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一卷:游戏人间 第364章:“奉新二宋”
天地任我行之二 本章字数:3862 天地任我行之二txt下载
上回讲到崇祯帝想招揽天下有志于“格物致知”者,决定从官僚体系内优先,便让吏部尚书们先拟订。
“臣等启奏皇上,目前查有‘三边总督’武之望、‘登莱巡抚’孙元化、‘辽海监军道’王徵、‘检讨官’方以智、‘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随着礼部尚书们一个个报出官员们的名字,崇祯帝便笑道:“都召进京来!”
“啊?皇上?这……若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朝廷命官’们都召进京来安置在‘鲁班门’下,恐怕不合适吧?毕竟……”————“哼,朕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崇祯帝不悦道:“人事安排,依律执行,尔等自己看着办!”
“呃……臣等谨遵皇命!臣等告退。”就这样,那些喜欢搞“科研”的官员們,在此时空被崇祯帝下令调回京城。尽管他们的职位即将被新来继任者取代,但其官阶和品级不变,依旧享受着朝廷足额发放的俸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鲁班门”变得热闹非凡,因为不仅当朝亲王朱由校会经常出现在殿前广场上,当众用法术炼制各种军械、火器,就连皇帝老子和皇后娘娘也时不时前来捧场,惟独不见“国师大人”身影。
这怪不得“国师”不给面子,因为他实在瞧不上这些所谓的“科学技术”即“格物致知”,毕竟只是“西洋外道”而已。对普通凡人来说,“格物致知”充满神秘,但对於“修真者”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不能成仙!
不过,在这些“不务正业”的大小官员中,有一个名叫“宋应星”的人却是引起了朱由校和朱由检哥俩的注意,因为这小子不仅眼界比别人开阔,而且兴趣也更广泛,尤其知识储备极深,或许可以重点培养一番。
“宋应星”生于西元1587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人,老家即后世的江西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宋应星是“举人”出身,于明朝崇祯七年(西元1634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 。他后来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隶亳州知州,尽管官场混得不怎么如意,但改朝换代也不妨碍他成为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在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也使他成为了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晚年一直隐居生活。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曾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后世西元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为“宋应星”(So
g Yi
gxi
g),乃八个地貌地名之一。
“宋应星”幼时与其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在这之后,“宋应星”又在新进“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学习“四书五经”和“孔孟之道”等。
“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并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这对他将来成为科学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应星”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等学科都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医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因为此书曾于西元1596年出版,那时候,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了。此外,“宋应星”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并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大事,乐享恬淡生活。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的“举人”,而其兄宋应升则仅名列第六,但也是个“举人”了。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二人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天,他们便前往京师(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于是,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这是神宗在位时的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俩与江西其他考生们齐会京师,但两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其兄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则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西元1635年),“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工作是教授生员,即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包括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天工开物》。
崇祯十一年(西元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西元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崇祯十六年(西元1643年)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而,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且官员多出走。于是,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而“宋应星”也成为了“亡国之民”。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介于省及府、州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其兄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遂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南明隆武二年(西元1646年),其兄宋应昇服毒殉国。此后,在南明与清军拉锯的十余年间,“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 故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南明永历二十年(西元1666年左右),“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宋应星”的去世时间,没有具体记载,因为他隐居了。其最后的作品是西元1655年为兄长所修的《宋应升传》。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宋应星”作为中国明朝后期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并使之能够流传下来,却对两百年后的东洋日本“明治维新”贡献极大了。
由于清朝统治阶级不相信科学,只喜欢玩弄政治和权术,所以在科举盛行和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受待见,即便出版后也未必能卖回本钱,反而在无意中流传到东洋日本才起作用。
“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例如“包及数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己。”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种水稻时,所用“大田移植法”以增加产量的真是写照。
同时,“宋应星”还指出了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在手工业方面,“宋应星”力图运用定量的方法。他在叙述生产过程时,特别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数量控制观。
当分析秧苗移毅时,“宋应星”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这个重要的比例数据,乃古代种植水稻时“合理密集”的经验总结,据说近代的江西人仍在遵循。
“宋应星”对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也作出了确的说明:“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由三十斤……”。对油料作物这种具体而准确的数据说明,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因为,这有利于农民们在进行油料作物种植时,可以综合考虑其经济价值。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9883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9883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988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364章:“奉新二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窗外雨声响谢谢您的支持!!
“臣等启奏皇上,目前查有‘三边总督’武之望、‘登莱巡抚’孙元化、‘辽海监军道’王徵、‘检讨官’方以智、‘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随着礼部尚书们一个个报出官员们的名字,崇祯帝便笑道:“都召进京来!”
“啊?皇上?这……若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朝廷命官’们都召进京来安置在‘鲁班门’下,恐怕不合适吧?毕竟……”————“哼,朕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崇祯帝不悦道:“人事安排,依律执行,尔等自己看着办!”
“呃……臣等谨遵皇命!臣等告退。”就这样,那些喜欢搞“科研”的官员們,在此时空被崇祯帝下令调回京城。尽管他们的职位即将被新来继任者取代,但其官阶和品级不变,依旧享受着朝廷足额发放的俸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鲁班门”变得热闹非凡,因为不仅当朝亲王朱由校会经常出现在殿前广场上,当众用法术炼制各种军械、火器,就连皇帝老子和皇后娘娘也时不时前来捧场,惟独不见“国师大人”身影。
这怪不得“国师”不给面子,因为他实在瞧不上这些所谓的“科学技术”即“格物致知”,毕竟只是“西洋外道”而已。对普通凡人来说,“格物致知”充满神秘,但对於“修真者”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不能成仙!
不过,在这些“不务正业”的大小官员中,有一个名叫“宋应星”的人却是引起了朱由校和朱由检哥俩的注意,因为这小子不仅眼界比别人开阔,而且兴趣也更广泛,尤其知识储备极深,或许可以重点培养一番。
“宋应星”生于西元1587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人,老家即后世的江西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宋应星是“举人”出身,于明朝崇祯七年(西元1634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 。他后来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隶亳州知州,尽管官场混得不怎么如意,但改朝换代也不妨碍他成为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在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也使他成为了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晚年一直隐居生活。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曾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后世西元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为“宋应星”(So
g Yi
gxi
g),乃八个地貌地名之一。
“宋应星”幼时与其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在这之后,“宋应星”又在新进“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学习“四书五经”和“孔孟之道”等。
“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并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这对他将来成为科学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应星”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等学科都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医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因为此书曾于西元1596年出版,那时候,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了。此外,“宋应星”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并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大事,乐享恬淡生活。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的“举人”,而其兄宋应升则仅名列第六,但也是个“举人”了。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二人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天,他们便前往京师(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于是,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这是神宗在位时的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俩与江西其他考生们齐会京师,但两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其兄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则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西元1635年),“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工作是教授生员,即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包括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天工开物》。
崇祯十一年(西元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西元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崇祯十六年(西元1643年)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而,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且官员多出走。于是,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而“宋应星”也成为了“亡国之民”。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介于省及府、州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其兄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遂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南明隆武二年(西元1646年),其兄宋应昇服毒殉国。此后,在南明与清军拉锯的十余年间,“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 故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南明永历二十年(西元1666年左右),“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宋应星”的去世时间,没有具体记载,因为他隐居了。其最后的作品是西元1655年为兄长所修的《宋应升传》。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宋应星”作为中国明朝后期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并使之能够流传下来,却对两百年后的东洋日本“明治维新”贡献极大了。
由于清朝统治阶级不相信科学,只喜欢玩弄政治和权术,所以在科举盛行和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受待见,即便出版后也未必能卖回本钱,反而在无意中流传到东洋日本才起作用。
“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例如“包及数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己。”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种水稻时,所用“大田移植法”以增加产量的真是写照。
同时,“宋应星”还指出了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在手工业方面,“宋应星”力图运用定量的方法。他在叙述生产过程时,特别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数量控制观。
当分析秧苗移毅时,“宋应星”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这个重要的比例数据,乃古代种植水稻时“合理密集”的经验总结,据说近代的江西人仍在遵循。
“宋应星”对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也作出了确的说明:“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由三十斤……”。对油料作物这种具体而准确的数据说明,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因为,这有利于农民们在进行油料作物种植时,可以综合考虑其经济价值。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9883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9883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988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364章:“奉新二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窗外雨声响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