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四百八十二章 运河运河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本章字数:5009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txt下载
休沐时节,忙碌完的众人纷纷归了家。
狄仁杰又多看了眼吃得正香的张柬之,走入朱雀大街中。
冬日里的人们过得闲适又自在,人就应该过得更好。
皇帝对洛阳正在发生的辩论没有说任何的言语,朝中也没有任何的看法,似乎是任由人们去辩论了。
朝中的文治用的是郑公的理念,这种理念根本不怕他们辩论,或者说他们越辩论,越是符合皇帝的心意。
皇帝是乐见其成的,再者说如今的崇文馆学子是最拥护当今皇帝的人。
苏亶走在朱雀大街上,看着人们脸上的神情,从破落的时代走到如今,现在的人们与当初的人们是不一样的。
人们的眼神变得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对未来有更多向往的眼神,这种眼神充满了生机与朝气。
盛世来了,这是长安城人们所有人的感觉。
又或者是现在的朝中俭朴的作风,劝谏人们节约,让如今的人们不浪费粮食,不浪费用水。
这都是很朴素的要求,人们都完成得很好,尤其是关中,如今关中绝大多数人都开始喝开水了。
无它,只因太医署极力要求,以及人们自从喝开水之后,腹疾之症的确不常有了,人们自然而然地拒绝了生水。
也在这个寒冬,一位老者骑着驴来到了长安城下。
官兵刚要上前不太友好地询问,苏亶连忙上前行礼道:“孙老神仙。”
看到崇文馆主事如此恭敬,一旁的官兵也只好退开。
孙思邈还在和自己的倔驴较劲,这头驴死活不肯走向长安城,气得这位老人家翻身下来拿着鞭子抽打着。
苏亶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
直到孙思邈也拿这头驴没有办法了,干脆就将它卖给了城前的马贩子。
“这是老道从山里牵来的驴,难以驯服。”
苏亶道:“老神仙的闲情,寻常人真是比不了。”
孙思邈抚须看着高大的长安城墙,又道:“这长安城真的不一样了。”
苏亶请着孙神医走入长安城,问道:“这长安城更好了。”
“老道编写了医书,前来递交给太子殿下,多年前就与殿下约定好的。”忽然一想,孙思邈又改口道:“是陛下,是如今的陛下了。”
言罢,这位孙神医又开怀地笑了。
苏亶道:“得知孙神医前来,陛下一定会很高兴的。”
因老太爷与老太公过世,陛下平日里的生活虽说没什么变化,可朝臣都很担忧,担忧陛下从悲痛中走不出来。
苏亶说着近来长安城发生的事,“那是两位老人家对陛下来说是最重要的人,传言就是这两位老人家将太子扶上皇位的。”
孙思邈拿出一卷书,书中黄褐色的纸张因干燥还有些卷曲,看来纸张保存了很久。
苏亶双手接过这卷书,问道:“这是老神仙近来编写的医书?”
孙思邈看着朱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低声道:“老道就不去面见陛下了。”
苏亶又道:“为何?陛下若得知老先生编写了医书,陛下定会高兴的。”
“老道年迈了,回杜家的宅院休息几天,就走了。”
言罢,孙思邈迈着脚步走入了人群中。
苏亶还拿着医书站在原地,愣神半晌才急匆匆前往皇城。
崇文馆主事将孙神医的医书递交给宫里的内侍,待李承乾看到这卷医书已是夜里。
李承乾看着手中这卷备急千金要方,这卷医书多了一些别的学识,比如说第一次将卫生消杀两个概念,被更细致地写在了医书中。
“他老人家不愿意来宫里吗?”
杨内侍回道:“孙神医住在了原来的杜府,长安城的杜府空置多年了,现在许尚书与上官御史正在照看着他老人家。”
好像是一切又都回去了,想起了当初第一次见到了孙神医,他老人家就是住在杜府,也与许敬宗,上官仪同住。
那时候大家也都才刚起步,恍如隔世,都已过去这么多年了。
李承乾将医书放在一旁,抬首道:“朕终究是留不住他老人家。”
当年想要与孙神医图谋的医疗事业,终究是失败了,当然了心中有了预期,这老人家早晚要离开,也就早晚会失败。
人嘛,总是会失败的。
好在孙神医的弟子也不少。
“陛下,是否要将老神仙留下来。”
夜风吹过的时候,天气还有些冷,又有内侍快步跑来,行礼道:“陛下,文学馆的卷宗。”
夜风还在呼啸着,
乾庆七年,在一片呼啸的寒风中度过。
人们又度过了一个春秋。
如果一个朝代能够稳定地延续一百年,那就有三代人活在这个一个百年中。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反倒是能够留下来的故事并不多。
其实爷爷与舅爷都是将生死看得很淡的人,或许早在贞观年间就已看到了。
就像爷爷说的,看不清了也挺好的,老眼昏花的年纪看谁都是美人。
也就如舅爷说的,那些不想他死的人都是居心叵测。
两位老人家都是那种年纪越大脾气越怪的人。
李承乾坐在两仪殿前,看着儿女们正嬉戏着,光阴好似在这个时候加速了一般,春秋眨眼就过去了。
这李唐的春秋,年复一年,人们依旧活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又千百年,偶尔也会抬眼看看星空。
乾庆九年,春,金春秋杀了最后一批倭人,距离上一次得到天可汗的官服,已是过去两年了。
他不确定是不是还有倭人藏匿着,但长安来了旨意,他不得不回去了。
金春秋看着眼前还没挖空的银矿山,往后还会有人来这里挖掘,直到挖穿整个海岛。
远处的火山还在冒着黑烟,这种即将要喷发的样子已持续了很久。
金春秋用这里的温泉将自己的脸洗干净,让人用力洗着,在回长安的时候,他要成为一个全新的人,成为唐人才算是真正的人。
天可汗答应给他一个唐人的身份,并且给了他一个唐军将领的身份,新罗道行军总管。
这是一个大将军的称号,虽说在长安任职,可从此他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唐人了。
梳洗干净之后,金春秋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尸骨,这片千里无人烟的海岛还有寒风在呼啸。
战争就是如此,金春秋又用了一种更残酷的手段,放火烧了山林,将这里杀得尸骸遍地。
如果将来这里还有人,还会再有后人,将这里再犁一遍。
至少现在,放眼望去,搜寻了一个月,也没见到什么活人了。
坐上离开这里的海船,金春秋又听到了船上众人的惊呼声,回头看去,那是火山开始开始喷发了,浓浓的黑烟直入云霄。
好在海船已离开海岸足够远,没有被这短暂地动山摇波及。
这是金春秋在这里遇到了第七次地震,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炽热的岩浆正在吞噬一切。
他还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折损了两千新罗兵,为此又杀了两万倭人平息众怒。
那一次地震之后,山体中出现了银矿,也让金春秋找到了银矿山的所在。
现在,他带着满船的银矿离开,从此这里在数年间不会再有人踏足。
浓烟遮天蔽日,像是厚重的乌云遮蔽了天际,天上正在下着飞灰,已有了不少白发的金春秋抬头看去,天空被分割成了两片,一片在东方,犹如人间的蔚蓝。
另一边犹如炼狱,乌云厚重,仿佛天就要塌下来。
这个满是尸骨的地方,金春秋再也不想来了。
乾庆九年三月,正是百里河开,役马成群的时节。
当河中的冰水消融,一膄膄的大船正在运河上行驶,在船上有很多的年轻人,正在议论着长安。
金春秋就坐在这艘前往洛阳的船上,听着这些年轻人讲述如今长安的变化。
杨广当年修的运河并不好,朝中为了让运河通畅,又增加一万民夫,才将淤堵的河段重新畅通。
金春秋一直带着笑容,他很高兴,因为终于来到了人间。
大船在运河边上的一处岸口停下,从营州一路坐船而来的金春秋终于脚踩在实地上,在这里可以短暂地休憩。
这里是衡水,当年天可汗东征回来,便会在这里停留过一段时日。
当初随着天可汗东征,金春秋见到过那时候的河北,当年这里是很荒凉的,河岸边也没有多少人居住。
现在这里很繁华,成了一片人们的聚居地,有来往不断的船夫在这里忙碌,还有许多妇人开的酒肆。
“这位客人,可是要用饭?”
一个男孩上前道。
金春秋道:“好呀。”
来到这家酒肆,金春秋喝下一口酒水,问道:“以前这里很贫瘠,现在怎么如此热闹了。”
男孩坐在一旁擦着碗,道:“以前这里是没人住的,爹娘说是皇帝修建了河岸,重修了运河,我们就可以在凭借运河这里养活。”
金春秋道:“你们不怕河水会淹了你们吗?”
男孩又道:“不怕,我们加高了河堤,还有沟渠引水,不会被淹的。”
金春秋吃了高粱饭,付了五钱饭钱,船要到明天早晨才会再走,现在还有船夫正在装货。
人们在这里忙碌,他们要将这里的一切都运往洛阳与长安,很多商贾挤破了脑袋要将自己的货物运上船,可这船上只能装煤与粮食,还有御史看管着。
那些商贾只好在一旁叫骂。
金春秋又走到了这个河岸的远处,距离热闹的河岸稍远一些,这里有一片书舍,在这里还有成群的孩子正在念书。
这个河岸没有城墙,但它就像是一个小城,人们可以在这里劳作,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在这里经营还能得到报酬,这就是一片安居的小天地。
金春秋觉得若他不做将军,能够在这个地方住下来,也是很好的。
一想到天可汗的旨意,金春秋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夜里找了一间驿馆留宿,这处房间的价钱很高,一晚要一百钱,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运河的景色,看到了倒映在运河上的月亮。
屋门忽然被打开,三个不良人走入屋内,作揖道:“敢问可是从新罗而来金将军?”
金春秋收回目光看着三人,他十分谦卑地行礼道:“末将金春秋。”
不良人问道:“不知护送将军的兵马何在?”
金春秋又道:“我没有兵马,我是一个人来的。”
三个不良人困惑地相看一眼,而后领头地不良人行礼道:“我等奉京兆府命,前来护送金将军前往长安。”
金春秋再一次行礼道:“有劳了。”
不良人退到门口,关上了门。
因大唐是人间最好的地方,金春秋就觉得不需要有人护送,孤身一人从新罗离开,过了辽东一路到这里,也没有遇到劫匪。
很早以前的大唐是有劫匪的,现在却见不到了,金春秋觉得现在的天可汗很严苛,容不得有劫匪出现,将人们全部带入作坊劳作,将闲散的人全部带入军中。
因此,也就没有劫匪了。
翌日,大船上的鼓声响起,人们开始登船了,金春秋再一次登上了这艘要前往洛阳的大船。
在船上,金春秋问道:“我们不能直接去长安吗?”
船夫道:“长安是洛阳的上游,我们的船太大了,上不去。”
“以后能上去吗?”
“这河水是不能倒流的。”
周遭的船夫也大笑着。
从运河往下前往洛阳很方便,船只借着河流与船帆,径直朝着下游而去,船速越来越快,驶入一片开阔的河道,眼前的河水豁然清澈了许多,河面也平静了。
如同镜面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与白云。
在这里的河面上,还停留着不少小船,有人在这里打渔,还有人船上喝得大醉,人们是那么地无忧无虑。
沿途而来,金春秋看到了不少繁华的河岸,还有河岸边一群群的人。
这就是大唐,当你三五年不来这里看看,它就换了一副新面孔,当年的关中也是如此。
一个时辰之后船只离开了这一片平静的河面,再一次驶入一片较为狭窄的河道,河流湍急,船行驶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548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548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548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百八十二章 运河运河)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张九文谢谢您的支持!!
狄仁杰又多看了眼吃得正香的张柬之,走入朱雀大街中。
冬日里的人们过得闲适又自在,人就应该过得更好。
皇帝对洛阳正在发生的辩论没有说任何的言语,朝中也没有任何的看法,似乎是任由人们去辩论了。
朝中的文治用的是郑公的理念,这种理念根本不怕他们辩论,或者说他们越辩论,越是符合皇帝的心意。
皇帝是乐见其成的,再者说如今的崇文馆学子是最拥护当今皇帝的人。
苏亶走在朱雀大街上,看着人们脸上的神情,从破落的时代走到如今,现在的人们与当初的人们是不一样的。
人们的眼神变得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对未来有更多向往的眼神,这种眼神充满了生机与朝气。
盛世来了,这是长安城人们所有人的感觉。
又或者是现在的朝中俭朴的作风,劝谏人们节约,让如今的人们不浪费粮食,不浪费用水。
这都是很朴素的要求,人们都完成得很好,尤其是关中,如今关中绝大多数人都开始喝开水了。
无它,只因太医署极力要求,以及人们自从喝开水之后,腹疾之症的确不常有了,人们自然而然地拒绝了生水。
也在这个寒冬,一位老者骑着驴来到了长安城下。
官兵刚要上前不太友好地询问,苏亶连忙上前行礼道:“孙老神仙。”
看到崇文馆主事如此恭敬,一旁的官兵也只好退开。
孙思邈还在和自己的倔驴较劲,这头驴死活不肯走向长安城,气得这位老人家翻身下来拿着鞭子抽打着。
苏亶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
直到孙思邈也拿这头驴没有办法了,干脆就将它卖给了城前的马贩子。
“这是老道从山里牵来的驴,难以驯服。”
苏亶道:“老神仙的闲情,寻常人真是比不了。”
孙思邈抚须看着高大的长安城墙,又道:“这长安城真的不一样了。”
苏亶请着孙神医走入长安城,问道:“这长安城更好了。”
“老道编写了医书,前来递交给太子殿下,多年前就与殿下约定好的。”忽然一想,孙思邈又改口道:“是陛下,是如今的陛下了。”
言罢,这位孙神医又开怀地笑了。
苏亶道:“得知孙神医前来,陛下一定会很高兴的。”
因老太爷与老太公过世,陛下平日里的生活虽说没什么变化,可朝臣都很担忧,担忧陛下从悲痛中走不出来。
苏亶说着近来长安城发生的事,“那是两位老人家对陛下来说是最重要的人,传言就是这两位老人家将太子扶上皇位的。”
孙思邈拿出一卷书,书中黄褐色的纸张因干燥还有些卷曲,看来纸张保存了很久。
苏亶双手接过这卷书,问道:“这是老神仙近来编写的医书?”
孙思邈看着朱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低声道:“老道就不去面见陛下了。”
苏亶又道:“为何?陛下若得知老先生编写了医书,陛下定会高兴的。”
“老道年迈了,回杜家的宅院休息几天,就走了。”
言罢,孙思邈迈着脚步走入了人群中。
苏亶还拿着医书站在原地,愣神半晌才急匆匆前往皇城。
崇文馆主事将孙神医的医书递交给宫里的内侍,待李承乾看到这卷医书已是夜里。
李承乾看着手中这卷备急千金要方,这卷医书多了一些别的学识,比如说第一次将卫生消杀两个概念,被更细致地写在了医书中。
“他老人家不愿意来宫里吗?”
杨内侍回道:“孙神医住在了原来的杜府,长安城的杜府空置多年了,现在许尚书与上官御史正在照看着他老人家。”
好像是一切又都回去了,想起了当初第一次见到了孙神医,他老人家就是住在杜府,也与许敬宗,上官仪同住。
那时候大家也都才刚起步,恍如隔世,都已过去这么多年了。
李承乾将医书放在一旁,抬首道:“朕终究是留不住他老人家。”
当年想要与孙神医图谋的医疗事业,终究是失败了,当然了心中有了预期,这老人家早晚要离开,也就早晚会失败。
人嘛,总是会失败的。
好在孙神医的弟子也不少。
“陛下,是否要将老神仙留下来。”
夜风吹过的时候,天气还有些冷,又有内侍快步跑来,行礼道:“陛下,文学馆的卷宗。”
夜风还在呼啸着,
乾庆七年,在一片呼啸的寒风中度过。
人们又度过了一个春秋。
如果一个朝代能够稳定地延续一百年,那就有三代人活在这个一个百年中。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反倒是能够留下来的故事并不多。
其实爷爷与舅爷都是将生死看得很淡的人,或许早在贞观年间就已看到了。
就像爷爷说的,看不清了也挺好的,老眼昏花的年纪看谁都是美人。
也就如舅爷说的,那些不想他死的人都是居心叵测。
两位老人家都是那种年纪越大脾气越怪的人。
李承乾坐在两仪殿前,看着儿女们正嬉戏着,光阴好似在这个时候加速了一般,春秋眨眼就过去了。
这李唐的春秋,年复一年,人们依旧活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又千百年,偶尔也会抬眼看看星空。
乾庆九年,春,金春秋杀了最后一批倭人,距离上一次得到天可汗的官服,已是过去两年了。
他不确定是不是还有倭人藏匿着,但长安来了旨意,他不得不回去了。
金春秋看着眼前还没挖空的银矿山,往后还会有人来这里挖掘,直到挖穿整个海岛。
远处的火山还在冒着黑烟,这种即将要喷发的样子已持续了很久。
金春秋用这里的温泉将自己的脸洗干净,让人用力洗着,在回长安的时候,他要成为一个全新的人,成为唐人才算是真正的人。
天可汗答应给他一个唐人的身份,并且给了他一个唐军将领的身份,新罗道行军总管。
这是一个大将军的称号,虽说在长安任职,可从此他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唐人了。
梳洗干净之后,金春秋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尸骨,这片千里无人烟的海岛还有寒风在呼啸。
战争就是如此,金春秋又用了一种更残酷的手段,放火烧了山林,将这里杀得尸骸遍地。
如果将来这里还有人,还会再有后人,将这里再犁一遍。
至少现在,放眼望去,搜寻了一个月,也没见到什么活人了。
坐上离开这里的海船,金春秋又听到了船上众人的惊呼声,回头看去,那是火山开始开始喷发了,浓浓的黑烟直入云霄。
好在海船已离开海岸足够远,没有被这短暂地动山摇波及。
这是金春秋在这里遇到了第七次地震,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炽热的岩浆正在吞噬一切。
他还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折损了两千新罗兵,为此又杀了两万倭人平息众怒。
那一次地震之后,山体中出现了银矿,也让金春秋找到了银矿山的所在。
现在,他带着满船的银矿离开,从此这里在数年间不会再有人踏足。
浓烟遮天蔽日,像是厚重的乌云遮蔽了天际,天上正在下着飞灰,已有了不少白发的金春秋抬头看去,天空被分割成了两片,一片在东方,犹如人间的蔚蓝。
另一边犹如炼狱,乌云厚重,仿佛天就要塌下来。
这个满是尸骨的地方,金春秋再也不想来了。
乾庆九年三月,正是百里河开,役马成群的时节。
当河中的冰水消融,一膄膄的大船正在运河上行驶,在船上有很多的年轻人,正在议论着长安。
金春秋就坐在这艘前往洛阳的船上,听着这些年轻人讲述如今长安的变化。
杨广当年修的运河并不好,朝中为了让运河通畅,又增加一万民夫,才将淤堵的河段重新畅通。
金春秋一直带着笑容,他很高兴,因为终于来到了人间。
大船在运河边上的一处岸口停下,从营州一路坐船而来的金春秋终于脚踩在实地上,在这里可以短暂地休憩。
这里是衡水,当年天可汗东征回来,便会在这里停留过一段时日。
当初随着天可汗东征,金春秋见到过那时候的河北,当年这里是很荒凉的,河岸边也没有多少人居住。
现在这里很繁华,成了一片人们的聚居地,有来往不断的船夫在这里忙碌,还有许多妇人开的酒肆。
“这位客人,可是要用饭?”
一个男孩上前道。
金春秋道:“好呀。”
来到这家酒肆,金春秋喝下一口酒水,问道:“以前这里很贫瘠,现在怎么如此热闹了。”
男孩坐在一旁擦着碗,道:“以前这里是没人住的,爹娘说是皇帝修建了河岸,重修了运河,我们就可以在凭借运河这里养活。”
金春秋道:“你们不怕河水会淹了你们吗?”
男孩又道:“不怕,我们加高了河堤,还有沟渠引水,不会被淹的。”
金春秋吃了高粱饭,付了五钱饭钱,船要到明天早晨才会再走,现在还有船夫正在装货。
人们在这里忙碌,他们要将这里的一切都运往洛阳与长安,很多商贾挤破了脑袋要将自己的货物运上船,可这船上只能装煤与粮食,还有御史看管着。
那些商贾只好在一旁叫骂。
金春秋又走到了这个河岸的远处,距离热闹的河岸稍远一些,这里有一片书舍,在这里还有成群的孩子正在念书。
这个河岸没有城墙,但它就像是一个小城,人们可以在这里劳作,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在这里经营还能得到报酬,这就是一片安居的小天地。
金春秋觉得若他不做将军,能够在这个地方住下来,也是很好的。
一想到天可汗的旨意,金春秋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夜里找了一间驿馆留宿,这处房间的价钱很高,一晚要一百钱,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运河的景色,看到了倒映在运河上的月亮。
屋门忽然被打开,三个不良人走入屋内,作揖道:“敢问可是从新罗而来金将军?”
金春秋收回目光看着三人,他十分谦卑地行礼道:“末将金春秋。”
不良人问道:“不知护送将军的兵马何在?”
金春秋又道:“我没有兵马,我是一个人来的。”
三个不良人困惑地相看一眼,而后领头地不良人行礼道:“我等奉京兆府命,前来护送金将军前往长安。”
金春秋再一次行礼道:“有劳了。”
不良人退到门口,关上了门。
因大唐是人间最好的地方,金春秋就觉得不需要有人护送,孤身一人从新罗离开,过了辽东一路到这里,也没有遇到劫匪。
很早以前的大唐是有劫匪的,现在却见不到了,金春秋觉得现在的天可汗很严苛,容不得有劫匪出现,将人们全部带入作坊劳作,将闲散的人全部带入军中。
因此,也就没有劫匪了。
翌日,大船上的鼓声响起,人们开始登船了,金春秋再一次登上了这艘要前往洛阳的大船。
在船上,金春秋问道:“我们不能直接去长安吗?”
船夫道:“长安是洛阳的上游,我们的船太大了,上不去。”
“以后能上去吗?”
“这河水是不能倒流的。”
周遭的船夫也大笑着。
从运河往下前往洛阳很方便,船只借着河流与船帆,径直朝着下游而去,船速越来越快,驶入一片开阔的河道,眼前的河水豁然清澈了许多,河面也平静了。
如同镜面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与白云。
在这里的河面上,还停留着不少小船,有人在这里打渔,还有人船上喝得大醉,人们是那么地无忧无虑。
沿途而来,金春秋看到了不少繁华的河岸,还有河岸边一群群的人。
这就是大唐,当你三五年不来这里看看,它就换了一副新面孔,当年的关中也是如此。
一个时辰之后船只离开了这一片平静的河面,再一次驶入一片较为狭窄的河道,河流湍急,船行驶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548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548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548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百八十二章 运河运河)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张九文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