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邵宅内来了数十人。
除一开始就跟随他出征的官员外,还有提前自平阳赶来的,以及留守洛阳朝廷的官员。
“晋室不德,政刑荒废,尤以贵爵为最。”在众人都落座之后,张宾作为邵勋的嘴替,率先提及了第一件事。
司马氏篡位之前,还知道立五等爵分润好处呢,梁国自然不能例外,但又有所不同。
“前魏之时贵爵只享食封,并无国土。国朝则过宽、过厚,五百余国,皆有封土、官吏,乃国中之国。”张宾继续说道:“仆以为当复汉魏旧制,虚封其地,仅享食邑。”
事实上,如果食封一万户,拥有此爵位者也不可能享受一万户的租赋。
大晋朝的政策是享受这一万户租赋的三分之一(折合三千三百户),历史上东晋则变成九分之一(折合一千一百户)。
到了后面朝代,不玩三分之一、九分之一这种了,出现了“实封”、“真封”的概念。
“食封”就是写在白纸黑字上的食邑数量,“实封”、“真封”是真正落实下来的食邑数量,之间差距不小,有的人“食封”五千户,“实封”两千、一千乃至几百户。
其实都是一回事,即理论食邑与实际食邑之间有落差。
“一等爵曰‘王’,食邑一万户,此为宗室所封,王子若无殊恩,不得封王。视正一品。”
这种王只有邵勋亲儿子能封,一般是一字王甚至也不是每个儿子都能封王。
“二曰郡王,食邑五千户,此为宗室降等所封。视从一品。”
王死后,袭爵之人不一定能直接原封不动地继承王位,尤其是旁支宗室。
比如邵勋的某个孙子就有可能变成郡王,而不是王。
历朝历代爵位都有降等承袭的制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
“三曰公,食封三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一品。”
到了公这一级,就有功臣可封了,也有宗室降等为公。
“四曰郡公,食封二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二品。”
从大晋朝来看,有一字王,如赵王司马伦,有二字王,如东海王司马越,也有公,如平昌公司马腾,甚至公以下还有。
西晋诸王以郡为国,赵王、东海王其实是“郡王”(但食邑有可能超过一郡),平昌公则是“郡公”。
功臣里面最高就是郡公,食封保底三千户,甚至一万户都有,非常慷慨。
“五曰县公,食封一千五百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二品。”
“六曰县侯,食封一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三品。”
“七曰县伯,食封七百户……”
“八曰县子,食封五百户……”
“九曰县男,食封三百户……”
爵位的“视某某品”和勋官一样,无官品俸禄,只是一种进秩等级,在各种朝会、祭祀活动时排位所需。
“诸般细则,尚需完善,今日只是提出此事,诸君回去后可详加参详。”张宾最后说道。
众人听完,自无异议。
很显然,大梁朝不可能再像大晋朝那样慷慨,两朝起家的方式就不一样。真要细说,邵梁的爵位制度更像曹魏,但又有变化,毕竟时移世易,不一样了。
邵勋则细细观察着众人表情。
这个爵位制度,宗室每过一代都有可能降等,即王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为公,庶子为郡公甚至没有爵位。
这就和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宗室爵位制度有点类似了。
嫡子、庶子差别很大,亲王嫡长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一般为国公——天子可能特示优恩,诏封某个嫡子为郡王,但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庶子比较惨,不一定能当公,甚至郡公都够呛,有的就直接没有爵位,只安排个官当当——当然,亲王庶子多半不至于这么惨,一般都要传个两三代才可能没爵位。
没爵位的宗室,就要靠自己奋斗了。
南北朝、隋唐这类人太多了,比如唐代就有宗室自己考中进士当官,差一点的靠门荫入仕当官,高的甚至官至宰相、领兵大将。
这种传了两三代、三四代的无爵位宗室在王朝步入末年之前,也不可能被朝臣拥立为帝。
远的不谈,司马越这种宗室疏属当皇帝的可能性极小,权臣倒是可以的。
相反,成都王司马颖则可以被拥立为帝,但他失败了。
纵观两晋南北朝及承袭北朝制度而生的隋唐,没有那个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把大部分宗室都养起来,那样负担太大。
做官或上战场厮杀立功是偏远宗室的最好出路,否则就泯然众人矣。
与宗室相比,功臣爵位若加“开国”前缀者,理论上世袭罔替,每代可择一人承袭爵位,其他人无爵。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传承三代还不降等,因为君王总会找你错处,罚你食邑,降你爵位等级。
不过,如果立了功,有可能重新封爵,但这就不是开国爵位了。
这套爵位制度,基本是历史上南北朝时吸收魏晋制度改进而来的,邵勋算是提前推出了。
简而言之,虚封,没有国土,仅享受爵号所在地的规定户数的百姓租赋。
大梁朝不搞“实封”、“真封”,“食封”多少户就是多少户,以“公”为例,每年可收一万八千斛粮、一万三千五百匹绢、九千斤绵,养个千余脱产食客、部曲不成问题。
如此,体面就有了。
******
有关爵位的事情议论了一下午。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风声慢慢传出去。
邵勋集团内很多将官,身上其实是有晋朝爵位的。
有的是晋帝册封的,有的是邵勋帮他们讨来的,但一毛钱都没有,在平阳、汴梁也没有任何作用。
毕竟这会已经不是春秋时期了,那会是“爵本位”,以爵授官现在则是“官本位”,官才是根本,爵只是锦上添花。
文武将官第一追求的还是官,而不是爵。
吃过晚饭后,又议起了军务。
“明年始,骡子军及落雁军步卒数百,分批补充银枪、黑矟五营缺额。”
“明年始,扩充义从军军额至一万,落雁军军额至五千,幽州突骑督军额至两千。”
“如此,则有募兵近五万人。国计艰难,也就养得起这么多了。”
“另,罢中护军、中领军、北军中候,增置枢密院、教练院、供军院。枢密院调兵,教练院练兵,供军院掌粮草、军械。”
“此番洛阳中军转了一批府兵后,尚余数千。许昌、兖州世兵亦各有数千。分两三年,择其精壮转为府兵。余皆发放要郡、大郡,充作郡兵。”
“府兵军籍上已有左右飞龙卫、左右骁骑卫、左右金吾卫、右羽林卫七卫兵马。七卫之外,尚有濮阳府兵三千六百、关西府兵三千六百、济北府兵二千四百,总七万又八百人。开国之初,府兵会增至八万余人。”
“府兵诸卫皆于皇城置衙署。此为国之大事,不可轻忽。”
邵勋说完这些,顿了顿,让众人消化。
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府兵?
除了战斗力强、不用每年都付军饷、难以造反外,还有一个外人难以想象的因素:同化能力强。
就最近一两年所设的府兵而言,其部曲来源多是胡人,总数可能已有十余万口。
这些人分散居住在各防,地位低下——比起他们以前给部落贵人当牧子牧奴而言,好像也不是很低下,甚至地位有所提升,因为部曲严格来说并非奴婢。
其本身又对先进文化有所倾慕,久而久之,会慢慢向主家看齐。
主家种地,他们必然也要种地。
主家过节,会送一些财物、食品给部曲,潜移默化影响其节俗。
主家说什么话,他们也会慢慢学习,以便沟通交流。
主家和周围人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发饰,他们也会慢慢改变。
如此种种。
其实就是一个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这个过程持续两三代人,这些胡人部曲就算是被消化掉了,因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节日等文化特征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至于府兵能坚持多久——唐朝坚持到高宗后期、武后年间才出问题,差不多六七十年。
但唐代府兵主要集中在关中及河东(道),设置太过密集。
事实上隋文帝开皇年间,府兵就已经没有足够的田地了,以至于杨坚要把他们迁出“狭地”(关中),安置到土地资源更丰富的关东地区。
只不过隋末战乱,人口从五千万降到唐初的一千多万,变成了人少地多,等于重置了一次。
所以,唐代比隋代还过分的“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的政策能继续玩下去,而唐代府兵的数量是六十万,且战争极其频繁。
府兵制的核心是土地,勋官之类都是锦上添花的。
给勋官,土地不够,府兵制崩溃。
土地给够,不给勋官,按各自战功授官,府兵只是战斗力下降,但仍不失为一支可战之军。
大梁朝府兵才七八万,土地资源实在丰厚,且主要分布在关东地区,这个制度玩个百来年不成问题。
五万募兵屯驻洛阳、汴梁、黎阳、野王等两都及其临近地区,守御外围要点。
府兵则弹压四方,震慑胡人及士族,差不多这就是大梁朝开国之初的军事布局了。
将来募兵增长得会极为缓慢甚至不增长,但府兵会持续增长,直到一百多年后这个制度玩不下去为止。
一百多年的同化,他对得起华夏了。
即便那时候王朝灭亡,新朝天子还可以接力他的成果。
功成不必在我,甚至不必在大梁朝。
“今日只此二事。”看众人思虑得差不多了之后,邵勋拍了拍手,道:“每人领一份条陈回去,细细研读,附上尔等所思送回。”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04933.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04933/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0493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零四章 爵位与军制)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孤独麦客谢谢您的支持!!
除一开始就跟随他出征的官员外,还有提前自平阳赶来的,以及留守洛阳朝廷的官员。
“晋室不德,政刑荒废,尤以贵爵为最。”在众人都落座之后,张宾作为邵勋的嘴替,率先提及了第一件事。
司马氏篡位之前,还知道立五等爵分润好处呢,梁国自然不能例外,但又有所不同。
“前魏之时贵爵只享食封,并无国土。国朝则过宽、过厚,五百余国,皆有封土、官吏,乃国中之国。”张宾继续说道:“仆以为当复汉魏旧制,虚封其地,仅享食邑。”
事实上,如果食封一万户,拥有此爵位者也不可能享受一万户的租赋。
大晋朝的政策是享受这一万户租赋的三分之一(折合三千三百户),历史上东晋则变成九分之一(折合一千一百户)。
到了后面朝代,不玩三分之一、九分之一这种了,出现了“实封”、“真封”的概念。
“食封”就是写在白纸黑字上的食邑数量,“实封”、“真封”是真正落实下来的食邑数量,之间差距不小,有的人“食封”五千户,“实封”两千、一千乃至几百户。
其实都是一回事,即理论食邑与实际食邑之间有落差。
“一等爵曰‘王’,食邑一万户,此为宗室所封,王子若无殊恩,不得封王。视正一品。”
这种王只有邵勋亲儿子能封,一般是一字王甚至也不是每个儿子都能封王。
“二曰郡王,食邑五千户,此为宗室降等所封。视从一品。”
王死后,袭爵之人不一定能直接原封不动地继承王位,尤其是旁支宗室。
比如邵勋的某个孙子就有可能变成郡王,而不是王。
历朝历代爵位都有降等承袭的制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
“三曰公,食封三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一品。”
到了公这一级,就有功臣可封了,也有宗室降等为公。
“四曰郡公,食封二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二品。”
从大晋朝来看,有一字王,如赵王司马伦,有二字王,如东海王司马越,也有公,如平昌公司马腾,甚至公以下还有。
西晋诸王以郡为国,赵王、东海王其实是“郡王”(但食邑有可能超过一郡),平昌公则是“郡公”。
功臣里面最高就是郡公,食封保底三千户,甚至一万户都有,非常慷慨。
“五曰县公,食封一千五百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二品。”
“六曰县侯,食封一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三品。”
“七曰县伯,食封七百户……”
“八曰县子,食封五百户……”
“九曰县男,食封三百户……”
爵位的“视某某品”和勋官一样,无官品俸禄,只是一种进秩等级,在各种朝会、祭祀活动时排位所需。
“诸般细则,尚需完善,今日只是提出此事,诸君回去后可详加参详。”张宾最后说道。
众人听完,自无异议。
很显然,大梁朝不可能再像大晋朝那样慷慨,两朝起家的方式就不一样。真要细说,邵梁的爵位制度更像曹魏,但又有变化,毕竟时移世易,不一样了。
邵勋则细细观察着众人表情。
这个爵位制度,宗室每过一代都有可能降等,即王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为公,庶子为郡公甚至没有爵位。
这就和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宗室爵位制度有点类似了。
嫡子、庶子差别很大,亲王嫡长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一般为国公——天子可能特示优恩,诏封某个嫡子为郡王,但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庶子比较惨,不一定能当公,甚至郡公都够呛,有的就直接没有爵位,只安排个官当当——当然,亲王庶子多半不至于这么惨,一般都要传个两三代才可能没爵位。
没爵位的宗室,就要靠自己奋斗了。
南北朝、隋唐这类人太多了,比如唐代就有宗室自己考中进士当官,差一点的靠门荫入仕当官,高的甚至官至宰相、领兵大将。
这种传了两三代、三四代的无爵位宗室在王朝步入末年之前,也不可能被朝臣拥立为帝。
远的不谈,司马越这种宗室疏属当皇帝的可能性极小,权臣倒是可以的。
相反,成都王司马颖则可以被拥立为帝,但他失败了。
纵观两晋南北朝及承袭北朝制度而生的隋唐,没有那个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把大部分宗室都养起来,那样负担太大。
做官或上战场厮杀立功是偏远宗室的最好出路,否则就泯然众人矣。
与宗室相比,功臣爵位若加“开国”前缀者,理论上世袭罔替,每代可择一人承袭爵位,其他人无爵。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传承三代还不降等,因为君王总会找你错处,罚你食邑,降你爵位等级。
不过,如果立了功,有可能重新封爵,但这就不是开国爵位了。
这套爵位制度,基本是历史上南北朝时吸收魏晋制度改进而来的,邵勋算是提前推出了。
简而言之,虚封,没有国土,仅享受爵号所在地的规定户数的百姓租赋。
大梁朝不搞“实封”、“真封”,“食封”多少户就是多少户,以“公”为例,每年可收一万八千斛粮、一万三千五百匹绢、九千斤绵,养个千余脱产食客、部曲不成问题。
如此,体面就有了。
******
有关爵位的事情议论了一下午。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风声慢慢传出去。
邵勋集团内很多将官,身上其实是有晋朝爵位的。
有的是晋帝册封的,有的是邵勋帮他们讨来的,但一毛钱都没有,在平阳、汴梁也没有任何作用。
毕竟这会已经不是春秋时期了,那会是“爵本位”,以爵授官现在则是“官本位”,官才是根本,爵只是锦上添花。
文武将官第一追求的还是官,而不是爵。
吃过晚饭后,又议起了军务。
“明年始,骡子军及落雁军步卒数百,分批补充银枪、黑矟五营缺额。”
“明年始,扩充义从军军额至一万,落雁军军额至五千,幽州突骑督军额至两千。”
“如此,则有募兵近五万人。国计艰难,也就养得起这么多了。”
“另,罢中护军、中领军、北军中候,增置枢密院、教练院、供军院。枢密院调兵,教练院练兵,供军院掌粮草、军械。”
“此番洛阳中军转了一批府兵后,尚余数千。许昌、兖州世兵亦各有数千。分两三年,择其精壮转为府兵。余皆发放要郡、大郡,充作郡兵。”
“府兵军籍上已有左右飞龙卫、左右骁骑卫、左右金吾卫、右羽林卫七卫兵马。七卫之外,尚有濮阳府兵三千六百、关西府兵三千六百、济北府兵二千四百,总七万又八百人。开国之初,府兵会增至八万余人。”
“府兵诸卫皆于皇城置衙署。此为国之大事,不可轻忽。”
邵勋说完这些,顿了顿,让众人消化。
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府兵?
除了战斗力强、不用每年都付军饷、难以造反外,还有一个外人难以想象的因素:同化能力强。
就最近一两年所设的府兵而言,其部曲来源多是胡人,总数可能已有十余万口。
这些人分散居住在各防,地位低下——比起他们以前给部落贵人当牧子牧奴而言,好像也不是很低下,甚至地位有所提升,因为部曲严格来说并非奴婢。
其本身又对先进文化有所倾慕,久而久之,会慢慢向主家看齐。
主家种地,他们必然也要种地。
主家过节,会送一些财物、食品给部曲,潜移默化影响其节俗。
主家说什么话,他们也会慢慢学习,以便沟通交流。
主家和周围人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发饰,他们也会慢慢改变。
如此种种。
其实就是一个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这个过程持续两三代人,这些胡人部曲就算是被消化掉了,因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节日等文化特征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至于府兵能坚持多久——唐朝坚持到高宗后期、武后年间才出问题,差不多六七十年。
但唐代府兵主要集中在关中及河东(道),设置太过密集。
事实上隋文帝开皇年间,府兵就已经没有足够的田地了,以至于杨坚要把他们迁出“狭地”(关中),安置到土地资源更丰富的关东地区。
只不过隋末战乱,人口从五千万降到唐初的一千多万,变成了人少地多,等于重置了一次。
所以,唐代比隋代还过分的“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的政策能继续玩下去,而唐代府兵的数量是六十万,且战争极其频繁。
府兵制的核心是土地,勋官之类都是锦上添花的。
给勋官,土地不够,府兵制崩溃。
土地给够,不给勋官,按各自战功授官,府兵只是战斗力下降,但仍不失为一支可战之军。
大梁朝府兵才七八万,土地资源实在丰厚,且主要分布在关东地区,这个制度玩个百来年不成问题。
五万募兵屯驻洛阳、汴梁、黎阳、野王等两都及其临近地区,守御外围要点。
府兵则弹压四方,震慑胡人及士族,差不多这就是大梁朝开国之初的军事布局了。
将来募兵增长得会极为缓慢甚至不增长,但府兵会持续增长,直到一百多年后这个制度玩不下去为止。
一百多年的同化,他对得起华夏了。
即便那时候王朝灭亡,新朝天子还可以接力他的成果。
功成不必在我,甚至不必在大梁朝。
“今日只此二事。”看众人思虑得差不多了之后,邵勋拍了拍手,道:“每人领一份条陈回去,细细研读,附上尔等所思送回。”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04933.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04933/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0493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零四章 爵位与军制)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孤独麦客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