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本章字数:15384 禅观与净土txt下载
我们净土宗念佛的人,在生命当中会有两种功德出现:第一个,你今生的身心世界能够离苦得乐;第二个,临终能够往生西方。那么这两种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临终的往生。因为你不能够离开三界,你念佛人还是失败。因为你生命没有产生大方向根本上的改变,你违背了弥陀本愿安立四十八愿的本意,这句佛号绝对不只是让你得到来世的快乐而已,这不是弥陀设计的本意。
所以净土宗的成败只有一句话——就是你临终是不是往生,这是关键!临终成功,你就是成功;临终失败,你今生就是失败。不管你平常这个佛号,把你的今生生命念得多好,因为这都是生灭法,所以净土宗千念万念,整个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拼临终!你平常可以充满了逆境,这个都没关系,这都是一时的。所有净土宗的人,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你平常起业障,这个没什么大不了,该还的还,但是临终的时候你还不起。临终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来起业障,因为你不能这个时候失败,否则,那你就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所以你平常起业障,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临终起业障那就惨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所有的业力临终不能起现行。
这个业牵涉非常广大。因为你无量劫来在整个第八识的仓库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你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先过滤。《楞严经》讲,先把强大的业抓出来。其实有些业,它不一定有得果报的力量,也就是说它没有急迫性,它不可能马上得果报;但是有些业有急迫性,它马上要得果报的。你在处理业障之前,最好先把业做一个区隔。
怎么区隔呢?《楞严经》它讲出一个判断的方法。它说一个人会造业,他一定有感受。你曾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不管你是去骂人、去打人、去做杀盗婬妄,它一定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快乐的感受。因为我们对于痛苦的事情是排斥的,你真的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乐受出现。
第二个,这个乐受带动你一个邪恶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对你来说有好处,是作功德想。
第三个,当这个思想不断地活动以后,你产生一种执着了,受、想、行,当这个思想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你已经产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非做不可。好,糟了!当你的思想产生一种主宰性、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惯性了,这个业就一定会得果报,临终一定会得果报。
所以会得果报的业,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现在还在造作;第二个,“深生好乐”,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这个业它不管是杀盗婬妄哪一个业,它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的,来破坏你的佛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有急迫性的业先抓出来,否则你不可能去面对所有的业。
就是有的业它已经沉淀下来。比方说,你今天做一件事情,你是被迫的,叫做偶一为之,在某一种情况下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而且你已经断了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这个业没问题,它已经是沉淀下来了,它已经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虽有业,但是没有力量,它也没有形成一种业力,它只有业没有力。
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在处理业之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业都会形成障碍,有些只是业;但是有些业会形成障,叫做业障。你先把那个会障碍你的业抓出来,先处理业障这一块——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业,你要小心!因为它活动炽盛,它已经是一个活的业力了,它一定会在你临终得果报的,一定会的!不管善业恶业。所以我们在面对业之前,你必须先看清楚自己的业,哪些业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业、沉淀的业,这一块你先不要管它;哪些业是充满强烈的生命力,不断地在活动,不断地在增长的业,这一块你就要先注意,你先把这个业做一个区隔。
丁二、业果相续
好,我们来谈谈相续的问题,业果的相续。
我们把这个种子跟现行之间的关系,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种子跟现行最大的差别,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种子就是一种潜伏的能量、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现出来;现行就是它表现在身口意三业,它是一种活动,它可能表现在身体的身业,可能表现在语言的语业,或者表现在你思想的活动,就是它已经有一种造作活动的,叫做现行。
那么种子会引生现行,现行也会加强种子。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业会变成增长广大?因为你让现行跟种子产生强烈的互动。
我们看这个表。(业)身口意的造作行为
比方说,你身口意做了一个行为,这个是一个现行,这个现行当下会熏习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本来这个种子也就是潜伏的功能,当你做了第一个种子的时候,种子有一种特色,当你种下一个种子,它会自然产生一种蔓延的功能,它会产生等流性。就是说你做了第一次,你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力量想要做第二次,这就是唯识学说的等流性。
这个种子它自己会有一种力量,把自己往外延伸的功能,除非你马上发觉,马上忏悔,马上对治。如果你今天都不管它,顺其自然,那它一定会——现行熏种子,它一定会种子再起现行,遇到因缘它会做第二次,做第三次、第四次。
当现行跟种子产生一种循环的时候,这种业你就要小心了!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跟种子之间产生一种强烈互动的时候,这个就是带有生命力的业,就有得果报的力量了。
当然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只是在酝酿当中,它还没有成熟,那这就是你的机会;第二个,它已经成熟了,已经变成果报了,那就不能改变了。所以我们忏悔的时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活络的业它还在酝酿,但是被你抓到了,这个业有问题了,它还没有得果报,就是处理这一块;当这个业成熟了,那你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认命了!你今生的果报是没办法改变了。比方说你是一个女众,你有本事把它忏悔变成男众?试试看,不可能!凡是这个业得果报了,佛法叫做认命。
所以你看佛法,佛教的修行,重点都是放在未来、来生,佛教是一个活在未来的宗教。因为讲实在话,你今生能改变的有限。你今生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你打开经典看看佛陀的开示,佛陀说的所有的功德,绝大部分都在讲来生的事情。因为你今生很难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成熟的业,一群成熟的业起现行了,所以佛教的思想观是这样——让你放弃今生,注意来生。
我们凡夫刚好相反,我们太重视今生。我们是重视果报,凡夫是重果报,而轻忽你的因地,我们是宁可重视今生而放弃来生,在果报上计较。其实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会跟谁结婚,会生几个小孩,谁做你的子女,你今生的财富有多少,基本上都固定了,很难改变了;而且今生的你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关系,跟前生的你有关系。你今生的快乐,你不要太得意,跟你今生没有关系,不是你今生造的,你要感谢前生的你,那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你今生很痛苦,你也不要怀忧丧志,也不能怪今生的你,那是因为你过去一时的糊涂。
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它是隔代受报的,叫做异熟果。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去创造来生的你。当然你现在还没有创造,你现在叫酝酿来生的你。但是如果你到了五十岁以上,大概差不多了。当然你可以透过佛法去改变——忏悔、皈依、发愿去改变。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当然佛陀在世有很多释提桓因,其中有一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天人是很安稳的,他突然间不安本座——坐在他的座位上,坐不住了,心很躁动。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了,福报将尽了,他就很紧张。当然帝释能够找的就只有一个人——找这个大梵天。大梵天说,这个生死的问题我没办法。那怎么办呢?刚好有佛陀出世,你赶紧去求佛陀。所以释提桓因赶快在生命结束之前,用神通力飞到佛陀的精舍,去面见佛陀,然后向佛陀忏悔,念了一句皈依佛,然后就往生了。
往生以后,他就堕入到一个母驴的肚子里去了。因为他在业力成熟之前,忏悔、发愿、皈依了,那个母驴突然就像发疯一样,把那个瓶子给打破了。这个女主人一气拿棒子就打驴子,这个母驴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得果报的那个驴——那个小驴就死掉了,又重新回到释提桓因去,再做一次的寿命。这个是在经典里面典型的——在业力没有得果报之前最后的机会了,赶上最后一个机会。当然他运气好,遇到佛陀出世了。
那我们今天要讲什么事呢?就是说,只要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你就有机会。所以忏悔业障最好的时机,就是它不能得果报。现在在酝酿当中,你随时可以破坏它,你随时可以按开关,按STOP,它就停止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也就是说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个不断在增长辗转的业力,就像那滚雪球。你每一次在造作而且深生好乐,那么这个力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你都没有出手去阻止它,直到得果报为止,那么这个业就是一个临终的障碍了。即便这个时候的业,在你心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六种含义:我们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它形成一个什么作用?我们了解种子,我们就知道这个业是怎么成立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六个当中,一二三先讲到业力的形成,四五六再讲到这个业力形成以后产生的作用。
我们先看前面三个,业力是怎么形成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那么业力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剎那灭”。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造作,你必须有一个生灭的行为。当你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时候,你念头不动的时候,它不能形成一个业种子。所以这个业,它必须是一个生灭的状态,也是有一个有为的造作。而这个造作它会产生一种很明确的善恶的功能,它不是一个非善非恶的,它必须有一种善恶的功能,就形成一个种子。
第二个,“果俱有”。这个业种子形成以后,它会产生一种蔓延的力量——果俱有,种子它会起现行。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消失、种子现行这两个几乎同时,它们配合得完美无缺,就是当现行熏成种子,而种子又起现行,这个一消一长几乎是同时的。
第三个,现行跟种子的作用的结果,就变成辗转相续了——“恒随转”,它们不断地在形成相续,也就是说种子的形成,必须是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受戒。很多人质疑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受菩萨戒?反正我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受菩萨戒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般没有受戒的人,他没有戒体。没有戒体,他可能遇到某一个可怜悯的所缘境现前的时候,去刺激到他的慈悲心,他也会去造善做布施,做放生的善业,但是他这种善业,缺乏一种愿力的摄受。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一种愿望,他的业力不是由内而外的,他是外境刺激到他的时候才去造业的,所以他这种业是一种点状的业,这个业力量不大。
凡是这个业是由外而内的,没有经过你长时间的酝酿,而从内发动出来的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不大,就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一些反应的,这个业都不大。同样去做一件布施,布施的钱是一样的,受菩萨戒的人,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菩萨戒的人,因为他在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坚定的,是相续的。就是说,他随时准备要造善业,只是有时候因缘不具足,他那个意乐不断在活动,这种业是很强的。
诸位!你去欧美国家看一看,你看有些人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他们家的花园,那个开车开十几分钟还没有结束。现在我们要有一个问题了,他的福报是我们的几百倍,难道他造善的时候,他的善业是我们的几百倍吗?当然不可能。他的寿命几十年,我们的寿命也几十年,为什么他能够招感这么大的福报的业呢?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因为他造善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意乐。
凡是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福报,一定是有一个愿力,不管他信什么宗教。如果你的生命是有一天过一天,有造善也好,没有造善也好,你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你今生做不出什么大的事情出来,不可能!所有的业都必须要有强大的业,都必须要恒随转,你必须由心中强大的愿力,去推动广大的善业,这才可能去创造广大的业力。
当然从罪业的角度,它就不是愿力,那是执着这个邪见。你认为这个业对你是功德的,是好乐的,罪业也是一样。一个人会造作强大的罪业,跟他的行为也没有太直接关系,主要是他的心态有问题——无惭无愧,数数现行,做功德想,深生好乐。凡是重大的善业,一定由愿力引导的;凡是重大的罪业,一定是一个盲目的执着引导的,因为他只有透过执着跟发愿,才能够产生强大的那种不断活动的意乐。
你看受了菩萨戒的人,是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随时准备。那他有时候为什么没有做呢?因为他没有因缘而已。他这个强大的意乐在那边活动,所以他每做一个业,都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戒之人。
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从这个业的形成,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要让罪业不起现行,而善业起现行,你必须要培养一个善良的意乐,你必须要破坏一个不好的意乐,这个叫做“增上惭愧”。
我们先假设无量劫来流转到现在,大家的罪业都差不多,其实大家都差不多的,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他会把这个罪业启动起来,有些人不会?就是心理素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就算今生你做好做坏,你把过去加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业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为什么临终的时候,这个人是安稳状态,那个人是一种躁动状态?其实重点还不是你今生造了什么业,而是你造了业的时候,你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心态,那个不好的意乐在那边活动,你把整个罪业给刺激起来,激发过去的罪业,这才可怕。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增上惭愧叫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不断地赞美善法,我们不断地呵责恶法,就不容易把这个罪业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忏悔,其实某种程度是培养一个美好的心态。这个我们下面还会再不断地说明。
因此业力的形成,必须是一种生灭的造作,必须是一个辗转的相续。这个辗转的相续,可能是一种善良的愿力,也可能是一种盲目颠倒的执着。
当这个业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时候,它会有三种结果,我们看四五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 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 ,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 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一个善恶的业力,透过你的生灭作用,透过一种辗转相续形成以后,第一个,它的作用是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它的善恶功能已经决定了。诸位!你的修行,你的忏悔,不可能把善种子改成恶种子,你也不可能把恶种子改成善种子。忏悔,只能够让种子沉淀下来,你没有本事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你没这个本事,只有佛陀可以,因为佛陀他的第八识完全被破坏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只要第八识还在,只要这个有漏种子还在,它的体性就决定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说把罪业的种子,把它忏成往生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让它沉淀下来,让它不得果报,这个“性决定”是这个意思。
下一个,“待众缘”。这个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要有成熟的因缘,就是它必须要数数现行,辗转增盛,深生好乐等等。
第六个,“引自果”。当他得果报的时候,各别各别的身心去得各别各别的果报。比方说你布施的种子,它会成就富贵;你忍辱的种子会让你庄严,所以业力得果报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方说一个人他过去生肯布施,但是他脾气很大,他布施以后经常去讥嫌别人,那么他得果报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福报很大,身相丑陋。这个果报是各得各的,你不能够说我过去犯了错,我拿这个一万块去布施寺庙来做个抵消,对不起!布施有布施的福报,造罪有造罪的痛苦,不能抵消,除非你忏悔,你针对某一个业忏悔才可以。所以他这个业的相续是各人各人的。我们生命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相续,你不能用这个善的相续,去抵消恶的相续,不可以!你必须一一的忏悔,你必须把它抓出来好好地忏悔!
当业力形成以后,它有决定性、等待性跟得果报的作用。这个得果报就有两种情况,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种子的作用。
种子作用:
已成熟——引生果报。
未成熟——生起现行。
它已经成熟了,当然得果报;没有成熟的,它就不断地生起现行,它会引生新的现行,让它快速地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这婆罗门女她在煮饭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佛陀过来托钵了,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感动。她想要盛饭去供养佛陀的时候,一想,不对,她先生在客厅,她先生是信婆罗门教的,他肯定不答应。但是这个婆罗门女,她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可见她这个人供养的心很强。她就动了个脑筋,她就把这个米,先用布把它捏成水,捏成一种粥的相状,就是它本来是固体的,把它捏成液体的、稠状的粥,她就跟她先生说:这个粥不要了,我拿去倒了。结果她出去的时候,不是把它倒掉,她是虔诚地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他说:妳因为这个布施的功德,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富贵的果报。这个婆罗门在客厅里听到,就不同意了,说:你这个沙门,你为了要贪取别人的布施,做此妄语,这个女众她就拿一个粥水去供养你,怎么就能够成就三十小劫呢?伟大的佛陀说,你看那棵树叫做尼拘陀树,这棵树两个人抱都抱不住,这棵树刚开始是一个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没有芝麻那么大,它为什么变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的发展,它有生长功能,所以它变成这一棵树。那么这个婆罗门女她的心态亦复如是,她有一种强大的愿力去做这个善事,所以这个善事会辗转相续。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善念跟善根区分出来?其实佛法并不是很强调很赞叹一时的善念。你刚好遇到什么事情,起了突飞猛进一时的善心,去布施一个什么事情,这倒不是重点。长时间的行为很重要,因为长时间就变成有根了,它就有不断地生长功能了。
佛法是认为善根比一时的善念更重要。善根跟智慧有关系了。所以你为什么要明白道理?你今天通通不懂因果,说这个人不懂因果,他也会布施,这种没有智慧的布施,他不可能相续的,他只是一时的慈悲心。
诸位!所有的行为,在佛法的行为,必须是透过内心的觉悟,从内发动出来的业力,才叫做善根!只要当外境刺激你,你一时的悲悯心、恻隐心启动你的,通通叫善念。所以你要业力的转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要建立一个善根!就像佛陀说的:一个有善根的人,他产生一个强烈的惭愧心,就像大海,不受死尸。他这个罪业在他的心中,没办法落根,叫做“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为什么有些人他业障现前的时候,这个业障,它不能在他的生命当中相续太久?因为在他内心当中,已经没有让罪业活动的条件了,他善根成熟了,这个就是我们要的东西。所以拜忏一定要有智慧的理观在里面,否则你这个拜忏是一个善念。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你必须要想办法让你的心态、让罪业没有活动的条件,就是我的心,没办法让罪业在内心当中施展开来,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你没有罪业,而是这个罪业没办法在你的心中生长,它没有这个条件,那这就不是一时的善念了,那就包括了你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你有一个对人生因缘果报正确的认知,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想抱负。
说实在的,你受了菩萨戒,对你的往生很有帮助。一个人不受戒,是很吃亏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善根。没有戒体的善根,你面对业力,那你是疲于奔忙,今天把这个业打下去,明天那个业又生起来,修道多辛苦!所以你今天如果好好地体验菩提道的这个善根,你产生一种增上惭愧的时候,你今生不容易造罪业;第二个,过去的业也不可能在你的生命产生活动。这个是佛陀的慈悲。所以诸位!受戒对往生的正念是有帮助的,因为它形成了你内心的善根,因为它给你一个明确的愿力跟智慧。我们从这个种子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得出来。
丁三、业果转变
好,现在我们看最后一段,就是我们开始讲到修行,如何改变业力——业果的改变。我们要改变的,先看看哪些业要先改变,哪些业可以不着急。
一、增长、不增长业
我们先判断这个业,有这个增长不增长的差别。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
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
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
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
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好,那么我们在面对业力之前,先要把业做一个区隔。就是说有些业它会不断地自我增长,它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不管是善恶它就形成,就是这个业已经在你的心中形成根,善业叫做善根,恶业也形成恶根了,这个业它一定会得果报。
假设这个业,它是你生命当中的一时的失念,你偶尔做个一两次,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断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它的根被你连根拔掉了,那么这种业就不容易得果报了。它可能是以后你再去激发它,除非你再去造作,否则它是不能得果报的。所以增长业,它在你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得果报,因为它已经形成强大的势力了。
不增长业,它不定受异熟果,可能是第三生、第四生,对我们今生临终来说,它就没有急迫性,这个业就可以带业。这个带业往生,带的是不增长业,到净土去再来处理了。
什么是不增长业呢?你不增长业知道了,其他都叫增长业。我们列出十种:
先看第一个,梦中所作业。你做梦的时候,不管梦到你是造善造恶,这个业都不影响你临命终的时候得果报,因为你梦中意识是闇钝的状态,它不明了。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在无知的状态可能是受到鬼神的干扰,受到药物的催眠等等,你不是一种内心的意乐,而是在无知、被外力所干扰的情况之下,不增长业。
第三个,无故思所作业。你不小心踩到蚂蚁,你根本不是故意的,非主动的意乐,不增长业。
第四个,不利不数所作业。第一个,心不猛利,而且它也不是数数现行,不增长业。
第五个,狂乱所作业。这个是指精神错乱。
第六个,一时的失念。比方说,你受八关斋戒,受得很好,你偶尔一两次突然间忘失了,但是你马上踩煞车,断相续,不让业产生一种辗转相续,那么这个业,也不会影响你八关斋戒的功德,因为这个业,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是一时的失念所作业。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你是被强迫的,受到别人、盗贼的逼迫,逼迫以后,做了一两次以后,你就忏悔了,不再造作了。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它本身就是无记业。比方说,你散步,剪指甲,这个业本身就没有善恶可言,也当然是不增长业。
那么前面的八个都是属于自然形成,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第九、第十,是透过修行的功力,把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我们要的是第九、第十。第一个,悔所损业,忏悔。第二个是对治,就观照跟发愿。这两个是可以把所有的增长业,在临终之前破坏它的势力,转成不增长业。
除了前面十种,其余的业都有增长的功能。所以增长业,它必须两个条件:
第一个,他的心是决定的,明确的。他不是一时的失念, 一时的糊涂,而是一种主动的意乐。
第二个,它是相续的。它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这个是增长业。
二、折损业力
我们看第二个,折损业力。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等的业已经形成增长业了,我们在临终之前应该怎么处理,让这个业沉淀下来呢?你必须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事修;第二个,理观。
(一)如法忏悔---忏除三涂果报
事修,就是如法地忏悔。如法忏悔,如果它只是一个内心的活动,那就责心忏。烦恼一活动就呵责自己,思惟它的过失。就是你这个火还在燃烧,还没有引起森林大火的时候,赶快用呵责的心来把它扑灭。第二个作法忏,这个作法忏就是比较中品了,就是找一个人或者向佛菩萨如法地忏悔,发愿永不再造作。第三个是比较重要的,取相忏。责心忏跟作法忏,它的缺点,只能够忏今生,但是取相忏它有两个好处:它能够通忏过去;
第三个取相忏,它能够产生一种非常好的善根,惭愧的善根,就是拜大悲忏或者拜八十八佛。祖师安立一个忏法,他一定会规划你、引导你,一开始修皈依、发愿、忏悔,最后回向,他会帮你规划得好好的,你只要跟着仪轨走就好了。也就是说祖师他很清楚,知道怎么去断你的相续心,怎么去把你忏悔的善根栽培起来,你只要照这个仪轨做就好。尤其是八十八佛,这个就是作法忏。
(二)生起对治——断绝恶念相续
第二个,就是理观。理观,当然第一个就发愿。一个人要从错误中跳脱出来,你一定有一个理想抱负,对来生一定有一个愿望。如果你觉得来生什么都可以,你就很难去改变你的错误,因为你无所谓。所以忏悔是面对过去,发愿是用未来来带动现在,所以发愿是很重要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是一种往生的愿、成佛的愿。那么由愿力开始持戒,当然愿力就是包括戒体,尤其是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婬、不妄,然后修习止观,这个止观——思惟业果,思惟空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透过取相忏,在取相忏当中,把我们第八识所有生死的业,透过忏悔,让它相续的功能全部破坏掉,让它不能得果报。
《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一种业力的沉淀。我们今天有一杯水,你丢了一个泥沙下去,清净的水跟泥沙在一起。你必须做一件事情,不要去搅动它,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我们面对阿赖耶识只有一种态度,你千万不要去搅动它,你不要再去激发它,不要再刺激它了。阿赖耶识的业,全部跟生死、跟三界轮回有关系的。我们过去生很难做出一个出世间的功德,很难!你在修习空观的时间、解脱道的时间很少。你就算布施,你都是有所得,都是生死业。所以阿赖耶识的业,对临终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有帮助的。但是没关系,你不要去刺激它就好了。
那怎么样不去刺激它呢?就透过忏悔。忏悔有两个意思:“消除罪障”;第二个更重要的是“长善根”。你不断地拜忏以后,你的心态改变了,你遇到恶法,你自然会抗拒它,这个是最重要的!你开始好乐善法,厌恶恶法。一个人拜忏到一段时间,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心态。你这种心态产生,你的生死业力就很难在你的心中落脚,因为你善根成就了,就这个意思。当然你必须要有事修跟理观。
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这一科的总结,就讲到两件事情:就是业力跟愿力的问题。
我们先谈谈业力。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
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是随顺它。你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它。你没有对治它,你就承认它,就是随顺它,唯识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第三种可能。所以你今天没有忏悔,没有对治,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它就会在你心中不断地酝酿,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势力了。你平常没什么感觉,但是你临终的时候,你就知道怕了。业力的可怕,往往到了腊月三十才跟你算帐。临命终,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所以你不拜忏的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觉得来不及了。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不要忽略你的过去,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你今生是一张白纸,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只要忆佛念佛就好了,因为你本来是一张白纸。关键是我们在轮回当中打滚了这么久,累积很多的业力。你不处理它,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第八识的可怕是它平常不表现出来,因为它没有成熟,它表现干什么呢?它临终才表现出来。等到你知道可怕的时候,对不起!来不及了!你已经陷入业力的风暴了,你怎么提起佛号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先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就把阿赖耶识的业处理干净了,让它沉淀下来,否则你的生命,就是被业力所控制的人生。因为业力的势力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带业往生必须有条件,必须让业沉淀。所以请大家不要忽略业力这一块!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第二个是最好的,依止愿力,发愿。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由你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人生。所以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可能:一个,临终的时候,业力来主导你,那你只好继续轮回了;第二个,由愿力引导你,那你才能够往生净土。
我们一般人很难把业忏得完全干净,但是最低标准,就是你的佛号现前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的愿力,是强过业力的,就可以了。你的愿力,往生的愿力,是强过你生死的业力这一块,你这个佛号就上去了。
所以我们正常人念佛的时候,一句佛号出来是两种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佛号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号没有错,佛号是万德洪名,关键是你的心把佛号创造出来,你的心有业力,佛号就带业,不是佛号本身有业,是你的心有一种放纵业力的想法,有增长业力的想法,这种思想你没有去对治它,所以你创造的佛号全部带业。
诸位!净土宗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很多人讲成纯他力,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净土宗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想要救你,你自己也要做好准备,你要做好被救的准备,叫做顺从本愿。你自己把自己搞得颠倒妄想,把自己障住了,你走不出颠倒妄想,怎么去迎接弥陀的光明呢?没有一个人是在罪业起现行的时候、起颠倒的时候往生的。你看看往生传里面没有这种特例,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身心安稳,正念分明,只有这种可能,他才可能往生。
所以忏悔、皈依、发愿,透过这样子养成一种增上惭愧的善根,经常赞美善法,呵责恶法,你才让所有的业力、生死业力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让所有的生死轮回的业力沉淀下来,不要再去触动它,再去刺激它了,这个叫做带业往生,这个业是可以带的。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业力这一块。今天有没有问题?
问:如何拜忏?
答:这个拜忏,你最好有一个相续的时间,你不要说拜一天,休息四五天,不要这样。你一旦做加行的时候,你就一次把它拜一百天,三个月,百日加行法。你拜一百天,你真实经常起惭愧,因为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要相续。
忏公师父很强调一个修行方法,这非常好,叫做水滴式的修行,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你看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为什么屋檐下的水,这个小水滴能够把石头穿破?因为它长流。你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拜了三天就不拜,这没什么用的,这种暴风雨式的修行,说实在没什么用。你宁可一天拜一部,拜一百天要来得好,因为好就好在相续。所有的种子要形成强大的力量,必须要恒随转,要相续。诸位!小水滴比暴风雨来得好,因为它相续。所以做定课很重要,就是点点滴滴,这个是真功夫。你那个一天拜十部,拜了三五天不拜了,这个没什么用,这个是逞匹夫之勇,因为你完全是用生灭心来修行,你没有一种恒常的愿力在支持你。
所以诸位!诸法因缘生,你成就一个功德,过程很重要。你是怎么成就的?你是用急躁的心,很强烈有所得心成就的,没有用,一定要有恒心,点点滴滴绝不放弃,遇到挫折绝不放弃那种愿力,那么栽培出来的那种善根力,这个是最珍贵的。那么当然就是你的功课了。所以善根的栽培来自于长时间的酝酿,它不是三天两天的。
问: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说取相忏可以通忏过去,像大悲忏、八十八佛,那师父我们如果专拜阿弥陀佛呢?可以通忏过去吗?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如果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可以生起增上惭愧,但是不容易,因为没有这个仪轨引导你。我们试过了,你拜一拜,你会生起皈依而已,惭愧的心就没有了,因为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理论上可以。但是从消除业力的角度,你必须有惭愧心。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容易生惭愧心吗?(学员答:会。)那你就可以。你可以试试看这样子,我们八十八佛前面有一个惭愧的、正修的、有一个回向发愿,对不对?八十八佛,你全部改成阿弥陀佛,可以!但是你前面的这些皈依、发愿这些仪轨,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随文入观。
因为你刚开始拜可能还可以,但是拜久了,你人就会疲惫,所以有文字引导你,这个文字般若会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会引导你入实相般若。所以我建议你这样子,你把八十八佛改成阿弥陀佛,这样子也是皈依,那前后不要变,好不好?试试看!
问:法师!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想请问师父,因为忏法有很多种,那除了八十八佛跟大悲忏之外,还有比方说,我们常常在拜的那个水忏、梁皇忏,还有像法华三昧忏等等,那不晓得如何?
答:就是说,你必须要你自己在家里面可以操作的。如果你在家里面自己也没办法操作,你要参加共修法会那就麻烦了,你必须要依靠别人就糟了!就是说第一个你的时间允许,而且你在家里面可以独立操作的。
问:那请问法师,假使说有一些道场,也常常有一些梁皇法会,还有那个水忏之类的?
答:你当然可以参加。
问:是不是他们的功德力都是一样的?
答:如果他办得很如法,当然理论上人多是可以的,它会产生一种互相的,这个依众靠众,人多是好忏悔,如果他办得很清净庄严,是可以参加。
问:他们这种取相忏的功德,它的那个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吧?
答:忏法没有好坏,但是是这样,就是说它必须合乎三个条件:第一个,它会引导你对过去罪业的追悔,这个里面文字的描述,会让你产生惭愧心,会思惟你的罪业——忏悔;第二个,皈依,它一定有佛菩萨的圣号。因为忏悔,我们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说实在我们某种程度仰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一定要有佛菩萨的圣号现前;第三个,发愿,最后它一定引发你广大的愿力。所有的忏法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是好的忏法,忏悔、皈依、发愿,这三个缺一不可。
学员:好,谢谢法师!谢谢!阿弥陀佛!
问:师父慈悲。
答:好,最后一个问题了,我们回答三个。你是在哪里?请说。
问:师父!请问一下,我们在拜百日加行之前,会向佛菩萨发露忏悔,那我们应该是拜百日加行的第一天就向佛菩萨发露忏悔,还是说尔后的每一天,都要把所有的罪障再讲一遍?第一天讲?还是每一天都要讲?
答:一般来说,如果你是连续的,你第一天可以写一个忏悔发愿文,你针对某一种业去忏悔,你要先一个,因为以愿导行。你如果是相续的,你中间都没有中断,你第一天写一个文字,你今天为什么修这个忏?是针对哪一个业力来忏悔?你拜个一百天。一百天,你如果很真诚地融入到忏法里面,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你应该做梦的时候就会有消息了,因为你心态改变了。汉贼不两立,真妄不两立,罪业不可能在你的善根里面活动。
所以你心中光明生起的时候,罪业自然退掉了。退掉的时候,你做梦的时候就有消息了。你可能梦到你在洗澡,见光、见佛菩萨。见光、见佛菩萨是最好的,洗澡、吐出秽物这是基本功,这个是灭恶。如果你今天忏悔又发愿,那你就会看到佛菩萨的光明,你就知道这个忏法成就了,成就以后你可以休息一下,隔一段时间再修一个忏法,再针对某一个再忏。
那么如果你是相续的,你的忏悔发愿文第一次讲清楚。只要你还记得,后面就不用再去发露了,因为它那个仪轨本身,就会引导你去忏悔、皈依、发愿。如果一个好的仪轨,比方说八十八佛,它自然会引导你,把你的心态,就是说你只要跟着这个文字跑,它很自然会把你恶根的部分消灭掉,把你善良的菩提愿力带动起来。一个好的法,它会引导你的内心的,当然你必须相续,你必须要每天吃药,有耐心。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我们明天来谈谈如何改变思想。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427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427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427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妙音0谢谢您的支持!!
所以净土宗的成败只有一句话——就是你临终是不是往生,这是关键!临终成功,你就是成功;临终失败,你今生就是失败。不管你平常这个佛号,把你的今生生命念得多好,因为这都是生灭法,所以净土宗千念万念,整个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拼临终!你平常可以充满了逆境,这个都没关系,这都是一时的。所有净土宗的人,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你平常起业障,这个没什么大不了,该还的还,但是临终的时候你还不起。临终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来起业障,因为你不能这个时候失败,否则,那你就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所以你平常起业障,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临终起业障那就惨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所有的业力临终不能起现行。
这个业牵涉非常广大。因为你无量劫来在整个第八识的仓库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你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先过滤。《楞严经》讲,先把强大的业抓出来。其实有些业,它不一定有得果报的力量,也就是说它没有急迫性,它不可能马上得果报;但是有些业有急迫性,它马上要得果报的。你在处理业障之前,最好先把业做一个区隔。
怎么区隔呢?《楞严经》它讲出一个判断的方法。它说一个人会造业,他一定有感受。你曾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不管你是去骂人、去打人、去做杀盗婬妄,它一定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快乐的感受。因为我们对于痛苦的事情是排斥的,你真的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乐受出现。
第二个,这个乐受带动你一个邪恶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对你来说有好处,是作功德想。
第三个,当这个思想不断地活动以后,你产生一种执着了,受、想、行,当这个思想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你已经产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非做不可。好,糟了!当你的思想产生一种主宰性、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惯性了,这个业就一定会得果报,临终一定会得果报。
所以会得果报的业,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现在还在造作;第二个,“深生好乐”,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这个业它不管是杀盗婬妄哪一个业,它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的,来破坏你的佛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有急迫性的业先抓出来,否则你不可能去面对所有的业。
就是有的业它已经沉淀下来。比方说,你今天做一件事情,你是被迫的,叫做偶一为之,在某一种情况下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而且你已经断了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这个业没问题,它已经是沉淀下来了,它已经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虽有业,但是没有力量,它也没有形成一种业力,它只有业没有力。
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在处理业之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业都会形成障碍,有些只是业;但是有些业会形成障,叫做业障。你先把那个会障碍你的业抓出来,先处理业障这一块——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业,你要小心!因为它活动炽盛,它已经是一个活的业力了,它一定会在你临终得果报的,一定会的!不管善业恶业。所以我们在面对业之前,你必须先看清楚自己的业,哪些业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业、沉淀的业,这一块你先不要管它;哪些业是充满强烈的生命力,不断地在活动,不断地在增长的业,这一块你就要先注意,你先把这个业做一个区隔。
丁二、业果相续
好,我们来谈谈相续的问题,业果的相续。
我们把这个种子跟现行之间的关系,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种子跟现行最大的差别,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种子就是一种潜伏的能量、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现出来;现行就是它表现在身口意三业,它是一种活动,它可能表现在身体的身业,可能表现在语言的语业,或者表现在你思想的活动,就是它已经有一种造作活动的,叫做现行。
那么种子会引生现行,现行也会加强种子。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业会变成增长广大?因为你让现行跟种子产生强烈的互动。
我们看这个表。(业)身口意的造作行为
比方说,你身口意做了一个行为,这个是一个现行,这个现行当下会熏习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本来这个种子也就是潜伏的功能,当你做了第一个种子的时候,种子有一种特色,当你种下一个种子,它会自然产生一种蔓延的功能,它会产生等流性。就是说你做了第一次,你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力量想要做第二次,这就是唯识学说的等流性。
这个种子它自己会有一种力量,把自己往外延伸的功能,除非你马上发觉,马上忏悔,马上对治。如果你今天都不管它,顺其自然,那它一定会——现行熏种子,它一定会种子再起现行,遇到因缘它会做第二次,做第三次、第四次。
当现行跟种子产生一种循环的时候,这种业你就要小心了!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跟种子之间产生一种强烈互动的时候,这个就是带有生命力的业,就有得果报的力量了。
当然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只是在酝酿当中,它还没有成熟,那这就是你的机会;第二个,它已经成熟了,已经变成果报了,那就不能改变了。所以我们忏悔的时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活络的业它还在酝酿,但是被你抓到了,这个业有问题了,它还没有得果报,就是处理这一块;当这个业成熟了,那你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认命了!你今生的果报是没办法改变了。比方说你是一个女众,你有本事把它忏悔变成男众?试试看,不可能!凡是这个业得果报了,佛法叫做认命。
所以你看佛法,佛教的修行,重点都是放在未来、来生,佛教是一个活在未来的宗教。因为讲实在话,你今生能改变的有限。你今生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你打开经典看看佛陀的开示,佛陀说的所有的功德,绝大部分都在讲来生的事情。因为你今生很难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成熟的业,一群成熟的业起现行了,所以佛教的思想观是这样——让你放弃今生,注意来生。
我们凡夫刚好相反,我们太重视今生。我们是重视果报,凡夫是重果报,而轻忽你的因地,我们是宁可重视今生而放弃来生,在果报上计较。其实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会跟谁结婚,会生几个小孩,谁做你的子女,你今生的财富有多少,基本上都固定了,很难改变了;而且今生的你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关系,跟前生的你有关系。你今生的快乐,你不要太得意,跟你今生没有关系,不是你今生造的,你要感谢前生的你,那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你今生很痛苦,你也不要怀忧丧志,也不能怪今生的你,那是因为你过去一时的糊涂。
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它是隔代受报的,叫做异熟果。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去创造来生的你。当然你现在还没有创造,你现在叫酝酿来生的你。但是如果你到了五十岁以上,大概差不多了。当然你可以透过佛法去改变——忏悔、皈依、发愿去改变。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当然佛陀在世有很多释提桓因,其中有一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天人是很安稳的,他突然间不安本座——坐在他的座位上,坐不住了,心很躁动。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了,福报将尽了,他就很紧张。当然帝释能够找的就只有一个人——找这个大梵天。大梵天说,这个生死的问题我没办法。那怎么办呢?刚好有佛陀出世,你赶紧去求佛陀。所以释提桓因赶快在生命结束之前,用神通力飞到佛陀的精舍,去面见佛陀,然后向佛陀忏悔,念了一句皈依佛,然后就往生了。
往生以后,他就堕入到一个母驴的肚子里去了。因为他在业力成熟之前,忏悔、发愿、皈依了,那个母驴突然就像发疯一样,把那个瓶子给打破了。这个女主人一气拿棒子就打驴子,这个母驴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得果报的那个驴——那个小驴就死掉了,又重新回到释提桓因去,再做一次的寿命。这个是在经典里面典型的——在业力没有得果报之前最后的机会了,赶上最后一个机会。当然他运气好,遇到佛陀出世了。
那我们今天要讲什么事呢?就是说,只要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你就有机会。所以忏悔业障最好的时机,就是它不能得果报。现在在酝酿当中,你随时可以破坏它,你随时可以按开关,按STOP,它就停止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也就是说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个不断在增长辗转的业力,就像那滚雪球。你每一次在造作而且深生好乐,那么这个力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你都没有出手去阻止它,直到得果报为止,那么这个业就是一个临终的障碍了。即便这个时候的业,在你心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六种含义:我们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它形成一个什么作用?我们了解种子,我们就知道这个业是怎么成立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六个当中,一二三先讲到业力的形成,四五六再讲到这个业力形成以后产生的作用。
我们先看前面三个,业力是怎么形成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那么业力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剎那灭”。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造作,你必须有一个生灭的行为。当你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时候,你念头不动的时候,它不能形成一个业种子。所以这个业,它必须是一个生灭的状态,也是有一个有为的造作。而这个造作它会产生一种很明确的善恶的功能,它不是一个非善非恶的,它必须有一种善恶的功能,就形成一个种子。
第二个,“果俱有”。这个业种子形成以后,它会产生一种蔓延的力量——果俱有,种子它会起现行。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消失、种子现行这两个几乎同时,它们配合得完美无缺,就是当现行熏成种子,而种子又起现行,这个一消一长几乎是同时的。
第三个,现行跟种子的作用的结果,就变成辗转相续了——“恒随转”,它们不断地在形成相续,也就是说种子的形成,必须是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受戒。很多人质疑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受菩萨戒?反正我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受菩萨戒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般没有受戒的人,他没有戒体。没有戒体,他可能遇到某一个可怜悯的所缘境现前的时候,去刺激到他的慈悲心,他也会去造善做布施,做放生的善业,但是他这种善业,缺乏一种愿力的摄受。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一种愿望,他的业力不是由内而外的,他是外境刺激到他的时候才去造业的,所以他这种业是一种点状的业,这个业力量不大。
凡是这个业是由外而内的,没有经过你长时间的酝酿,而从内发动出来的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不大,就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一些反应的,这个业都不大。同样去做一件布施,布施的钱是一样的,受菩萨戒的人,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菩萨戒的人,因为他在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坚定的,是相续的。就是说,他随时准备要造善业,只是有时候因缘不具足,他那个意乐不断在活动,这种业是很强的。
诸位!你去欧美国家看一看,你看有些人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他们家的花园,那个开车开十几分钟还没有结束。现在我们要有一个问题了,他的福报是我们的几百倍,难道他造善的时候,他的善业是我们的几百倍吗?当然不可能。他的寿命几十年,我们的寿命也几十年,为什么他能够招感这么大的福报的业呢?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因为他造善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意乐。
凡是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福报,一定是有一个愿力,不管他信什么宗教。如果你的生命是有一天过一天,有造善也好,没有造善也好,你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你今生做不出什么大的事情出来,不可能!所有的业都必须要有强大的业,都必须要恒随转,你必须由心中强大的愿力,去推动广大的善业,这才可能去创造广大的业力。
当然从罪业的角度,它就不是愿力,那是执着这个邪见。你认为这个业对你是功德的,是好乐的,罪业也是一样。一个人会造作强大的罪业,跟他的行为也没有太直接关系,主要是他的心态有问题——无惭无愧,数数现行,做功德想,深生好乐。凡是重大的善业,一定由愿力引导的;凡是重大的罪业,一定是一个盲目的执着引导的,因为他只有透过执着跟发愿,才能够产生强大的那种不断活动的意乐。
你看受了菩萨戒的人,是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随时准备。那他有时候为什么没有做呢?因为他没有因缘而已。他这个强大的意乐在那边活动,所以他每做一个业,都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戒之人。
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从这个业的形成,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要让罪业不起现行,而善业起现行,你必须要培养一个善良的意乐,你必须要破坏一个不好的意乐,这个叫做“增上惭愧”。
我们先假设无量劫来流转到现在,大家的罪业都差不多,其实大家都差不多的,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他会把这个罪业启动起来,有些人不会?就是心理素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就算今生你做好做坏,你把过去加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业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为什么临终的时候,这个人是安稳状态,那个人是一种躁动状态?其实重点还不是你今生造了什么业,而是你造了业的时候,你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心态,那个不好的意乐在那边活动,你把整个罪业给刺激起来,激发过去的罪业,这才可怕。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增上惭愧叫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不断地赞美善法,我们不断地呵责恶法,就不容易把这个罪业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忏悔,其实某种程度是培养一个美好的心态。这个我们下面还会再不断地说明。
因此业力的形成,必须是一种生灭的造作,必须是一个辗转的相续。这个辗转的相续,可能是一种善良的愿力,也可能是一种盲目颠倒的执着。
当这个业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时候,它会有三种结果,我们看四五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 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 ,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 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一个善恶的业力,透过你的生灭作用,透过一种辗转相续形成以后,第一个,它的作用是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它的善恶功能已经决定了。诸位!你的修行,你的忏悔,不可能把善种子改成恶种子,你也不可能把恶种子改成善种子。忏悔,只能够让种子沉淀下来,你没有本事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你没这个本事,只有佛陀可以,因为佛陀他的第八识完全被破坏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只要第八识还在,只要这个有漏种子还在,它的体性就决定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说把罪业的种子,把它忏成往生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让它沉淀下来,让它不得果报,这个“性决定”是这个意思。
下一个,“待众缘”。这个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要有成熟的因缘,就是它必须要数数现行,辗转增盛,深生好乐等等。
第六个,“引自果”。当他得果报的时候,各别各别的身心去得各别各别的果报。比方说你布施的种子,它会成就富贵;你忍辱的种子会让你庄严,所以业力得果报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方说一个人他过去生肯布施,但是他脾气很大,他布施以后经常去讥嫌别人,那么他得果报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福报很大,身相丑陋。这个果报是各得各的,你不能够说我过去犯了错,我拿这个一万块去布施寺庙来做个抵消,对不起!布施有布施的福报,造罪有造罪的痛苦,不能抵消,除非你忏悔,你针对某一个业忏悔才可以。所以他这个业的相续是各人各人的。我们生命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相续,你不能用这个善的相续,去抵消恶的相续,不可以!你必须一一的忏悔,你必须把它抓出来好好地忏悔!
当业力形成以后,它有决定性、等待性跟得果报的作用。这个得果报就有两种情况,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种子的作用。
种子作用:
已成熟——引生果报。
未成熟——生起现行。
它已经成熟了,当然得果报;没有成熟的,它就不断地生起现行,它会引生新的现行,让它快速地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这婆罗门女她在煮饭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佛陀过来托钵了,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感动。她想要盛饭去供养佛陀的时候,一想,不对,她先生在客厅,她先生是信婆罗门教的,他肯定不答应。但是这个婆罗门女,她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可见她这个人供养的心很强。她就动了个脑筋,她就把这个米,先用布把它捏成水,捏成一种粥的相状,就是它本来是固体的,把它捏成液体的、稠状的粥,她就跟她先生说:这个粥不要了,我拿去倒了。结果她出去的时候,不是把它倒掉,她是虔诚地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他说:妳因为这个布施的功德,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富贵的果报。这个婆罗门在客厅里听到,就不同意了,说:你这个沙门,你为了要贪取别人的布施,做此妄语,这个女众她就拿一个粥水去供养你,怎么就能够成就三十小劫呢?伟大的佛陀说,你看那棵树叫做尼拘陀树,这棵树两个人抱都抱不住,这棵树刚开始是一个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没有芝麻那么大,它为什么变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的发展,它有生长功能,所以它变成这一棵树。那么这个婆罗门女她的心态亦复如是,她有一种强大的愿力去做这个善事,所以这个善事会辗转相续。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善念跟善根区分出来?其实佛法并不是很强调很赞叹一时的善念。你刚好遇到什么事情,起了突飞猛进一时的善心,去布施一个什么事情,这倒不是重点。长时间的行为很重要,因为长时间就变成有根了,它就有不断地生长功能了。
佛法是认为善根比一时的善念更重要。善根跟智慧有关系了。所以你为什么要明白道理?你今天通通不懂因果,说这个人不懂因果,他也会布施,这种没有智慧的布施,他不可能相续的,他只是一时的慈悲心。
诸位!所有的行为,在佛法的行为,必须是透过内心的觉悟,从内发动出来的业力,才叫做善根!只要当外境刺激你,你一时的悲悯心、恻隐心启动你的,通通叫善念。所以你要业力的转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要建立一个善根!就像佛陀说的:一个有善根的人,他产生一个强烈的惭愧心,就像大海,不受死尸。他这个罪业在他的心中,没办法落根,叫做“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为什么有些人他业障现前的时候,这个业障,它不能在他的生命当中相续太久?因为在他内心当中,已经没有让罪业活动的条件了,他善根成熟了,这个就是我们要的东西。所以拜忏一定要有智慧的理观在里面,否则你这个拜忏是一个善念。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你必须要想办法让你的心态、让罪业没有活动的条件,就是我的心,没办法让罪业在内心当中施展开来,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你没有罪业,而是这个罪业没办法在你的心中生长,它没有这个条件,那这就不是一时的善念了,那就包括了你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你有一个对人生因缘果报正确的认知,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想抱负。
说实在的,你受了菩萨戒,对你的往生很有帮助。一个人不受戒,是很吃亏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善根。没有戒体的善根,你面对业力,那你是疲于奔忙,今天把这个业打下去,明天那个业又生起来,修道多辛苦!所以你今天如果好好地体验菩提道的这个善根,你产生一种增上惭愧的时候,你今生不容易造罪业;第二个,过去的业也不可能在你的生命产生活动。这个是佛陀的慈悲。所以诸位!受戒对往生的正念是有帮助的,因为它形成了你内心的善根,因为它给你一个明确的愿力跟智慧。我们从这个种子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得出来。
丁三、业果转变
好,现在我们看最后一段,就是我们开始讲到修行,如何改变业力——业果的改变。我们要改变的,先看看哪些业要先改变,哪些业可以不着急。
一、增长、不增长业
我们先判断这个业,有这个增长不增长的差别。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
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
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
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
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好,那么我们在面对业力之前,先要把业做一个区隔。就是说有些业它会不断地自我增长,它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不管是善恶它就形成,就是这个业已经在你的心中形成根,善业叫做善根,恶业也形成恶根了,这个业它一定会得果报。
假设这个业,它是你生命当中的一时的失念,你偶尔做个一两次,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断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它的根被你连根拔掉了,那么这种业就不容易得果报了。它可能是以后你再去激发它,除非你再去造作,否则它是不能得果报的。所以增长业,它在你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得果报,因为它已经形成强大的势力了。
不增长业,它不定受异熟果,可能是第三生、第四生,对我们今生临终来说,它就没有急迫性,这个业就可以带业。这个带业往生,带的是不增长业,到净土去再来处理了。
什么是不增长业呢?你不增长业知道了,其他都叫增长业。我们列出十种:
先看第一个,梦中所作业。你做梦的时候,不管梦到你是造善造恶,这个业都不影响你临命终的时候得果报,因为你梦中意识是闇钝的状态,它不明了。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在无知的状态可能是受到鬼神的干扰,受到药物的催眠等等,你不是一种内心的意乐,而是在无知、被外力所干扰的情况之下,不增长业。
第三个,无故思所作业。你不小心踩到蚂蚁,你根本不是故意的,非主动的意乐,不增长业。
第四个,不利不数所作业。第一个,心不猛利,而且它也不是数数现行,不增长业。
第五个,狂乱所作业。这个是指精神错乱。
第六个,一时的失念。比方说,你受八关斋戒,受得很好,你偶尔一两次突然间忘失了,但是你马上踩煞车,断相续,不让业产生一种辗转相续,那么这个业,也不会影响你八关斋戒的功德,因为这个业,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是一时的失念所作业。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你是被强迫的,受到别人、盗贼的逼迫,逼迫以后,做了一两次以后,你就忏悔了,不再造作了。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它本身就是无记业。比方说,你散步,剪指甲,这个业本身就没有善恶可言,也当然是不增长业。
那么前面的八个都是属于自然形成,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第九、第十,是透过修行的功力,把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我们要的是第九、第十。第一个,悔所损业,忏悔。第二个是对治,就观照跟发愿。这两个是可以把所有的增长业,在临终之前破坏它的势力,转成不增长业。
除了前面十种,其余的业都有增长的功能。所以增长业,它必须两个条件:
第一个,他的心是决定的,明确的。他不是一时的失念, 一时的糊涂,而是一种主动的意乐。
第二个,它是相续的。它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这个是增长业。
二、折损业力
我们看第二个,折损业力。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等的业已经形成增长业了,我们在临终之前应该怎么处理,让这个业沉淀下来呢?你必须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事修;第二个,理观。
(一)如法忏悔---忏除三涂果报
事修,就是如法地忏悔。如法忏悔,如果它只是一个内心的活动,那就责心忏。烦恼一活动就呵责自己,思惟它的过失。就是你这个火还在燃烧,还没有引起森林大火的时候,赶快用呵责的心来把它扑灭。第二个作法忏,这个作法忏就是比较中品了,就是找一个人或者向佛菩萨如法地忏悔,发愿永不再造作。第三个是比较重要的,取相忏。责心忏跟作法忏,它的缺点,只能够忏今生,但是取相忏它有两个好处:它能够通忏过去;
第三个取相忏,它能够产生一种非常好的善根,惭愧的善根,就是拜大悲忏或者拜八十八佛。祖师安立一个忏法,他一定会规划你、引导你,一开始修皈依、发愿、忏悔,最后回向,他会帮你规划得好好的,你只要跟着仪轨走就好了。也就是说祖师他很清楚,知道怎么去断你的相续心,怎么去把你忏悔的善根栽培起来,你只要照这个仪轨做就好。尤其是八十八佛,这个就是作法忏。
(二)生起对治——断绝恶念相续
第二个,就是理观。理观,当然第一个就发愿。一个人要从错误中跳脱出来,你一定有一个理想抱负,对来生一定有一个愿望。如果你觉得来生什么都可以,你就很难去改变你的错误,因为你无所谓。所以忏悔是面对过去,发愿是用未来来带动现在,所以发愿是很重要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是一种往生的愿、成佛的愿。那么由愿力开始持戒,当然愿力就是包括戒体,尤其是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婬、不妄,然后修习止观,这个止观——思惟业果,思惟空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透过取相忏,在取相忏当中,把我们第八识所有生死的业,透过忏悔,让它相续的功能全部破坏掉,让它不能得果报。
《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一种业力的沉淀。我们今天有一杯水,你丢了一个泥沙下去,清净的水跟泥沙在一起。你必须做一件事情,不要去搅动它,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我们面对阿赖耶识只有一种态度,你千万不要去搅动它,你不要再去激发它,不要再刺激它了。阿赖耶识的业,全部跟生死、跟三界轮回有关系的。我们过去生很难做出一个出世间的功德,很难!你在修习空观的时间、解脱道的时间很少。你就算布施,你都是有所得,都是生死业。所以阿赖耶识的业,对临终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有帮助的。但是没关系,你不要去刺激它就好了。
那怎么样不去刺激它呢?就透过忏悔。忏悔有两个意思:“消除罪障”;第二个更重要的是“长善根”。你不断地拜忏以后,你的心态改变了,你遇到恶法,你自然会抗拒它,这个是最重要的!你开始好乐善法,厌恶恶法。一个人拜忏到一段时间,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心态。你这种心态产生,你的生死业力就很难在你的心中落脚,因为你善根成就了,就这个意思。当然你必须要有事修跟理观。
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这一科的总结,就讲到两件事情:就是业力跟愿力的问题。
我们先谈谈业力。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
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是随顺它。你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它。你没有对治它,你就承认它,就是随顺它,唯识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第三种可能。所以你今天没有忏悔,没有对治,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它就会在你心中不断地酝酿,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势力了。你平常没什么感觉,但是你临终的时候,你就知道怕了。业力的可怕,往往到了腊月三十才跟你算帐。临命终,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所以你不拜忏的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觉得来不及了。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不要忽略你的过去,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你今生是一张白纸,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只要忆佛念佛就好了,因为你本来是一张白纸。关键是我们在轮回当中打滚了这么久,累积很多的业力。你不处理它,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第八识的可怕是它平常不表现出来,因为它没有成熟,它表现干什么呢?它临终才表现出来。等到你知道可怕的时候,对不起!来不及了!你已经陷入业力的风暴了,你怎么提起佛号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先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就把阿赖耶识的业处理干净了,让它沉淀下来,否则你的生命,就是被业力所控制的人生。因为业力的势力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带业往生必须有条件,必须让业沉淀。所以请大家不要忽略业力这一块!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第二个是最好的,依止愿力,发愿。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由你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人生。所以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可能:一个,临终的时候,业力来主导你,那你只好继续轮回了;第二个,由愿力引导你,那你才能够往生净土。
我们一般人很难把业忏得完全干净,但是最低标准,就是你的佛号现前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的愿力,是强过业力的,就可以了。你的愿力,往生的愿力,是强过你生死的业力这一块,你这个佛号就上去了。
所以我们正常人念佛的时候,一句佛号出来是两种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佛号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号没有错,佛号是万德洪名,关键是你的心把佛号创造出来,你的心有业力,佛号就带业,不是佛号本身有业,是你的心有一种放纵业力的想法,有增长业力的想法,这种思想你没有去对治它,所以你创造的佛号全部带业。
诸位!净土宗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很多人讲成纯他力,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净土宗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想要救你,你自己也要做好准备,你要做好被救的准备,叫做顺从本愿。你自己把自己搞得颠倒妄想,把自己障住了,你走不出颠倒妄想,怎么去迎接弥陀的光明呢?没有一个人是在罪业起现行的时候、起颠倒的时候往生的。你看看往生传里面没有这种特例,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身心安稳,正念分明,只有这种可能,他才可能往生。
所以忏悔、皈依、发愿,透过这样子养成一种增上惭愧的善根,经常赞美善法,呵责恶法,你才让所有的业力、生死业力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让所有的生死轮回的业力沉淀下来,不要再去触动它,再去刺激它了,这个叫做带业往生,这个业是可以带的。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业力这一块。今天有没有问题?
问:如何拜忏?
答:这个拜忏,你最好有一个相续的时间,你不要说拜一天,休息四五天,不要这样。你一旦做加行的时候,你就一次把它拜一百天,三个月,百日加行法。你拜一百天,你真实经常起惭愧,因为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要相续。
忏公师父很强调一个修行方法,这非常好,叫做水滴式的修行,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你看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为什么屋檐下的水,这个小水滴能够把石头穿破?因为它长流。你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拜了三天就不拜,这没什么用的,这种暴风雨式的修行,说实在没什么用。你宁可一天拜一部,拜一百天要来得好,因为好就好在相续。所有的种子要形成强大的力量,必须要恒随转,要相续。诸位!小水滴比暴风雨来得好,因为它相续。所以做定课很重要,就是点点滴滴,这个是真功夫。你那个一天拜十部,拜了三五天不拜了,这个没什么用,这个是逞匹夫之勇,因为你完全是用生灭心来修行,你没有一种恒常的愿力在支持你。
所以诸位!诸法因缘生,你成就一个功德,过程很重要。你是怎么成就的?你是用急躁的心,很强烈有所得心成就的,没有用,一定要有恒心,点点滴滴绝不放弃,遇到挫折绝不放弃那种愿力,那么栽培出来的那种善根力,这个是最珍贵的。那么当然就是你的功课了。所以善根的栽培来自于长时间的酝酿,它不是三天两天的。
问: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说取相忏可以通忏过去,像大悲忏、八十八佛,那师父我们如果专拜阿弥陀佛呢?可以通忏过去吗?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如果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可以生起增上惭愧,但是不容易,因为没有这个仪轨引导你。我们试过了,你拜一拜,你会生起皈依而已,惭愧的心就没有了,因为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理论上可以。但是从消除业力的角度,你必须有惭愧心。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容易生惭愧心吗?(学员答:会。)那你就可以。你可以试试看这样子,我们八十八佛前面有一个惭愧的、正修的、有一个回向发愿,对不对?八十八佛,你全部改成阿弥陀佛,可以!但是你前面的这些皈依、发愿这些仪轨,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随文入观。
因为你刚开始拜可能还可以,但是拜久了,你人就会疲惫,所以有文字引导你,这个文字般若会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会引导你入实相般若。所以我建议你这样子,你把八十八佛改成阿弥陀佛,这样子也是皈依,那前后不要变,好不好?试试看!
问:法师!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想请问师父,因为忏法有很多种,那除了八十八佛跟大悲忏之外,还有比方说,我们常常在拜的那个水忏、梁皇忏,还有像法华三昧忏等等,那不晓得如何?
答:就是说,你必须要你自己在家里面可以操作的。如果你在家里面自己也没办法操作,你要参加共修法会那就麻烦了,你必须要依靠别人就糟了!就是说第一个你的时间允许,而且你在家里面可以独立操作的。
问:那请问法师,假使说有一些道场,也常常有一些梁皇法会,还有那个水忏之类的?
答:你当然可以参加。
问:是不是他们的功德力都是一样的?
答:如果他办得很如法,当然理论上人多是可以的,它会产生一种互相的,这个依众靠众,人多是好忏悔,如果他办得很清净庄严,是可以参加。
问:他们这种取相忏的功德,它的那个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吧?
答:忏法没有好坏,但是是这样,就是说它必须合乎三个条件:第一个,它会引导你对过去罪业的追悔,这个里面文字的描述,会让你产生惭愧心,会思惟你的罪业——忏悔;第二个,皈依,它一定有佛菩萨的圣号。因为忏悔,我们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说实在我们某种程度仰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一定要有佛菩萨的圣号现前;第三个,发愿,最后它一定引发你广大的愿力。所有的忏法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是好的忏法,忏悔、皈依、发愿,这三个缺一不可。
学员:好,谢谢法师!谢谢!阿弥陀佛!
问:师父慈悲。
答:好,最后一个问题了,我们回答三个。你是在哪里?请说。
问:师父!请问一下,我们在拜百日加行之前,会向佛菩萨发露忏悔,那我们应该是拜百日加行的第一天就向佛菩萨发露忏悔,还是说尔后的每一天,都要把所有的罪障再讲一遍?第一天讲?还是每一天都要讲?
答:一般来说,如果你是连续的,你第一天可以写一个忏悔发愿文,你针对某一种业去忏悔,你要先一个,因为以愿导行。你如果是相续的,你中间都没有中断,你第一天写一个文字,你今天为什么修这个忏?是针对哪一个业力来忏悔?你拜个一百天。一百天,你如果很真诚地融入到忏法里面,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你应该做梦的时候就会有消息了,因为你心态改变了。汉贼不两立,真妄不两立,罪业不可能在你的善根里面活动。
所以你心中光明生起的时候,罪业自然退掉了。退掉的时候,你做梦的时候就有消息了。你可能梦到你在洗澡,见光、见佛菩萨。见光、见佛菩萨是最好的,洗澡、吐出秽物这是基本功,这个是灭恶。如果你今天忏悔又发愿,那你就会看到佛菩萨的光明,你就知道这个忏法成就了,成就以后你可以休息一下,隔一段时间再修一个忏法,再针对某一个再忏。
那么如果你是相续的,你的忏悔发愿文第一次讲清楚。只要你还记得,后面就不用再去发露了,因为它那个仪轨本身,就会引导你去忏悔、皈依、发愿。如果一个好的仪轨,比方说八十八佛,它自然会引导你,把你的心态,就是说你只要跟着这个文字跑,它很自然会把你恶根的部分消灭掉,把你善良的菩提愿力带动起来。一个好的法,它会引导你的内心的,当然你必须相续,你必须要每天吃药,有耐心。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我们明天来谈谈如何改变思想。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4276.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4276/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427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妙音0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