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本章字数:11628 唯识三十颂txt下载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 第十三面。我们讲到戊三,第三能变的相貌。
本论的修学内涵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就是我们每一个佛法的修学都必须有内在的观照力跟外在的行动力。当然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我们刚开始应该要先具足大乘的正见,所谓的大乘正见,就是说你刚开始修学佛法,你要先了解到生从何来,死将何去,生命的流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相貌?
从本论上天亲菩萨的宗旨,他认为生命简单的讲就是万法唯识,就是说我们生命有很多差别的相貌,有的做人,有的做一个蚂蚁,有的做狗等等,有很多的差别相貌,这些相貌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个心识是怎么样变现这些差别的生命果报呢?天亲菩萨他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说是我们这一念心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就是三能变。
第一个、初能变就是异熟能变,异熟识能变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异熟的功能。异熟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它能够把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业恶业,都把它保存下来,第二个等到时间成熟的时候,它就把这当中的最强大的业力,释放出来使令它变成果报。所以这个异熟就是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转换成一个果报,这个就是异熟。
第二能变叫思量。就是说当我们变成一个果报的时候,比如说你是一个男人,那么你这个果报体有外表的色身,内在的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我们在这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五蕴当中,会有一种自我意识的作用。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把它捏造出来的。你是一个人就以人为自我,当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所以这个自我意识,就是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把它变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讲到第三能变,这个第三能变的主要的作用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它的工作的内涵有六个心识,它是一个团体的、相互的作用。那么这六个心识当然一定要用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生起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的意思就包括造作业力。第三能变依止你这个五蕴的果报体,又去创造另外一个层次的业力。那么这个造业者是谁?说是你念佛,念佛是谁呢?祖师大德说造业又是谁呢?其实都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业的,因为第七第八这个初能变二能变是不造作业力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了境为性相,就是我们整个生命会创造业力,这是第三能变。
第三能变的造业情况,它的重点在善不善聚非,就是说一个再好的人他也会起恶心,一个再坏的人他也会有一些善念。这个就是说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思想情绪是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我们每一个人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分成了四种种类:
第一种人的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叫做根利遮轻。这个人他一出生的时候善根强,他听闻佛法一闻千悟,他就能够对佛法的修学马上相应,对戒定慧的功德马上就能够生起来,叫根利。遮轻:他本身的欲望烦恼也淡薄,像佛在世的时候,舍利佛尊者、目犍连尊者都是属于根利遮轻,所以他们在见到佛陀以后,一个礼拜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强、遮障少。
第二种人叫做根利遮重,有些人第三能变的情况,他善根也特别强,看到三宝也经常的欢喜,乃至于感动的掉眼泪,但是他内心的欲望也重,他要来到那些五欲的境界放逸的时候,也比一般人粗重。这种人就是双重的性格了,他善根也强,欲望也重。像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央掘魔罗,央掘魔罗嗔心很重,他被他以前师父误导,要去杀一千个人,后来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以后遇到了佛陀要杀佛,佛陀给他开导以后,他的恶心嗔心就调伏下来。跟佛陀出家在今生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也能够证得阿罗汉果,根利遮重。就是虽然他的烦恼罪业重,但是烦恼罪业是虚妄相。他随顺于三宝所造作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随顺于我们佛性的真实相,真实能破除虚妄。所以根利遮重他也可以成就圣道,只是他有一些困难,他要做一些破障的忏悔法门。
第三种人叫做根钝遮轻,遮轻就是说这个人没什么烦恼,欲望很淡薄,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他也不太会造罪业,但是他遇到了三宝也不生信心。就是世间的外道,正人君子,他本身欲望淡薄,但是对佛法的功德也不生好乐之心。这种人也是非常的危险,因为你暂时不造罪业,你不依止三宝也就没有解脱的因缘。
第四种人最糟糕的就是根钝遮重,善根浅薄烦恼粗重。当然这种人的生命多数都是在三恶道里面待过的。
这个地方说第六意识它的一个了境的情况,表现出来是善不善聚非,它有善的功能,有时候随顺于佛法的教诲,生起理智的观照。它有时候也随顺心中的欲望去造罪业,有时候不造善也不造恶,保持在无记。那么它的造业情况是夹带着种种的心所:五徧行、别境、善十一、随烦恼等等。 这个都是我们所讨论的,第三能变的一个广大的功能,这些我们上次都说过了,我们看第十五面。前面是讲到第三能变的心王的了境能变,它的一个主要的作用。当然这个心王活动它带动很多的眷属了,这以下解释,第三能变它的活动的眷属,看论文: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这个地方是重复的解释徧行、别境两种心所。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一)徧行五
徧行的意思,“徧”当然是普徧,它能够普徧的在一切的时空当中活动,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叫“徧行”。
五徧行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五个心所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生起了别的作用,所以叫徧行。我们看别境,
(二)别境五
别境则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所曾习境。
定慧——缘所观境。故云“所缘事不同”也。馀如百法中释。
这个别境跟徧行是刚好相反,徧行它是普遍性的,别境是个别性的。这个心所它只能够在一种个别的所缘境中才能够活动,很特殊的所缘境。有五个心所:欲、胜解、念、定、慧。我们先看欲:
一、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这个欲就是希望。希望它的所缘境,一定是在一个所欲境,它所希望的境界,它要是不喜欢这个境界,它就不可能生起欲了。所以欲的活动是在所欲观境,当然也可能是在五欲的境界,或者三宝的境界都会有可能生起欲。
二、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胜解,这个胜解就是一个坚定的理解,那么它生起的活动必须在一个决定境,假设你对某一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么你不可能生起胜解的心所。
三、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你一定是在一个曾习境,你曾经所学习过的非常熟悉的环境,比如说你曾经念过佛,你临命终的时候才可能正念分明,把佛号的念心所生起来。如果你都没有念过佛,你当然不可能所谓的念,它必须是一个曾经所串习的境界。
四、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五、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这个定慧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在我们所观境,或者是在佛号或者是佛像,在所观境里面生起专注,生起抉择,故云“所缘事不同”,它所了别的事缘是各个不相同,在《百法》中有详细的说明。在心所当中,当然有六种心所,六位的《百法》,那么这当中徧行跟别境这两个都是不定心所,它们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当然这十个心所在《唯识学》是特别的重视,它们在引导第六意识产生的作用。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当然它的善恶受到它的心所的引导。在所有心所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十大地法。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地?为什么叫大地?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的处所。一个草木离开了大地,这个草木就没办法生长了。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心念,特别是这种坚固的心念,特别强烈的心念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叫做地——大地。我们解释一下十大地法:
我们第六意识的念头有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个念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任运就是说偶尔遇到什么环境你才起这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是非常薄弱;第二个是由作意引生的,就是说你这个心念特别的强烈坚固,不管你有没有这个环境,你都想去造作,当然这个强烈的心念由十大地法引生的。
第一个、就是慧:慧就是抉择。这个抉就是判断,择就是选择,你对生命是不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跟选择,这是智慧了。当然你的智慧跟你的学习有关,你过去学习过什么样的教法,你接受过外道的教法你就会有邪见,你接触过佛教的教法你就有正见,这个智慧就是我们的学习所产生的抉择。
第二个、念;第三个、定:当然这个智慧它要以念跟定的寂静做基础,你要在寂静当中不断的去思惟你所学习的教法,把这个教法消化以后才产生你的智慧。
第四个、胜解:你经过这样的消化以后,智慧就转成所谓的胜解了,就是你对你的生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就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
第五个、欲:这个理解以后就产生一个希望。当然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希望,一个人没有希望他就没办法生存了。希望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种、就是说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接触佛法的熏习,他的希望一定是追求五欲的快乐。财、色、名、食、睡,有些人追求财,有些人追求色,有些人追成名,各式各样的欲望;第二种是对于无上菩提种种清净功德的希望,这是佛弟子才会生起的。当然这种希望是跟你对生命的了解有关系,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应该把你的精神体力用来追求什么,这个欲是由前面的智慧来的。
第六个、作意:你有希望就会产生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警觉。比如说我们今天受了戒,受了戒其实你就是发愿的意思,你对三宝的境界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么你把这个愿力在心中不断的串习,让它增长广大,你的生命就不是由欲望来引导,等于是一个清净的希望来引导你的生命。当你这样的一个生命体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准备造罪业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个警觉的功能:不可以!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就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作意,那么这种作意当然就是由希望来的,就是说有一种警觉的功能。当你跟违背你心中希望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功能,防非止恶的功能。
第七个、触:由这个警觉,我们就会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触。如果我们真实的发心就会经常的念佛念法念僧,跟三宝的境界接触。
第八个、受;第九个、想;第十个、思:产生一种清净安乐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思想,而生起一种善念。当然如果你一开始的智慧是错谬的,你接受是一种外道的世间的这种智慧的教导,那当然会产生不同的希望,不同的警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遭遇。当然人生的一个生命的造作......说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他为什么要造那个业,是跟他的希望有关系的,希望非常重要。
南北朝道安大师,道安大师大家知道他是《般若经》的大师,深通般若法门,他经常讲《般若经》的时候,南北朝的这些大官,士大夫、文武百官很多人都来听他讲《般若经》。那么他讲了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徒弟就问道安大师说:师父啊,我看到朝廷上很多大官,你老人家讲《般若经》的时候,他们都来听你讲《般若经》,但是他们听了以后回到朝廷,那种权力斗争并没有减少,还是斗的很厉害。对般若的空性,好像学习过以后没有什么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道安大师说,每个人的希望有所不同,他们来学《般若经》,不是追求解脱,他们是在斗争斗的很凶的时候内心不安,听听般若法门找一个空性,暂时的让内心当中安定下来,等到安定久了,时间、精神、体力,养足了再继续斗争。就是说他没有发出离心,他学佛法的空性,他不是用这个空的方便来成就出离三界,他是在他的“弟子心不安”——躁动中,使自己寂静一下,寂静以后从空性出来继续斗争,所以他的希望……每一个人的希望不同,所以同样的佛法,每一个人去学习这个佛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希望是由智慧而来,你对佛法的理解,有各式各样的理解就产生不同的种性。
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第三能变,我们值得注意,我们不能小看第三能变,特别是修净土宗的人,对第三能变要特别重视,为什么?因为净土宗强调随念往生,一般人叫随业往生。
随念跟随业有什么差别呢?
一般人内心当中,他的生命只是积集善业,他不可能培养正念,不可能!他也不念佛,也不生起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也不生起希望,信愿持名都没有。信愿持名都没有的时候,他心中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由初能变——异熟能变来主导了。这个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善业起现行就到安乐的地方去得果报;如果是罪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得果报,就这样子,一般人是这么回事的。他临命终的时候心是极度的散乱的,那当然是随业流转了。
这个净土宗的特色,它还不在乎你造什么业,你造善业当然更好了,比较没有障碍,但是你要往生净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关键:
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
你那个第三能变——了境能变,特别是第六意识,要清楚分明的现前,不管你是多么大的病痛,你要很清楚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有能力救拔你,而且你知道你来生一定要到净土去——发愿。第三个专注相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个正念要现前。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临终的时候绝对不能打吗啡,吗啡打下去第六识就昏睡了,昏睡的时候,临终没有正念现前当然就随业流转了,就由业力来引导了。所以:
净土宗它是由心念来引导业力,是由第三能变来引导初能变;一般人是由初能变来引导他的来生。
就是要第六意识的心念来引导我们的业力随念往生,他强调是随念往生,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嘛?感应道交不是靠业力是靠心念,一般人当然就是靠业力,靠业力去召感。
所以这十大地法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强大的心念,一定是由闻思、智慧产生希望,产生警觉,产生这样的一个思想,才有这样的造作。这个就是我们讲徧行跟别境它对第六意识的引导,它会产生一个坚固的心念。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第三能变,它的两个主要的心所:徧行、别境。这以下看第三种的心所叫善心所,所我们看论文: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两个心所徧行跟别境,都是体性不决定,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它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是善。
十一个善心所:
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什么叫善呢?在《唯识学》的定义就是说,这以下心所的活动会带来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安乐的果报,叫做善。它每一次的活动对我们的生命,有召感安乐的作用叫做善。那么这些善心所我们主要分成两大类,就是信惭愧、无贪、勤安不放逸跟行捨,这个是一种自受用的功德,自利的功德,自己受用。这个不害是一种大悲的功德,大悲心利他的功德。在自利当中我们分成三类,有戒、定、慧三种:
一、持戒:先看戒,那么我们刚开始皈依三宝,来到三宝的因缘,主要就是生起信心跟惭愧心。当然信心你就相信这个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什么叫轨则?就是由业力来决定我们的生命,由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由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对生命的正见的信心而产生一种惭愧,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说我内心当中对善法特别的好乐赞叹,对于恶法诃责排斥,也就是说虽然我对恶法,有时候欲望活动的时候还是没办法抗拒,但是我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不好,我知道这件事情会带给我过失、痛苦。你在三宝当中已经具足了信心跟惭愧心,依止这样来持戒,刚开始就是从这样子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有相行,持戒。
二、智慧:持戒一段时间以后,就知道只是身口的持戒,内心的欲望不加以调伏终究不是个办法,所以开始就培养一种观照的智慧。什么叫观照的智慧?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这三种的善根主要的重点在无痴,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我空法空的观照。
当然这种智慧你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空,空的意思是什么?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假借这种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留下的这些传承的法语,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中去思惟观照,就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体,所谓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不管是我们的思想、感受、我们的分别,都是一个生灭法,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而已。这个时候就把我们对于感觉思想的执取,慢慢的松脱。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主要就是两个重点,一个你跟着感觉走,第二个你跟着你的思想走。所以我们修空观,就是把对思想对感觉的执取,这种我爱执把它给松脱了。这个时候我们有无痴就能够对治贪嗔的烦恼,这个就是智慧的观照,持戒然后有闻思的智慧。
三、禅定:第三个要做什么呢?就是禅定。就是你的智慧要提升,你这个智慧如果只是散乱心不能断烦恼,所以要修习禅定。当然你修习禅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选择一个所观境,比如说你选择佛号或者选择大悲咒,选择所观境以后,勤,勤就是精进,你要在一天当中拨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对于你的所观境专一相续的去忆念,不断的忆念以后就产生一个安,就产生一种法喜安乐。这个安就是轻安乐。
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就是说你修习禅定的人跟我们平常散乱的人不同,你不能放逸,摄心在道,你要经常保持摄心,即使你没有在打坐,你也不能散乱。不放逸以后进入到行捨,行捨就是一种平等心,就是成就禅定,一个人有没有禅定的判断就是行捨,他能够任运而转的,不再假借作意,对佛号能够任运而转。勤、安、不放逸、行捨,这四个心所都是成就禅定的。
所以说我们的自利功德就是持戒、智慧、禅定这三种功德。那么这样子来说,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有一点禅定力,专注力,有一点观照力,又能够以这个戒行来收摄我们的身口恶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慢慢的趋向于光明,趋向于安乐。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当然我们这样子的生命充满了希望,但是这个世间上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存在,还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他们都活在颠倒当中,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不知道什么是过失,什么叫功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大悲心,以我们的力量来开导他们,使令他们也知道生命的真相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最后我们就生起大悲,叫不害。
这十一个心所就是佛法的善法,就是说这十一个心所,你只要是不断的生起造作,对我们的生命不管今生来生都会创造安乐的果报。
我们看注解,这个地方是解释十一个善心所,所谓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三个叫做三善根。为什么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呢?它能够引生种种的善法,那么精进、轻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俱如百法中释。及,这个及是怎么回事?就是及不害的及,就是说
“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
就是相对于染法的心所,这个地方“及”蕅益大师说:这个就是一个简略的名称,应该是说善法不是只有十一个,为了简单只讲出十一个,蕅益大师他说其实还可以列的更多,比如说欣,欣就是希望,对善法的希望。
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等等, 其实我们的善法很多。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善法很多,为什么《百法》只列出十一个呢?因为少善能敌多恶,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虽然我们过去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依止我们的欲望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不怕。只要你能够掌握这十一个心所,它就能够消灭你所有的罪业,不必靠第十二个,这十一个就够了。少善能敌多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的善法,你生起信心惭愧心,这样的造作是随顺于我们真如佛性的,所以它是一种真实性;我们生起贪嗔痴的欲望,这个是违背佛性的,它是一个虚妄的想象——捏造出来的,所以真实是破除虚妄。
净土宗讲带业往生就是这种观念。昙鸾大师在《往生论》上,他自己提出一个问答,说是净土中经常强调十念往生,那么有人就问昙鸾大师说:我们一生当中起那么多恶念,贪嗔痴的恶念那么多,就像须弥山这么高,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就往生到净土去了?昙鸾大师就说打妄想它是不随顺佛性,它是虚妄境。所以我们打妄想从来没有满足过,因为妄想是虚妄的,你怎么可能会满足?我们修学善法你内心会很充实,因为它随顺佛性,所以真实破除虚妄,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你说这个房间它是千年暗室,但是一灯即明,这个房间它黑暗了一千年,但是你要它恢复光明不用一千年,你打开灯一瞬间就光明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就是说佛法它不怕你起恶念,不怕!就怕你不生起善根,因为这个善法是能够对治恶法。当然你说我为什么还是很多烦恼?因为你没有生起善根。
所以说:为什么我房间都是黑暗的,因为你没有光明当然是黑暗的。光明本来是可以破除黑暗,但是问题是你没有光明,当然就在黑暗当中了。就是说你皈依三宝以后,你没有真实的去照佛法的教授,去如实的实践而产生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你只是跟三宝结缘而已,没有真实的去实践,你没有生起善根,当然就不能对治烦恼。我们不怕病重,就怕你不吃药,你要吃药病就会好。因为药能够对治病,就是这个观念。所以佛法的善法不必多,十一个善法就足够你成佛了,这个地方就不安立第十二个善法。我们看烦恼: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狂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这以下有二十六个心所,这些都是烦恼的心所。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
总共是有二十六个烦恼,这在《百法》当中有详细的解释。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等。
就是这个恶心所也不是只有二十六个,只是找出它比较粗重的比较明显的来说明而已。我们看不定: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这是《百法》里面的最后一组心所,叫做不定心所。这个不定就是说这以下四个心所的体性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前面的善跟烦恼的体性都是决定的,有的是决定善有的决定恶,而这几个是不决定。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四不定心所也。
第一个是悔,这个后悔是不决定的。怎么说呢?你造了恶法你后悔,这个是善法;那么你今天这布施三宝一千块,或者你后悔我早知道我应该自己留五百块,那么这样对善法的后悔,这个就是恶法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悔,后悔这个法门,它的性质很像是那个挖土机,它是一个破坏性的,它这个心所本身没有什么作用,它就是破坏别人——后悔。就是说你如果是把这个后悔来面对善法,那你就坏了。就是造善法不能后悔,你宁可做少一点,量力而为,不要去超过自己的负荷起烦恼后悔;如果你这个后悔是针对于恶法:杀盗淫妄,这个后悔就是一个善法。总之这个后悔它是一个破坏法门。
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睡眠你也不能够说它是好是坏,你完全不睡眠这个也不对。就是睡的刚好,这个睡眠就是善法,睡的超过了,你反而昏昏顿顿障碍修行,这个就是恶法。睡眠这个心所也是不决定。
寻。令心忽遽。于意言境,麤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伺。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寻跟伺就是一个觉观,思想觉观,你不能够说思想是决定是坏或者是坏,如果你每天在三宝里面的的境界去觉观:三宝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它一定能够救拔我。你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不断的觉观,这就是善。假设你不断的去回忆过去五欲的境界,这个时候寻伺,这个觉观就是恶。
言二各二者,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所以说寻伺二各二,就是说悔眠、寻伺这两组心所,它们是通于善跟通于恶叫二各二,这第一个二字,二就是两组了,悔眠是一组,寻伺是一组,这两组心所。 第二个二是通善通恶,所以叫做二。它们通于善恶。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第三能变它在造善造恶的时候,所带动它的一些眷属,这以下我们说明第三能变它的一个现起分位,佛法在唯识学叫做现行,或者现起都有,就是说它从一个种子位而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这叫做现起。它的现起有一些差别的因缘叫做分位,它是什么时候现起,什么时候不现起,就讲这个道理。我们看偈颂: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就说明第三能变它什么时候生起现行,什么时候不现行,讲出这个因缘。
此明第三能变之后三门也。
前面九门讲到六门,这以下讲三门。先解释依止根本识: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第三能变的现起因缘,我们先看第二段:
第一、它有一个它的亲因缘,它必须有它的种子,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恶法,有一些欲望,但多多少少也有善根,你要能够出家都有善根,有些人他持戒善根特别强,有些人他喜欢打坐,有些人他的智慧特别高,一闻就能够明白道理,各式各样的善根、各式各样的欲望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不是你父母亲遗传给你的,这些都是你前生的造作栽培所留下的一个种子。就是说你对这件事情特别想做,不管是善法恶法,就是你前生一直的造作,所以留下了这样一个功能,跟你的前世有关系——种子,这第一个。
第二、前六转识必以第八识——根本识的现行而为共依,跟你的第八识有关系。所以说这个跟第八识它变现果报的时候有关系。比如说你本来善根很强,结果你因为有罪业做一只狗;比如你今生出家,本来在三宝当中具足了信、进、念、定、慧,止观也很强,但是你突然间一生当中偶尔牵扯到一个罪业,后来临终的时候这个罪业表现出来,变成一只狗那糟糕了,你在这一期狗的生命当中善根遮蔽了——报障,就是说你的第六意识的现行跟第八识有关系。
你看目犍连尊者他有个弟子叫耆婆,耆婆是阿阇世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阿阇世王的大臣。耆婆本来是皈依目犍连尊者的,他以前对目犍连尊者非常恭敬,只要看到目犍连尊者当下就是礼拜,后来他往生了以后到忉利天去,目犍连尊者有一个徒弟生病了,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到忉利天去,看到耆婆跟着这个宫女坐着车子到处游玩,看到他师父打个招呼就走了,还是目犍连尊者用禅定把他定住,他说:师父啊,你有什么事赶快告诉我,我忙得很啊。目犍连尊者说,我的徒弟生病了怎么办呢?耆婆说你叫他断食就好了,讲完就走了。
就是说你一个人生到天上也有障碍,所以八难当中除了三恶道,天上也是个障碍。就是说你虽然善根深厚,但是你的果报体是变成一个天人的时候,变成三恶道的时候,你的善根就暂时变成种子位,就表现不出来。
所以《成唯识论》里面再三的警告,所有的有志于修学圣道的菩萨,假设你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一定要发愿做人,因为只有人才是法器,当你变成了天人的时候,变成畜生恶鬼地狱的时候,你的善根全部遮蔽了,所以叫依止根本识,你的第六意识跟第八识有关系。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006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006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006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妙音0谢谢您的支持!!
本论的修学内涵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就是我们每一个佛法的修学都必须有内在的观照力跟外在的行动力。当然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我们刚开始应该要先具足大乘的正见,所谓的大乘正见,就是说你刚开始修学佛法,你要先了解到生从何来,死将何去,生命的流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相貌?
从本论上天亲菩萨的宗旨,他认为生命简单的讲就是万法唯识,就是说我们生命有很多差别的相貌,有的做人,有的做一个蚂蚁,有的做狗等等,有很多的差别相貌,这些相貌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个心识是怎么样变现这些差别的生命果报呢?天亲菩萨他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说是我们这一念心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就是三能变。
第一个、初能变就是异熟能变,异熟识能变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异熟的功能。异熟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它能够把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业恶业,都把它保存下来,第二个等到时间成熟的时候,它就把这当中的最强大的业力,释放出来使令它变成果报。所以这个异熟就是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转换成一个果报,这个就是异熟。
第二能变叫思量。就是说当我们变成一个果报的时候,比如说你是一个男人,那么你这个果报体有外表的色身,内在的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我们在这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五蕴当中,会有一种自我意识的作用。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把它捏造出来的。你是一个人就以人为自我,当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所以这个自我意识,就是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把它变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讲到第三能变,这个第三能变的主要的作用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它的工作的内涵有六个心识,它是一个团体的、相互的作用。那么这六个心识当然一定要用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生起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的意思就包括造作业力。第三能变依止你这个五蕴的果报体,又去创造另外一个层次的业力。那么这个造业者是谁?说是你念佛,念佛是谁呢?祖师大德说造业又是谁呢?其实都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业的,因为第七第八这个初能变二能变是不造作业力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了境为性相,就是我们整个生命会创造业力,这是第三能变。
第三能变的造业情况,它的重点在善不善聚非,就是说一个再好的人他也会起恶心,一个再坏的人他也会有一些善念。这个就是说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思想情绪是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我们每一个人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分成了四种种类:
第一种人的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叫做根利遮轻。这个人他一出生的时候善根强,他听闻佛法一闻千悟,他就能够对佛法的修学马上相应,对戒定慧的功德马上就能够生起来,叫根利。遮轻:他本身的欲望烦恼也淡薄,像佛在世的时候,舍利佛尊者、目犍连尊者都是属于根利遮轻,所以他们在见到佛陀以后,一个礼拜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强、遮障少。
第二种人叫做根利遮重,有些人第三能变的情况,他善根也特别强,看到三宝也经常的欢喜,乃至于感动的掉眼泪,但是他内心的欲望也重,他要来到那些五欲的境界放逸的时候,也比一般人粗重。这种人就是双重的性格了,他善根也强,欲望也重。像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央掘魔罗,央掘魔罗嗔心很重,他被他以前师父误导,要去杀一千个人,后来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以后遇到了佛陀要杀佛,佛陀给他开导以后,他的恶心嗔心就调伏下来。跟佛陀出家在今生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也能够证得阿罗汉果,根利遮重。就是虽然他的烦恼罪业重,但是烦恼罪业是虚妄相。他随顺于三宝所造作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随顺于我们佛性的真实相,真实能破除虚妄。所以根利遮重他也可以成就圣道,只是他有一些困难,他要做一些破障的忏悔法门。
第三种人叫做根钝遮轻,遮轻就是说这个人没什么烦恼,欲望很淡薄,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他也不太会造罪业,但是他遇到了三宝也不生信心。就是世间的外道,正人君子,他本身欲望淡薄,但是对佛法的功德也不生好乐之心。这种人也是非常的危险,因为你暂时不造罪业,你不依止三宝也就没有解脱的因缘。
第四种人最糟糕的就是根钝遮重,善根浅薄烦恼粗重。当然这种人的生命多数都是在三恶道里面待过的。
这个地方说第六意识它的一个了境的情况,表现出来是善不善聚非,它有善的功能,有时候随顺于佛法的教诲,生起理智的观照。它有时候也随顺心中的欲望去造罪业,有时候不造善也不造恶,保持在无记。那么它的造业情况是夹带着种种的心所:五徧行、别境、善十一、随烦恼等等。 这个都是我们所讨论的,第三能变的一个广大的功能,这些我们上次都说过了,我们看第十五面。前面是讲到第三能变的心王的了境能变,它的一个主要的作用。当然这个心王活动它带动很多的眷属了,这以下解释,第三能变它的活动的眷属,看论文: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这个地方是重复的解释徧行、别境两种心所。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一)徧行五
徧行的意思,“徧”当然是普徧,它能够普徧的在一切的时空当中活动,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叫“徧行”。
五徧行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五个心所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生起了别的作用,所以叫徧行。我们看别境,
(二)别境五
别境则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所曾习境。
定慧——缘所观境。故云“所缘事不同”也。馀如百法中释。
这个别境跟徧行是刚好相反,徧行它是普遍性的,别境是个别性的。这个心所它只能够在一种个别的所缘境中才能够活动,很特殊的所缘境。有五个心所:欲、胜解、念、定、慧。我们先看欲:
一、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这个欲就是希望。希望它的所缘境,一定是在一个所欲境,它所希望的境界,它要是不喜欢这个境界,它就不可能生起欲了。所以欲的活动是在所欲观境,当然也可能是在五欲的境界,或者三宝的境界都会有可能生起欲。
二、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胜解,这个胜解就是一个坚定的理解,那么它生起的活动必须在一个决定境,假设你对某一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么你不可能生起胜解的心所。
三、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你一定是在一个曾习境,你曾经所学习过的非常熟悉的环境,比如说你曾经念过佛,你临命终的时候才可能正念分明,把佛号的念心所生起来。如果你都没有念过佛,你当然不可能所谓的念,它必须是一个曾经所串习的境界。
四、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五、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这个定慧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在我们所观境,或者是在佛号或者是佛像,在所观境里面生起专注,生起抉择,故云“所缘事不同”,它所了别的事缘是各个不相同,在《百法》中有详细的说明。在心所当中,当然有六种心所,六位的《百法》,那么这当中徧行跟别境这两个都是不定心所,它们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当然这十个心所在《唯识学》是特别的重视,它们在引导第六意识产生的作用。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当然它的善恶受到它的心所的引导。在所有心所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十大地法。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地?为什么叫大地?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的处所。一个草木离开了大地,这个草木就没办法生长了。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心念,特别是这种坚固的心念,特别强烈的心念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叫做地——大地。我们解释一下十大地法:
我们第六意识的念头有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个念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任运就是说偶尔遇到什么环境你才起这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是非常薄弱;第二个是由作意引生的,就是说你这个心念特别的强烈坚固,不管你有没有这个环境,你都想去造作,当然这个强烈的心念由十大地法引生的。
第一个、就是慧:慧就是抉择。这个抉就是判断,择就是选择,你对生命是不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跟选择,这是智慧了。当然你的智慧跟你的学习有关,你过去学习过什么样的教法,你接受过外道的教法你就会有邪见,你接触过佛教的教法你就有正见,这个智慧就是我们的学习所产生的抉择。
第二个、念;第三个、定:当然这个智慧它要以念跟定的寂静做基础,你要在寂静当中不断的去思惟你所学习的教法,把这个教法消化以后才产生你的智慧。
第四个、胜解:你经过这样的消化以后,智慧就转成所谓的胜解了,就是你对你的生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就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
第五个、欲:这个理解以后就产生一个希望。当然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希望,一个人没有希望他就没办法生存了。希望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种、就是说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接触佛法的熏习,他的希望一定是追求五欲的快乐。财、色、名、食、睡,有些人追求财,有些人追求色,有些人追成名,各式各样的欲望;第二种是对于无上菩提种种清净功德的希望,这是佛弟子才会生起的。当然这种希望是跟你对生命的了解有关系,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应该把你的精神体力用来追求什么,这个欲是由前面的智慧来的。
第六个、作意:你有希望就会产生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警觉。比如说我们今天受了戒,受了戒其实你就是发愿的意思,你对三宝的境界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么你把这个愿力在心中不断的串习,让它增长广大,你的生命就不是由欲望来引导,等于是一个清净的希望来引导你的生命。当你这样的一个生命体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准备造罪业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个警觉的功能:不可以!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就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作意,那么这种作意当然就是由希望来的,就是说有一种警觉的功能。当你跟违背你心中希望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功能,防非止恶的功能。
第七个、触:由这个警觉,我们就会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触。如果我们真实的发心就会经常的念佛念法念僧,跟三宝的境界接触。
第八个、受;第九个、想;第十个、思:产生一种清净安乐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思想,而生起一种善念。当然如果你一开始的智慧是错谬的,你接受是一种外道的世间的这种智慧的教导,那当然会产生不同的希望,不同的警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遭遇。当然人生的一个生命的造作......说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他为什么要造那个业,是跟他的希望有关系的,希望非常重要。
南北朝道安大师,道安大师大家知道他是《般若经》的大师,深通般若法门,他经常讲《般若经》的时候,南北朝的这些大官,士大夫、文武百官很多人都来听他讲《般若经》。那么他讲了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徒弟就问道安大师说:师父啊,我看到朝廷上很多大官,你老人家讲《般若经》的时候,他们都来听你讲《般若经》,但是他们听了以后回到朝廷,那种权力斗争并没有减少,还是斗的很厉害。对般若的空性,好像学习过以后没有什么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道安大师说,每个人的希望有所不同,他们来学《般若经》,不是追求解脱,他们是在斗争斗的很凶的时候内心不安,听听般若法门找一个空性,暂时的让内心当中安定下来,等到安定久了,时间、精神、体力,养足了再继续斗争。就是说他没有发出离心,他学佛法的空性,他不是用这个空的方便来成就出离三界,他是在他的“弟子心不安”——躁动中,使自己寂静一下,寂静以后从空性出来继续斗争,所以他的希望……每一个人的希望不同,所以同样的佛法,每一个人去学习这个佛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希望是由智慧而来,你对佛法的理解,有各式各样的理解就产生不同的种性。
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第三能变,我们值得注意,我们不能小看第三能变,特别是修净土宗的人,对第三能变要特别重视,为什么?因为净土宗强调随念往生,一般人叫随业往生。
随念跟随业有什么差别呢?
一般人内心当中,他的生命只是积集善业,他不可能培养正念,不可能!他也不念佛,也不生起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也不生起希望,信愿持名都没有。信愿持名都没有的时候,他心中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由初能变——异熟能变来主导了。这个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善业起现行就到安乐的地方去得果报;如果是罪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得果报,就这样子,一般人是这么回事的。他临命终的时候心是极度的散乱的,那当然是随业流转了。
这个净土宗的特色,它还不在乎你造什么业,你造善业当然更好了,比较没有障碍,但是你要往生净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关键:
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
你那个第三能变——了境能变,特别是第六意识,要清楚分明的现前,不管你是多么大的病痛,你要很清楚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有能力救拔你,而且你知道你来生一定要到净土去——发愿。第三个专注相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个正念要现前。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临终的时候绝对不能打吗啡,吗啡打下去第六识就昏睡了,昏睡的时候,临终没有正念现前当然就随业流转了,就由业力来引导了。所以:
净土宗它是由心念来引导业力,是由第三能变来引导初能变;一般人是由初能变来引导他的来生。
就是要第六意识的心念来引导我们的业力随念往生,他强调是随念往生,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嘛?感应道交不是靠业力是靠心念,一般人当然就是靠业力,靠业力去召感。
所以这十大地法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强大的心念,一定是由闻思、智慧产生希望,产生警觉,产生这样的一个思想,才有这样的造作。这个就是我们讲徧行跟别境它对第六意识的引导,它会产生一个坚固的心念。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第三能变,它的两个主要的心所:徧行、别境。这以下看第三种的心所叫善心所,所我们看论文: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两个心所徧行跟别境,都是体性不决定,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它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是善。
十一个善心所:
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什么叫善呢?在《唯识学》的定义就是说,这以下心所的活动会带来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安乐的果报,叫做善。它每一次的活动对我们的生命,有召感安乐的作用叫做善。那么这些善心所我们主要分成两大类,就是信惭愧、无贪、勤安不放逸跟行捨,这个是一种自受用的功德,自利的功德,自己受用。这个不害是一种大悲的功德,大悲心利他的功德。在自利当中我们分成三类,有戒、定、慧三种:
一、持戒:先看戒,那么我们刚开始皈依三宝,来到三宝的因缘,主要就是生起信心跟惭愧心。当然信心你就相信这个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什么叫轨则?就是由业力来决定我们的生命,由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由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对生命的正见的信心而产生一种惭愧,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说我内心当中对善法特别的好乐赞叹,对于恶法诃责排斥,也就是说虽然我对恶法,有时候欲望活动的时候还是没办法抗拒,但是我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不好,我知道这件事情会带给我过失、痛苦。你在三宝当中已经具足了信心跟惭愧心,依止这样来持戒,刚开始就是从这样子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有相行,持戒。
二、智慧:持戒一段时间以后,就知道只是身口的持戒,内心的欲望不加以调伏终究不是个办法,所以开始就培养一种观照的智慧。什么叫观照的智慧?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这三种的善根主要的重点在无痴,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我空法空的观照。
当然这种智慧你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空,空的意思是什么?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假借这种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留下的这些传承的法语,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中去思惟观照,就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体,所谓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不管是我们的思想、感受、我们的分别,都是一个生灭法,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而已。这个时候就把我们对于感觉思想的执取,慢慢的松脱。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主要就是两个重点,一个你跟着感觉走,第二个你跟着你的思想走。所以我们修空观,就是把对思想对感觉的执取,这种我爱执把它给松脱了。这个时候我们有无痴就能够对治贪嗔的烦恼,这个就是智慧的观照,持戒然后有闻思的智慧。
三、禅定:第三个要做什么呢?就是禅定。就是你的智慧要提升,你这个智慧如果只是散乱心不能断烦恼,所以要修习禅定。当然你修习禅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选择一个所观境,比如说你选择佛号或者选择大悲咒,选择所观境以后,勤,勤就是精进,你要在一天当中拨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对于你的所观境专一相续的去忆念,不断的忆念以后就产生一个安,就产生一种法喜安乐。这个安就是轻安乐。
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就是说你修习禅定的人跟我们平常散乱的人不同,你不能放逸,摄心在道,你要经常保持摄心,即使你没有在打坐,你也不能散乱。不放逸以后进入到行捨,行捨就是一种平等心,就是成就禅定,一个人有没有禅定的判断就是行捨,他能够任运而转的,不再假借作意,对佛号能够任运而转。勤、安、不放逸、行捨,这四个心所都是成就禅定的。
所以说我们的自利功德就是持戒、智慧、禅定这三种功德。那么这样子来说,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有一点禅定力,专注力,有一点观照力,又能够以这个戒行来收摄我们的身口恶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慢慢的趋向于光明,趋向于安乐。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当然我们这样子的生命充满了希望,但是这个世间上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存在,还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他们都活在颠倒当中,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不知道什么是过失,什么叫功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大悲心,以我们的力量来开导他们,使令他们也知道生命的真相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最后我们就生起大悲,叫不害。
这十一个心所就是佛法的善法,就是说这十一个心所,你只要是不断的生起造作,对我们的生命不管今生来生都会创造安乐的果报。
我们看注解,这个地方是解释十一个善心所,所谓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三个叫做三善根。为什么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呢?它能够引生种种的善法,那么精进、轻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俱如百法中释。及,这个及是怎么回事?就是及不害的及,就是说
“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
就是相对于染法的心所,这个地方“及”蕅益大师说:这个就是一个简略的名称,应该是说善法不是只有十一个,为了简单只讲出十一个,蕅益大师他说其实还可以列的更多,比如说欣,欣就是希望,对善法的希望。
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等等, 其实我们的善法很多。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善法很多,为什么《百法》只列出十一个呢?因为少善能敌多恶,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虽然我们过去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依止我们的欲望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不怕。只要你能够掌握这十一个心所,它就能够消灭你所有的罪业,不必靠第十二个,这十一个就够了。少善能敌多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的善法,你生起信心惭愧心,这样的造作是随顺于我们真如佛性的,所以它是一种真实性;我们生起贪嗔痴的欲望,这个是违背佛性的,它是一个虚妄的想象——捏造出来的,所以真实是破除虚妄。
净土宗讲带业往生就是这种观念。昙鸾大师在《往生论》上,他自己提出一个问答,说是净土中经常强调十念往生,那么有人就问昙鸾大师说:我们一生当中起那么多恶念,贪嗔痴的恶念那么多,就像须弥山这么高,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就往生到净土去了?昙鸾大师就说打妄想它是不随顺佛性,它是虚妄境。所以我们打妄想从来没有满足过,因为妄想是虚妄的,你怎么可能会满足?我们修学善法你内心会很充实,因为它随顺佛性,所以真实破除虚妄,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你说这个房间它是千年暗室,但是一灯即明,这个房间它黑暗了一千年,但是你要它恢复光明不用一千年,你打开灯一瞬间就光明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就是说佛法它不怕你起恶念,不怕!就怕你不生起善根,因为这个善法是能够对治恶法。当然你说我为什么还是很多烦恼?因为你没有生起善根。
所以说:为什么我房间都是黑暗的,因为你没有光明当然是黑暗的。光明本来是可以破除黑暗,但是问题是你没有光明,当然就在黑暗当中了。就是说你皈依三宝以后,你没有真实的去照佛法的教授,去如实的实践而产生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你只是跟三宝结缘而已,没有真实的去实践,你没有生起善根,当然就不能对治烦恼。我们不怕病重,就怕你不吃药,你要吃药病就会好。因为药能够对治病,就是这个观念。所以佛法的善法不必多,十一个善法就足够你成佛了,这个地方就不安立第十二个善法。我们看烦恼: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狂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这以下有二十六个心所,这些都是烦恼的心所。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
总共是有二十六个烦恼,这在《百法》当中有详细的解释。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等。
就是这个恶心所也不是只有二十六个,只是找出它比较粗重的比较明显的来说明而已。我们看不定: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这是《百法》里面的最后一组心所,叫做不定心所。这个不定就是说这以下四个心所的体性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前面的善跟烦恼的体性都是决定的,有的是决定善有的决定恶,而这几个是不决定。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四不定心所也。
第一个是悔,这个后悔是不决定的。怎么说呢?你造了恶法你后悔,这个是善法;那么你今天这布施三宝一千块,或者你后悔我早知道我应该自己留五百块,那么这样对善法的后悔,这个就是恶法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悔,后悔这个法门,它的性质很像是那个挖土机,它是一个破坏性的,它这个心所本身没有什么作用,它就是破坏别人——后悔。就是说你如果是把这个后悔来面对善法,那你就坏了。就是造善法不能后悔,你宁可做少一点,量力而为,不要去超过自己的负荷起烦恼后悔;如果你这个后悔是针对于恶法:杀盗淫妄,这个后悔就是一个善法。总之这个后悔它是一个破坏法门。
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睡眠你也不能够说它是好是坏,你完全不睡眠这个也不对。就是睡的刚好,这个睡眠就是善法,睡的超过了,你反而昏昏顿顿障碍修行,这个就是恶法。睡眠这个心所也是不决定。
寻。令心忽遽。于意言境,麤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伺。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寻跟伺就是一个觉观,思想觉观,你不能够说思想是决定是坏或者是坏,如果你每天在三宝里面的的境界去觉观:三宝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它一定能够救拔我。你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不断的觉观,这就是善。假设你不断的去回忆过去五欲的境界,这个时候寻伺,这个觉观就是恶。
言二各二者,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所以说寻伺二各二,就是说悔眠、寻伺这两组心所,它们是通于善跟通于恶叫二各二,这第一个二字,二就是两组了,悔眠是一组,寻伺是一组,这两组心所。 第二个二是通善通恶,所以叫做二。它们通于善恶。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第三能变它在造善造恶的时候,所带动它的一些眷属,这以下我们说明第三能变它的一个现起分位,佛法在唯识学叫做现行,或者现起都有,就是说它从一个种子位而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这叫做现起。它的现起有一些差别的因缘叫做分位,它是什么时候现起,什么时候不现起,就讲这个道理。我们看偈颂: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就说明第三能变它什么时候生起现行,什么时候不现行,讲出这个因缘。
此明第三能变之后三门也。
前面九门讲到六门,这以下讲三门。先解释依止根本识: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第三能变的现起因缘,我们先看第二段:
第一、它有一个它的亲因缘,它必须有它的种子,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恶法,有一些欲望,但多多少少也有善根,你要能够出家都有善根,有些人他持戒善根特别强,有些人他喜欢打坐,有些人他的智慧特别高,一闻就能够明白道理,各式各样的善根、各式各样的欲望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不是你父母亲遗传给你的,这些都是你前生的造作栽培所留下的一个种子。就是说你对这件事情特别想做,不管是善法恶法,就是你前生一直的造作,所以留下了这样一个功能,跟你的前世有关系——种子,这第一个。
第二、前六转识必以第八识——根本识的现行而为共依,跟你的第八识有关系。所以说这个跟第八识它变现果报的时候有关系。比如说你本来善根很强,结果你因为有罪业做一只狗;比如你今生出家,本来在三宝当中具足了信、进、念、定、慧,止观也很强,但是你突然间一生当中偶尔牵扯到一个罪业,后来临终的时候这个罪业表现出来,变成一只狗那糟糕了,你在这一期狗的生命当中善根遮蔽了——报障,就是说你的第六意识的现行跟第八识有关系。
你看目犍连尊者他有个弟子叫耆婆,耆婆是阿阇世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阿阇世王的大臣。耆婆本来是皈依目犍连尊者的,他以前对目犍连尊者非常恭敬,只要看到目犍连尊者当下就是礼拜,后来他往生了以后到忉利天去,目犍连尊者有一个徒弟生病了,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到忉利天去,看到耆婆跟着这个宫女坐着车子到处游玩,看到他师父打个招呼就走了,还是目犍连尊者用禅定把他定住,他说:师父啊,你有什么事赶快告诉我,我忙得很啊。目犍连尊者说,我的徒弟生病了怎么办呢?耆婆说你叫他断食就好了,讲完就走了。
就是说你一个人生到天上也有障碍,所以八难当中除了三恶道,天上也是个障碍。就是说你虽然善根深厚,但是你的果报体是变成一个天人的时候,变成三恶道的时候,你的善根就暂时变成种子位,就表现不出来。
所以《成唯识论》里面再三的警告,所有的有志于修学圣道的菩萨,假设你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一定要发愿做人,因为只有人才是法器,当你变成了天人的时候,变成畜生恶鬼地狱的时候,你的善根全部遮蔽了,所以叫依止根本识,你的第六意识跟第八识有关系。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2006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2006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2006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妙音0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