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子书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不革命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一三一章 所谓科学思想

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一三一章 所谓科学思想

文/王子虚
大明不革命 本章字数:5355 大明不革命txt下载
推荐阅读: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斗破苍穹 最佳女婿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诸天投影 重生八零锦绣军婚 奶爸的异界餐厅 万族之劫 极品全能学生 都市超级医仙
    长期以来,火枪的枪管,都是由铁板卷曲出来的。

    将卷出来的筒壁内外平整,再用镗床镗平内部,一根滑膛枪管就做成了。

    这时候的枪管外观,不一定是后世典型的圆形,可能是六棱柱、八棱柱甚至可能是方形的。

    虽然成品可能看不出来,但实际上有一个纵向的接缝,会影响枪管的强度。

    火炮则是整体浇筑成型,再用镗床镗平内部制成的。

    浇筑出来的炮管,本身的材料并不非常均匀致密,甚至可能会有气泡,这当然会影响结构强度。

    到了十九世纪之后,为了提升枪管的强度,开始尝试使用钢柱钻孔的方法生产。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阿姆斯特朗炮,采用内部熟铁管加缠丝,外部套钢管的多层炮管工艺。

    典型特征是火炮中后部有明显加粗的炮箍,口径越大的炮的炮箍也越明显。

    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无缝钢管登场了。

    能够通过内外合力,直接锻造出通体如一的枪管和炮管。

    管壁更加的均匀致密,整体强度自然更高。

    但是这项技术有一定的难度。

    在原有的历史上,无缝钢管的设想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初,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以前都是摸索阶段。

    很多工程师尝试把以前制作铜管的工艺用在制造钢管上,结果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相关理论专利申请了很多,但没有真正做成功的。

    直到1885年的时候,德国的曼内斯曼兄弟取得了真正的突破。

    他们成功却有很多意外成分。

    他们锻造钢柱的时候发现,在钢柱坯料旋转的同时,从两侧同时向内挤压钢柱,钢柱内部就会出现一个洞。

    曼内斯曼兄弟无法正确的解释自己成功的原理。

    明明是在向内挤压,但钢柱不是变得更加紧实了,而是会变成一根管子。

    他们的专利申请也差点被否决。

    当时的专利申请不需要做出实物,只需要将自己的设想描述清楚就行了。

    但是这个设想的描述本身也要符合基本的逻辑。

    专利审核人员也有基本的科学素养,他们认为曼内斯曼兄弟的描述违背了物理规律。

    德国专利管理部门专门派人去曼内斯曼兄弟的工厂现场验证,确认他们能够通过他们描述的奇特方式造出无缝钢管后,才授予了他们这份大部分人都无法解释的专利。

    曼内斯曼兄弟的方案形成并推广使用了几十年后,仍然没有人都对技术原理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后来不得不专门造了一个词,直接就叫“曼内斯曼效应”。

    现代无缝钢管的制作过程,看着好像是把钢柱烧红,用一根细一些的钢柱插进去,在粗钢柱上硬怼一个洞出来。

    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那个洞是受到挤压后自动出现的,往里面穿那根较细的钢柱,只是为了将洞扩大并定型。

    硬怼根本怼不出洞来,只会把钢柱整体砸扁。

    朱简烜看了宋问道提出的无缝钢管方案,确认并不是历史上具有可行性的曼内斯曼方案。

    还是在铜管制造技术上做的推演。

    铜和钢的性质相差甚远,造铜管能用的方案,在钢管上可能就没有可行性了。

    或者是成本极高,不具备量产可行性。

    朱简烜考虑了一会儿,尝试着引导宋问道等工匠走正确的道路:

    “诸位……以前在亲自锻打圆柱形钢坯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一种现象。

    “持续锻打的同时不断旋转钢柱,钢柱的中心就会出现撕裂?”

    朱简烜这么一问,好几个工匠都立刻表示,自己曾经注意到过这种情况。

    “好像确实有好这样。”

    “我也注意到过。”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发现了。”

    “其实敲木头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但这是为什么?”

    “反复敲打外部会让内部变空?”

    其实在原有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工程师发现了这个现象。

    但曼内斯曼兄弟首先将这个现象应用在了钢管制造上

    朱简烜笑着说:

    “既然大家都见过,那可以尝试利用这个现象,用来生产完整一体的钢管?

    “同时也都讨论和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群工匠们顿时陷入了沉思,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看上去好像违背物理规律的问题。

    现场一个名叫汪莱的弟子,若有所思的向朱简烜说:

    “师父,会不会是因为,在物体旋转的同时敲击,物体所受的力实际上是倾斜的?

    “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角度的切向力?

    “同时力也是相互的,我锻打钢柱的时候,钢柱是放在锻台上的。

    “锻台也会对钢柱施加一个力。

    “这个力与我们锻打的力是相反的,同时角度也是相互错开的。

    “旋转的钢柱中间受的力小,靠近两侧区域受的力相对更大,而且两者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形成了向外撕扯的合力?慢慢在钢柱中间撕开了空洞?”

    朱简烜听完之后笑着鼓励说:

    “很有想法,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但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对错。

    “我目前也只是看到过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没有来得及去研究过其中的原理。

    “大家可以自己去尝试复现它,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思考,尝试做出自己认为可能的推断和计算。

    “再以自己的推断为原理,设计符合逻辑的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推断吻合。

    “如果我们在合理的条件下做实验,始终都能取得与我们的预测相同的结果,就说明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

    “将自己的推断整理成通用的抽象化描述,那就是一个新的物理规律了。

    “物理学不是某种具有唯一性的绝对真理,始终都只是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抽象化总结。”

    朱简烜最后的总结说的非常保守。

    毕竟现在只是十八世纪。

    现在只要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句话,那至少应该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或者说是机械唯物主义者了。

    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思想了。

    朱简烜希望自己的这些弟子们,至少应该都是比较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若是将物理或者其他的概念,视为一种绝对的真理或者当做世界本质,就可能会倒退到朴素唯物主义。

    甚至可能跳到唯心主义得范畴去。

    按照朱简烜的经验,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唯心的,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多。

    即便是前世以唯物主义为倒向的普及教育,让大量的普通学生觉得唯物主义是对的,进而相信自己也是个唯物主义者。

    但他们大部分人的内心仍然是唯心的。

    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觉得欧洲人有科学思想,所以欧洲产生了近现代科学。

    同时中国人没有科学思想,所以也没有现代科学。

    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逻辑。

    唯物主义者的逻辑应该是反过来的,是欧洲的科学发展孕育出了科学思想,科学思想又反过来继续指导科学研究。

    与此同时,“科学思想”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深奥复杂概念。

    科学同样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概念。

    发自内心的觉得科学高大上的人,很可能也有唯心主义倾向。

    将“科学”、“科学思想”当做是引导世界发展的根本,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思想。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每个月循环一次阴晴圆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这些最简单的认识都是科学。

    把种子埋在土里,浇水施肥就能让其发芽,拔掉杂草能让庄稼长得更好,这仍然是科学。

    挨打且无法还手的时候,知道找墙角抱头蹲防,也可以是科学研究的范畴。

    黄宗羲通过推算日月食的时间,判断尚书里面有古人作伪,因为上面的日月食记载与核算对不上,这还是科学的范畴。

    所以,中国古代本来就是有科学的,自然也会有与之对应的科学思想。

    只是没有自行孕育出西方近代形成的那套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也没有独自孕育出来。

    西方科学是发端于中东、希腊,由很多个国家和文明互相交流影响产生。

    中国也是有自己独立孕育的“高级”科学思想的,最起码在宋明两代时期属于非常高级的“思想”。

    因为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而宋明时期的神洲科技水平,在全世界范围都是相对较高的。

    比如说,王阳明同时代的气学家罗钦顺认为:

    “心虽有灵明,但也是一物。心之官则思,能推见事物之数,究知事物之理。”

    “有此物即有此理,无此物即无此理。”

    “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是格此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不是穷心中之理。”

    “须就天地万物上讲求其理,要理所当然的将人心、鸟兽、草木、金石、天地视为相同的东西。

    “方可谓之物格知至,方可谓之知性知天,不然只是揣摩臆度而已。”

    这已经接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范畴,开始立场鲜明的反对传统的唯心主义了。

    崇祯年间的王夫之认为,存在是绝对的,虚无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王夫之反对“先验论”,认为应该凭借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心去思考和分析,进而获得事物的“理”。

    “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

    “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导师将王夫之与黑格尔相提并论,并用于王夫之相似的逻辑描述学习和形成正确思想的过程: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但是罗钦顺、王夫之这些学者,在明朝的时候属于“气学”。

    是排在心学、理学之后的第三名,也就是不想关的人基本不了解的那种第三名。

    不是当时思想的真正主流,也不被当时的朝廷特别赏识。

    因为皇帝觉得自己对这种思想没有需求,自然不会专门推动和引导其继续发展。

    当时也只有一个正统朝廷,也没有别的朝廷做另外的选择,所以探讨也就止步于第一个阶段的理论层面了。

    清朝前中期在政治上推行八旗为本,宣传骑射立国,思想上流行“训诂”,也就是考据。

    科技发展上逐步彻底落后于世界,思想辩证层面的探讨也趋于停滞。

    自然也不会自己孕育与欧洲相同水平的科学思想。

    这个世界的崇祯皇帝,在坐稳了自己的位置之后,就把“气学”扶正成了正统思想。

    把罗钦顺和王夫之的理论直接列入了科举范畴。

    崇祯需要工商业发展、需要科技发展,所以对支持“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事物之理”的思想有需求。

    再加上大明与欧洲的交流更加频繁,欧洲的技术和思想也能成为了参考对象。

    科学是哲学的根基,科技发展是科学思想的根基。

    大明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不断加速,大明的“气学”理论探讨,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有需求就会有科学研究,有科学研究就会有科学思想,科学理论之中本来就蕴含着科学思想。

    朱简烜之前的大明工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认识和研究逻辑。

    朱简烜周围的弟子们,听了朱简烜的这几句引导,都是颇为激动的点头答应着。

    他们开始摩拳擦掌的谋划,想要找出现在讨论这个现象的规律。

    而宋问道为首的工匠,此时却明显的松了口气。

    朱简烜这些年来,第一次非常直接的承认,自己只是观察到了现象,还没有做任何理论研究。

    甚至于表示无法评价学生分析的对错。

    因为以前的朱简烜,表现的非常像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这正是大明的气学理论反对的观点。

    王夫之认为“禽兽”才是“生而知之”的,或者说禽兽是依靠本能就能生存的。

    大明工匠理所当然的相信,人需要学习、分析、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朱简烜以前的种种表现,让他们的认知出现了动摇。

    他们试图找朱简烜单独研究的证据,但是一直都没有足够有力的实证。

    只能看到朱简烜经常关起门自己思考和写设计。

    现在他们终于稳下来了。
(快捷键 ←)上一章:第一三零章 步枪子弹 返回《大明不革命》目录 下一章:第一三二章 枪械、口径、火炮(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