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第六百九十五章 听证会(五)
北宋大法官 本章字数:7759 北宋大法官txt下载
到底这姜还是老的辣,韩琦这一番话,引得无数官员是直接飙泪。
无论是周革,还是程昉,神情也都渐渐变得委屈。
可真是理解万岁。
程昉为什么着急,不就是因为朝中很多人盯着他,在攻击他,同时反对他的河防计划,并且皇帝也对此开始生出疑虑,所以他必须马上做出成绩来,让皇帝安心。
没有时间给他挥霍。
这与王安石改革变法,其实也有些像似。
要快速出成绩。
而周革等河北官员为什么不敢阻止程昉,无非也就是他们怕承担这份责任,因为这责任太过沉重。
而如盛陶这些御史,他们之所以敢弹劾程昉,那是因为他们不会直接阻碍程昉执行任务。
其实还是目前的技术,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各有各的想法,对与错,仅仅是在于自己的信念,以及政治斗争中,而最重要的科学往往被人忽视。
可是王安石、吕惠卿却有一种危机感,因为韩琦这一番话,看似不偏不倚,也没有直言当下的河防工事存有问题,但不难听出来,韩琦希望阻碍东流计划。
相比起与王安石争斗多年的司马光,这韩琦手段显然是更为老练,虽然他心中锐气早已消失殆尽,但他到底是从党争中历练出来的,经验是极其丰富,这是王安石所不具备的。
韩琦是深刻的知道,党争的危害性会体现到哪些方面。
如果要在此案上怪罪任何人,这事反而解决不了,他会被卷入其中,且占不到任何优势。
因为谁也不会认输,认输就是死路一条,只有说不怪罪任何人,才有可能扭转一些事情。
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就是皇帝。
因为无论怎么说,这皇帝都是主要负责人,只要出问题,肯定跟皇帝有关,因为是你皇帝说了算,如今动员了这么多百姓,是不可能轻易承认自己失败。
关键这事,还跟变法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只有将这责任先说清楚,才有可能让皇帝改变这个计划。
韩琦这是在凿坡让皇帝下驴。
堂中的赵顼自然也听出韩琦语外之意,但他心中也是颇为感激,因为他确实是要借坡下驴。
真不愧是韩琦,果真是厉害啊!张斐心中也是一番感慨,这是妥妥的友军,因为他开这场听证会,主要也是为皇帝卸下负担,轻装前行。就顺势问道:“关于治理河北河道,朝中争论非常激烈吗?”
“争吵有数十年之久啊!”韩琦抚须感叹道。
张斐故作惊讶道:“是吗?”
韩琦点点头道:“关于此番治水的源头,应该是要追溯到景祐元年,至今约有四十年左右,那一年黄河在濮阳横陇决口,但与之前决口不同的是,这一次河水径直向东北方向分流,经大名至滨州入海。河水也自此也离开行水千年的京东故道,形成了横陇河道,此二道皆谓东流。”
张斐不禁问道:“那何谓‘北流’。”
韩琦道:“那横陇河道淤塞十分迅速,仅仅行河十余年便高民屋丈许之多,且极不稳定。以至于庆历八年,还是在濮阳,在横陇决口点的上游商胡县再次发生决口,且决口形成的新河道进一步向北摆动,经大名至乾宁军入海。此道谓之‘北流‘’,自此便有了‘东流’与‘北流’之争。”
“原来如此。”
张斐点点头,又问道:“不知韩相公是何主张?”
韩琦回答道:“老夫与一位知己好友看法相近,这位知己好友便是刚刚卸任的青州知州欧阳永叔,他认为‘唯有疏浚北流之海之道,使之下流畅通,是为最适宜之策’。”
张斐问道:“下官不太懂治水之道,韩相公可愿具体解释一下此中之理?”
韩琦道:“在庆历年间,针对此事是有过一番争论的,当时我并未直接参与,而我之所以赞成欧阳永叔之言,乃是因为我认为在诸官的争论之中,永叔说得最合实际。
他首先道出,水患之因,乃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
而自东汉王景治水后,河水行之千年,而未有决口,故有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河床日久淤高形成悬河。
然而,河水经澶、滑二州时,由于河道两岸有山体约束,河道最为狭隘,上游洪水到来,至此壅水,极易溃决,纵观我朝水患,也几乎都是发生在澶、滑二州。
若不清故道淤泥,则强行使河水再回故道,此无异于自寻死路。”
有一些官员频频点头,但也有不少官员是嗤之以鼻,就连文彦博、司马光都是眉头紧锁。
可见在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极大的争议。
张斐点点头,道:“韩相公的意思,东流乃是行千年之故道,大量泥沙淤于河道,故至我朝水患不断,此非人祸,而是自然而成。若要坚守故道,应当是清除淤泥,可当下又对于淤泥,束手无策,故而应当离开故道,而治新道,也就是所谓的‘北流’之道。”
“正是如此。”
韩琦又道:“这因在河沙,若治故道,就应先治河沙,可不能头疼医脚,而当时掌管黄河河堤工料事务的李仲昌则主张先疏通六塔河,对黄河进行分水,然后将大河引归到‘横陇河道’,此谓之‘回河东流’。
而欧阳永叔则认为六塔河道不过五十步宽,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又准确的预判,若堵商胡口,塞北流,而引水入六塔,河水必决于商湖口,后来朝廷未有采纳永叔之言,当真就在堵上商湖口的当晚,河水便又决于商胡口,引发巨大的灾难,唉.仁宗皇帝也因此下达‘罪己诏’。”
堂中坐着的赵顼听到此处,不由得哆嗦了下。
这真是想想都害怕啊!
一场水患逼得皇帝下罪己诏,可想而知,这水患有多么可怕。
哎呦!这欧阳修真是在什么事上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远见,可真是厉害,只可惜未能与之见上一面,实属遗憾!张斐暗自轻叹,又是问道:“那为何欧阳相公的建议,未有朝廷被采纳?”
韩琦抚须道:“这是因为当年朝中几位重臣皆赞成李仲昌之言,导致仁宗皇帝最终未有采纳欧阳永叔的建议。”
说到这里,他突然瞄了眼富弼。
张斐看在眼里,不免也偷偷瞥了眼,见富弼神色确实有些不自然,心想,难道是富公说服仁宗皇帝采纳李仲昌之言?
但他也很快回过神来,继续问道:“韩相公认为若寻北流,可解水患?”
韩琦点点头,但又补充道:“老夫只是认为,欧阳永叔所言,是最贴合实际,至少无人可反驳‘积淤泥而使河床高悬’之理,治理必然就是清淤。但至于北流新道是否可避免水患,老夫亦不敢保证,到底这水势无形啊。
故此,老夫虽主张北流,也曾上疏圣上,表达对开浚二股河的担忧,尽到臣子本分,虽说圣上最终采纳回河东流,但老夫认为朝廷既然已经决定,就不应阻碍,故对程都监所为,也并未干预,到底程都监确实是在努力治河。”
这一个大迂回,又回到此案本身。
吕惠卿不禁低声骂道:“真是老奸巨猾!”
看似大公无私,但实际上则是在宣传北流,以及暗示程昉就会使用蛮力,而不得其理,只能徒劳无功。
王安石自也听出弦外之意,不禁有些蠢蠢欲动。
张斐看在眼里,眼中闪过一抹笑意,然后向韩琦言道:“非常感谢韩相公出席作证,令我们知道整件事的原貌。”
韩琦却是苦笑道:“韩某老矣,如今也只能略尽绵力。”
说罢,他捏了一把老腰,呻吟道:“哎呦!这把老骨头,实在是无法久坐,张检控可还有其它问题?”
张斐忙道:“下官并无其它问题,韩相公可下去休息。”
言罢,他心想,不对呀!你下去难道就不是坐着吗?
张斐又狐疑地审视着韩琦,这时,那仆人已经上来搀扶着韩琦,站起身来,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见其神情稍显得意,顿时反应过来,暗道,原来如此,他这是要引蛇出洞啊!
富弼不动声色,小声道:“永叔早已不问朝政,若知你又将其置于漩涡之中,恐会怪你的。”
韩琦毫不在意地说道:“天下间谁又没被他怪过?”
富弼笑而不语。
欧阳修年轻时那嘴炮,要么不开,要开必然就是地图炮,包拯他们都被教训过,谁能幸免。
韩琦又补充一句,“况且你富彦国都不怪我,他又能怪我什么。”
富弼稍稍皱眉,“当年决策,我确有疏忽,是责无旁贷。但是你方才之言,只是道出东流之弊,而未有提到北流之弊,这也是有失偏颇,难以服众。”
韩琦笑道:“我若将话都说尽,他们说什么?”
说罢,他瞧了眼王安石。
富弼稍稍一愣,顺其目光看去,当即明白过来,不禁笑道:“原来你是抛砖引玉。”
韩琦皱眉道:“是抛玉引砖。”
韩琦下去之后,王巩便看向张斐。
张斐大口灌下一杯茶后,又瞧了眼天色,“放衙时间到了,要不先休会吃饭。”
“吃吃饭?”
王巩差点没咬着舌头,这个紧要关头,大家都已经屏住呼吸,你竟然要吃饭?
就连许遵都傻眼了,转过头去,困惑地看着张斐。
张斐也纳闷道:“你们这么看着我作甚?”
许遵道:“话都说到这份上,不如说完再去吃,你很饿吗?”
张斐笑道:“检察长,这话题要是继续聊下去,可能晚饭都吃不下去,而且。”他低声道:“咱们要是表现的太多热情,会让人质疑的,就应该举重若轻,该吃饭时先吃饭。”
质疑?质疑甚么?许遵捋了捋胡须,思忖片刻,突然笑着点点头,道:“就依张检控之言,先吃饭吧。”
王巩虽有不解,但这里可是他们翁婿说得算,没有办法,他只能站起身来,宣布暂时休会,下午再审。
这顿时就引起一阵哗然,人人脸上都充斥着不满,你丫是没吃过饭吗?
这种关键时刻,王安石都已经快站起身来,你来个休会,你小心生儿子没小鸡鸡啊!
吕惠卿便道:“如今时辰尚早,为何急于休会。”
张斐道:“但我们觉得有些累,也有些饿,得去休息一下,下午还能继续。”
“.?”
这个理由可真是-——欠扁。
如果可以的话,不少官员恨不得上去,直接将这对翁婿踢走,自己来主持。
来这么一出,可真是要了亲命啊!
但检察院方面完全不在乎他们的看法,纷纷起身收拾文案来。
我的会议我做主。
不过曹太后对此有些异议,颇为不满道:“这张三年纪轻轻,怎么还不如几个老人,这一会儿功夫就累了。”
她都没累,你就累了,你好意思吗。
赵顼也有些不爽,“大娘娘放心,待会孙儿就去教训他一番。”
他也是这么做的,将曹太后送到厢房里面休息后,他便立刻命人,悄悄将张斐给叫来。
“为何你要突然休会,可别告诉朕,你是真的感觉累了。”
见到张斐,赵顼就很是不解地问道。
因为这场听证会,就是要解决这个争端问题,不解决这个争端,赵顼下不了台,如今人家韩琦已经将坡都给凿好了,但朕都还没有下去,你突然来个暂停,恐生变数啊!
张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这是因为其实东、北二流之争,亦非此案的关键所在,公平起见,我们检察院不能过于引导这个话题,否则的话,他们定能看出,这场听证会是另有目的。”
赵顼立刻道:“但这就是朕的目的。”
“我知道。”
张斐点点头,“陛下无须为此焦虑,依照我对王学士的理解,他一定不会就此打住的,下午他一定会申请出席,然后强调北流之害,以此来反驳韩相公
如此一来,就不会影响到检察院在这场听证会的公正性,因为这是他们要强行议论此题,而我便可借题发挥。”
“原来如此。”
赵顼稍稍点头,突然呵呵笑得几声,坐回到椅子上,道:“你可真是将他们给摸透了。”
张斐摇摇头道:“并非是我,而是韩相公,他方才急于离开,就是因为他希望留下了一个让王学士不得不出面辩诉的理由。”
赵顼点点头,又是感慨道:“其实关于此番争论,朕早已经听得耳朵生茧,每每入寝之时,耳边总是回荡着这些争论,时刻在煎熬着朕。”
说到这里,他突然看向张斐,“但奇怪的是,他们此番在听证会上的言论,却令朕耳目一新,好似听过,又好似从未听到过,这真是怪哉。你可知其中道理?”
“规则。”
张斐想都没有想,就回答道。
“规则?”
赵顼错愕道。
张斐点点头道:“他们在朝中的庭辩,几乎是没有规则的,反正就是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针锋相对,而且只有陛下可以镇得住他们。
而在听证会上面不一样,听证会上是有主持者,是有规则,是有发问环节,他们只是其中的参与者,他们不知道会有什么证人出现,如果不谨慎回答,随时可能会被人识破,而所面对的也不是对方,而是会议的主持者,出口言论,自有所不同。
此外,陛下目前是置身事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然感觉有很大的差别。”
赵顼若有所思道:“不错,或许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方才聆听时,朕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亦是受益良多啊!可惜,被你给打断了。”
张斐拱手道:“未有让陛下尽兴,张三实在是罪无可赦。”
赵顼听得是呵呵直笑。
“恩师,韩相公方才之言,似乎若有所指,这不得不防啊!”
吕惠卿是忧心忡忡道。
王安石点点头,道:“最初我就是在韩公门下担任幕僚,其智术、手段,心胸,皆胜于那司马君实,我自不会大意,下午我会申请出席,驳回其言论。”
吕惠卿道:“韩相公突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如此言论,会不会是他想以此重返朝堂?”
如果韩琦要重返朝堂,那王安石就得离开,这一山不容二虎。
东流计划,是王安石支持的,而韩琦却暗示北流是正确的,皇帝若要改北流,极有可能就会再度启用韩琦。
吕惠卿对此是如临大敌,到底韩琦当年权倾一时,绝非善类。
王安石却有不同的看法,道:“这不大可能,我听闻韩相公近年来,身体确实不好,他哪还有心力处理政务?”
吕惠卿道:“如那司马懿也是久病不出啊。在学生看来,韩相公重返朝堂,不禁对恩师不利,于司马相公,亦是非常不利,学生认为,应先将韩相公拒之朝外,到底司马相公也支持回河东流。”
言下之意,二者若要选其一,应优先考虑与司马光联手。
王安石沉吟半响,兀自摇头道:“依我对韩相公的了解,他是不大可能想要重返朝堂,这几年,他几乎年年都上奏请求致仕,实在是官家不批。
至于他此番为何回来,我想应该还是因为,韩相公对东流计划一直都是耿耿于怀,之前你也知道,他是几番上疏,意图劝阻官家,不要启用程昉。”
虽然他和韩琦是恩怨颇深,但他对韩琦却始终非常尊重,韩琦再怎么,也敢有所作为,敢于变革。
司马光反倒是更像欧阳修,嘴炮是相当厉害,更要命的是,他们这嘴炮还打得很准。
“真不愧是片纸落下四宰相的韩赣叟,方才那番言论,可也是精彩至极,老当益壮,亦不过如此。”文彦博笑吟吟道。
韩琦笑道:“宽夫就莫要试探韩某,韩某是绝无重返朝堂之意。”
说到此处,他不免一声哀叹,“唉恰恰相反,我自知已时日无多,此番回来,便是想要恳请致仕。只不过这河北水患,乃我心中梦魇,倘若不处理好,将会为害无穷,我大宋永无宁日,我也将死不瞑目,故此韩某仍想再努力一回。”
文彦博道:“可你也说了,不敢保证改道北流将无水患。”
韩琦摇头笑道:“韩某此番回来,是来参加听证会,而不是来与宽夫争辩的,况且,我们都已经争了几十年,也乏了。”
文彦博呵呵道:“你这是逼着我们都上去坐一坐啊!”
韩琦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话说回来,张斐要求休息,对于他们这些老人而言,还是非常友好的,下午会议继续时,人人都是精神抖擞,不过神情到时发生少许改变,不再像上午那样,个个都紧张,忧心忡忡,而是营造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
因为韩琦在上午挖的坑实在是太大,相比起来,程昉、程颐反倒是算不得什么。
各方都不得不就此展开争论。
如张斐所料,王安石在中午时,就派人去主动申请要出席。
再会议开始,王巩便将王安石请上来。
等到王安石坐下之后,张斐问道:“听闻王学士对上午的供词,有所补充,故而申请再度出席作证?”
他得表明态度,这可不是我引发的,而是你们自个要说的。
王安石点点头,道:“上午韩相公的那番言论,是精彩绝伦,使得吾辈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治水之道,在于全国上下能够同心协力,而不应该因为政见不合,便相互掣肘,此亦非为臣之道。”
司马光当即鄙视王安石一眼,心道,谁掣肘了,那程昉在河北权势滔天,还要怎样?是你们自己执行不当,焉能怪得了别人。
张斐道:“不知王学士有何要补充的?”
王安石道:“是关于东流和北流的问题,北流形成,在于故道决口,而最初仁宗皇帝采纳崔峄、张惟吉的建议,任由其行,未有堵决,故才形成北流。
可在皇祐三年,北流在馆陶县发生决口,而且明显可以看到河势壅塞不畅,随时会发生新的决溢,这才引发了是维持北流还是恢复东流的争论。
由此可见,之所以对此有争议,源于北流决口,其水势是极其不稳定,而非因东流决口。
之后大名留守贾昌朝认为北流冲出来的新河道,淹没了大片土地,财税收不上来,无力对抗北敌,而东汉遗留下来的‘京东故道’堤防比较完备,略加修葺便可作为天险,‘内固京都,外限夷狄’。”
“原来如此。”张斐点点头,道:“也就是说,回河故道,亦有防御外敌之因?”
王安石点头道:“当然,如沧州扼北敌海道,若河不东流,沧州在河之南,直抵京师,无有限隔。
至于欧阳相公提到河北民生凋敝,不应整修故道。可要知道,北流延绵千里,使百万生齿居无庐,耕无田,流散而不复,财政损失,不可估量。这难道不是民生吗?”
不少人是纷纷点头,表示赞成。
哪怕司马光、文彦博都稍稍点头。
张斐看在眼里,心道,原来这东流派,是从防御契丹出发。带着一丝勉强地微笑,问道:“这就是王学士所要补充的?”
王安石点点头。
“哦。谢谢。”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9090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9090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9090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六百九十五章 听证会(五))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南希北庆谢谢您的支持!!
无论是周革,还是程昉,神情也都渐渐变得委屈。
可真是理解万岁。
程昉为什么着急,不就是因为朝中很多人盯着他,在攻击他,同时反对他的河防计划,并且皇帝也对此开始生出疑虑,所以他必须马上做出成绩来,让皇帝安心。
没有时间给他挥霍。
这与王安石改革变法,其实也有些像似。
要快速出成绩。
而周革等河北官员为什么不敢阻止程昉,无非也就是他们怕承担这份责任,因为这责任太过沉重。
而如盛陶这些御史,他们之所以敢弹劾程昉,那是因为他们不会直接阻碍程昉执行任务。
其实还是目前的技术,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各有各的想法,对与错,仅仅是在于自己的信念,以及政治斗争中,而最重要的科学往往被人忽视。
可是王安石、吕惠卿却有一种危机感,因为韩琦这一番话,看似不偏不倚,也没有直言当下的河防工事存有问题,但不难听出来,韩琦希望阻碍东流计划。
相比起与王安石争斗多年的司马光,这韩琦手段显然是更为老练,虽然他心中锐气早已消失殆尽,但他到底是从党争中历练出来的,经验是极其丰富,这是王安石所不具备的。
韩琦是深刻的知道,党争的危害性会体现到哪些方面。
如果要在此案上怪罪任何人,这事反而解决不了,他会被卷入其中,且占不到任何优势。
因为谁也不会认输,认输就是死路一条,只有说不怪罪任何人,才有可能扭转一些事情。
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就是皇帝。
因为无论怎么说,这皇帝都是主要负责人,只要出问题,肯定跟皇帝有关,因为是你皇帝说了算,如今动员了这么多百姓,是不可能轻易承认自己失败。
关键这事,还跟变法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只有将这责任先说清楚,才有可能让皇帝改变这个计划。
韩琦这是在凿坡让皇帝下驴。
堂中的赵顼自然也听出韩琦语外之意,但他心中也是颇为感激,因为他确实是要借坡下驴。
真不愧是韩琦,果真是厉害啊!张斐心中也是一番感慨,这是妥妥的友军,因为他开这场听证会,主要也是为皇帝卸下负担,轻装前行。就顺势问道:“关于治理河北河道,朝中争论非常激烈吗?”
“争吵有数十年之久啊!”韩琦抚须感叹道。
张斐故作惊讶道:“是吗?”
韩琦点点头道:“关于此番治水的源头,应该是要追溯到景祐元年,至今约有四十年左右,那一年黄河在濮阳横陇决口,但与之前决口不同的是,这一次河水径直向东北方向分流,经大名至滨州入海。河水也自此也离开行水千年的京东故道,形成了横陇河道,此二道皆谓东流。”
张斐不禁问道:“那何谓‘北流’。”
韩琦道:“那横陇河道淤塞十分迅速,仅仅行河十余年便高民屋丈许之多,且极不稳定。以至于庆历八年,还是在濮阳,在横陇决口点的上游商胡县再次发生决口,且决口形成的新河道进一步向北摆动,经大名至乾宁军入海。此道谓之‘北流‘’,自此便有了‘东流’与‘北流’之争。”
“原来如此。”
张斐点点头,又问道:“不知韩相公是何主张?”
韩琦回答道:“老夫与一位知己好友看法相近,这位知己好友便是刚刚卸任的青州知州欧阳永叔,他认为‘唯有疏浚北流之海之道,使之下流畅通,是为最适宜之策’。”
张斐问道:“下官不太懂治水之道,韩相公可愿具体解释一下此中之理?”
韩琦道:“在庆历年间,针对此事是有过一番争论的,当时我并未直接参与,而我之所以赞成欧阳永叔之言,乃是因为我认为在诸官的争论之中,永叔说得最合实际。
他首先道出,水患之因,乃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
而自东汉王景治水后,河水行之千年,而未有决口,故有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河床日久淤高形成悬河。
然而,河水经澶、滑二州时,由于河道两岸有山体约束,河道最为狭隘,上游洪水到来,至此壅水,极易溃决,纵观我朝水患,也几乎都是发生在澶、滑二州。
若不清故道淤泥,则强行使河水再回故道,此无异于自寻死路。”
有一些官员频频点头,但也有不少官员是嗤之以鼻,就连文彦博、司马光都是眉头紧锁。
可见在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极大的争议。
张斐点点头,道:“韩相公的意思,东流乃是行千年之故道,大量泥沙淤于河道,故至我朝水患不断,此非人祸,而是自然而成。若要坚守故道,应当是清除淤泥,可当下又对于淤泥,束手无策,故而应当离开故道,而治新道,也就是所谓的‘北流’之道。”
“正是如此。”
韩琦又道:“这因在河沙,若治故道,就应先治河沙,可不能头疼医脚,而当时掌管黄河河堤工料事务的李仲昌则主张先疏通六塔河,对黄河进行分水,然后将大河引归到‘横陇河道’,此谓之‘回河东流’。
而欧阳永叔则认为六塔河道不过五十步宽,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又准确的预判,若堵商胡口,塞北流,而引水入六塔,河水必决于商湖口,后来朝廷未有采纳永叔之言,当真就在堵上商湖口的当晚,河水便又决于商胡口,引发巨大的灾难,唉.仁宗皇帝也因此下达‘罪己诏’。”
堂中坐着的赵顼听到此处,不由得哆嗦了下。
这真是想想都害怕啊!
一场水患逼得皇帝下罪己诏,可想而知,这水患有多么可怕。
哎呦!这欧阳修真是在什么事上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远见,可真是厉害,只可惜未能与之见上一面,实属遗憾!张斐暗自轻叹,又是问道:“那为何欧阳相公的建议,未有朝廷被采纳?”
韩琦抚须道:“这是因为当年朝中几位重臣皆赞成李仲昌之言,导致仁宗皇帝最终未有采纳欧阳永叔的建议。”
说到这里,他突然瞄了眼富弼。
张斐看在眼里,不免也偷偷瞥了眼,见富弼神色确实有些不自然,心想,难道是富公说服仁宗皇帝采纳李仲昌之言?
但他也很快回过神来,继续问道:“韩相公认为若寻北流,可解水患?”
韩琦点点头,但又补充道:“老夫只是认为,欧阳永叔所言,是最贴合实际,至少无人可反驳‘积淤泥而使河床高悬’之理,治理必然就是清淤。但至于北流新道是否可避免水患,老夫亦不敢保证,到底这水势无形啊。
故此,老夫虽主张北流,也曾上疏圣上,表达对开浚二股河的担忧,尽到臣子本分,虽说圣上最终采纳回河东流,但老夫认为朝廷既然已经决定,就不应阻碍,故对程都监所为,也并未干预,到底程都监确实是在努力治河。”
这一个大迂回,又回到此案本身。
吕惠卿不禁低声骂道:“真是老奸巨猾!”
看似大公无私,但实际上则是在宣传北流,以及暗示程昉就会使用蛮力,而不得其理,只能徒劳无功。
王安石自也听出弦外之意,不禁有些蠢蠢欲动。
张斐看在眼里,眼中闪过一抹笑意,然后向韩琦言道:“非常感谢韩相公出席作证,令我们知道整件事的原貌。”
韩琦却是苦笑道:“韩某老矣,如今也只能略尽绵力。”
说罢,他捏了一把老腰,呻吟道:“哎呦!这把老骨头,实在是无法久坐,张检控可还有其它问题?”
张斐忙道:“下官并无其它问题,韩相公可下去休息。”
言罢,他心想,不对呀!你下去难道就不是坐着吗?
张斐又狐疑地审视着韩琦,这时,那仆人已经上来搀扶着韩琦,站起身来,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见其神情稍显得意,顿时反应过来,暗道,原来如此,他这是要引蛇出洞啊!
富弼不动声色,小声道:“永叔早已不问朝政,若知你又将其置于漩涡之中,恐会怪你的。”
韩琦毫不在意地说道:“天下间谁又没被他怪过?”
富弼笑而不语。
欧阳修年轻时那嘴炮,要么不开,要开必然就是地图炮,包拯他们都被教训过,谁能幸免。
韩琦又补充一句,“况且你富彦国都不怪我,他又能怪我什么。”
富弼稍稍皱眉,“当年决策,我确有疏忽,是责无旁贷。但是你方才之言,只是道出东流之弊,而未有提到北流之弊,这也是有失偏颇,难以服众。”
韩琦笑道:“我若将话都说尽,他们说什么?”
说罢,他瞧了眼王安石。
富弼稍稍一愣,顺其目光看去,当即明白过来,不禁笑道:“原来你是抛砖引玉。”
韩琦皱眉道:“是抛玉引砖。”
韩琦下去之后,王巩便看向张斐。
张斐大口灌下一杯茶后,又瞧了眼天色,“放衙时间到了,要不先休会吃饭。”
“吃吃饭?”
王巩差点没咬着舌头,这个紧要关头,大家都已经屏住呼吸,你竟然要吃饭?
就连许遵都傻眼了,转过头去,困惑地看着张斐。
张斐也纳闷道:“你们这么看着我作甚?”
许遵道:“话都说到这份上,不如说完再去吃,你很饿吗?”
张斐笑道:“检察长,这话题要是继续聊下去,可能晚饭都吃不下去,而且。”他低声道:“咱们要是表现的太多热情,会让人质疑的,就应该举重若轻,该吃饭时先吃饭。”
质疑?质疑甚么?许遵捋了捋胡须,思忖片刻,突然笑着点点头,道:“就依张检控之言,先吃饭吧。”
王巩虽有不解,但这里可是他们翁婿说得算,没有办法,他只能站起身来,宣布暂时休会,下午再审。
这顿时就引起一阵哗然,人人脸上都充斥着不满,你丫是没吃过饭吗?
这种关键时刻,王安石都已经快站起身来,你来个休会,你小心生儿子没小鸡鸡啊!
吕惠卿便道:“如今时辰尚早,为何急于休会。”
张斐道:“但我们觉得有些累,也有些饿,得去休息一下,下午还能继续。”
“.?”
这个理由可真是-——欠扁。
如果可以的话,不少官员恨不得上去,直接将这对翁婿踢走,自己来主持。
来这么一出,可真是要了亲命啊!
但检察院方面完全不在乎他们的看法,纷纷起身收拾文案来。
我的会议我做主。
不过曹太后对此有些异议,颇为不满道:“这张三年纪轻轻,怎么还不如几个老人,这一会儿功夫就累了。”
她都没累,你就累了,你好意思吗。
赵顼也有些不爽,“大娘娘放心,待会孙儿就去教训他一番。”
他也是这么做的,将曹太后送到厢房里面休息后,他便立刻命人,悄悄将张斐给叫来。
“为何你要突然休会,可别告诉朕,你是真的感觉累了。”
见到张斐,赵顼就很是不解地问道。
因为这场听证会,就是要解决这个争端问题,不解决这个争端,赵顼下不了台,如今人家韩琦已经将坡都给凿好了,但朕都还没有下去,你突然来个暂停,恐生变数啊!
张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这是因为其实东、北二流之争,亦非此案的关键所在,公平起见,我们检察院不能过于引导这个话题,否则的话,他们定能看出,这场听证会是另有目的。”
赵顼立刻道:“但这就是朕的目的。”
“我知道。”
张斐点点头,“陛下无须为此焦虑,依照我对王学士的理解,他一定不会就此打住的,下午他一定会申请出席,然后强调北流之害,以此来反驳韩相公
如此一来,就不会影响到检察院在这场听证会的公正性,因为这是他们要强行议论此题,而我便可借题发挥。”
“原来如此。”
赵顼稍稍点头,突然呵呵笑得几声,坐回到椅子上,道:“你可真是将他们给摸透了。”
张斐摇摇头道:“并非是我,而是韩相公,他方才急于离开,就是因为他希望留下了一个让王学士不得不出面辩诉的理由。”
赵顼点点头,又是感慨道:“其实关于此番争论,朕早已经听得耳朵生茧,每每入寝之时,耳边总是回荡着这些争论,时刻在煎熬着朕。”
说到这里,他突然看向张斐,“但奇怪的是,他们此番在听证会上的言论,却令朕耳目一新,好似听过,又好似从未听到过,这真是怪哉。你可知其中道理?”
“规则。”
张斐想都没有想,就回答道。
“规则?”
赵顼错愕道。
张斐点点头道:“他们在朝中的庭辩,几乎是没有规则的,反正就是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针锋相对,而且只有陛下可以镇得住他们。
而在听证会上面不一样,听证会上是有主持者,是有规则,是有发问环节,他们只是其中的参与者,他们不知道会有什么证人出现,如果不谨慎回答,随时可能会被人识破,而所面对的也不是对方,而是会议的主持者,出口言论,自有所不同。
此外,陛下目前是置身事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然感觉有很大的差别。”
赵顼若有所思道:“不错,或许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方才聆听时,朕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亦是受益良多啊!可惜,被你给打断了。”
张斐拱手道:“未有让陛下尽兴,张三实在是罪无可赦。”
赵顼听得是呵呵直笑。
“恩师,韩相公方才之言,似乎若有所指,这不得不防啊!”
吕惠卿是忧心忡忡道。
王安石点点头,道:“最初我就是在韩公门下担任幕僚,其智术、手段,心胸,皆胜于那司马君实,我自不会大意,下午我会申请出席,驳回其言论。”
吕惠卿道:“韩相公突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如此言论,会不会是他想以此重返朝堂?”
如果韩琦要重返朝堂,那王安石就得离开,这一山不容二虎。
东流计划,是王安石支持的,而韩琦却暗示北流是正确的,皇帝若要改北流,极有可能就会再度启用韩琦。
吕惠卿对此是如临大敌,到底韩琦当年权倾一时,绝非善类。
王安石却有不同的看法,道:“这不大可能,我听闻韩相公近年来,身体确实不好,他哪还有心力处理政务?”
吕惠卿道:“如那司马懿也是久病不出啊。在学生看来,韩相公重返朝堂,不禁对恩师不利,于司马相公,亦是非常不利,学生认为,应先将韩相公拒之朝外,到底司马相公也支持回河东流。”
言下之意,二者若要选其一,应优先考虑与司马光联手。
王安石沉吟半响,兀自摇头道:“依我对韩相公的了解,他是不大可能想要重返朝堂,这几年,他几乎年年都上奏请求致仕,实在是官家不批。
至于他此番为何回来,我想应该还是因为,韩相公对东流计划一直都是耿耿于怀,之前你也知道,他是几番上疏,意图劝阻官家,不要启用程昉。”
虽然他和韩琦是恩怨颇深,但他对韩琦却始终非常尊重,韩琦再怎么,也敢有所作为,敢于变革。
司马光反倒是更像欧阳修,嘴炮是相当厉害,更要命的是,他们这嘴炮还打得很准。
“真不愧是片纸落下四宰相的韩赣叟,方才那番言论,可也是精彩至极,老当益壮,亦不过如此。”文彦博笑吟吟道。
韩琦笑道:“宽夫就莫要试探韩某,韩某是绝无重返朝堂之意。”
说到此处,他不免一声哀叹,“唉恰恰相反,我自知已时日无多,此番回来,便是想要恳请致仕。只不过这河北水患,乃我心中梦魇,倘若不处理好,将会为害无穷,我大宋永无宁日,我也将死不瞑目,故此韩某仍想再努力一回。”
文彦博道:“可你也说了,不敢保证改道北流将无水患。”
韩琦摇头笑道:“韩某此番回来,是来参加听证会,而不是来与宽夫争辩的,况且,我们都已经争了几十年,也乏了。”
文彦博呵呵道:“你这是逼着我们都上去坐一坐啊!”
韩琦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话说回来,张斐要求休息,对于他们这些老人而言,还是非常友好的,下午会议继续时,人人都是精神抖擞,不过神情到时发生少许改变,不再像上午那样,个个都紧张,忧心忡忡,而是营造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
因为韩琦在上午挖的坑实在是太大,相比起来,程昉、程颐反倒是算不得什么。
各方都不得不就此展开争论。
如张斐所料,王安石在中午时,就派人去主动申请要出席。
再会议开始,王巩便将王安石请上来。
等到王安石坐下之后,张斐问道:“听闻王学士对上午的供词,有所补充,故而申请再度出席作证?”
他得表明态度,这可不是我引发的,而是你们自个要说的。
王安石点点头,道:“上午韩相公的那番言论,是精彩绝伦,使得吾辈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治水之道,在于全国上下能够同心协力,而不应该因为政见不合,便相互掣肘,此亦非为臣之道。”
司马光当即鄙视王安石一眼,心道,谁掣肘了,那程昉在河北权势滔天,还要怎样?是你们自己执行不当,焉能怪得了别人。
张斐道:“不知王学士有何要补充的?”
王安石道:“是关于东流和北流的问题,北流形成,在于故道决口,而最初仁宗皇帝采纳崔峄、张惟吉的建议,任由其行,未有堵决,故才形成北流。
可在皇祐三年,北流在馆陶县发生决口,而且明显可以看到河势壅塞不畅,随时会发生新的决溢,这才引发了是维持北流还是恢复东流的争论。
由此可见,之所以对此有争议,源于北流决口,其水势是极其不稳定,而非因东流决口。
之后大名留守贾昌朝认为北流冲出来的新河道,淹没了大片土地,财税收不上来,无力对抗北敌,而东汉遗留下来的‘京东故道’堤防比较完备,略加修葺便可作为天险,‘内固京都,外限夷狄’。”
“原来如此。”张斐点点头,道:“也就是说,回河故道,亦有防御外敌之因?”
王安石点头道:“当然,如沧州扼北敌海道,若河不东流,沧州在河之南,直抵京师,无有限隔。
至于欧阳相公提到河北民生凋敝,不应整修故道。可要知道,北流延绵千里,使百万生齿居无庐,耕无田,流散而不复,财政损失,不可估量。这难道不是民生吗?”
不少人是纷纷点头,表示赞成。
哪怕司马光、文彦博都稍稍点头。
张斐看在眼里,心道,原来这东流派,是从防御契丹出发。带着一丝勉强地微笑,问道:“这就是王学士所要补充的?”
王安石点点头。
“哦。谢谢。”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90904.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90904/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9090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六百九十五章 听证会(五))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南希北庆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