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子书网 » 玄幻小说 » 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列表 » 正文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文/妙音0
唯识三十颂 本章字数:11372 唯识三十颂txt下载
推荐阅读:最佳女婿 都市超级医仙 万族之劫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极品全能学生 斗破苍穹 重生八零锦绣军婚 诸天投影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奶爸的异界餐厅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面,本论的修学内涵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从修学的次第上来说,我们要能够修学广大的戒定慧之前,应该要对整个生命的真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的甚深见。那么在整个生命当中,为什么有些人会堕落到三恶道?有些人会升天,有些人会往生极乐世界?在我们的生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着我们?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见。大乘的正见从本论上来说,主要的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说宇宙间的这些万法,不管是这些生死的流转的之法,或者是圣人的涅槃之法,它的背后是由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我们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

    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在主导着我们的生命的变化。所以从本论上来说,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必须了解你的内心的状态——观心法门。

    你要能够正确的观照心识,你才能够正确的了解生命。观照心识在本论当中它是从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从唯识性,第二个是唯识相。

    第一个、唯识性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就是观照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识,虽然有善念有恶念,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善恶的功能都是假借因缘的熏习所成就。所以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看到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我们经常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把我们现在打妄想的心,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这念心是觅之了不可得,这觅之了不可得,就是唯识性。就是我们内在的体性。这个是我们对内心观照的第一个相貌。

    第二个、唯识相

    这种清净的本性,开始一念的妄动以后,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业力去熏习我们这一念心性,它就产生很多的相貌,有这个杂染的相貌、有清净的相貌,就有所谓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出现了,这个就是唯识相。那么我们这一科主要讲唯识相,讲到心识假借因缘的造作,所产生这些染净的相貌。唯识相在本论当中:

    天亲菩萨讲到三种相貌——第一个、初能变相。第二个、二能变相。第三个、三能变相。

    它是由一个心识的活动的从细到粗,从微细的活动到粗的活动安立的,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现在我们先看我们内心当中最微细的活动的初能变相,所谓的第八识,那么第八识是什么相貌呢?我们看偈颂: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第八识的相貌,在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当中是分两部分,先讲杂染的心识,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讲到杂染的心识。阿罗汉位捨是讲第八识在清净位的时候,它的一个清净的相貌就是阿罗汉位捨,清净心识就一句偈颂。我们上堂课讲到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那么这个等于是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说,说第八识的一个简单的相貌就是阿赖耶。阿赖耶识翻成中文是藏,藏就是摄持不失。

    摄持不失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我们今天不管造作什么业,这个业力虽然消失了,但是第八识它会把你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或者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拜完以后,那么第八识把你善的功能保存下来,或者你造了一个罪业,它也帮你保存下来。所以藏本身在因地当中,它能够摄持一切染净的种子。这因相就是所谓的一切种识。

    第二个、当业力成熟的时候,第八识可以把成熟的业力释放成一种果报。如果你是一个善业,它就把它变现成人天的安乐果报;如果它是罪业,它就把它变现成刀山油锅的苦恼果报,所以这个藏也有变现果报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异熟识。简单的说,在我们生命当中,为什么因果能够相续?就是生命不断的变化,但是功能,为什么能够累积下来呢?主要的就是有阿赖耶识藏的功能,整个内涵我们上堂课都很详细的说明。

    我们今天的进度,从:不可知执受,处了。讲这一段,前面的一段是把第八识的一个功能做一个总说,这以下就详细说明第八识的活动情况。首先讲到第八识在了别所缘境的时候,它的行相到底是粗的或者是微细的,先看它的行相的粗细,那么本颂说是不可知,不可知就是非常微细不可了知了。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就知道。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不可知这句话,我们从藕益大师的注解可以从两方面说:

    第一个从它能缘的心来说,第八识它本身能分别的心,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刹那生灭的,这种生灭的行相非常非常的微细,不要说凡夫不能了之,就算是阿罗汉入了甚深的灭尽定,在禅定当中都不能够发觉到第八识的存在,这就知道它的行相的微细了,这个是约着第八识能缘的心来说的。

    第二个就着第八识所缘的境界,第八识的所缘是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它所缘的净色根、所缘的种子,乃至于广大的器世间都是不可了知的。不但是微细,而且广大而不可了知。这是一个总说——不可知。第八识在生起了别活动的时候,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所能了知的。只有法身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当中不可知,当然就是有所谓的所缘境跟能缘的心,先看它的所缘境,执受处不可知,执受处就是第八识所缘的境界。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依止,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第八识的所缘境在本颂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执受,第二个是处。

    执受跟处是什么差别呢?同样是第八识的所攀缘的境界。这个执就是——执持以为自体,把它执持当作自体;受——就是生起内心的感受。执受简单的讲就是同甘共苦,叫做执受。所以执受主要是指正报的身心。你是个人,你这个人有人的外表的色身、内心的活动,身心世界。那么第八识把他执受;这个处指的是广大的依报环境,叫做处。

    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执受跟处有什么差别?

    比如说你今天拿一个棒子去打桌子,你打这个桌子你不会感觉到痛苦。因为第八识对这个桌子只有执持没有执受,你要用棒子打你的身体,你会感到痛苦。同样是果报,但你的正报第八识把他执受,第八识有一种感受,桌子当然也是你内心所变现的,你一定有那个业力,你才会看得到这个桌子。但这个桌子第八识没有把它执受,只有把它执持,第八识没有感受。所以第八识在所缘境当中,它有这个正报跟依报的差别,有这个执受跟处的差别。这个是讲到所缘境。

    六、言“了”者,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是非常的微细不可了知的。基本上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说八识有这个异熟识、思量识、了境识,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差别。事实上所有的识都有明了分别的功能,就这个桌子,这个桌子它没有明了性的,你每天跟它见面,它也没办法认识、没办法去观察你,它没有明了性,所以这个识就是明了性,以了别为它的一个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心识当中有比较粗显的心识,比如说你前六识,你现在眼睛可以看得到颜色,耳朵听得到声音。第六意识打很多的妄想,这些都是你可以了知的。所以我们讲心识有粗显的心识,有微细的心识。第八识它在活动的时候,我们是不能了知的。

    不能了知怎么办呢?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根据《成唯识论》在这一段的注解,做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第五把这一科[不可知执受,处了],把它判作所缘行相门。所缘行相门《成唯识论》在这段当中有很多的发挥,我们简单的把它列出两个重点,跟大家来做一个研究:

    (一)正明行相

    第八识的活动的行相简单的说是不可知执受处了,不可知就是说心识在了别外境的时候是微细不可了知的。那么它所了别的境界有哪些?

    一、执受——根身、种子

    第一个是执受,它执受五根身跟种子,第八识它把你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身,把它当作自体,跟你有共同的感受。

    第二个是种子,种子为什么我们会有感受呢?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比如说你今天去造一个善业,你去参加念佛共修,那么两个小时以后,当然你的第八识有变化,第八识里面善业的种子增长,因为善业的种子它本身是寂静的,所以你内心感到一种安乐跟寂静,虽然这个业力还没表现出来,它只是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你就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你去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虽然这个罪业的正式果报在三恶道,但是你造了这个罪业以后就使令你扰动不安,因为这个罪业的体性是躁动的,所以你也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第八识它不但执受根身,它也执受种子,所以内心有罪业种子强的人,他的身心就是躁动不安,一个人福报修的多,善业强的人,他的身心是寂静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受?因为第八识把它执受,它跟他产生一个共同感受。

    二、处——器世间

    处就是整个山河大地,这个地方第八识不是把它执受,只是把它执持而已了,这叫器世间。

    三、了——了别

    这个了就是它的一个能缘的见分,前面是它所缘的相分,总之不管是能缘所缘,第八识都是不可了知的。不可了知,这个时候大小乘对第八识的存在就有很多的争议了。诸位上学期研究《八识规矩颂》的时候,有一个偈颂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就是说在小乘的经论当中,没有明显的说到第八识的存在。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于否,这个地方就关键到整个大小乘的一个根本的思想。

    在本论当中,为了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虽然它微细不可了知,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个是从教理的证明,第二个是从圣言量的证明,先从教理: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了十个论点,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二)证有本识

    我先把它念一遍:

    一、持种心。二、异熟心。三、三界趣生体。四、有执受。五、寿煖识。六、生死时心。七、缘起依。八、识食体。九、灭定有识。十、染净心。

    这十个我解释其中五个,那么这五个你了解了,其实你要有一个了解,你就相信有第八识,那么你看看能够了解多少了,我尽量解释。

    第一个、持种心

    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种子。就是说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一定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去执持我们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我们前面说过是一种功能,它能够把我们的功能累积起来,怎么知道我们心除了造业以外,还有能够保存的功能呢?

    比如说我们今天打佛七,打佛七我们前面的三天,重点在于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要忆念弥陀的圣号。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所以我们要念佛号很困难,因为妄想会排斥佛号,所以刚开始是带点强迫,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我们这念心的本性是空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你不断用这个佛号来熏习你的这念心。第一天过去、第二天过去了、第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你就发觉你的心识有明显的变化,你发觉你这念心,佛号变成比较熟境界,妄想变生疏的境界,虽然念佛也是有打妄想,但是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比较顺畅,不是刚开始那么的障碍。

    这个时候我们回想一下,你为什么在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佛号能够念得那么顺呢?当然这个不是上帝给你的,一切法是有它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就是说你刚开始前面三天的念佛的努力,你每天都在念佛号,那个专注的力量,一天一天的累积,到第四天的时候,专注的力量才真正的坚强。所以你第四天、第五天把佛号能念好,是因为你有前三天的努力而累积一种专注的力量,可见得我们内心当中,的确有一种保存善恶的功能。

    你造善业如此,造恶业也是这样子,你刚开始造罪业的时候,刚开始还不太敢造,造杀盗淫妄的时候还有惭愧心,你造一次造两次到造三次的时候,惭愧心失掉了,你第四次的时候那是全心全意的造业,完全不踩刹车的。所以我们在起善念恶念都是点点滴滴累积的。可见得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持种心,把我们不断的造善造恶的功能累积起来。

    持种心到底是谁呢?

    当然小乘的学者说,第六意识就可以持种,第六意识它一方面造业它一方面保存,这个时候唯识的论师就说:“第六识是怎么保存,第六识是生灭的。”这个小乘的学者说,第六意识它的第一念消失的时候,它熏习的第二念就把这个功能传给第二念,第二念消失的时候再把功能——就像我们接力赛跑一样,它把功能再传给第三念,所以功能就这样保存下来。虽然刹那生刹那灭,但是它在消失之前,它把功能传给第二念。唯识论师就否定这种说法:

    大乘论师说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念传给第二念,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所谓的熏习一定要具足和合性。

    我今天在造业,我要把业力的功能传给你,这两个要同时存在。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就是说你今天拿手帕,用檀香来熏习,手帕有檀香的味道,檀香跟手帕要同时存在,你不能够说檀香消失了手帕才出现,那么这个手帕怎么接受信息呢?你第一念在造业的时候,第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既然第一念已经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第二念怎么去接受你第一念的功能?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背后有一个不造业的心识在那个地方静静的等待,它不造业那干什么呢?它就是去吸收你所造善恶业的功能,帮你记录下来。所谓的持种心。

    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心识跟第六识同时存在。当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就把这个功能吸收起来。那么第六识造业的时候是哪一个在保存呢?因为第六识已经在造业,当然就是第八识。可见的在粗显的心识背后,一定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负责保存的功能,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异熟心

    前面是保存业力,第二个是释放业力。当这个业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第八识还有一个功能,把这个业力释放出来。

    怎么知道有异熟心呢?

    在《成唯识论》当中,这些大乘的论师就引用十二因缘来说明,大乘论师告诉小乘的学者说十二因缘是大小乘共许。佛陀不管在大乘经典,乃至在小乘经典,都说明了有情众生的生起的因缘,是有十二种因缘而生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三界的流转?它不是上帝创造的。我们刚开始动了一念的愚痴,所谓的无明,在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当中产生一种人我的对待,就是所谓的无明,把一真法界变成一种两分的法界,有我跟你的差别,那么这种无明以后就容易造业,有我跟你就容易造业,无明缘行,这个行就造业了。

    那么这个行就缘识,造业以后就保存在这个识。这个行缘识就是前面的持种心,你造什么业,你就会创造什么心识,你创造一个善业,你就创造一个善业的阿赖耶识,你创造一个罪业,就是恶业的阿赖耶识,所以行缘识就是持种心,现在我们探讨识缘名色,这个识当它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会创造各式各样的名色,这个名就是精神, 色就是 色法了。所以名色就是一个有情的身心世界,可能是一个地狱的名色,可能是一个人天的名色。佛陀说识缘名色,大乘论师就问小圣学者:“这个识,请问这个识是什么识?”小乘学者说:“这个识也可以是第六意识,第六识是可以变现名色。”大乘论师说:“这个是不合理的:

    一个心识它要变现果报,这个心识必须是无记性的,完全是无记的。

    因为你今天要把业力释放出来,你本身能够释放的仓库一定是中性的。如果当异熟识的心识是善的,那么你就不能变现恶法了。如果你这个体性是恶的,就不能变现善的。所以身为异熟一定是要中立,要能够变现果报的这个心识本身一定是无记性。所以第六意识它有善恶,不能够做异熟识,不能做异熟识,佛陀在十二因缘清楚的说到识缘名色,那么这样子识缘名色是不能建立的,心识创造一个身心世界,这个心识不是第六意识,只好说是第八识。

    所以从异熟的功能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一定有一个第八识的存在来负责把业力转成果报。

    第三个、三界趣生体

    这就是说在三界六趣的生命当中,它有一个依止的自体,比如我们今天说一个人,有时候你去外面工作,去外面读书,但是你迟早要回到这个家,这个家就是你的依止处。那么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一期的生命,这个身心世界也要有一个自体,怎么知道三界有个自体的?大乘论师说,比如你出家修行以后,你努力的持戒,努力地拜忏修福;持戒修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照讲你现在的资粮应该不只是做人而已,应该到天上去,那是一个天上的资粮,你如果把你这十几年来的用功的这些业力,你去看经典的对照,起码是诸天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那这个因果怎么建立呢?

    就表示你这个人的果报有一个自体在执持,果报还没有结束,你今生十几年的修行的业力先保存着,因为这一期的果报还有一个自体,这个自体还没有消灭,那么这个自体就是第八识了。如果没有第八识,你起善念,你就应该马上变成天上果报,你起恶念从天上果报又马上变成地狱果报,你这个果报应该今天明天马上变化了,但是你今天起善念恶念你还是个人,表示你这个果报,他有一个自体,他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出来,还没有释放完。

    就像电池的能量还没有消耗完,所以在三界的果报当中,它有一个自体在,这个自体的能量没有释放完之前,你这个果报要把它受尽,那么这个自体就是第八识。为什么不能说第六识?因为身为三界果报的自体,它必须要普遍性,普遍三界九地。第六识不普遍,在无想定的时候,这个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无想天没有第六意识,那无想天的果报谁来执受?就没有人执受了。所以说从三界的趣生体的角度,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来执持我们这一期的生命。

    第五个、寿煖识

    寿就是寿命,这个煖就是温度。那么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的分别的功能叫心识。《成唯识论》说,从经典上说,寿煖识三个是互相摄持,如果一个东西消失的,其它两个也消失。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可能做梦也可能不做梦,我们不做梦的时候,第六识完全休息了,第六识完全不活动了。我们在睡觉第六识不活动的时候,我们内心等于是一个粗的心识全部停止下来,但是我们身体的温度还在,寿命也还在。表示说我们的生命还有一个心识在,因为寿煖识是相互摄持,有温度就一定有寿命,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但这个时候没有做梦第六识已经不活动了,那么大乘论师就问小乘学者:“请问这个心识是什么?”因为你第六识不活动了,但是你有温度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那么这个心识是什么?只好说是第八识。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教对于死亡的判定跟一般的世间不同,世间的医学当中,这个人心脏停止了这个人说明生命就结束了,这是一个死人。佛法不同意,心脏停止了,它只是色身的败坏。佛法认为判定死亡最重要的判定就是温度——寿煖识。一个人没有温度,就一定没有寿命也就没有了第八识,第八识只要一离开,这个人身体马上冰冷,这个地方就是说寿煖识这三个是互相摄持的。

    第十个、染净心

    染净心就是说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并不是在于这个业力,说你造了很多的善业,你用三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佛陀,虽然你造那么大的善业,你还是个凡夫,阿罗汉可能什么善业都没有造,但是他是一个圣人。所以:

    凡夫跟圣人不能以造业来判定,要以染净的心。

    凡圣的差别在于——他的心识有杂染,所以是凡夫,这个人的心识清净,所以他是圣人。

    那么假设没有第八识的时候,这个地方会有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没有第八识来持种来保存功能。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当然有时候起恶念,我们开始忏悔、对治,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佛堂去的时候,修止、修观,内心也是一片寂静的,有时候跟止观相应的时候,内心也能够跟止观的法相应而进入到一种清净的境界。你内心在一天当中偶尔也会生起清净心,但是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

    染净心——圣人跟凡夫的染净是约着第八识的功能,而不是约现行。

    就说你偶尔生起一个善心,但是你第八识的种子当中,杂染的功能没有破坏,你还是个凡夫。

    假设不安立第八识完全用第六意识,凡夫跟圣人就没办法判断。

    你今天可能是一个圣人,明天变成凡夫,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识的功能,才能够安立凡圣的差别。

    这十个只要你能够接受其中一个观念,你就能够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不必十个都全部认识了。这个是大乘的论师根据教理,从理论上的推度而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以下我们根据圣言量,从佛陀在经典上的开示的法语,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段的经文,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段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曾经说过,无始劫来我们凡夫在无始流转当中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种子,可能造了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一切法是指现行的果报,我们在三界当中也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果报,我们也做过转轮圣王,也做过蚂蚁,也做过种种的各式各样的果报都做过,那么这无量无边的种子跟现行的果报一定有一个依止处,因为有依止处的关系,把种子保存下来,所以才有三界的流转跟涅盘的成就。

    如果说我们的心识没有保存的功能,只有造业的功能,造完业这个业就丢掉了,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三界流转,也不可能有阿罗汉的出现,因为阿罗汉也不是一生完成,他要今生修行,来生再修行,第三生再修行,要三生的出家,起码要三生才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没有第八识保存的话,你死了以后,你的功能又归零,来生又归零,就不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有阿罗汉果出现。

    换句话说,有三界的流转,有涅槃的成就,一定有一个保存的心识,那么点点滴滴的累积才有人到三恶道去,你说一个人到地狱去,这也不容易的,他也要造很多罪业才到地狱去,一个人要升到天上,他也要造很多的善业,乃至一个人要成就阿罗汉,他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如果我们死亡以后,每一个生命都重新开始,那很多业都不能成就,就没有所谓的诸趣跟涅槃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当然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相,但是从义理上应该知道除了造业以外有一个依止处,那么这依止处只好说是第八识。

    二、《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前面一段的经文,佛陀没有说明心识的名称,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这个心识,说是阿陀那识,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我们的心识,除了造业以外,还有一个保存的功能,那么这个保存的心识是非常非常的深,也非常的微细。

    这个心识当中,它里面的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急速的水流,阿陀那识我对凡夫,这个于指的是二乘,于诸法实相有所愚痴。我对凡夫跟二乘不加以开演,为什么?因为“恐彼分别执为我”。你跟他讲第八识的,他把第八识当作我,反而产生障碍了,这就是佛陀不讲第八识的主要原因——这个人善根不够,讲了以后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变成障碍。

    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这段的偈颂我们从两方面来说,先讲譬喻再合法。先看譬喻:像大海遇到风的因缘,生起很多的波浪,那么这个波浪当然是没有间断的,因为这个风没有间断,这波浪就没有间断。这比喻说藏识海亦然,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只要我们还没有停止造业,三界的波浪就不可能停止。这个波浪就是我们三界,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我们不断的造业,由过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报,再用这个果报去造业,造业又变现一个果报,所以使令因果的相续。

    从这三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在经典上是讲到有微细的心识,所谓的第八识。《楞严经》也讲到三种相续,有情众生有三种相续:

    第一个、果报的相续:我们相信我们有无量的生命,你前生有一个生命,你来生也一定有一个生命,等到你来生以后,你再来生还有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不能穷尽的。我们没有一秒钟是没有生命的状态,不可能!你死了以后马上变一个生命,死了以后马上变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不能停止。就像那个波浪,一个波浪结束一定接一个波浪,中间不可能有空隙,所以《楞严经》讲:第一个是果报的相续,中间绝对不可能有任何的空档。

    第二个、业力的相续:这个业力你只要造了,业力绝对不会失掉的,不管你是一百劫、一千劫之前造的,只要你敢造,这个业力就一定被记录下来,所以第二个叫业力的相续。那么果报跟业力为什么会相续?主要就是:

    第三个、心识的相续:我们心识刹那刹那生灭,你前生是一个女人转成一个男人,那男人又变成一个天人,天人变成蚂蚁,外表的果报一直变化,但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识,它是一直的相续下去。所以:

    果报相续是由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是由心识的相续——所以心识的相续就造成了因果的相续。生命就这么回事。

    过去在英国有一个小女孩,这小女孩她三岁还是五岁的时候?会讲话的时候,她就跟她妈妈说她要去找她的儿子,她妈妈说你去找谁的儿子,你这么小你哪有儿子?就骂她,骂她她就哭,哭的话她还是说要找她的儿子,结果她父母亲没办法就打她,长大以后她就不敢讲了,找儿子会挨打挨骂的。等她后来是到了三十几岁了,她结了婚也存了很多钱以后,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她根据她的记忆去找到她的前生(就是另外一个身份),找到她的前生的地方,她七个儿子都还在。

    她前生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她前生生活非常的苦恼,她先生很早就过世了,她一个人去抚养七个儿子非常的辛苦,后来生病死掉的时候一直很挂碍这件事,所以她今生的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种使命感要找到她前生的七个儿子,结果她找到她七个儿子的时候,她的老大已经六七十岁了,最小的儿子也都四五十岁了。后来英国的广播公司就把它记录出来,把她全家团圆的事情都把它记录出来,把她前生的相片也现出来,今生的相片也现出来。七个人在一起,老大在电视上还说,说坐在我前面那个是我母亲,但是她现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样,

    她现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样,没错,表示说果报是变化,因为前生的果报是她某一期的业力表现出来,今生的果报又是她阿赖耶识当中某一期的业力表现出来,但是她有相同点,就是它的阿赖耶是一个,她的个性思想会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她心识的水流是能够贯穿下去,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生命的相续是由第八识的相续。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佛法把有情众生的根本是把它判作第八识,这个地方跟外道有所不同,外道认为生命的根本是我,神我。外道的我是不生不灭的,他不受熏的,你造善业这个我也是这样,你造恶业这个我也是这样,这个是严重的违背因缘法。

    有人问就问佛弟子说,你说我们外道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对,是一个我执,那么你说你生命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这也是我执,不能这样讲,佛法安立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你昨天的阿赖耶识跟今天阿赖耶识有变化了,因为你今天又多拜几拜佛,又多听了一些课程,你阿赖耶识善的功能增长。所以佛法认为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但是他认为这个生命的根本是生灭变化的,它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受熏。外道的神我是不受熏的,这个不合理。这个地方大家要想一想。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快捷键 ←)上一章:第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返回《唯识三十颂》目录 下一章: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