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 第510章 达摩渡水一芦苇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本章字数:3572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txt下载
张洪德教授说,王维题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锁定了少室山千年锦秀。《诗经·大雅·嵩高》赞嵩山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刘傻子教授说:“嵩山地区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创制八卦之地,还是炎黄祖庭,夏商周三代之都,在距今约5000年之前,黄帝诞生在轩辕丘,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嵩山喷薄而出。数百年过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夏朝耸立在嵩山之巅,有了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青铜器、文字等文明要素,逐渐形成了以嵩山和黄河“牵手”的中原文明。”
黄梅导游说:“少林寺的得名,一说因座落于少室山清幽的茂林中,一说佛教称寺院为‘丛林’,意为僧众共住一处,丛集为林。印度佛寺称‘阿兰若’,其本义亦为树林。不论何说,少林寺的称谓均与少室山的树林有关。如今少林寺声名远播,世人趋之若鹜,也是缘份使然。”
刘傻子教授说:“少室山是真禅山,如《坛经》所言:‘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今天各位,嵩山论剑,各有特色。我们来谈谈嵩山的传说故事。我打开穿越号机器人手机的先讲《追赶达摩》吧。沈明贵编辑、张洪德教授、王可博士、许小玲、龙小宏,你们打开魔幻背心上的梦幻开关。”
龙小宏说:“没有王丽君参与,我暂时不打开梦幻开关。”王丽君说:“我参加不参加与你何干,当记者的,脸厚。”刘傻子补充:“王丽君、方艳红、田幻想,你们也打开吧。”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
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备好行李,驾起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历时三年,饱受磨难,历经艰难,来到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话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告辞,渡江北上。
龙小宏忍不住插话:“达摩心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王丽君哼了一声,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达摩这样的高僧被你糟蹋了。”
心里一度向着龙小宏的方艳红,虽然后来与龙小宏生疏了,这个时候,又有点护着龙小宏,岔开他们的争论,说:“别争了,我们同达摩一起去一个地方吧。”
他们来到南京雨花台。河南省荥阳县人神光高僧,正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时而点点头,时而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反对神光讲的观点。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常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大不尊,便责问达摩:“你是谁?为什么听我讲经要摇头?”
达摩不语,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去后,神光还在打听,这摇头的人是谁?
有一听众告诉他说:“他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自己刚才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想给师父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又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方艳红说:“糟糕,达摩怎么过江呢?”
达摩十分镇定。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方艳红说:“一根芦苇,怎么渡江啊。”田幻想说:“放心吧,达摩大师可以过江的。”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赶到江边。他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丢,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厉声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丽君说:“那个老神仙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方艳红说:“达摩对神仙客气,有神仙帮助。神光对神仙不客气,神仙不愿意帮助他。”
田幻想说:“看来,这个老人是神仙,我去问一问。”田幻想说罢,上前去给老人鞠躬,说:“老神仙,我们想打听《山海经藏宝图》,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个启示。”
老人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老人转瞬间悠然不见,江面浩瀚,空无一人。这时,神光才知道刚才遇到的这个老人是神仙,神仙帮助达摩,而不肯帮助自己。他自知有失,惭叹不已。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达摩心想,好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普传禅宗。此后,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人,少林寺则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摇篮。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的图像石碑。
沈早晨说:“我也来说说东都大法王寺吧。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于夜深人静,梦见了金色的神人。神人在宫里面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境,通体透明。第二天明帝上朝,让臣子们分析他的梦境。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说:“这金色的神人,就是西方的佛。”
明帝一听,毅然决定,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带回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均由白马驮来,这是一个传奇。白马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中国,让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汉明帝决定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有诗曰:“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三年间的一天,正在白马寺敲着木鱼的摄摩腾、竺法兰,忽然抬起头来,他们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希望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山间谷地狭长,生风林壑,流泉有声。东面两峰,如门并立,人谓嵩门。每逢中秋,山民焚香,暮色静坐,以待月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嵩门银光,泻于空谷。 “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二位高僧,佛心始动,全面策划,督促实施。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了白马寺三年,成为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974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974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974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510章 达摩渡水一芦苇)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刘荆洪谢谢您的支持!!
刘傻子教授说:“嵩山地区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创制八卦之地,还是炎黄祖庭,夏商周三代之都,在距今约5000年之前,黄帝诞生在轩辕丘,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嵩山喷薄而出。数百年过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夏朝耸立在嵩山之巅,有了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青铜器、文字等文明要素,逐渐形成了以嵩山和黄河“牵手”的中原文明。”
黄梅导游说:“少林寺的得名,一说因座落于少室山清幽的茂林中,一说佛教称寺院为‘丛林’,意为僧众共住一处,丛集为林。印度佛寺称‘阿兰若’,其本义亦为树林。不论何说,少林寺的称谓均与少室山的树林有关。如今少林寺声名远播,世人趋之若鹜,也是缘份使然。”
刘傻子教授说:“少室山是真禅山,如《坛经》所言:‘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今天各位,嵩山论剑,各有特色。我们来谈谈嵩山的传说故事。我打开穿越号机器人手机的先讲《追赶达摩》吧。沈明贵编辑、张洪德教授、王可博士、许小玲、龙小宏,你们打开魔幻背心上的梦幻开关。”
龙小宏说:“没有王丽君参与,我暂时不打开梦幻开关。”王丽君说:“我参加不参加与你何干,当记者的,脸厚。”刘傻子补充:“王丽君、方艳红、田幻想,你们也打开吧。”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
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备好行李,驾起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历时三年,饱受磨难,历经艰难,来到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话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告辞,渡江北上。
龙小宏忍不住插话:“达摩心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王丽君哼了一声,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达摩这样的高僧被你糟蹋了。”
心里一度向着龙小宏的方艳红,虽然后来与龙小宏生疏了,这个时候,又有点护着龙小宏,岔开他们的争论,说:“别争了,我们同达摩一起去一个地方吧。”
他们来到南京雨花台。河南省荥阳县人神光高僧,正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时而点点头,时而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反对神光讲的观点。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常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大不尊,便责问达摩:“你是谁?为什么听我讲经要摇头?”
达摩不语,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去后,神光还在打听,这摇头的人是谁?
有一听众告诉他说:“他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自己刚才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想给师父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又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方艳红说:“糟糕,达摩怎么过江呢?”
达摩十分镇定。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方艳红说:“一根芦苇,怎么渡江啊。”田幻想说:“放心吧,达摩大师可以过江的。”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赶到江边。他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丢,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厉声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丽君说:“那个老神仙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方艳红说:“达摩对神仙客气,有神仙帮助。神光对神仙不客气,神仙不愿意帮助他。”
田幻想说:“看来,这个老人是神仙,我去问一问。”田幻想说罢,上前去给老人鞠躬,说:“老神仙,我们想打听《山海经藏宝图》,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个启示。”
老人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老人转瞬间悠然不见,江面浩瀚,空无一人。这时,神光才知道刚才遇到的这个老人是神仙,神仙帮助达摩,而不肯帮助自己。他自知有失,惭叹不已。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达摩心想,好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普传禅宗。此后,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人,少林寺则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摇篮。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的图像石碑。
沈早晨说:“我也来说说东都大法王寺吧。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于夜深人静,梦见了金色的神人。神人在宫里面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境,通体透明。第二天明帝上朝,让臣子们分析他的梦境。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说:“这金色的神人,就是西方的佛。”
明帝一听,毅然决定,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带回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均由白马驮来,这是一个传奇。白马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中国,让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汉明帝决定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有诗曰:“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三年间的一天,正在白马寺敲着木鱼的摄摩腾、竺法兰,忽然抬起头来,他们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希望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山间谷地狭长,生风林壑,流泉有声。东面两峰,如门并立,人谓嵩门。每逢中秋,山民焚香,暮色静坐,以待月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嵩门银光,泻于空谷。 “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二位高僧,佛心始动,全面策划,督促实施。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了白马寺三年,成为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974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974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974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510章 达摩渡水一芦苇)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刘荆洪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