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包厢内,一位位服务员鱼贯而入,将一些特色的港式茶点和两壶热茶送上。
吴渊与张国榕并不急于进入正题,而是先聊起了港岛与内地的电影行业,聊起了一些经典电影。
一边闲聊着,两人也一边在打量、试探对方。
在吴渊眼里,张国榕真人,绝对是称得上温润如玉,温文尔雅的,有君子之风,而且人很开朗健谈,说话也诙谐幽默。
如果不是有梦中记忆,他是真的不敢相信,如此热情开朗的一个人,最后居然会因为抑郁症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吴渊也犹豫过,他怕自己改变不了张国榕的未来,反而因为自己的介入,导致他的病情更加恶化,这样会让吴渊内心充满愧疚。
所以他其实在内心也劝过自己。
如果张国榕没有同意这次会面,不愿意见自己,那他或许也不需要再上赶着介入张国榕的人生了。
然而,事实是张国榕一听说吴渊想约他见面,很痛快的就同意了。
那吴渊就没什么好犹豫了,只能说两人是注定有这个缘分的。
“张生,我这次约你见面,是有一个剧本想请你出演。”吴渊微笑着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递出了一份剧本。
张国榕早就猜到了吴渊约见他的来意,既然同意见面,那肯定是愿意看剧本的。
经过刚才的接触,张国榕对吴渊的印象也很好。
少年成名,第一部电影就内地票房破千万,拿了B类电影节的奖项,又被好来坞邀请去执导电影。
换成其他人,不说眼高于顶,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但是志得意满,自我膨胀的情绪绝对会有的。
但是吴渊却不是,他身上虽然也有意气风发的气质,但是待人接物却依旧不卑不亢,说话也很谦逊,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很踏实沉稳。
从吴渊手上接过剧本,张国榕当场就看了起来。
“入殓师?”
是的,吴渊这次拿出的剧本,就是通杀了RB当年电影界,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
原电影,是根据RB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的。
电影拍得很好,是典型的日式治愈风格电影,通篇都在用“死亡”来探讨“生”的重要,很文艺。
但是,吴渊依旧没有照搬的想法。
不说《入殓师》里大量的日式文化背景和剧情,就说一件事,华夏就没入殓师这个行业了吗?
从这部电影上映后,不知道为什么,华语互联网上就流传着这是RB职业的说法。
甚至搜索“入殓师”,正规百科上居然还说,这是主要出现在RB,后进入华夏的职业!
开什么玩笑呢?
“入殓”古来有之!
类似入殓师的行业早在华夏古代“三礼之书”的《仪礼·士丧礼》、《礼记》和《周礼》均有记载,并作为凶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职业在华夏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如《礼记·问丧》中载:“死三日而后殓”,人死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
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为死者洁身、理发、剪指甲,表示洁净反本。
直到现在,这个仪式依旧没有断绝传承。
比如东北的“阴阳先生”,民间农村的“材夫”(专门替人办理殡葬丧事的人),杠夫(抬棺的工人)、缝尸的“二皮匠”等。
最开始,这种事情一般由死者子女亲友亲自操办。
但是随着礼制发展的越来越完备,孝子贤孙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亲自给死者进行更换衣服、清洗身体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专门的人帮忙。
于是就有了专业的入殓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专门为死者更换寿服、打理仪容仪表,送入棺椁的入殓师就已经很常见了。
直到现在,大部分殡仪馆内都有专业的入殓师团队,为死者在火化之前进行修容工作。
吴渊何必去照抄日版《入殓师》?
他拿出的剧本,是结合了日版《入殓师》的核心故事主线,也就是“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然后融入华夏背景和具体丧葬文化的故事。
半晌后,一直沉默看剧本的张国榕抬起头,脸色有些兴奋的拍手赞叹:“好剧本!”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很少会有导演将目光放在这个题材上。”
张国榕摇头晃脑的感慨道:“但是我们恰恰需要一部,讲述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的电影。”
“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不同。”
“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解脱,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
“对生者来说,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是沉重的,而对逝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新生,是新的轮回开始。”
“而新生、轮回这个概念,在西方宗教中却是没有的。”
“基督不讲新生,不图来世,只讲救赎,等待所谓的末日审判。”
“西方人认为死亡是投入上帝的怀抱,是进入天堂享受幸福生活,是一种救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所以西方人的葬礼上,你甚至可以看到家属们轻松的聊着死者生前的故事,不乏一些幽默的调侃、嘲笑。”
“这在东方儒家文化下的葬礼上,根本不可能看到,这种行为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是对死亡的不敬。”
“因为在儒家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启。”
“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也就是慎重地办理亲人的丧事,虔诚地祭祀先贤。”
“东方观念下的死亡,是肉体虽然死亡,灵魂却永远不灭,死去的人在用另一种身份,保佑着活着的亲人们。”
“所以对待死者要像生前一样重视和敬重,要时常祭奠和供拜。”
“这就是所谓的死者为大了。”
“剧本将这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生死观阐述的很好!很多情节都让人非常感动!”
张国榕总结的十分到位,吴渊惊讶的点点头。
不愧是天赋型演员啊,这审剧本的能力确实极高。
《入殓师》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部借用“入殓师”的视角,来讲述东方人的生死观念,以及丧葬文化的故事。
故事本身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借助一个个死者的故事,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
故事的核心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这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待死亡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死亡不可怕,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活着的人只需要怀揣着对死亡的敬意,好好的享受活着的过程就行。
其实吴渊版的剧本,除了将故事背景,葬礼形式改成了纯中式外,其他地方和《入殓师》原片几乎差不多的。
然后这就成了一部很地道的,充满华夏文化韵味的电影。
这就是可悲的地方!
原版《入殓师》的故事核心全是儒家的内涵文化,是华夏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数华夏人看过之后,却反倒觉得新奇可敬。
这就叫“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华夏自己的文化观念,反而要从外国的电影里去了解学习...
而且学完后还要夸人家厉害...
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一部分啊...
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念,我们华夏人自己也可以拍啊!
所以吴渊想要自己拍这部《入殓师》,不让小日子专美于前了!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部电影想要演好,男主角必须要融入“入殓师”这个职业,去认认真真体验生活的。
张国榕要拍的话,他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去内地的一些殡仪馆,以实习入殓师的身份,深入的体验一下这份工作,至少体验两个月!
说是体验生活,其实就是在给他减少负担,将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来,有一个喘息的空闲。
之后的拍摄吴渊也肯定不会让他轧戏,他得老老实实待在剧组。
这样前后加起来半年时间,完全算得上是给张国榕放个假调理身体了。
是的,对张国榕而言,半年只有一部电影拍摄的工作,已经是在放假了。
前提是,他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
“张生,这部剧本不错吧?”吴渊笑眯眯的看着张国榕,不徐不缓的说道:“这个男主角就是为你准备的。”
“但是你想要演好这部电影的话,必须将未来的半年时间都交给我。”
“不许去开演唱会,也不许出新专辑,接其他的电影通告,整个半年就只需要你做一件事,拍好这部《入殓师》。”
“我能给你的承诺就是,如果你认真跟组半年,我相信我们拍出来的成片,是能为你带来一尊戛纳影帝的。”
“你在歌坛已经做到了顶点,能够拿到的大奖都拿到了。”
“而在影坛,你却还缺一尊足够重量级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我听说你想要转型做导演,不想再如此频繁做幕前工作了。”
“那在这之前,我觉得用一座戛纳影帝奖杯作为演员事业的谢幕,才是最完美的告别仪式。”
“你觉得呢?”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0265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0265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0265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顾屈屈谢谢您的支持!!
吴渊与张国榕并不急于进入正题,而是先聊起了港岛与内地的电影行业,聊起了一些经典电影。
一边闲聊着,两人也一边在打量、试探对方。
在吴渊眼里,张国榕真人,绝对是称得上温润如玉,温文尔雅的,有君子之风,而且人很开朗健谈,说话也诙谐幽默。
如果不是有梦中记忆,他是真的不敢相信,如此热情开朗的一个人,最后居然会因为抑郁症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吴渊也犹豫过,他怕自己改变不了张国榕的未来,反而因为自己的介入,导致他的病情更加恶化,这样会让吴渊内心充满愧疚。
所以他其实在内心也劝过自己。
如果张国榕没有同意这次会面,不愿意见自己,那他或许也不需要再上赶着介入张国榕的人生了。
然而,事实是张国榕一听说吴渊想约他见面,很痛快的就同意了。
那吴渊就没什么好犹豫了,只能说两人是注定有这个缘分的。
“张生,我这次约你见面,是有一个剧本想请你出演。”吴渊微笑着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递出了一份剧本。
张国榕早就猜到了吴渊约见他的来意,既然同意见面,那肯定是愿意看剧本的。
经过刚才的接触,张国榕对吴渊的印象也很好。
少年成名,第一部电影就内地票房破千万,拿了B类电影节的奖项,又被好来坞邀请去执导电影。
换成其他人,不说眼高于顶,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但是志得意满,自我膨胀的情绪绝对会有的。
但是吴渊却不是,他身上虽然也有意气风发的气质,但是待人接物却依旧不卑不亢,说话也很谦逊,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很踏实沉稳。
从吴渊手上接过剧本,张国榕当场就看了起来。
“入殓师?”
是的,吴渊这次拿出的剧本,就是通杀了RB当年电影界,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
原电影,是根据RB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的。
电影拍得很好,是典型的日式治愈风格电影,通篇都在用“死亡”来探讨“生”的重要,很文艺。
但是,吴渊依旧没有照搬的想法。
不说《入殓师》里大量的日式文化背景和剧情,就说一件事,华夏就没入殓师这个行业了吗?
从这部电影上映后,不知道为什么,华语互联网上就流传着这是RB职业的说法。
甚至搜索“入殓师”,正规百科上居然还说,这是主要出现在RB,后进入华夏的职业!
开什么玩笑呢?
“入殓”古来有之!
类似入殓师的行业早在华夏古代“三礼之书”的《仪礼·士丧礼》、《礼记》和《周礼》均有记载,并作为凶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职业在华夏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如《礼记·问丧》中载:“死三日而后殓”,人死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
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为死者洁身、理发、剪指甲,表示洁净反本。
直到现在,这个仪式依旧没有断绝传承。
比如东北的“阴阳先生”,民间农村的“材夫”(专门替人办理殡葬丧事的人),杠夫(抬棺的工人)、缝尸的“二皮匠”等。
最开始,这种事情一般由死者子女亲友亲自操办。
但是随着礼制发展的越来越完备,孝子贤孙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亲自给死者进行更换衣服、清洗身体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专门的人帮忙。
于是就有了专业的入殓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专门为死者更换寿服、打理仪容仪表,送入棺椁的入殓师就已经很常见了。
直到现在,大部分殡仪馆内都有专业的入殓师团队,为死者在火化之前进行修容工作。
吴渊何必去照抄日版《入殓师》?
他拿出的剧本,是结合了日版《入殓师》的核心故事主线,也就是“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然后融入华夏背景和具体丧葬文化的故事。
半晌后,一直沉默看剧本的张国榕抬起头,脸色有些兴奋的拍手赞叹:“好剧本!”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很少会有导演将目光放在这个题材上。”
张国榕摇头晃脑的感慨道:“但是我们恰恰需要一部,讲述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的电影。”
“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不同。”
“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解脱,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
“对生者来说,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是沉重的,而对逝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新生,是新的轮回开始。”
“而新生、轮回这个概念,在西方宗教中却是没有的。”
“基督不讲新生,不图来世,只讲救赎,等待所谓的末日审判。”
“西方人认为死亡是投入上帝的怀抱,是进入天堂享受幸福生活,是一种救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所以西方人的葬礼上,你甚至可以看到家属们轻松的聊着死者生前的故事,不乏一些幽默的调侃、嘲笑。”
“这在东方儒家文化下的葬礼上,根本不可能看到,这种行为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是对死亡的不敬。”
“因为在儒家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启。”
“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也就是慎重地办理亲人的丧事,虔诚地祭祀先贤。”
“东方观念下的死亡,是肉体虽然死亡,灵魂却永远不灭,死去的人在用另一种身份,保佑着活着的亲人们。”
“所以对待死者要像生前一样重视和敬重,要时常祭奠和供拜。”
“这就是所谓的死者为大了。”
“剧本将这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生死观阐述的很好!很多情节都让人非常感动!”
张国榕总结的十分到位,吴渊惊讶的点点头。
不愧是天赋型演员啊,这审剧本的能力确实极高。
《入殓师》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部借用“入殓师”的视角,来讲述东方人的生死观念,以及丧葬文化的故事。
故事本身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借助一个个死者的故事,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
故事的核心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这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待死亡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死亡不可怕,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活着的人只需要怀揣着对死亡的敬意,好好的享受活着的过程就行。
其实吴渊版的剧本,除了将故事背景,葬礼形式改成了纯中式外,其他地方和《入殓师》原片几乎差不多的。
然后这就成了一部很地道的,充满华夏文化韵味的电影。
这就是可悲的地方!
原版《入殓师》的故事核心全是儒家的内涵文化,是华夏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数华夏人看过之后,却反倒觉得新奇可敬。
这就叫“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华夏自己的文化观念,反而要从外国的电影里去了解学习...
而且学完后还要夸人家厉害...
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一部分啊...
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念,我们华夏人自己也可以拍啊!
所以吴渊想要自己拍这部《入殓师》,不让小日子专美于前了!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部电影想要演好,男主角必须要融入“入殓师”这个职业,去认认真真体验生活的。
张国榕要拍的话,他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去内地的一些殡仪馆,以实习入殓师的身份,深入的体验一下这份工作,至少体验两个月!
说是体验生活,其实就是在给他减少负担,将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来,有一个喘息的空闲。
之后的拍摄吴渊也肯定不会让他轧戏,他得老老实实待在剧组。
这样前后加起来半年时间,完全算得上是给张国榕放个假调理身体了。
是的,对张国榕而言,半年只有一部电影拍摄的工作,已经是在放假了。
前提是,他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
“张生,这部剧本不错吧?”吴渊笑眯眯的看着张国榕,不徐不缓的说道:“这个男主角就是为你准备的。”
“但是你想要演好这部电影的话,必须将未来的半年时间都交给我。”
“不许去开演唱会,也不许出新专辑,接其他的电影通告,整个半年就只需要你做一件事,拍好这部《入殓师》。”
“我能给你的承诺就是,如果你认真跟组半年,我相信我们拍出来的成片,是能为你带来一尊戛纳影帝的。”
“你在歌坛已经做到了顶点,能够拿到的大奖都拿到了。”
“而在影坛,你却还缺一尊足够重量级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我听说你想要转型做导演,不想再如此频繁做幕前工作了。”
“那在这之前,我觉得用一座戛纳影帝奖杯作为演员事业的谢幕,才是最完美的告别仪式。”
“你觉得呢?”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20265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20265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20265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顾屈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