄想像一个水泡,你受用过以后,没多久又飘来一个妄想,你又住在一个妄想。就像猴子一样,抓了一个妄想,丢掉前面的妄想。所以我们凡夫是随时在享受、自得其乐于心中的妄想。这样子,我们就失去了本来很多的功能,失去本来面目了。当然我们也愿意这样做。
现在是时候该试着改变了!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从妄想回归到我们的一念心性。那怎么做呢?看第二段。第二段有空性跟缘起。
我们先看第二小段, “惟其缘生无性”这一段,就是佛法一定先求放下,才有资格谈提起。我们看缘生无性,什么叫缘生无性?怎么样放下妄想呢?就是当我们“炽然”,就是这个妄想活动很炽烈的时候,这个妄想一方面造作,一方面又不断地累积善恶念头的时候,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佛陀的大智慧,他的高明在哪里呢?他没有要你马上处理妄想。如果说佛陀要我们马上跟妄想挑战,那每一个人必败无疑,全部牺牲掉。佛陀高明,告诉我们,你先不要跟妄想挑战,你先把它放下。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先放下它,再来处理它。因为你现在处理它,你没那个本事。我说过,它是你亲身经验,它会让你百感交集。
我们一个人经不起感受刺激的。为什么亲人走了以后我们会悲伤?为什么陌生人走了以后我们没有悲伤?因为亲人跟我们有实际的接触,陌生人跟我们没有实际的互动。所以,我们人生的经验会给我们很强烈的感受,这是现实问题了。诸位!我告诉你,今天这个妄想敢在你的内心里面不断地活动,一定跟你有很深的因缘,它才会到现在还留在你的心中,所以,你处理它,变成不明智了,因为你没办法处理它。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先放下它。
这个怎么放下呢?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它的概念在于无住。你不要去执着、去主宰这个妄想。其实妄想不是那么可怕。为什么妄想会变得这么可怕呢?因为你要执着,它就变得可怕了。我再讲一次,妄想本来就是一个过去的回忆。一个那么单纯的东西,它怎么就会障碍你往生呢?是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住在上面,所以妄想变成可怕了。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其实它自己会消失掉,所以它不要处理。
无住来自于无所求,你不要去渴望妄想会给你好处,所以无住来自于无求。那么无求来自于什么?无所得!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临终你是不是能够超越所有的妄想,这个无所得的概念至关重要。我们一个人要处理两件事情:处理生死业力,第二个,处理颠倒妄想。
什么叫无所得?我们解释一下。人生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的生灭是因缘的开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欸,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的生命现象跟前生没有关系。你要看到前生的相片,看到你前生的 video(录像),你不认识的。你不可能把前生的相貌带来今生,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体。
其实人生是什么样?“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什么意思?简单地说,人生没有开始,那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人生是什么样?无中生有。就是,你怎么有今生呢?因为你过去生的某一个业力成熟了,它现出来了,啪!在空性里面,你是从空性而来。你从空性而来的,你只是假借前生的业力,你可没有继承前生的果报。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
比方说做梦,做梦最简单了。你这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保险柜很多的七宝,你的福报享尽了,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你说我上一个梦里面的七宝跑哪里去呢?没了,因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第一件事情,你要了解人生没有开始。没有开始你怎么来呢?你从空性而来,就是在空性当中因缘和合,然后,啪!现出你的身心世界。好,你将往哪里而去?“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也是由因缘主宰。
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我们所有的人,不管你活得快不快乐,你满不满意,我们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去攀缘妄想、去追求妄想?因为我们要主导人生,我们试着从妄想里面去得到东西。我们因为有有所得的概念,所以我们跟妄想就纠结不清。我们认为人生不管痛苦快乐,好歹有个结果。其实事实不然,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当因缘别离的时候,我们又回到空性了。
所以我们看到,人生没头没尾,只有中间的因缘业力的过程。所以,见到“无所得”的时候你就知道,你今生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包括你的业力,包括你的妄想,你自然就放下了。就像你做梦,你的梦这里生起、这里消失,你不可能从梦境带走什么东西,不可能!这个就是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它就是一种生灭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样子,你就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
无所得的人生观建立起来以后,你就容易不随妄转了,因为你以前愿意去控制妄想,去攀缘妄想,因为你希望这个妄想会给你一个结果,一个美好的结果,其实你根本没有结果,我们每一次都被妄想骗。你哪有结果呢?你如果有结果,你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你说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到现在,结果呢?结果就是这样子,就变成业障深重了。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放弃结果的概念,重视过程。就是说,诸位!临终的正念,你不能够等到临终的时候。到临命终的时候我再来开始怖畏生死、放弃主宰、一心归命,来不及了。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你平常就要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所以蕅益大师讲,没有平时的正念,你绝无临终的正念。什么叫平时的正念?就是知道其实人生没有结果。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破里面,我们知道其实妄想本来就没有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从“本来无一物”里面,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到生命的原点,就是放下。那么从这个地方——一切法不可得,安住下来。
当然,不能完全安住,就堕无为深坑,必须要生起妙用才能够证得法界无障碍体,生起法界无障碍用。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先放下妄想,因为妄想本来就没有结果,人生也没有结果。当你放下以后,你再来提起,从无性缘生,再重新地生起忆念。你念名当然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忆念佛陀,满腔是佛陀,所以这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就出现了。
这个正念真如的概念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妄想,你不能去对治妄想。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会失败?不是你不努力,是你观念错了,因为你试图要对治妄想。什么叫对治妄想,你知道吗?就是你试图用一天两个小时用功的正念,去面对你一天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你连晚上睡觉都打妄想。所以,跟妄想宣战,你的后果只有一个,你被妄想吃掉了。诸位!你在佛堂时间多少?两个小时。你打妄想多久?打二十二个小时。结果你竟敢跟妄想宣战!你想想看,你这不是不自量力嘛?而且你不是天天这样,你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妄想一路打来,六道轮回里面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妄想,所以你不能对治妄想。
对待妄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我想,这个观念,如果佛陀不出世,没有人知道。就是先把心带回家,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妄想,这个时候妄想就好处理了,叫“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心态一换,你的人生化被动为主动。你如果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你被妄想牵着走。你能够看到本来没有妄想,你就能利用妄想,借假修真,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念头一转,人生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那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容易多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这个很关键,就是念佛的启动点这一念是怎么样呢?必须从空性的真如里面去启动一念的佛号。成败就在这句话而已。千万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启动佛号,再来对治妄想,你这样子就不是第一义谛了。先把心归零,然后再启动佛号,站在缘生无性的空性的清净一念里面去启动佛号。这个“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佛号虽然是缘起,但是它本质是空的,所以就以空印空。
为什么我们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容易感应呢?因为佛陀的心也是无相,你的心也是无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念一声有一声的佛名,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的因缘显现。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缘生无性,虽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碍佛号的功德的缘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处理问题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说乘,佛陀讲很多法叫作乘,为什么?就是说,你今天去臺北车站,当然你可以开车过去。你说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这个的确快慢不同。就是说,有些法门的确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关键的操作原则。
我想生死问题是这样解决的:第一个,你认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没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临终就是看谁拼得过谁。第二个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本来没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这两个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们以前因为一念的攀缘,把一念的清净心操作成业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来清净的心操作到现在那么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会有本事把你归零。这样懂吗?就是说,既然你能够从 A 到 B,那你肯定能够从 B 到A。我们既然从一念清净心能够堕入颠倒妄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颠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来这两个程序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诸位!临终的时候切记一件事情,妄想干扰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处理妄想,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你的心一进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来。临终的成败就这个观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吗?你想处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长时间陪着你生生世世流转。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说,你不能处理妄想。你哪能够处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转,才有办法处理妄想。你现在是怎么样?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没事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可没有叫你对治妄想,他叫你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简单地说就是放下妄想。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就是说,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闪过它。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人家本来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来,然后临终变成障碍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这个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这个正念真如的观念至关重要!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快的在短时间里面,从很多很多的人生的妄想经验里面跳脱出来。这个概念来自于正念真如,你直接忆念你的本性。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忆你的过去,你只要知道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拿你就没办法了。想想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不是这样子的。你要找到你的家,这个时候你人生就变主动了。
套一句《法华经》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参加庙会的时候走丢了。这个人离家出走以后,就在外面流浪,变成乞丐。乞丐搞久了以后,他就认为真的自己是一个乞丐了。那么这个时候,诸位!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作为一个乞丐,先去找工作,要养活自己,是吧?第二个,你先回家,然后再找工作。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先得回家。答对了!所以你们善根深厚。《法华经》就是这样概念。
你这个动作操作错误,这个成佛之道的时间你知道差距有多少吗?其实成佛之道不是说谁业障深重。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成佛。的确是!成佛真的是有捷径,要没有捷径,祖师就不需要判教,是吧?说,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成就?不是说你比他不努力,你的方法错误,你的思考错误,是你没有掌握一个圆顿法门。
先回家!诸位,你现在没有资格跟妄想对峙,知道吗?你说,有本事,我来对治妄想!你打妄想,我用佛号去跟你压。现在有很多人就是,一打妄想就用佛号去压它。你这是鸡蛋碰石头!你念佛的时候一天念两个小时,你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从诸法因缘生、熏习,它的熏习力量比你大,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为什么我们念佛到现在老是进进退退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就是想要对治妄想,这个概念害了你。放下妄想,你会觉得海阔天空。
这个地方我们回过头来,这个经文的核心思想在第十一页,说,当我们面对很多的造集妄想的时候,“蓦地放下”——就是这四个字,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蓦地放下”,整个理观——蕅益大师的圆修的思想就在这四个字。先把它放下,再来处理。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放下以后念佛,跟前面的念佛有什么不同,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有两个问题想请问师父:一,除了念佛以外,平常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忆佛念佛?第二个问题,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学者比念佛好,因为你有身业的礼拜。如果只有忆佛念佛,只有口业、意业,少了身业,那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以前造业的时候是身口意去造业,你现在反转的时候只有两种业,是吧?所以我会建议初学者多拜佛,因为拜佛有太多好处:
第一个,培养皈依的心。你说,我打坐我也有皈依心。没有错!但是你去拜的时候的皈依心,跟你坐在那里的皈依心是两码事。第二个,你拜的时候还有忏悔的心,你坐在那边念佛,你很难起忏悔。我觉得这个礼拜有太多好处,而且它会让一个人很快地静下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多拜佛,拜了一段时间再来坐。
当然,你要诵一点大乘经典也好,开阔你的胸量。因为,很多事情,你的胸量一开阔,你会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个水泡,是吧?你只要超越水泡,你根本不要去对治水泡,是吧?所以,听听经、读诵大乘经典,把你的心量往上拉高,看事情就不同,就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解行并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然后拜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是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
【师父答疑】佛号,我想这样,你忆念佛陀的功德,四十八愿,对不对?你要想办法跟佛号连结,诸位,很重要!就是说,佛号虽然是一个桥梁,但是你没有这个桥梁,就没有这个四十八愿的功德。所以你必须要怎么样呢?你要把佛号跟四十八愿做连结。
举个例子好了。你看世界上那个《福布斯》杂志,它研究那些有钱人。它说,一个人为什么有钱,你知道吗?当然他们不懂得福报,他发现有钱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他喜欢钱。真的!有些人,你看他有钱,他拿钱去买房子。他不喜欢钱,他喜欢房子。有钱人的特点,他喜欢钱。他为什么喜欢钱呢?他一定把他的心中的理想抱负跟钱做联想。就是说,我喜欢一个车子。为什么?因为有钱。我喜欢一个房子,为什么?因为有钱。当这个钱跟所有你的心中愿望连结的时候,那它就不是钱了,它是你心中的愿望,是吧?佛号亦复如是。
我不知道大家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对佛号是怎么想的。如果说我对佛号都没有感想,那你惨了,这个佛号你抓不住。我们不可能抓住一个空洞的声音,这不合理,不合乎人性。这个佛号,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就忘?这个佛号就很容易丢掉?他为什么抓不住呢?因为这个佛号你没有产生一个跟你自身的连结。
人性就是这样,这个东西跟我有关系,我才会抓住。我问你,找到一块石头,你会把它保存吗?你不会。但是如果你手上握一颗钻石,你会把它丢掉吗?你不会。对不对?因为这个钻石不只是钻石,它是你未来的希望,是吧?
好,为什么你佛号念不起来?为什么有些人佛号他一念起来的时候佛号不容易丢掉?为什么我这个佛号念一念老跑?因为那个佛号跟你没关系,你怎么可以把佛号念好呢?如果佛号现在在你的人生概念里面只是一个声音,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把佛号念好,因为这个声音太平常。但是,如果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想到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极乐世界的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寿命久远,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未来极乐世界的神通具足、寿命久远、衣食具足,无量的功德,因为有佛号!当这个佛号跟来生所有的愿景连结的时候,这个佛号就是你的生命的未来,你容易丢掉吗?
我问你,一个贫穷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钻石,你认为他会把钻石丢掉吗?他当然不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石头,它代表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所以诸位,如果你忆念佛陀的功德,你没有成功地把功德跟佛号连结,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佛号是佛号,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你没有把它连结起来,你这个佛号不可能念好。一个人会把佛号念好,这个佛号必须跟你的未来有密切关系。我们跟一个没有关系的人、东西,不可能持久的,这样懂吗?就是这个意思。
你现在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意思就是说,把一个空洞的声音透过你的想象力变成万德洪名。你一定做得到的,我相信你有那种想象力的。当这个佛号提升为万德洪名的时候,这个佛号你就不容易念跑了,不容易跑掉,因为你知道它对你太重要了,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师父!弟子感恩师父不辞舟车劳顿来跟我们讲经说法。昨天师父在谈到那个法脉传承的部分,有提到说佛陀他应病与药,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佛陀即便是在开示空性的道理的时候,他也是从三个层次或者三个层面切入。
本来弟子今天想提问的是说,在这三个层面,对于我们净土行者应该如何地受用?可是刚刚因为听了师父提到蕅祖《灵峰宗论》这一段,“从心出发”这一段开示之后,弟子这样想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这个空性的三个层次去契入到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蕅益大师的“从心出发”这段话,是不是就已经扣合了师父您昨天提到的,佛陀从三个角度去切入空性这样的道理呢?不知道弟子有没有想错?
【师父答疑】今天讲到心性的本来清净,是从最圆满的空性。我想空性我们不要讲三个了,我们讲两个就好了,简单讲就两个:一个是小乘的无常空性,一个是大乘的一念清净心性,就是本来清净。就是你不要空,本来就没有,你没有必要去空掉什么东西。
小乘的无常空性,他那个空是带有一种厌离的、毁灭的。就是说,他在修空之前是想“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他的空是带有一种悲伤、无奈。就是因为人生充满了变化,所以让我太多的痛苦,因为人生太不安稳了,不断地刺激我,我又不能主宰(无我),我又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结论:我必须把它放下。所以叫空。所以小乘的空是带有极度的厌离,就是说,我受够你了,所以把你放下,是吧?这是小乘的空性。这种空性就有一点带有善导大师的放下的思想。就是说,算我怕你,可以吧?我就赶紧走了。
但是圆教的空性不是。就是说,其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什么好空的呢?你只要空掉你的执着就好,问题不在外境。就是说,生死也是你一手操作起来,你自己把它捏造出来,这个梦境也是你捏造起来。你只要把执着放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抓住生命的核心。就是说你没有必要去怪罪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因为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就把生死给打起来。你只要逆向操作,把妄想放下,生死自然消灭。
所以这两个空性在解决问题不一样,一个是本来就有生死,算我怕你,好不好?我走了,我也受够你了。小乘的空就是这样,带有出离的、厌恶的空,但是这种空性有问题。这种空性,我先讲它的优点。小乘的空,带有毁灭性的、厌离的空,它的好处是很快让一个人强烈地感受,产生出离心。但是这个法门你不能把它当常法操作,因为常法操作,你对有为诸法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个后遗症,你会害怕有为诸法。等到你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不容易回入娑婆。因为曾几何时,你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用如此不堪的字眼去形容娑婆世界,你怎么回入娑婆度有情呢?
小乘圣人成就圣道以后,其实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众生,但是他为什么不呢?他不是没有能力,他是心中的阴影未消,法执。他曾经把三界观得“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其自度,不愿度人”。他离开三界的时候,他如此地诃责三界。当然,他成功离开三界了。但是我试问你,你后半段怎么走?你要从空出假怎么走?
所以,你离开三界,为什么不能用操作小乘方法为主流呢?人啊,做什么事,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你不能够说我现在处理这个问题就行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成佛之道最好是一次到位。你这个法门操作以后,你想一想是不是有后遗症。
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是认为说,本来无生死,是因为你执着妄想。所以它的空是空掉你的执取,你把它放下就好,不要空掉外境。从大乘的角度,生死没错,它也没招惹你。其实轮回本来就没有错,我们今天为轮回讲一个公道话,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业力的释放当中,我们的心多事,开始打妄想,由感觉打妄想,然后开始执着,弄得生死轮回就是这样错综复杂。当然,凭良心讲,痛苦是我们自己惹来的,我们不能怪罪于生死。
当然,这样讲很多人没办法接受,这怎么怪来怪去又怪我自己呢,对不对?我明明被生老病死整得不得了!那当然,你要没办法接受,好,你就用无常观。但是你要知道,无常观这个对治法门,用得刚好就好了。有些药虽然猛烈,但是你适可而止,不然会有后遗症的。
我们今天讲到本来清净,这个法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它没有后遗症。当然这个法有个缺点,太细了,有些人感觉不出来。但是你要会操作,你会觉得它妙用无穷。所以在《法华经》的思想就是怎么办呢?就是实法跟权法,心性本来清净、无常败坏一起用。
从这个概念,我们套到净土宗。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一定要用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去批评蕅益大师的圆修,也不要用圆修思想去看不起善导大师,其实这两个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能够成功地把善导大师的这种厌离想的皈依,跟蕅益大师的本来清净的皈依结合起来,高明!因为这两个法药我们缺一不可。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对治如梦如幻的生死,追求如梦如幻的净土,这样子离开娑婆世界完全没有后遗症,你以后会高高兴兴地、快快乐乐地去,会高高兴兴地回来。
我要提醒大家,你是用什么心态离开娑婆世界的,其实很关键。可能你现在感觉不出来,但如果你今天以带有毁灭性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我要提醒你,你一定会后悔的,一定会后悔,因为你后半段没法走。你到底以后怎么办呢?你留下这道深的阴影你怎么办呢?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成佛的!就是说,娑婆世界的确要离开,但是你可以用更好的心态离开,因为你迟早得回来。难道你不需要为你自己以后留点后路吗?
所以,从一种圆满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你才可以从一种菩提心的角度回到娑婆世界。所以我们为什么把圆教思想放进去?因为善导大师的那种思想太强烈了,但是你不强烈力道又不够,因为他没有理观,他凭什么放弃生死、放弃主宰?他一定是要下很猛很猛的药。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应该平衡一下,善导大师的强烈的皈依跟蕅益大师这个理观的圆融稍微平衡一下,这样子就更圆满。大家体会一下。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明天再来做总结。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427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427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427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4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妙音0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