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梁耀成离开石门茶场后,惠能见石门里面地方虽然宽敞,但仅有一张简易的碌架床,收拾打理干净后,便扶李氏上床先歇歇息,然后再在洞里巡视,看有没有合适自己睡觉的地方。
但是,里面除了一些耕作用的农具和临时歇息的木床和木台、木凳,以及厨具外,再也找不到其他东西了。
没办法,惠能只好到外面找了一些干茅草回来,铺在石门里面尽头,权作打地铺来睡了。
收拾安置妥当后,惠能进入厨房,见里边柴米油盐菜等一应俱全,便开始洗锅生火做饭。
不一会儿,惠能便做好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木台上,叫李氏起床吃晚饭。
望着这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惠能百感众生,喜悲交集。
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分别,终于可以与娘亲团聚在一起,第一次吃到了自己亲自做的饭菜,终于有了一个躲避追杀、暂可立足的不是家的家;
悲的是,爹爹早逝,与娘亲相依为命,自小不知吃尽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好不容易长大了,成人了,本该结婚生子,光宗耀祖,重振家声了,却不知为什么立志北上求佛法,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现如今,佛法求成了,成六祖了,归来了,却还要亡命天涯,怎不教他悲从中来……
但他千想万想,却万万也想不到,要置他于死地的,不是大师兄神秀,而是他的新州老乡阎发奎(现在的影隐)啊!
试想一下,有朝一日,惠能名正言顺坐上了禅宗六祖之位,认出了他,他能不死吗?
俗语有话:你死好过我死。对此,影隐一路穷追惠能,要置他于死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影隐的一路穷追,惠能不可能藏匿怀会新州一带,佛法就不可能深入到人世间,成为劳苦大众的佛法;而惠能,更不可能在天露山上,为民众排忧解难,引导山民改变传统赖以谋生的模式——少打猎、少杀生,因地制宜,开垦荒地,广种树木花卉、香菇、木耳、笋竹和药材,以及水稻等,使天露山真正成为一个天然的绿色聚宝库(此乃后话)。
正如后来惠能在《六祖坛经》中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其意是:一切的修行觉悟都在世间觉悟,因为很多的事物发生都是机缘而生的,要在这些机缘下去觉悟自己的内心。如果离开这些去寻找自己的本质,本来是不可能的。离开只能叫做断灭空。即使是离世觅菩提,也会有很多的智慧出现,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断灭空。而学佛很容易走自我偏见的道路,成就佛法不容易。
……
惠能见李氏拿着筷子,在哽咽抽泣着,一时之间,感怀身世。
前尘旧事涌上心头,竟乱了方寸,都不知怎样安慰娘亲为好,“把袈裟金钵交还给东禅寺,管他什么人当六祖”的心都有了……
这顿饭,惠能亲自做的这顿饭,想不到在这样的氛围中吃完……
惠能收拾好碗筷后,默默地回到地铺上,止不住思绪万千,不断在心里叩问:我为什么要逃避同门师兄?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山,赶尽杀绝?都回到新州家乡地面了,为什么还要追上门来?
思绪,又一次聚焦在袈裟金钵上……
惠能自然而然拿起布袋,想拿出袈裟金钵来看看。当他刚解开布袋口,一缕耀眼的光芒从袋口中照射出来,只听到“吱”的一声,地铺尽头那堵墙壁中间那块大石,在光芒的照射下,徐徐而开。
惠能连忙趋步上前,借着亮光观察,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惊呼:“啊,洞中洞!娘亲,快过来看看,这里还有一个石洞!”
李氏正在生闷气,猛地听到惠能惊喊,赶紧过来一看。
惠能点亮油灯,领着李氏进入洞里观看。
这石洞好像一座石屋那样宽敞,高约三丈,宽有六丈,令惠能和李氏惊奇的是,石屋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石水缸等。
更为称奇的是,石洞贯通山顶,山峰有水滴,恰好滴注在石水缸之中,水质清澈如甘露美液,且不会溢出。
山峰顶四处长满了山蕉、黄芽仔、沙梨、花稔、五楞、木瓜等可用作充饥的水果植物。
惠能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暗喜,“这可是个得天独厚的潜修之地啊!这与怀集上爱岭的龟嘴岩又是何等的相似?!”
正当惠能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正当惠能心灰意冷,萌生退意的时候,冥冥之中,惠能似乎又一次得到了佛祖神灵的庇护。
要不,六祖惠能就没必要穿插了,就不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了。
……
惠能他太疲乏了,一头倒在石床上,把装有袈裟金钵的布袋放到石床里侧,呼呼入睡了。
李氏见状,怜爱地解下披在身上的披风,盖在惠能的身上,然后轻手轻脚地离开了石洞里的石屋。
从这天起,惠能与李氏就在石门住下,隐居起来。
惠能在这宁静的山野中,不时回想五祖弘忍给他当面所传的经,静静地领会其中的真谛,参悟内里的禅机,心中更是大有收益。
他的禅学思想的创立大大地受惠于容纳了这一带的世情影响,山水灵气鉴照和文化启迪,以及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咀岩昙璀赠送给他的《心铭》《绝观论》等,颇为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无论是三伏炎夏,还是数九严冬,惠能或对闲适恬静的绿水青山,或仰望浩渺迷离的星汉银河,思路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徘徊,苦苦地思索着五祖所传顿教与西方《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诣与传承的关系。
世间万物都在变,西方的佛法在大唐中土也该变。
恒河之水如何融汇到中土的江河?
这是佛门下所思考的大问题。
达摩祖师所传的如来禅,万变不离其宗,其要旨是“藉教悟宗”,修行开悟的特点。
中原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儒、道、释三个方面,佛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佛学体系庞大,穷尽人的一生都很难全部诵读完。
佛陀释迦牟尼自己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专门开讲了《金刚经》。学好了《金刚经》,就掌握了佛学的根本内容。
而五祖所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强调的是直指心源,应机接物,当下默契,即心是佛,这当是佛法的源头活水。而惠能的悟性,本来已是极高,并且又得到五祖弘忍的真传,加上与法融弟子昙璀有缘相处,切磋经义,研论佛道禅学,这对惠能的修悟佛性、通晓法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惠能在天露山石门这清净之地多年的隐遁修悟,开始构思体现中国化、平民化的《坛经》,立志创立“佛教中国化”。
“众妙会心”,使惠能的佛理禅机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修悟出的心性之学,在贯通大乘佛法基础上无形中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之学,实现了天竺禅在中国的彻底转换,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禅宗思想体系。
这为他日后重新出山,大开法门,弘扬中国化的佛教:劳动人民的佛法——六祖文化,奠定了厚实的思想基础。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0380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0380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0380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24章 隐遁修悟)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洪门十一少谢谢您的支持!!
但是,里面除了一些耕作用的农具和临时歇息的木床和木台、木凳,以及厨具外,再也找不到其他东西了。
没办法,惠能只好到外面找了一些干茅草回来,铺在石门里面尽头,权作打地铺来睡了。
收拾安置妥当后,惠能进入厨房,见里边柴米油盐菜等一应俱全,便开始洗锅生火做饭。
不一会儿,惠能便做好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木台上,叫李氏起床吃晚饭。
望着这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惠能百感众生,喜悲交集。
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分别,终于可以与娘亲团聚在一起,第一次吃到了自己亲自做的饭菜,终于有了一个躲避追杀、暂可立足的不是家的家;
悲的是,爹爹早逝,与娘亲相依为命,自小不知吃尽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好不容易长大了,成人了,本该结婚生子,光宗耀祖,重振家声了,却不知为什么立志北上求佛法,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现如今,佛法求成了,成六祖了,归来了,却还要亡命天涯,怎不教他悲从中来……
但他千想万想,却万万也想不到,要置他于死地的,不是大师兄神秀,而是他的新州老乡阎发奎(现在的影隐)啊!
试想一下,有朝一日,惠能名正言顺坐上了禅宗六祖之位,认出了他,他能不死吗?
俗语有话:你死好过我死。对此,影隐一路穷追惠能,要置他于死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影隐的一路穷追,惠能不可能藏匿怀会新州一带,佛法就不可能深入到人世间,成为劳苦大众的佛法;而惠能,更不可能在天露山上,为民众排忧解难,引导山民改变传统赖以谋生的模式——少打猎、少杀生,因地制宜,开垦荒地,广种树木花卉、香菇、木耳、笋竹和药材,以及水稻等,使天露山真正成为一个天然的绿色聚宝库(此乃后话)。
正如后来惠能在《六祖坛经》中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其意是:一切的修行觉悟都在世间觉悟,因为很多的事物发生都是机缘而生的,要在这些机缘下去觉悟自己的内心。如果离开这些去寻找自己的本质,本来是不可能的。离开只能叫做断灭空。即使是离世觅菩提,也会有很多的智慧出现,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断灭空。而学佛很容易走自我偏见的道路,成就佛法不容易。
……
惠能见李氏拿着筷子,在哽咽抽泣着,一时之间,感怀身世。
前尘旧事涌上心头,竟乱了方寸,都不知怎样安慰娘亲为好,“把袈裟金钵交还给东禅寺,管他什么人当六祖”的心都有了……
这顿饭,惠能亲自做的这顿饭,想不到在这样的氛围中吃完……
惠能收拾好碗筷后,默默地回到地铺上,止不住思绪万千,不断在心里叩问:我为什么要逃避同门师兄?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山,赶尽杀绝?都回到新州家乡地面了,为什么还要追上门来?
思绪,又一次聚焦在袈裟金钵上……
惠能自然而然拿起布袋,想拿出袈裟金钵来看看。当他刚解开布袋口,一缕耀眼的光芒从袋口中照射出来,只听到“吱”的一声,地铺尽头那堵墙壁中间那块大石,在光芒的照射下,徐徐而开。
惠能连忙趋步上前,借着亮光观察,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惊呼:“啊,洞中洞!娘亲,快过来看看,这里还有一个石洞!”
李氏正在生闷气,猛地听到惠能惊喊,赶紧过来一看。
惠能点亮油灯,领着李氏进入洞里观看。
这石洞好像一座石屋那样宽敞,高约三丈,宽有六丈,令惠能和李氏惊奇的是,石屋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石水缸等。
更为称奇的是,石洞贯通山顶,山峰有水滴,恰好滴注在石水缸之中,水质清澈如甘露美液,且不会溢出。
山峰顶四处长满了山蕉、黄芽仔、沙梨、花稔、五楞、木瓜等可用作充饥的水果植物。
惠能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暗喜,“这可是个得天独厚的潜修之地啊!这与怀集上爱岭的龟嘴岩又是何等的相似?!”
正当惠能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正当惠能心灰意冷,萌生退意的时候,冥冥之中,惠能似乎又一次得到了佛祖神灵的庇护。
要不,六祖惠能就没必要穿插了,就不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了。
……
惠能他太疲乏了,一头倒在石床上,把装有袈裟金钵的布袋放到石床里侧,呼呼入睡了。
李氏见状,怜爱地解下披在身上的披风,盖在惠能的身上,然后轻手轻脚地离开了石洞里的石屋。
从这天起,惠能与李氏就在石门住下,隐居起来。
惠能在这宁静的山野中,不时回想五祖弘忍给他当面所传的经,静静地领会其中的真谛,参悟内里的禅机,心中更是大有收益。
他的禅学思想的创立大大地受惠于容纳了这一带的世情影响,山水灵气鉴照和文化启迪,以及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咀岩昙璀赠送给他的《心铭》《绝观论》等,颇为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无论是三伏炎夏,还是数九严冬,惠能或对闲适恬静的绿水青山,或仰望浩渺迷离的星汉银河,思路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徘徊,苦苦地思索着五祖所传顿教与西方《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诣与传承的关系。
世间万物都在变,西方的佛法在大唐中土也该变。
恒河之水如何融汇到中土的江河?
这是佛门下所思考的大问题。
达摩祖师所传的如来禅,万变不离其宗,其要旨是“藉教悟宗”,修行开悟的特点。
中原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儒、道、释三个方面,佛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佛学体系庞大,穷尽人的一生都很难全部诵读完。
佛陀释迦牟尼自己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专门开讲了《金刚经》。学好了《金刚经》,就掌握了佛学的根本内容。
而五祖所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强调的是直指心源,应机接物,当下默契,即心是佛,这当是佛法的源头活水。而惠能的悟性,本来已是极高,并且又得到五祖弘忍的真传,加上与法融弟子昙璀有缘相处,切磋经义,研论佛道禅学,这对惠能的修悟佛性、通晓法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惠能在天露山石门这清净之地多年的隐遁修悟,开始构思体现中国化、平民化的《坛经》,立志创立“佛教中国化”。
“众妙会心”,使惠能的佛理禅机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修悟出的心性之学,在贯通大乘佛法基础上无形中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之学,实现了天竺禅在中国的彻底转换,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禅宗思想体系。
这为他日后重新出山,大开法门,弘扬中国化的佛教:劳动人民的佛法——六祖文化,奠定了厚实的思想基础。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0380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0380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0380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24章 隐遁修悟)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洪门十一少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