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第224章 吏事之书
我,刘辩,三兴汉室 本章字数:4817 我,刘辩,三兴汉室txt下载
“今日考核之后,以元伯兄之才,估计不会外任,应能直接被派往公府去吧!”
闻言,刚刚在三署结束吏事考核的王雄先是谦逊地说道:“选官一事,唯上官所定,无论将来留在雒阳还是前往地方,都是为国效力嘛!”
“当然,若能留在雒阳,无疑更能一展抱负!”
不怪王雄如此自信,他的出身可不一般,乃是琅琊王氏,祖父王仁、父亲王睿分别担任过青州刺史和荆州刺史。唯一遗憾的地方在于他的父亲在荆州刺史任上出了些问题,最终被罢官免职。
可即便如此,王氏在琅琊本地的声望也不是虚的,而他父亲在王睿在去职之后更有精力全心教导王雄。
这让三署的吏事考核对于王雄来说全无难度。虽然三署本身就有培养郎官处理吏事的职能,但公开课很难与私教相比。
也因此,三署郎官中的许多人见王雄在吏事之上颇有造诣,不乏有想要通过讨好王雄进而得到指点的人。对于这些人,王雄并没有一味地敝帚自珍,而是有选择性的通过这些学识结交好友。
“以我观之,贤弟在吏事上的造诣,已经足以通过此次考核,将来,你我二人说不得要在一处为官了。”王雄继续说道。
“那就借兄吉言了。”
两人说话间,正见一人迎面而来。
王雄随口问道:“公义,今日考的如何?”
听到王雄的问话,张任摇了摇头,三署的吏事考核对于从来没有担任过官吏的他来说还是有些太难了。
张任朝王雄二人拱了拱手便告辞离开,就在他走了没几步,忽然听见了背后传来的私语——“现在什么人都能被举为孝廉了!”
张任闻言立刻转身。
“慎言!”这时,王雄的声音才传入张任的耳中。
王雄这时也回了头,对着张任拱手道:“我这好友口出狂言,还望公义莫要见怪。李保,还不快向公义致歉!”
李保原本觉得无所谓,但见王雄态度严肃,都直呼他的姓名了,不敢违背,遂向张任拱手致歉。
张任倒不怕自己受到侮辱,但却不愿意举荐他为孝廉的蜀郡太守审配受到羞辱。
见李保道歉及时,张任也没打算继续追究,他说道:“我于吏事之上缺乏见解,此是我无能,愧对郡守,然郡守举我为孝廉,乃是因我之德行也,若是阁下对此有异议,或可以刀剑论之!”
听到张任这杀气腾腾的话,李保立马怂了。
反而是王雄听后继续说道:“公义不必过谦,这些时日公义在考核中的进步有目共睹,何以言无能?”
张任身上的武夫气特征明显大过文士,也即是王雄的父亲王睿以往看不上的那种人——可王睿偏偏因为这种轻视而吃了大亏,也因此,王雄在王睿的教导下很是吸取了前车之鉴。
在王雄看来,张任虽然在吏事上不太行,但这并非张任无能,只是他此前没有接触过这些。
只是一直以来,张任都没有为此放下身段向他求教,两人的关系不能更进一步,让他觉得很是可惜。
如今双方虽有冲突,但在他看来,未尝不是一次深交的时机,他主动递出了橄榄枝:“公义在吏事之上,但有疑惑,不妨来寻在下,在下这段时间应该都会在署中。”
三人所在之地并非无人,实际上在双方冲突开始的时候就有人围观了。
整个三署六七百个郎官,其中相熟者并没有那么多,但王雄作为风云人物,认识他的人肯定要多一些。
“平日里,许多人想要向王元伯请教吏事而不得,今日他竟然主动想要结交这个张公义,看来此人也是不俗啊!”
“想来他也一定会答应吧……张公义我是知道的,出身寒门,此前连县乡小吏都没担任过,如今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肯定不会放弃。”
“是啊……我是东海国人,知道琅琊王氏虽然算不上阀阅之族,但也称得上琅琊冠盖了。若能与王元伯结交,绝不是坏事。”
周边的窃窃私语并未传入两位当事人的耳中,不过王雄已经感受到了围观者的情绪,他觉得张任一定会答应他。
似张任这样的人,缺乏出身,出门在外靠的就是品行,一旦接受了他的帮助,那么将来他对张任的恩惠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多谢元伯好意,在下心领了……只在下无功不受禄,今在吏事上欠缺,只在来日加倍补回就是了。”张任说道。
他只是缺乏从政的经验,又不是傻,当然知道接受王雄的好意是有代价的。
“他竟然拒绝了?”王雄心中大惊。
就连徘徊在附近的围观者听了张任的话也都普遍觉得震惊——最近这些年来,天下郡国因为种种原因,官吏的缺口很大,这直接导致了作为“高级官吏培养基地”的三署中郎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早年间官职供不应求,选官看重家世,乃至于有出身低者居于三署至苍颜白发仍不得外任的情况基本已经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在场的郎官绝大多数都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外任为官,在这個时候与人结交为友,哪怕是欠下些人情又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涉及的还是与三署考核密切相关的吏事。
三署不是其他地方,王雄到底还有些风度,并未因为张任的拒绝而失态,反而继续对张任表态道:“公义,我今日之言时刻有效,公义可随时来找我!”
随后,王雄朝着张任乃至于围观者们拱手近一周,转身离开。
在他身边的李保这才反应过来,转身快步跟上。
等到四下无人之际,王雄才停下脚步。
李保这时才说道:“那张任出身寒微,不识大体,元伯兄不必与他一般见识。”
这时,王雄回头瞥了李保一眼,眼神中的阴翳将李保吓了一跳。
待李保回过神来,却见王雄已经恢复了谦谦公子的模样,让李保觉得他方才应该只是看岔了。
“吾等交流吏事心得,本就是自愿,公义不愿参与本就无妨,也并非看不上吾等……”话虽这么说,但王雄心里已经逐渐理解他父亲为什么看不上武夫了。
尤其是出身寒门的武夫!
而此时的王雄并不知道的是,在他快步离开之后,张任却没有离开,而是被一人拦住了脚步。拦住张任的并非旁人,正是光禄勋傅燮。
傅燮方才并未过来,但已经有人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了他。
张任在被带到傅燮面前的时候,却发现作为三署最高长官,执掌着郎官们最终提拔大权的傅燮身侧有两个分别看起来二十许和三十许的人,张任本能地觉得这两人的身份并不一般。
傅燮自不知张任心中所想,他直接问道:“方才王元伯有意在吏事之上指点你,你为何不应?据我所知,王元伯在吏事上颇有造诣,还曾担任过数年郡吏,受他指点之人在吏事考核上表现地都不错。”
张任拒绝王雄的最大原因便是不愿因为恩情进而在未来结党营私,但这话若是当着傅燮的面直言,只怕有枉做小人的嫌疑。
在短暂的思索之后,张任答道:“窃以为三署中所教之吏事还未学好,不敢好高骛远……”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是因为不愿意在三署中结党呢?”
猛然听到此话,张任心头一惊,这是什么虎狼之言?
他抬头看去,说话的正是那个二十许的人。而在此人说完之后,张任发现光禄勋傅燮并未发表什么意见,更别说劝阻了……这让他心中隐隐有些猜测。
念及此处,张任答道:“私以为结党之论,尚无实据,未免言之过早。然在下蒙郡守看重,举为孝廉,本该洁身自好……”
张任答完,没有立刻得到回应,反而听那人问身边三十许的人道:“元直怎么看?”
被称作“元直”的人答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是极,君子、小人,尚未可知也,岂可先下定论?”
张任见到那个二十许的人如此说话,心中愈发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因为他觉察出光禄勋傅燮隐隐以那人为主,而能让傅燮如此态度的,全天下只怕也只有一个人吧。
也就是如今的三署郎官失去了原本戍卫宫廷的职责,转变成了完全的官吏培养基地,不然张任一定能第一时间认出刘辩。
没错,说话的正是刘辩。
他此次带着傅燮和徐庶来到三署所在,除了想要近距离看一看三署郎官的情况之外,还因为北地郡和朔方郡在招纳了不少鲜卑部族之后,急缺人才,这才专门带着徐庶来到了三署,直接绕过“中间商”。
不过,他也由此发现了一些此前被他忽视的问题。
对于那些家学渊源或者是因为家世有过自小在郡县之中为小吏的人来说,他们在吏事的考核上拥有着天然的优势。
与之相对的,平民出身的诗人即便通过孝廉、太学考试等方式成为郎官进入到三署,即便太学生会相对好上一些,但也会因为对吏事的不了解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
但刘辩觉得,不能让人输在起跑线上。
靠着造纸术和印刷术两把利剑,拥有儒家经典包括各家的注解的书肆早已经在天下郡国开花结果。
而如今的各类儒家经典,哪怕是比较僵化的太学考核内容,其中也有对于如何施政的指导思想——但也只是思想了,对于具体的实务,虽不能说是没有涉猎,但却一直都不是儒家考核的重点。
现在的汉室,还缺一个《吏事书》。
不过眼下,刘辩并未先提此事,而是继续徐庶道:“元直怎么看?”
徐庶自然明白,前一句是问事,这一句是问人了。
眼前的张任优缺点很明显——很有潜力,瞧着也不缺武力,最大的问题只是欠缺些经验。
但这其实不算问题,徐庶觉得只要将人丢在北地郡历练个一年半载,胜过在三署学三年。
念及此处,徐庶答道:“多多益善。”
刘辩听后忍不住笑道:“元直倒是贪心,就是不知道傅卿舍不舍得了?”
“如何舍不得?”傅燮本就是北地郡人,他刚出生时,北地郡还没有内迁,后来北地郡屡有反复,如今总算完全恢复了故土,他自然愿意北地郡一直在故土繁荣下去,而前往北地郡的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
这既是私心,也是公心。
他旋即问张任道:“我观你在吏事之上造诣日渐深厚……今北地郡重归旧土不足一岁,正缺良吏,不知你可愿前往?”
听到前面这些言论,张任哪里还不能确认自己碰到了谁……匆匆行礼之后,他立刻表态道:“万死不辞!”
只选定了一个人,徐庶是万万不能满意的,而傅燮对此也没有藏私。
只不过在确定了张任之后,傅燮却是先向刘辩举荐道:“陛下,臣之犬子傅干虽不才,却也有些本事,多年来常跟在臣身边照顾。今北地有需,臣愿举之入北地为吏!”
若是其他去处,傅燮自然是不愿举荐傅干的。
实际上,作为他的儿子,傅干本就有成为郎官的资格,只不过按照傅燮的想法,他一日为光禄勋,作为郎官的傅干便得一日不得升迁,这是他必须要避嫌的事。
但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就不一样了。
虽然傅干一直跟在他身边,好些年没有回到家乡过了。
“内举不避亲,乃是古时的贤举,干有贤才,卿早该举荐的啊!”刘辩说道,“待到元直回北地郡之时,就让他跟着元直一同前往北地!”
“元直,北地郡中还有哪些合适的官职?”
未等徐庶回答,傅燮就首先说道:“陛下,万万不可,犬子缺乏经验,当自小吏做起。”
刘辩听后说道:“具体如何,卿与朕都莫要插手,便由益德和元直量才为用吧!”
傅燮这才不复多言。
之后,在傅燮的安排之下,徐庶擢选了好些贤才,随后才满意地离开了三署。
在回去的路上,徐庶的脸上洋溢着散不掉的笑容。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1841.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1841/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184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24章 吏事之书)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黯淡星L谢谢您的支持!!
闻言,刚刚在三署结束吏事考核的王雄先是谦逊地说道:“选官一事,唯上官所定,无论将来留在雒阳还是前往地方,都是为国效力嘛!”
“当然,若能留在雒阳,无疑更能一展抱负!”
不怪王雄如此自信,他的出身可不一般,乃是琅琊王氏,祖父王仁、父亲王睿分别担任过青州刺史和荆州刺史。唯一遗憾的地方在于他的父亲在荆州刺史任上出了些问题,最终被罢官免职。
可即便如此,王氏在琅琊本地的声望也不是虚的,而他父亲在王睿在去职之后更有精力全心教导王雄。
这让三署的吏事考核对于王雄来说全无难度。虽然三署本身就有培养郎官处理吏事的职能,但公开课很难与私教相比。
也因此,三署郎官中的许多人见王雄在吏事之上颇有造诣,不乏有想要通过讨好王雄进而得到指点的人。对于这些人,王雄并没有一味地敝帚自珍,而是有选择性的通过这些学识结交好友。
“以我观之,贤弟在吏事上的造诣,已经足以通过此次考核,将来,你我二人说不得要在一处为官了。”王雄继续说道。
“那就借兄吉言了。”
两人说话间,正见一人迎面而来。
王雄随口问道:“公义,今日考的如何?”
听到王雄的问话,张任摇了摇头,三署的吏事考核对于从来没有担任过官吏的他来说还是有些太难了。
张任朝王雄二人拱了拱手便告辞离开,就在他走了没几步,忽然听见了背后传来的私语——“现在什么人都能被举为孝廉了!”
张任闻言立刻转身。
“慎言!”这时,王雄的声音才传入张任的耳中。
王雄这时也回了头,对着张任拱手道:“我这好友口出狂言,还望公义莫要见怪。李保,还不快向公义致歉!”
李保原本觉得无所谓,但见王雄态度严肃,都直呼他的姓名了,不敢违背,遂向张任拱手致歉。
张任倒不怕自己受到侮辱,但却不愿意举荐他为孝廉的蜀郡太守审配受到羞辱。
见李保道歉及时,张任也没打算继续追究,他说道:“我于吏事之上缺乏见解,此是我无能,愧对郡守,然郡守举我为孝廉,乃是因我之德行也,若是阁下对此有异议,或可以刀剑论之!”
听到张任这杀气腾腾的话,李保立马怂了。
反而是王雄听后继续说道:“公义不必过谦,这些时日公义在考核中的进步有目共睹,何以言无能?”
张任身上的武夫气特征明显大过文士,也即是王雄的父亲王睿以往看不上的那种人——可王睿偏偏因为这种轻视而吃了大亏,也因此,王雄在王睿的教导下很是吸取了前车之鉴。
在王雄看来,张任虽然在吏事上不太行,但这并非张任无能,只是他此前没有接触过这些。
只是一直以来,张任都没有为此放下身段向他求教,两人的关系不能更进一步,让他觉得很是可惜。
如今双方虽有冲突,但在他看来,未尝不是一次深交的时机,他主动递出了橄榄枝:“公义在吏事之上,但有疑惑,不妨来寻在下,在下这段时间应该都会在署中。”
三人所在之地并非无人,实际上在双方冲突开始的时候就有人围观了。
整个三署六七百个郎官,其中相熟者并没有那么多,但王雄作为风云人物,认识他的人肯定要多一些。
“平日里,许多人想要向王元伯请教吏事而不得,今日他竟然主动想要结交这个张公义,看来此人也是不俗啊!”
“想来他也一定会答应吧……张公义我是知道的,出身寒门,此前连县乡小吏都没担任过,如今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肯定不会放弃。”
“是啊……我是东海国人,知道琅琊王氏虽然算不上阀阅之族,但也称得上琅琊冠盖了。若能与王元伯结交,绝不是坏事。”
周边的窃窃私语并未传入两位当事人的耳中,不过王雄已经感受到了围观者的情绪,他觉得张任一定会答应他。
似张任这样的人,缺乏出身,出门在外靠的就是品行,一旦接受了他的帮助,那么将来他对张任的恩惠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多谢元伯好意,在下心领了……只在下无功不受禄,今在吏事上欠缺,只在来日加倍补回就是了。”张任说道。
他只是缺乏从政的经验,又不是傻,当然知道接受王雄的好意是有代价的。
“他竟然拒绝了?”王雄心中大惊。
就连徘徊在附近的围观者听了张任的话也都普遍觉得震惊——最近这些年来,天下郡国因为种种原因,官吏的缺口很大,这直接导致了作为“高级官吏培养基地”的三署中郎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早年间官职供不应求,选官看重家世,乃至于有出身低者居于三署至苍颜白发仍不得外任的情况基本已经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在场的郎官绝大多数都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外任为官,在这個时候与人结交为友,哪怕是欠下些人情又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涉及的还是与三署考核密切相关的吏事。
三署不是其他地方,王雄到底还有些风度,并未因为张任的拒绝而失态,反而继续对张任表态道:“公义,我今日之言时刻有效,公义可随时来找我!”
随后,王雄朝着张任乃至于围观者们拱手近一周,转身离开。
在他身边的李保这才反应过来,转身快步跟上。
等到四下无人之际,王雄才停下脚步。
李保这时才说道:“那张任出身寒微,不识大体,元伯兄不必与他一般见识。”
这时,王雄回头瞥了李保一眼,眼神中的阴翳将李保吓了一跳。
待李保回过神来,却见王雄已经恢复了谦谦公子的模样,让李保觉得他方才应该只是看岔了。
“吾等交流吏事心得,本就是自愿,公义不愿参与本就无妨,也并非看不上吾等……”话虽这么说,但王雄心里已经逐渐理解他父亲为什么看不上武夫了。
尤其是出身寒门的武夫!
而此时的王雄并不知道的是,在他快步离开之后,张任却没有离开,而是被一人拦住了脚步。拦住张任的并非旁人,正是光禄勋傅燮。
傅燮方才并未过来,但已经有人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了他。
张任在被带到傅燮面前的时候,却发现作为三署最高长官,执掌着郎官们最终提拔大权的傅燮身侧有两个分别看起来二十许和三十许的人,张任本能地觉得这两人的身份并不一般。
傅燮自不知张任心中所想,他直接问道:“方才王元伯有意在吏事之上指点你,你为何不应?据我所知,王元伯在吏事上颇有造诣,还曾担任过数年郡吏,受他指点之人在吏事考核上表现地都不错。”
张任拒绝王雄的最大原因便是不愿因为恩情进而在未来结党营私,但这话若是当着傅燮的面直言,只怕有枉做小人的嫌疑。
在短暂的思索之后,张任答道:“窃以为三署中所教之吏事还未学好,不敢好高骛远……”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是因为不愿意在三署中结党呢?”
猛然听到此话,张任心头一惊,这是什么虎狼之言?
他抬头看去,说话的正是那个二十许的人。而在此人说完之后,张任发现光禄勋傅燮并未发表什么意见,更别说劝阻了……这让他心中隐隐有些猜测。
念及此处,张任答道:“私以为结党之论,尚无实据,未免言之过早。然在下蒙郡守看重,举为孝廉,本该洁身自好……”
张任答完,没有立刻得到回应,反而听那人问身边三十许的人道:“元直怎么看?”
被称作“元直”的人答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是极,君子、小人,尚未可知也,岂可先下定论?”
张任见到那个二十许的人如此说话,心中愈发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因为他觉察出光禄勋傅燮隐隐以那人为主,而能让傅燮如此态度的,全天下只怕也只有一个人吧。
也就是如今的三署郎官失去了原本戍卫宫廷的职责,转变成了完全的官吏培养基地,不然张任一定能第一时间认出刘辩。
没错,说话的正是刘辩。
他此次带着傅燮和徐庶来到三署所在,除了想要近距离看一看三署郎官的情况之外,还因为北地郡和朔方郡在招纳了不少鲜卑部族之后,急缺人才,这才专门带着徐庶来到了三署,直接绕过“中间商”。
不过,他也由此发现了一些此前被他忽视的问题。
对于那些家学渊源或者是因为家世有过自小在郡县之中为小吏的人来说,他们在吏事的考核上拥有着天然的优势。
与之相对的,平民出身的诗人即便通过孝廉、太学考试等方式成为郎官进入到三署,即便太学生会相对好上一些,但也会因为对吏事的不了解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
但刘辩觉得,不能让人输在起跑线上。
靠着造纸术和印刷术两把利剑,拥有儒家经典包括各家的注解的书肆早已经在天下郡国开花结果。
而如今的各类儒家经典,哪怕是比较僵化的太学考核内容,其中也有对于如何施政的指导思想——但也只是思想了,对于具体的实务,虽不能说是没有涉猎,但却一直都不是儒家考核的重点。
现在的汉室,还缺一个《吏事书》。
不过眼下,刘辩并未先提此事,而是继续徐庶道:“元直怎么看?”
徐庶自然明白,前一句是问事,这一句是问人了。
眼前的张任优缺点很明显——很有潜力,瞧着也不缺武力,最大的问题只是欠缺些经验。
但这其实不算问题,徐庶觉得只要将人丢在北地郡历练个一年半载,胜过在三署学三年。
念及此处,徐庶答道:“多多益善。”
刘辩听后忍不住笑道:“元直倒是贪心,就是不知道傅卿舍不舍得了?”
“如何舍不得?”傅燮本就是北地郡人,他刚出生时,北地郡还没有内迁,后来北地郡屡有反复,如今总算完全恢复了故土,他自然愿意北地郡一直在故土繁荣下去,而前往北地郡的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
这既是私心,也是公心。
他旋即问张任道:“我观你在吏事之上造诣日渐深厚……今北地郡重归旧土不足一岁,正缺良吏,不知你可愿前往?”
听到前面这些言论,张任哪里还不能确认自己碰到了谁……匆匆行礼之后,他立刻表态道:“万死不辞!”
只选定了一个人,徐庶是万万不能满意的,而傅燮对此也没有藏私。
只不过在确定了张任之后,傅燮却是先向刘辩举荐道:“陛下,臣之犬子傅干虽不才,却也有些本事,多年来常跟在臣身边照顾。今北地有需,臣愿举之入北地为吏!”
若是其他去处,傅燮自然是不愿举荐傅干的。
实际上,作为他的儿子,傅干本就有成为郎官的资格,只不过按照傅燮的想法,他一日为光禄勋,作为郎官的傅干便得一日不得升迁,这是他必须要避嫌的事。
但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就不一样了。
虽然傅干一直跟在他身边,好些年没有回到家乡过了。
“内举不避亲,乃是古时的贤举,干有贤才,卿早该举荐的啊!”刘辩说道,“待到元直回北地郡之时,就让他跟着元直一同前往北地!”
“元直,北地郡中还有哪些合适的官职?”
未等徐庶回答,傅燮就首先说道:“陛下,万万不可,犬子缺乏经验,当自小吏做起。”
刘辩听后说道:“具体如何,卿与朕都莫要插手,便由益德和元直量才为用吧!”
傅燮这才不复多言。
之后,在傅燮的安排之下,徐庶擢选了好些贤才,随后才满意地离开了三署。
在回去的路上,徐庶的脸上洋溢着散不掉的笑容。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11841.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11841/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1184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24章 吏事之书)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黯淡星L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