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一卷:游戏人间 第141章:“滑膛枪”VS“线膛枪”
天地任我行之二 本章字数:3809 天地任我行之二txt下载
上回讲到朱由检与朱由校对徐光启训练新兵时使用的“线膛枪”很感兴趣,不禁询问了一些相关事宜。
“滑膛枪”的缺点也是致命的,除了“准确率”太低外,就是射程太近和装填火药费劲,但历史也不尽然。不过,在十七世纪初期的欧洲大陆,当时明明已经有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枪”,也就是俗称的“来福枪”,可当时的欧洲各国军队却还是更喜欢无膛线的“滑膛枪”。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安全性与性价比。
或许会有很多人会认为,是不是因为“线膛枪”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没赶上欧洲军队更新武器的风口?确实,“线膛枪”出现的时间还真比“滑膛枪”要更晚一点,毕竟“线膛”也是基于“滑膛”的基础才衍生出来的。
可问题是,早在西元1420年,也就是十五世纪初期时,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铁匠铺子里,就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线”的“线膛枪”,不过,这个时期的“膛线”还是直的,而不是后来的“螺旋形”弯曲线。
因为这个铁匠当时在制造出“膛线”时,所考虑的并不是提升弹丸出膛时的稳定性,而是为了减小装填弹丸时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对装填速度的提升,也就是说他没有想到“线膛枪”的划时代意义,只是随意。
毕竟,从枪械后面装填弹药的“后膛枪”在十八世纪才出现,而在此之前都是从枪管前面装填弹药,还得用“送弹棍”把火药和弹丸压实,极为繁琐,整个流程折腾下来,一分钟能击发一次都已经算是高效了。
直到西元1476年,螺旋型的“膛线”才出现在了意大利的文献记载上,这也就意味着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膛线”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经开始凸显。这正好是东方古国的明朝末年,火器大量使用时期。
而欧洲普遍装配“燧发枪”的时间更是还得推迟到西元17世纪中叶,即明清两朝交际时期。那么,在西元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难道世上就没有哪支军队大规模使用过“线膛枪”吗?
不用说,自然还是有的,因为丹麦军队就曾于十七世纪初期装配过“线膛枪”,可最终还是没有将“线膛枪”在战场上普及,因为那时候的“线膛枪”还没有改进成“后膛装弹”,依旧是用“前堂装弹”模式,效率低。
按理来讲,“线膛枪”明明具备着射程远、精度高的优势,应该迅速红遍欧洲甚至全球才对呀?为何直到了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欧洲军队接受并普及呢?因为当初“线膛枪”的劣势在装弹速度上不及“滑膛枪”!
虽然相对于枪管结构更为简单的“滑膛枪”而言,“线膛枪”的精髓就在于枪管结构上,螺旋型的“膛线”也让其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为苛刻,而且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更大。这其实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那么,最终所体现的,也就是“线膛枪”的造价相对“滑膛枪”要更为昂贵。可是,纵观欧洲的战争发展史,欧洲的这些国家貌似就从来没有在意过一把武器的造价到底有多高,他们更在意的其实还是武器的性能,或者说是求精而不求多。这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潮一样。
欧洲人所追求的是那些所谓的“骑士荣耀”、以及“骑士精神”什么的吗?与“堂吉诃德”的精神自恋一样。
先不管是骑士荣耀、还是骑士精神什么的,其实都是在骑士出现以后才衍生出来的产物。而“骑士”的诞生,则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争产物。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碾压”,追求更高的防御以及更高的攻击力。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这才大张旗鼓的推行了“附庸制度”以及“采邑制度”,不遗余力的打造出了一个个造价昂贵却武装到了牙齿的“重装骑士”。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国研发的“巴黎大炮”。
此大炮体型硕大且造价极为昂贵,但这些终究都是其次,因为“巴黎大炮”以它那将近120公里的射程,完美的体现出了德国人当时对“极致射程”的追求!这个射程很远,但被后世“火箭炮”或短程“导弹”所超越!
而当时的普通火炮,射程能达到20公里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如果这么看的话,那“线膛枪”的造价劣势若在它那远超“滑膛枪”的射程和精度面前,那就属实称不上是劣势而是优势。肯定是另有原因。
毕竟弹丸出膛后,能够有更远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也就代表着其实际“有效射程”也必定有着飞跃式的提升,连带着也就提升了命中后的“破坏力”,这可不是单纯的“最远射程”所能带来的革命性效果啊!
因此,真正导致欧洲军队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里更喜欢“滑膛枪”的原因,除了相对要更高的造价以外,定然还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否则只是在枪管上加工几条膛线而已,造价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这就要从“线膛枪”的缺陷开始说起了。严格来讲,其实也算不上是缺陷,因为这个缺陷不是出自“线膛枪”自身,而是出自“线膛枪”的好搭档,也就是所谓“弹丸”上面。光说“枪支”而不说“弹药”就等于白说了。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尖头弹”出现之前,在那个“火绳枪”以及“燧发枪”大行其道的年代,子弹的形状都是“圆的”小钢珠或小铅丸,也就是中西方火器长期通用的“弹丸”形态。
而“线膛枪”在“膛线”影响之下,其枪口并不像“滑膛枪”样是一个完整的“圆形”,而是一个分“阴线”和“阳线”的圆形齿轮状枪口。所谓“阴线”就是膛线凹下去那部分的底部,“阳线”则是膛线凸出来那部分的顶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采用像现在这样用“阳线”到“阳线”的方式来计算口径的话,势必就会出现黑火药“能量外泄”的问题,导致枪口密封不严,从而影响到“线膛枪”的射程。
从而也就导致当时,其实都是根据“阴线”到“阴线”的距离来判断线膛枪的口径,也就是说,“线膛枪”所用的弹丸,实则都要比实际口径稍微大那么一点点。
如此一来,也就使得士兵在通过枪口往“线膛枪”里面装填弹药之时,往往要比“滑膛枪”的弹药装填更为费劲,而且还得不停的用“送弹棍”反复敲击弹丸,否则就有可能将弹丸送不到枪管底部。
这一来二去之下,“燧发枪”本来就慢的装填速度自然就更慢了。但这不是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来回的敲击之下,由铅制成的弹丸势必就会产生形变,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线”的“凹槽”当中,那么也就经常出现有了“炸膛”的风险,毕竟本身其“口径”就不匹配。“炸膛”可不好玩,那会立刻要了人命的!
反观“滑膛枪”,枪口圆润,口径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弹丸不选错、枪管不变形,那么基本就不可能存在弹丸装不进去或者因为子弹形变而“炸膛”的风险,因此安全系数远超过同时期的“线膛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但是因为装填慢,还比“滑膛枪”更容易炸膛,所以普及不起来。而“滑膛枪”尽管是射程近、精度低,但装填慢比“线膛枪”快,且不容易炸膛,所以暂时胜出了。
这就说明,“滑膛枪”在当时要比“线膛枪”性价比更高,尤其是步兵与骑兵对抗时,射速很重要!毕竟战争是群体性的,射程有优势没错,可生命更重要,至于精度,在大规模战争背景下反而不如安全性重要!
在步兵对抗骑兵过程中,以“滑膛枪”的精度和射程来说是远不如“线膛枪”打得准也打得远,但是面对数量众多是大规模骑兵集团冲锋,虽说或许不能精准的命中预定目标,但保不准就命中了目标旁边的敌人!
因此,“滑膛枪”在很多方面超过还未被改进的“线膛枪”,直到19世纪才迎来新生,是因为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对于线膛枪的“弹丸”进行改良,发明了一种名为“米涅弹”的新型“弹丸”。
单从造型上来看,其实已非常接近于后世的手枪的“圆头弹”了,区别就是火药跟弹头还是分离的。不过,“米涅弹”的特点就是弹丸口径比“线膛枪”的口径略小,但却不会发生“能量外泄”的情况,且装填容易。
这是因为在“米涅弹”的弹头后方,存在着一个类似圆锥体的凹槽,同时还匹配一个橡木的塞子,继而在引燃火药以后,火药产生的瞬间压力以及橡木的冲击力就会导致这个凹槽外扩,从而正好跟枪管上的膛线匹配出一个合适的形状。这其实已很接近后世“兵工厂”里那种大规模标准化所生产出来的单发“子弹”了。
也正是凭借着对“弹丸”的改良,装配“米涅弹”的“米涅式前装线膛枪”也一举赢得了一个最高射程918米,并且能在500米内精确命中靶标的优良射击成绩。而当时,“滑膛枪”的射程,还在二百来米左右。
至于后世仍在使用的的“滑膛枪”,更是成了“散弹枪”、“猎枪”、以及“防爆枪”或者“信号枪”等不那么重视“射程”和“精度”的枪械的代名词了。当然,“滑膛炮”不能算在内,毕竟“火枪”与“火炮”这完全两码事啊!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9883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9883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988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41章:“滑膛枪”VS“线膛枪”)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窗外雨声响谢谢您的支持!!
“滑膛枪”的缺点也是致命的,除了“准确率”太低外,就是射程太近和装填火药费劲,但历史也不尽然。不过,在十七世纪初期的欧洲大陆,当时明明已经有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枪”,也就是俗称的“来福枪”,可当时的欧洲各国军队却还是更喜欢无膛线的“滑膛枪”。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安全性与性价比。
或许会有很多人会认为,是不是因为“线膛枪”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没赶上欧洲军队更新武器的风口?确实,“线膛枪”出现的时间还真比“滑膛枪”要更晚一点,毕竟“线膛”也是基于“滑膛”的基础才衍生出来的。
可问题是,早在西元1420年,也就是十五世纪初期时,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铁匠铺子里,就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线”的“线膛枪”,不过,这个时期的“膛线”还是直的,而不是后来的“螺旋形”弯曲线。
因为这个铁匠当时在制造出“膛线”时,所考虑的并不是提升弹丸出膛时的稳定性,而是为了减小装填弹丸时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对装填速度的提升,也就是说他没有想到“线膛枪”的划时代意义,只是随意。
毕竟,从枪械后面装填弹药的“后膛枪”在十八世纪才出现,而在此之前都是从枪管前面装填弹药,还得用“送弹棍”把火药和弹丸压实,极为繁琐,整个流程折腾下来,一分钟能击发一次都已经算是高效了。
直到西元1476年,螺旋型的“膛线”才出现在了意大利的文献记载上,这也就意味着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膛线”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经开始凸显。这正好是东方古国的明朝末年,火器大量使用时期。
而欧洲普遍装配“燧发枪”的时间更是还得推迟到西元17世纪中叶,即明清两朝交际时期。那么,在西元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难道世上就没有哪支军队大规模使用过“线膛枪”吗?
不用说,自然还是有的,因为丹麦军队就曾于十七世纪初期装配过“线膛枪”,可最终还是没有将“线膛枪”在战场上普及,因为那时候的“线膛枪”还没有改进成“后膛装弹”,依旧是用“前堂装弹”模式,效率低。
按理来讲,“线膛枪”明明具备着射程远、精度高的优势,应该迅速红遍欧洲甚至全球才对呀?为何直到了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欧洲军队接受并普及呢?因为当初“线膛枪”的劣势在装弹速度上不及“滑膛枪”!
虽然相对于枪管结构更为简单的“滑膛枪”而言,“线膛枪”的精髓就在于枪管结构上,螺旋型的“膛线”也让其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为苛刻,而且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更大。这其实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那么,最终所体现的,也就是“线膛枪”的造价相对“滑膛枪”要更为昂贵。可是,纵观欧洲的战争发展史,欧洲的这些国家貌似就从来没有在意过一把武器的造价到底有多高,他们更在意的其实还是武器的性能,或者说是求精而不求多。这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潮一样。
欧洲人所追求的是那些所谓的“骑士荣耀”、以及“骑士精神”什么的吗?与“堂吉诃德”的精神自恋一样。
先不管是骑士荣耀、还是骑士精神什么的,其实都是在骑士出现以后才衍生出来的产物。而“骑士”的诞生,则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争产物。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碾压”,追求更高的防御以及更高的攻击力。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这才大张旗鼓的推行了“附庸制度”以及“采邑制度”,不遗余力的打造出了一个个造价昂贵却武装到了牙齿的“重装骑士”。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国研发的“巴黎大炮”。
此大炮体型硕大且造价极为昂贵,但这些终究都是其次,因为“巴黎大炮”以它那将近120公里的射程,完美的体现出了德国人当时对“极致射程”的追求!这个射程很远,但被后世“火箭炮”或短程“导弹”所超越!
而当时的普通火炮,射程能达到20公里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如果这么看的话,那“线膛枪”的造价劣势若在它那远超“滑膛枪”的射程和精度面前,那就属实称不上是劣势而是优势。肯定是另有原因。
毕竟弹丸出膛后,能够有更远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也就代表着其实际“有效射程”也必定有着飞跃式的提升,连带着也就提升了命中后的“破坏力”,这可不是单纯的“最远射程”所能带来的革命性效果啊!
因此,真正导致欧洲军队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里更喜欢“滑膛枪”的原因,除了相对要更高的造价以外,定然还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否则只是在枪管上加工几条膛线而已,造价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这就要从“线膛枪”的缺陷开始说起了。严格来讲,其实也算不上是缺陷,因为这个缺陷不是出自“线膛枪”自身,而是出自“线膛枪”的好搭档,也就是所谓“弹丸”上面。光说“枪支”而不说“弹药”就等于白说了。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尖头弹”出现之前,在那个“火绳枪”以及“燧发枪”大行其道的年代,子弹的形状都是“圆的”小钢珠或小铅丸,也就是中西方火器长期通用的“弹丸”形态。
而“线膛枪”在“膛线”影响之下,其枪口并不像“滑膛枪”样是一个完整的“圆形”,而是一个分“阴线”和“阳线”的圆形齿轮状枪口。所谓“阴线”就是膛线凹下去那部分的底部,“阳线”则是膛线凸出来那部分的顶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采用像现在这样用“阳线”到“阳线”的方式来计算口径的话,势必就会出现黑火药“能量外泄”的问题,导致枪口密封不严,从而影响到“线膛枪”的射程。
从而也就导致当时,其实都是根据“阴线”到“阴线”的距离来判断线膛枪的口径,也就是说,“线膛枪”所用的弹丸,实则都要比实际口径稍微大那么一点点。
如此一来,也就使得士兵在通过枪口往“线膛枪”里面装填弹药之时,往往要比“滑膛枪”的弹药装填更为费劲,而且还得不停的用“送弹棍”反复敲击弹丸,否则就有可能将弹丸送不到枪管底部。
这一来二去之下,“燧发枪”本来就慢的装填速度自然就更慢了。但这不是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来回的敲击之下,由铅制成的弹丸势必就会产生形变,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线”的“凹槽”当中,那么也就经常出现有了“炸膛”的风险,毕竟本身其“口径”就不匹配。“炸膛”可不好玩,那会立刻要了人命的!
反观“滑膛枪”,枪口圆润,口径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弹丸不选错、枪管不变形,那么基本就不可能存在弹丸装不进去或者因为子弹形变而“炸膛”的风险,因此安全系数远超过同时期的“线膛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但是因为装填慢,还比“滑膛枪”更容易炸膛,所以普及不起来。而“滑膛枪”尽管是射程近、精度低,但装填慢比“线膛枪”快,且不容易炸膛,所以暂时胜出了。
这就说明,“滑膛枪”在当时要比“线膛枪”性价比更高,尤其是步兵与骑兵对抗时,射速很重要!毕竟战争是群体性的,射程有优势没错,可生命更重要,至于精度,在大规模战争背景下反而不如安全性重要!
在步兵对抗骑兵过程中,以“滑膛枪”的精度和射程来说是远不如“线膛枪”打得准也打得远,但是面对数量众多是大规模骑兵集团冲锋,虽说或许不能精准的命中预定目标,但保不准就命中了目标旁边的敌人!
因此,“滑膛枪”在很多方面超过还未被改进的“线膛枪”,直到19世纪才迎来新生,是因为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对于线膛枪的“弹丸”进行改良,发明了一种名为“米涅弹”的新型“弹丸”。
单从造型上来看,其实已非常接近于后世的手枪的“圆头弹”了,区别就是火药跟弹头还是分离的。不过,“米涅弹”的特点就是弹丸口径比“线膛枪”的口径略小,但却不会发生“能量外泄”的情况,且装填容易。
这是因为在“米涅弹”的弹头后方,存在着一个类似圆锥体的凹槽,同时还匹配一个橡木的塞子,继而在引燃火药以后,火药产生的瞬间压力以及橡木的冲击力就会导致这个凹槽外扩,从而正好跟枪管上的膛线匹配出一个合适的形状。这其实已很接近后世“兵工厂”里那种大规模标准化所生产出来的单发“子弹”了。
也正是凭借着对“弹丸”的改良,装配“米涅弹”的“米涅式前装线膛枪”也一举赢得了一个最高射程918米,并且能在500米内精确命中靶标的优良射击成绩。而当时,“滑膛枪”的射程,还在二百来米左右。
至于后世仍在使用的的“滑膛枪”,更是成了“散弹枪”、“猎枪”、以及“防爆枪”或者“信号枪”等不那么重视“射程”和“精度”的枪械的代名词了。当然,“滑膛炮”不能算在内,毕竟“火枪”与“火炮”这完全两码事啊!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9883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9883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988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41章:“滑膛枪”VS“线膛枪”)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窗外雨声响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