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子书网 » 都市小说 » 1979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列表 » 第四百三十六章 你很好

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四百三十六章 你很好

文/梁园筑梦
1979我的文艺时代 本章字数:3720 1979我的文艺时代txt下载
推荐阅读:斗破苍穹 诸天投影 重生八零锦绣军婚 都市超级医仙 万族之劫 最佳女婿 极品全能学生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奶爸的异界餐厅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影响力不容小觑。

    虽然“茅盾文学奖”只是第一届,但几个关键词已经被媒体炒热了。

    茅盾先生遗愿、第一个长篇小说奖项、巴金担任首届评委会主任、评选时限之广等等,单独一个都能发到头版头条,并且具有广泛的热度。

    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很难不引起大众的关注。

    更何况,这个年代大众对纯文学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相反在后世,“茅奖”虽然评选出一批批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但大众对于严肃文学的阅读积极性相对较低。

    在阅读更注重功利的时代,年轻人更想要从书中获得娱乐和放松,通俗文学相较于严肃文学更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求。以至于茅奖作品空有名气,却很难有持续的热度。

    姜玉楼记得有媒体专门统计过,茅盾文学奖不仅可以提升获奖图书的销量,还能为作者带来更高的曝光度和认可度。

    除部分已经有很高名气的作者外,大部分作者受“茅盾文学奖”的热度带动,其作品销量有明显提升。出版单位在图书的后续营销宣传中,也常用获得“茅盾文学奖”等标签对作者进行宣传,有效提升了读者对其后续作品的认可度。

    比如在某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以后,获奖图书的销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变化最明显的获奖作品当月的销量为上月的80倍;第二名销量也是前一月的28倍,剩余三本图书的销量增长也是19、11和10倍。

    当然,获奖名气的加持对销量的影响时间是有限的,获奖后半年内的月均销量持续走高,后续半年至一年时间内有一定程度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销量逐渐回归平淡。

    即使如此,也足以证明茅奖在读者中的影响。

    就在文坛、媒体人以及读者们的期待中,大会开始了。

    1982年12月,全国六百位文艺界人士今天在大会堂参加了茅盾文学奖首届授奖仪式。

    同样是作协主办的评奖,茅盾文学奖的场面要比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大多了。

    中短篇小说奖更多属于鼓励性质,读者投票比重很重要,但茅奖不一样,是有专门的评委投票选出来的。

    在这次颁奖仪式上,姜玉楼除了和其余六位作家说上了话,还见到了评委会的大佬们。一共十五位大师,站在那里真可谓星光熠熠了。

    姜玉楼和其他几位获奖作家登上主席台,领取了奖章、证书和三千元奖金。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站成一排,手捧紫铜的奖章,在主席台合影留念。

    接着就是采访环节,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几个人面对记者的采访,却谦逊了起来。

    姜玉楼提议,“要不姚老师先去吧,您年长,理应您先去。”

    众人一看,觉得有道理。

    姚雪垠拒绝不过,只能硬着头皮率先接受采访。

    采访很简单,就是问获奖者在这一刻,心里想的是什么,想说什么。

    姚雪垠思考片刻,回答道:“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我很激动,这是读者和评委对我的认可,我会把奖励当作鞭策。《李自成》第二卷还不是定稿,我要把它修改得更好。”

    姚雪垠下去后,下一个接受采访的是刚从四川农村赶来带着一身泥土味的周克芹,他情绪激动,“我没有感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羞愧和不安,我自觉得肩头的担子更沉、身上的任务更重了。”

    之后是魏巍,他老人家一派军旅作风,面对采访同样如此,他表情严肃的回答道:“我的心里,只装着一句话,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又有三个人接受采访,最后才轮到姜玉楼。

    “姜老师,好久不见。”

    姜玉楼一看,还是熟人,就是那位最早在陕西采访过他的记者。

    “张记者,好不久见。”

    “姜老师,这次获奖,您有什么话,想对读者们说吗?”

    姜玉楼沉吟片刻,回答道:“得奖,更坚定了我踏上文学之路。今后我要走的路还长,我愿努力,在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学大厦上再添一块砖瓦。”

    颁奖仪式结束后,获奖者们都松了一口气。

    本来他们还想去和巴老等人聊一聊的,不过巴老身体不适,其他老师们也有事,只能无奈作罢。

    “各位老师们,以后要是有文章想要发表,可不要忘了我们《最文学》。我们杂志的宗旨就是为作家服务,老师们只要和我们杂志合作一次,以后一定会喜欢上的。”

    临走,姜玉楼还不忘推销自家杂志。

    众人颇感无奈,又有些好笑,却只不过,还是收下了他递出的名片。

    说起来,这年代有名片的人很少,大家看着也觉得新鲜。

    古华看了下手中的名片,笑着道:“玉楼这个名片不错,费心思了。”

    “哪里,也是和别人学的。”姜玉楼笑了笑。

    古华调侃道:“那以后我给你的杂志投稿,你给我多少稿酬啊?”

    他的年纪相对比较轻,说起稿酬也没什么问题。

    众人也看向姜玉楼,想看看他能给多少。倒不是他们喜欢钱,而是想看看他有没有魄力。

    姜玉楼开口道:“诸位老师投稿那是看得起我们《最文学》,除了千字十块这个最低标准,还有印数稿酬。如果销量达标我们杂志社也会帮着出单行本。”

    几个人都愣住了,这么大手笔?

    古华不由咋舌道:“玉楼,这么大手笔,你不怕亏本吗?”

    “怎么会亏。”姜玉楼摇了摇头,“我既然敢开这个价,只会赚。”

    他这么一说,有几个人还真心动了。他们现在发表的作品稿酬都不到千字十块,更别说印数稿酬了。他们虽然是作家,但也要吃饭不是。

    就比如周克芹,他家条件困难,工资也不算高,如果稿酬多点,也能补贴家用,妻子也不用那么累了。

    想了想,他把名片郑重其事地收好了。

    这时李国文问道:“听说路谣的《人生》要出单行本了?”

    “嗯,明年年初全国发行。”

    “真好啊。”古华也有些羡慕。

    单行本不是谁想法就能发的,没有不错的销量哪个出版社会这么做,做慈善吗?

    《人生》只是中篇小说都能发单行本,他们写的是长篇都不敢这么想。

    不过,姚老的《李自成》应该可以吧。

    当然,在场众人要说谁的小说发表后肯定能出单行本,而且销量还高,非姜玉楼莫属了。

    他们想想自己,一个个的都四十好几,最年长的已经七十二了,而姜玉楼呢?

    才二十二!

    真是人比人气死啊!

    和众人分别后,姜玉楼找了作协的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打算,“领导,你看能不能帮个忙。”

    作协的领导是卫君怡,同时,她老人家也是人民文学的总编辑,位高权重了属于是。

    “你小子想要干什么?”

    卫君怡是认识姜玉楼的,只是见面次数不多。她欣赏姜玉楼的能力,但又对这小子惹祸的能力颇为忌惮。

    就说去年的事情,她如今还是记忆犹新呢。

    好家伙,一张嘴一支笔得罪了多少老作家。

    “嘿嘿,不想干嘛,就是关于奖金的事。”

    “怎么,嫌少?”

    “不是,我是想把这三千块全捐出去。”

    “你说全捐了?”

    卫君怡是真惊讶了,“这可是三千块钱,你真没开玩笑?”

    “真的。我就想着捐给一家基金会,为祖国的事业做些贡献。”姜玉楼正色道。

    卫君怡愣住了,半晌,她神情变得极为柔和,看他也变得顺眼起来,“你有这份心是极好的,不过三千块可不少,你可要想好了。”

    “我不是说大话,三千块对我来说还真不算什么。”姜玉楼腼腆一笑,说的话却极为嚣张。

    卫君怡:“……”

    她仔细一想,也记起来这小子还真是国内最有钱的作家,钱多到一般人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地步。

    这么一想,她心中对姜玉楼的那种欣赏瞬间平淡了不少。只觉得他捐得少了,应该多捐一些才对。

    于是,两人就把这笔三千块巨款捐给谁商量了起来。商量了半天,姜玉楼决定捐给少年儿童基金会,也算是对少年儿童事业表示一点心意。

    卫君怡问道:“玉楼,你做了好事,不准备告诉媒体?”

    “谁也不告诉。”姜玉楼毫不犹豫地拒绝道。

    “捐不捐是我自己的决定,我不想让别人知道,对我的做法指指点点。”

    卫君怡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她心底猜测,姜玉楼不告诉别人,也是怕同为获奖者的另外几人尴尬。

    毕竟其他几人,除了姚老和魏老,生活都不宽裕,三千块不少人数年工资,能解决他们生活开支问题,说是巨款一点都不为过。

    要是姜玉楼捐款的事情传出去,他们是不捐不是,捐也不是,太纠结了。

    她没想到,姜玉楼这看似行事莽撞的小孩,也有细心的一面。

    “玉楼,你很好!”
(快捷键 ←)上一章:第四百三十五章 首届茅奖获得者 返回《1979我的文艺时代》目录 下一章:第四百三十七章 春晚导演找上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