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淮剧又叫“江淮戏”、“淮戏”,主要流布于苏北地区。淮剧有北派(西路、东路)和南派(苏沪)之分,淮安市淮剧团是西路淮剧的代表剧团。
淮剧的表演与傩巫演化而来的江淮香火戏一脉相承,对研究中国地方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淮剧的基本唱腔【淮调】以锣鼓衬腔伴奏,形成起、承、转、合的系统架构和规范,是西路淮剧的一大特色,也是淮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一大特色。淮剧的语言属北方语系,但仍留有北方语系中已没有的入声韵类,对研究中国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特有的价值。淮剧的重点唱段中,在基本的七字、十字句后运用多个四字连环句,配以垛板向快板推进,表现情绪逐渐激动,再推向高潮,有较强烈的情感表现效果。常演传统剧目有《白虎堂》、《十一郎》、《武松》等。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已有江淮戏班演出,20世纪50年代,泰州淮剧团正式成立,承担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任务。泰州淮剧团创作的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保留剧目《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等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2003年,《祥林嫂》剧组晋京演出,著名淮剧青年演员陈澄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德林、黄素萍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优秀主角奖。由韦锡峰主演、江苏电视台拍摄的古装戏《双玉蝉》荣获第七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二等奖。剧团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降速第一至五届淮剧节,屡获大奖。成为与上海淮剧团、降速淮剧团并称淮坛“三足鼎立、各有千秋”的淮剧劲旅。
……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975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975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975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68章 淮剧与刻道)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夏轩宇谢谢您的支持!!
淮剧的表演与傩巫演化而来的江淮香火戏一脉相承,对研究中国地方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淮剧的基本唱腔【淮调】以锣鼓衬腔伴奏,形成起、承、转、合的系统架构和规范,是西路淮剧的一大特色,也是淮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一大特色。淮剧的语言属北方语系,但仍留有北方语系中已没有的入声韵类,对研究中国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特有的价值。淮剧的重点唱段中,在基本的七字、十字句后运用多个四字连环句,配以垛板向快板推进,表现情绪逐渐激动,再推向高潮,有较强烈的情感表现效果。常演传统剧目有《白虎堂》、《十一郎》、《武松》等。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已有江淮戏班演出,20世纪50年代,泰州淮剧团正式成立,承担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任务。泰州淮剧团创作的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保留剧目《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等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2003年,《祥林嫂》剧组晋京演出,著名淮剧青年演员陈澄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德林、黄素萍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优秀主角奖。由韦锡峰主演、江苏电视台拍摄的古装戏《双玉蝉》荣获第七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二等奖。剧团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降速第一至五届淮剧节,屡获大奖。成为与上海淮剧团、降速淮剧团并称淮坛“三足鼎立、各有千秋”的淮剧劲旅。
……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975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975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975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68章 淮剧与刻道)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夏轩宇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