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公元前694年周历4月,鲁国历史上一代强悍国君鲁桓公薨,世子同继位新君,即鲁庄公。
鲁庄公,姬姓,氏鲁,名同,出生于公元前706年周历10月初5,因与鲁桓公同月同日生,故得名同。
鲁庄公薨于公元前662年周历8月11,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与夫人文姜所生的嫡长子。
鲁庄公得名为同,固然与鲁桓公因为父子两人同月同日生有关,但对于最讲周礼的鲁国国君鲁桓公来讲,当时取这个名字还是很慎重的。
史料记载,公子同出生时,鲁桓公大喜过望,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并请了专家来商议为自己的嫡长子取名一事。
这个专家叫申繻,鲁国一位睿智博学的大夫。
当时鲁桓公向申繻请教为孩子取名的道理。于是,申繻为我们奉献了一通精彩的取名宏论。
申繻答道:“主公,据臣所知,取名往往有五种方法,依信,依义,依象,依假和依类。
所谓依信,就是根据孩子出生时身上的特殊标记或特殊而取名。
所谓依义,就是以祥瑞之字为孩子取名。
所谓依象,就是以一个跟孩子长得差不多的事物为名。
所谓依假,就是以事物的名称假托取名。
所谓依类,就是借用和父亲类似或有关的字眼来命名。”
在春秋时期,我们会看到很多奇怪的名字,如黑臀、重耳、唐叔虞、季友等,这便是依信而取名。
如黑臀可能很好理解,说明生下来屁股部位有一块胎记。
而唐叔虞和季友据说是生下来时手掌分别有虞字和友字的纹路。这些,都是依信而取名。
依义而取名的也有一些名人,如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楚武王熊通,齐孝公姜昭等等。
依象而取名的,如孔大圣人孔丘,据说他的脑门比较高,象山丘一样;南宫长万,因为个头特别高等等。
依假而取名的,春秋时有好几人都叫杵臼,如宋昭公,晋国的公孙杵臼,就是取杵臼其中一个坚实不坏的特性。
据说,孔子将其儿子取名为鲤,既因为当时正好有人送鲤鱼上门,同时也有鲤鱼跃龙门之意。
还有好多个叫去疾的,就是希望长大后少生病的意思。
至于依类的这个类,就是指类同父亲的某一方面。
如有晋文侯晋仇,就是他的父亲晋穆侯在讨伐戎狄部落的一次战役中打了败仗,回来时正好夫人为他生了儿子,于是他就将这个儿子取名为仇。
同样,有一次晋穆侯打了胜仗,回来时正好夫人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取名为成师。
还有以父亲为帅时俘虏敌人主帅或将领后,为纪念此功勋,就以敌人主帅之名为儿子取名的。
如后来的鲁国卿大夫叔孙得臣三个儿子就是以长狄部落三个被俘的首领侨如、豹、虺为名。
这个取名的五类习惯,到了现代,基本上大家都倾向于其中的一类了,即依义而取名。
曾经,在我们中国,还有过特殊时期纪念意义的依类而取名。如孩子出生时,正好是建国前后,所以建国、胜利之类的名字便很多。
但慢慢的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样子来取,那更是基本绝迹了。
毕竟,很少有人再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叫寤生或黑臀、重耳之类的名。
现在孩子的名字,一个个都光鲜的很,意义非凡,甚是高大上。
关于取名字的学问,当然远不止于此。
据说,鲁桓公向申繻讨教时,申繻还详细讲解了诸侯国君为儿子取名的禁忌。
如取名不可用本国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
为什么呢?
因为这涉及到避讳的问题。
根据周礼,象诸侯国君这样的大人物死了以后,就成了神明。
而神明是需要恭敬对待的,需要虔诚事奉,不能在一个死后成了神明还直呼其名,这是大不敬。
所以,诸侯国君的子孙后代,是不直接称呼其祖上之名的。
那要称呼什么呢?
应称其谥号。如周武王,大周王朝的子民,在当时绝对不可能有人称呼他为姬发的,而是尊称武王。
这个武,就是其谥号。
正因为如此,所以如果一个人以国为名的话,那当他死后,岂不是不能称这个名了?
想想看,这相当于不能称这个国名,那岂不是辱没了先人建国的功绩?
同样道理,如果以官为名,则这个官名就要被废除了。
春秋史上,还真有几个因此而不再设置相关官职的。
如晋僖公因为名为司徒,害得从此晋国便废止了这个三公之一的官名,以后一律以中军元帅代之。
还有宋国的宋武公,名司空,从此宋国不再有司空之官职了,代之以司城。
如果以山川为名,则意味着这座山或者这条河以后也不得不改名。
如鲁国先君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此后,鲁国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将两座自古以来便存在的具山、敖山改成其他的山名。
有人说,那就改一改这山川的名字不就结了吗?
这个我们要严肃点,因为春秋时期,大山大河,那都代表神灵。
祭祀的最高境界是祭天祭地,再就是祭山祭河,最后才是祭祀自己的祖先。
可见,大山大河是非常神圣的。如泰山、黄河等,全天下只有一个人有权力祭祀,即天子。
这个事,史料还记载了后世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晋国中军元帅范鞅赴鲁国聘问,他知道鲁国有两座名山,即具山和敖山,有意听鲁国人介绍介绍这两座山。
结果,鲁国人显得很尴尬,故意不提这两座山,而是以这两座山所在的地名来回答。
范鞅很奇怪,问道:“这两座山难道不叫具山和敖山吗?”
鲁国人回答道:“由于这两座山原来的山名,就是先君鲁献公、鲁武公的名讳。为了避讳,所以鲁国现在不再直呼这两座山名了。”
范鞅这才省悟,羞惭不已。
回国后,范鞅就对人道:“一个人不可以不学习。鞅赴鲁国聘问,居然犯了鲁国两位先君的名讳,丢脸呐,这都是因为鞅不学习的原因。”
那为何不得用牲畜的名称取名呢?
因为牲畜是要用于祭祀的,如果这个名被用掉了,那以后祭祀时,由于不能叫这种牲畜的名,那怎么办?是不是要乱套了?
在春秋时期,祭祀是一等一的大事,当然不能乱套。
所以,为了给孩子取名,哪怕父亲再喜欢某类牲畜,也不应该用此名。
同样的道理,也不得用器物礼品的名称为孩子取名,如鼎、爵等。
因为器物礼品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礼仪。礼仪当然是春秋时期一等一的事,不能乱了。
不用疾病的名称取名,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极其低下,大家好不容易对某类疾病有了些认识,结果某位国君级别的大佬居然将此疾病为儿子取名了,那其儿子去世后,为了避讳其名,能废止这种疾病名吗?这让大家怎么活?
所以,申繻认为,以国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
也就是说,凡是高大上的事物,不能用于为儿子取名。
那有人要问了,你讲来讲去,讲的是为儿子取名,那为女儿取名怎么办?
女儿,不需要取名。
春秋时期,女儿家貌似都是没有名字的。我们讲了这么多的春秋故事,貌似也讲了很多女性的故事,如褒姒、文姜、夏姬、骊姬、宣姜等等,她们为何有名字呢?
不,这些都不是她们的名字。
女性的名字,史料留下来的,往往是这么几类:
一类是丈夫的谥加娘家的姓。如宣姜,是卫宣公的谥宣,加上她娘家是齐国姜姓。又如穆姬,是秦穆公的谥穆,加上娘家晋国姬姓。
一类是自己的谥加上娘家的姓。如文姜,是自己的谥文,加上娘家齐国姜姓。
一类是夫家的氏加上娘家的姓。如夏姬,是她第一任丈夫夏御叔的夏氏,加上娘家是郑国的姬姓。如卢蒲姜,是夫家的卢蒲氏加上自己娘家的姜姓。
一类是娘家的氏加上娘家的姓。如齐桓公的其中一位夫人蔡姬,就是蔡国的氏蔡加上蔡国的姓姬。
又如齐桓公的另外一位夫人徐赢,郑庄公的其中一位夫人葛赢等等。
大部分的春秋女性,如果史料有所记载,那除了前面讲到过的这三类外,基本上就以娘家或夫家的氏名,再加一个氏字予以解决。
如郑国上卿祭足之女就称祭氏。
在鲁国历史上,有一位用自己儿子的命换来了鲁国先君鲁惠公鲁称的命的乳母,她貌似有一个名,义保。
其实,这个义保也是后人加上的。确切的讲,她其实只能叫臧氏,因为她是嫁到臧氏家族的一个女人。
之所以叫她为义保,是因为她是一位大义的保姆,所以有些作品或史料就以义保为她的名了。
鲁桓公在虚心听取了申繻这位大学问家关于取名的一番大道理后,将他与文姜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同,就是因为父子俩都是同一天生日。
这便是依类取名法。
讲鲁国的春秋故事,我们不得不尊重一下鲁国这样的全天下最讲礼仪的诸侯,所以会讲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
貌似有点枯燥,但这应该是真学问。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0745.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0745/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074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49章 一个人的名字可不能乱取)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千里草人谢谢您的支持!!
鲁庄公,姬姓,氏鲁,名同,出生于公元前706年周历10月初5,因与鲁桓公同月同日生,故得名同。
鲁庄公薨于公元前662年周历8月11,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与夫人文姜所生的嫡长子。
鲁庄公得名为同,固然与鲁桓公因为父子两人同月同日生有关,但对于最讲周礼的鲁国国君鲁桓公来讲,当时取这个名字还是很慎重的。
史料记载,公子同出生时,鲁桓公大喜过望,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并请了专家来商议为自己的嫡长子取名一事。
这个专家叫申繻,鲁国一位睿智博学的大夫。
当时鲁桓公向申繻请教为孩子取名的道理。于是,申繻为我们奉献了一通精彩的取名宏论。
申繻答道:“主公,据臣所知,取名往往有五种方法,依信,依义,依象,依假和依类。
所谓依信,就是根据孩子出生时身上的特殊标记或特殊而取名。
所谓依义,就是以祥瑞之字为孩子取名。
所谓依象,就是以一个跟孩子长得差不多的事物为名。
所谓依假,就是以事物的名称假托取名。
所谓依类,就是借用和父亲类似或有关的字眼来命名。”
在春秋时期,我们会看到很多奇怪的名字,如黑臀、重耳、唐叔虞、季友等,这便是依信而取名。
如黑臀可能很好理解,说明生下来屁股部位有一块胎记。
而唐叔虞和季友据说是生下来时手掌分别有虞字和友字的纹路。这些,都是依信而取名。
依义而取名的也有一些名人,如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楚武王熊通,齐孝公姜昭等等。
依象而取名的,如孔大圣人孔丘,据说他的脑门比较高,象山丘一样;南宫长万,因为个头特别高等等。
依假而取名的,春秋时有好几人都叫杵臼,如宋昭公,晋国的公孙杵臼,就是取杵臼其中一个坚实不坏的特性。
据说,孔子将其儿子取名为鲤,既因为当时正好有人送鲤鱼上门,同时也有鲤鱼跃龙门之意。
还有好多个叫去疾的,就是希望长大后少生病的意思。
至于依类的这个类,就是指类同父亲的某一方面。
如有晋文侯晋仇,就是他的父亲晋穆侯在讨伐戎狄部落的一次战役中打了败仗,回来时正好夫人为他生了儿子,于是他就将这个儿子取名为仇。
同样,有一次晋穆侯打了胜仗,回来时正好夫人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取名为成师。
还有以父亲为帅时俘虏敌人主帅或将领后,为纪念此功勋,就以敌人主帅之名为儿子取名的。
如后来的鲁国卿大夫叔孙得臣三个儿子就是以长狄部落三个被俘的首领侨如、豹、虺为名。
这个取名的五类习惯,到了现代,基本上大家都倾向于其中的一类了,即依义而取名。
曾经,在我们中国,还有过特殊时期纪念意义的依类而取名。如孩子出生时,正好是建国前后,所以建国、胜利之类的名字便很多。
但慢慢的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样子来取,那更是基本绝迹了。
毕竟,很少有人再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叫寤生或黑臀、重耳之类的名。
现在孩子的名字,一个个都光鲜的很,意义非凡,甚是高大上。
关于取名字的学问,当然远不止于此。
据说,鲁桓公向申繻讨教时,申繻还详细讲解了诸侯国君为儿子取名的禁忌。
如取名不可用本国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
为什么呢?
因为这涉及到避讳的问题。
根据周礼,象诸侯国君这样的大人物死了以后,就成了神明。
而神明是需要恭敬对待的,需要虔诚事奉,不能在一个死后成了神明还直呼其名,这是大不敬。
所以,诸侯国君的子孙后代,是不直接称呼其祖上之名的。
那要称呼什么呢?
应称其谥号。如周武王,大周王朝的子民,在当时绝对不可能有人称呼他为姬发的,而是尊称武王。
这个武,就是其谥号。
正因为如此,所以如果一个人以国为名的话,那当他死后,岂不是不能称这个名了?
想想看,这相当于不能称这个国名,那岂不是辱没了先人建国的功绩?
同样道理,如果以官为名,则这个官名就要被废除了。
春秋史上,还真有几个因此而不再设置相关官职的。
如晋僖公因为名为司徒,害得从此晋国便废止了这个三公之一的官名,以后一律以中军元帅代之。
还有宋国的宋武公,名司空,从此宋国不再有司空之官职了,代之以司城。
如果以山川为名,则意味着这座山或者这条河以后也不得不改名。
如鲁国先君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此后,鲁国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将两座自古以来便存在的具山、敖山改成其他的山名。
有人说,那就改一改这山川的名字不就结了吗?
这个我们要严肃点,因为春秋时期,大山大河,那都代表神灵。
祭祀的最高境界是祭天祭地,再就是祭山祭河,最后才是祭祀自己的祖先。
可见,大山大河是非常神圣的。如泰山、黄河等,全天下只有一个人有权力祭祀,即天子。
这个事,史料还记载了后世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晋国中军元帅范鞅赴鲁国聘问,他知道鲁国有两座名山,即具山和敖山,有意听鲁国人介绍介绍这两座山。
结果,鲁国人显得很尴尬,故意不提这两座山,而是以这两座山所在的地名来回答。
范鞅很奇怪,问道:“这两座山难道不叫具山和敖山吗?”
鲁国人回答道:“由于这两座山原来的山名,就是先君鲁献公、鲁武公的名讳。为了避讳,所以鲁国现在不再直呼这两座山名了。”
范鞅这才省悟,羞惭不已。
回国后,范鞅就对人道:“一个人不可以不学习。鞅赴鲁国聘问,居然犯了鲁国两位先君的名讳,丢脸呐,这都是因为鞅不学习的原因。”
那为何不得用牲畜的名称取名呢?
因为牲畜是要用于祭祀的,如果这个名被用掉了,那以后祭祀时,由于不能叫这种牲畜的名,那怎么办?是不是要乱套了?
在春秋时期,祭祀是一等一的大事,当然不能乱套。
所以,为了给孩子取名,哪怕父亲再喜欢某类牲畜,也不应该用此名。
同样的道理,也不得用器物礼品的名称为孩子取名,如鼎、爵等。
因为器物礼品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礼仪。礼仪当然是春秋时期一等一的事,不能乱了。
不用疾病的名称取名,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极其低下,大家好不容易对某类疾病有了些认识,结果某位国君级别的大佬居然将此疾病为儿子取名了,那其儿子去世后,为了避讳其名,能废止这种疾病名吗?这让大家怎么活?
所以,申繻认为,以国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
也就是说,凡是高大上的事物,不能用于为儿子取名。
那有人要问了,你讲来讲去,讲的是为儿子取名,那为女儿取名怎么办?
女儿,不需要取名。
春秋时期,女儿家貌似都是没有名字的。我们讲了这么多的春秋故事,貌似也讲了很多女性的故事,如褒姒、文姜、夏姬、骊姬、宣姜等等,她们为何有名字呢?
不,这些都不是她们的名字。
女性的名字,史料留下来的,往往是这么几类:
一类是丈夫的谥加娘家的姓。如宣姜,是卫宣公的谥宣,加上她娘家是齐国姜姓。又如穆姬,是秦穆公的谥穆,加上娘家晋国姬姓。
一类是自己的谥加上娘家的姓。如文姜,是自己的谥文,加上娘家齐国姜姓。
一类是夫家的氏加上娘家的姓。如夏姬,是她第一任丈夫夏御叔的夏氏,加上娘家是郑国的姬姓。如卢蒲姜,是夫家的卢蒲氏加上自己娘家的姜姓。
一类是娘家的氏加上娘家的姓。如齐桓公的其中一位夫人蔡姬,就是蔡国的氏蔡加上蔡国的姓姬。
又如齐桓公的另外一位夫人徐赢,郑庄公的其中一位夫人葛赢等等。
大部分的春秋女性,如果史料有所记载,那除了前面讲到过的这三类外,基本上就以娘家或夫家的氏名,再加一个氏字予以解决。
如郑国上卿祭足之女就称祭氏。
在鲁国历史上,有一位用自己儿子的命换来了鲁国先君鲁惠公鲁称的命的乳母,她貌似有一个名,义保。
其实,这个义保也是后人加上的。确切的讲,她其实只能叫臧氏,因为她是嫁到臧氏家族的一个女人。
之所以叫她为义保,是因为她是一位大义的保姆,所以有些作品或史料就以义保为她的名了。
鲁桓公在虚心听取了申繻这位大学问家关于取名的一番大道理后,将他与文姜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同,就是因为父子俩都是同一天生日。
这便是依类取名法。
讲鲁国的春秋故事,我们不得不尊重一下鲁国这样的全天下最讲礼仪的诸侯,所以会讲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
貌似有点枯燥,但这应该是真学问。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0745.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0745/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074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49章 一个人的名字可不能乱取)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千里草人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