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182 大明威严!(二合一)
我成了大明勋戚 本章字数:8648 我成了大明勋戚txt下载
看着孟凡脸上这副表情,沈忆宸脑海中浮现出当时自己的回答。
“那这可能就是我们唯一相同的道了。”
是的,无关好坏对错,双方都将为自己的民族而抗争。只有一方彻底的倒下,才会结束大明与麓川这场战争!
受降礼自宋朝开始,就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礼仪,流程其实没有什么共同协商的, 各方官员到场主要是确定规格。
因为在大明眼中,麓川这种土司割据政权,与蒙古有着本质区别。哪怕数次征讨都打不下来,他们依然连蕞尔小国都不配,不可能用王公受降标准。
而且退一步说,抓到的思任法只能算上一任首领,真正的“麓川王”思机法还在潜逃, 等待着卷土重来, 大明方面还是要点脸的。
当然最重要一点,天子特使又不是帝王亲至观礼,规格自然得降低。
于是经过一番商定,按照西南夷番邦标准,把受降地点放在了安定门,而不是有着“王土”象征的社稷坛。
安定门是京师九门之一,代表着出征得胜归来的收兵之门。
京师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修筑关帝庙,唯独安定门跟主管出征的德胜门,是修建真武庙,祭祀真武大帝,喻意保佑武事顺利。
每逢朝廷大军征战归来,都要从安定门进入, 此处设为受降地点,差不多是最优选择。
商妥完毕之后, 各部寺官员纷纷离去,唯独沈忆宸与孟凡还坐在礼部空荡的大厅中, 双方各有心事。
“今日见到我,很意外吧?”
孟凡先开了口,淡淡朝着沈忆宸问了一句。
“没错, 确实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
“但我可一直都关注着你。”
沈忆宸是孟凡科举道路一路走下来,唯一一个没有把自己当做教化之功看待的读书人。
相反,他把自己视作敌人!
可不知为何,沈忆宸的这种敌意,孟凡反倒更为受用。至少对方没有了那种轻视跟优越感,双方能处在一种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哪怕为敌!
这种复杂心态,让孟凡脸上出现了一抹自嘲笑容。
谁能想到,最尊重自己的人,是一个并不算太熟悉的敌人?
“是吗,那我应该说荣幸,还是愤怒?”
沈忆宸看了孟凡一眼,不知对方笑什么。
“悉听尊便,不过你还能记得我,我很高兴。”
“我记得的并不是你,而是麓川。”
既然双方各为其主,注定为敌, 沈忆宸也无需再遮掩虚伪什么。
明朝国力无法应对三线作战,如今东南方向的农民起义,暂时被自己利用走私稳住矿工, 给压制了下来。
北方游牧民族是生死大敌,没有任何和解的可能性,双方都在养精蓄锐等待着一场大决战。
那么现在的关键点,就只剩下麓川一处!
沈忆宸想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在大明与蒙古决一死战的时候,不至于腹背受敌!
“我知道,否则你也不会在揭帖中阐述麓川之事。”
“看来你知道的东西不少。”
“当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说罢,孟凡转头看向沈忆宸,目光坚定继续说道:“血亲被害,族人被掳,如今大明也是我的敌人!”
曾几何时,孟凡内心里面是矛盾的。
因为他自幼就以入贡的名义,被思任法送到应天府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说孟凡的成长环境,与大明士子并无二样,充斥着内圣外王思维观念。
所以孟凡面对大明跟麓川的战争,思维观念与血脉亲情激烈交锋着,始终无法彻底站在大明的敌对面。
但随着思任法的项上人头被送至京师,孟凡内心中的摇摆消失殆尽,现在大明就是自己的敌人,必须为部落族人而战!
“既然你表明了态度,那我也告诉你一句。”
“只要麓川敢行反叛之事,大明必将兵锋所指,荡平不臣之人!”
这就是沈忆宸给孟凡的警告,就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绝不允许云南汉土,分裂成为第二个安南。
说完这句话后,沈忆宸就起身离去,他心中很清楚多说无益,孟凡注定无法忘记这血海深仇。
“麓川不臣,乃大明所迫!”
耳后传来孟凡不甘的怒吼,沈忆宸没有再回头争辩。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麓川反复叛乱跟大明“以夷制夷”的政策,确实有点因果关系。
“以夷制夷”说穿了是通过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力量,达到各方牵制的一种平衡术。
核心思想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最终目标为削弱到一定程度后,废除世袭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这就是著名的“改土归流”。
目前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宣六慰司”,正是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打造。有限度的挑起宣慰司之间纷争,缓缓分化、削弱他们的力量,始终处于一种可控节奏下。
但问题是“大棋”哪有这么好下,土司们就甘心当个棋子吗?
一旦节奏把控不好,做不到置身事外的调解,可能两个土司间就把矛盾都转移到大明身上。
认为皇帝处置不公,心有怨恨再一同反叛……
明英宗调解木邦宣慰司及其下部孟密的矛盾时,就出现过类似事情,双方都不满引发动乱。
另外就是这个削弱程度不好掌控,对于大明而言,理想结果自然是双方打个两败俱伤,共同削弱。
但在实际操控中,往往强大的一方宣慰司为所欲为,攻占甚至是吞并了相邻宣慰司,反而还愈发壮大起来。
如果中央政权足够强大,用大军压境去抑强扶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要是朝政松弛力量不够,将会演变成养虎为患,明末女真部落的崛起,就属于玩脱的典型。
建州女真靠着敕书、朝贡和马市三件法宝,快速壮大吞并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从而完成统一反灭大明。
历史还真是循环向前的,女真崛起无疑类似现在蒙古的翻版,瓦刺部也是靠着明朝出兵助力,完成了对鞑靼部、兀良哈部的统一。
所以在孟凡的眼中,明朝对于蛮夷的轻视跟侮辱,以及不断挑起土司纷争还处置不公,才是他们反复叛乱的根本原因!
走出礼部,沈忆宸望着落日的余晖,心情有些沉重。
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明,可能谁都料想不到,再过几年就将西下了。
八月二十二日,安定门街道两旁已经站满了维持秩序的兵役,更外围无数京师百姓正在翘首以盼,期待着见证蛮夷枭首的这一刻!
要知道从正统三年黔国公沐晟第一次征讨麓川开始,到如今已过去七年,大明耗费了无数财力、物力、军力,填补在西南麓川这个边陲之地。
甚至打到了后面天怒人怨,以刑部侍郎何文渊跟翰林学士刘球为代表,反对继续征讨麓川,让大明军民得以休养生息。
对于这种观点,内阁“三杨”也是持绥戢态度,不宜再起刀兵。
但正统朝时期勋戚势大,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众多公侯伯,再加上王振跟兵部尚书王骥主战,文官集团朝议无法抗衡。
最终结果是明英宗同意征讨,反战派主力何文渊因疏议不当被捕入狱,后以疾告归。
另外一位反战派主力刘球,下场就更为悲惨,上疏还得罪了王振,诏狱中惨遭肢解而死。
对于大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如此期待蛮夷枭首,一方面是高兴朝廷打了胜仗,扬了大明国威。
另外一方面就是战争结束,大伙儿终于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不用担心再被加税重役了。
此时安定门城楼上面,站着一排绯袍大员,除了礼部、鸿胪寺、太常寺这些主管礼仪的单位外。还有兵部、刑部、大理寺等等官员到场,他们将处理后续的审核问罪环节。
只是在这一众绯袍大员中,有一席青袍官服,显得非常扎眼,并且他还站在中心位!
“最中间的那个年轻官员是谁啊,就连朱衣重臣都得给他让位?”
“这你都不知道?三元及第状元公,天子特使沈忆宸!”
“原来是沈状元,难怪会有如此圣眷担任天子特使。”
“当然得他担任,三元及第六元魁首,乃我大明文风鼎盛之象征。不正好告诫问罪蛮夷,当承蒙圣贤教化?”
“有道理,确实没有谁能比沈状元更适合教化蛮夷。”
京师百姓议论纷纷,城楼上各部寺官员却不苟言笑目视远方,等待着从西南的乞降入贡队伍。
不知过了多久,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面面旌旗。同时漫天尘土飞扬,明军甲胄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着星点寒光。
“沈修撰,乞降队伍已至,当下城楼了。”
一名鸿胪寺官员看见押解麓川蛮夷的队伍出现,朝着沈忆宸提醒了一句。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转身朝着城楼下方走去,后面跟着一众朝廷高官。
望着沈忆宸从容不迫的背影,刑部尚书金濂朝着身旁礼部尚书胡濙说道:“大宗伯,此子第一次主持大礼就毫不怯场,从容有度,属实有出尘之姿。”
“本官最近听闻王振与他有隙,是否可以考虑趁此机会再拉拢一番,如此人才不能为吾等所用,可惜了。”
王振为了警告沈忆宸,直接封锁了礼部、鸿胪寺、内官三方消息,这等大手笔想要瞒过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文官集团并不明白王振这样做的原因,但能推测出他与沈忆宸关系出现问题就够了。
有嫌隙,就意味着出现漏洞,沈忆宸才学能力在文人后辈中,堪称首屈一指,更别说他身后还站着成国公等勋戚。
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嫌隙让沈忆宸改弦更张,或者再进一步文官与勋戚联手,王振想要继续宦官专权,就没那么容易了。
听到金濂这番言语,胡濙只是淡淡一笑道:“大司寇,沈忆宸此子远比你想的更复杂,就算他与王振不是一路人,也未必与我们是一路人。”
金濂是科道言官出身,仕途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外督察,正统八年才被召还入京,升任刑部尚书。可以说他对于朝堂中的尔虞我诈,并不是很擅长,更远远比不上胡濙这种五朝元老。
曾经胡濙也仅仅是把沈忆宸当做一个有潜力的后辈看待,拉拢不成就再换另外一个,科举制度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个世界上也不缺有才之人。
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愈发看不懂沈忆宸了,既没有投靠文官,事实上也没有依附宦官。甚至就连本家勋戚,这小子也始终不入宗谱。
摸不清楚底牌,就无法给出筹码,金濂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那沈忆宸又非成国公嫡长子,断无袭爵的可能,他还能走哪条路?”
金濂想不明白,于是反问了一句。
“这也是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说罢,胡濙就踱步向前。
他不是什么冲动行事之人,没有绝对的把握不会贸然行事。
而且局势也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劣势,王振如今是权倾朝野没错,但宦官终究只能争一时之瑜亮,长久下去还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后备力量贺平彦、杨鸿泽等人均顺利进入了翰林院,中坚力量曹鼐、陈循俱为阁臣。
顶层官员杨阁老还在,部院大臣中吏部、户部、礼部、刑部主官都是自己人,也就兵部、工部、都察院主官被王振所收买。
而且兵部上书徐晞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向皇帝乞骸骨告老还乡,继任者兵部侍郎邝埜,也是自己人。
至少在正统十年这个阶段,胡濙感觉局势还能抗衡,沈忆宸无法成为关键点。
此时安定门城楼下方,已经摆放好了受降席案,两旁还陈列着大队兵马,准备向蛮夷番邦展现大明的武德昌盛。
伴随着阵阵热浪尘土,大明官兵押解着从缅甸带回来的思任法、思机法妻孥部族数百余人,浩浩荡荡的列队在沈忆宸的面前。
站在沈忆宸身后担当翻译的孟凡,看着眼前的亲人部族,眼珠瞬间充斥着血丝,身体因为要克制汹涌的情绪,不受控的微微颤抖起来。
只见这时一名身穿重甲,满面胡须的壮汉,手捧一个木盒跪在沈忆宸面前说道:“下官湖广都司武昌卫千户王政,护送蛮夷贼首献驰京师,还望天子特使查验!”
说罢,这位卫所千户军官,就把手中木盒给打开,里面有着一个披头散发的人首!
说实话,沈忆宸两辈子都没有见过斩首的人头,特别是为了防止路上腐烂,这颗思任法的项上人头,还用石灰、盐、香料等等古代防腐手段“腌制”过,皮肤呈现一种诡异的青灰色,
并且因为脱水的缘故,脸上皮肤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眼睑没有办法呈现禁闭状态,两个黑洞就这么直勾勾看着沈忆宸,有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心理冲击!
这一瞬间,沈忆宸本能的想要挪开视线,同时胃中一阵翻滚。但他强忍住各种生理跟心理上的不适,始终保持着表情如常。
因为这一刻,他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大明威严!
堂堂帝国中枢文官如此胆怯懦弱,如何让西南蛮夷畏惧,如何让边疆战士信服?
孟凡看着木盒中自己爷爷的头领,他不由想起孩童时期承欢膝下的场景,如今再见却是生死离别。
更为可笑的是,自己还站在大明仇敌这一边,眼睁睁的看着亲朋部族受辱。
此仇不报,枉为人孙!
“很好,这就是对我大明不臣之人的下场!”
沈忆宸面无表情,无比铁血的说了一句。
此言一出,无论是在场士兵还是官员,全部都用着诧异目光看向了沈忆宸。
因为按照正常的受降礼流程,沈忆宸所说的话基本上是固定的。哪怕想要警告蛮夷,也应该用不服王化这类,而不是如此直白。
对于这些诧异眼神,沈忆宸直接选择了无视。“之乎者也”这一套他不是不会说,相反身为文人功名巅峰成就者,沈忆宸可以说的很溜。
但是“之乎者也”这一套说出来,并不是给蛮夷听的,甚至不是给大明将士听的,而是给这一群连战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文官听的!
以大明如今的识字率,有几名士兵听得懂之乎者也?
虽然在场官员份外惊讶沈忆宸没有照本宣科,但他们还得按照流程走,于是鸿胪寺的礼仪官宣告下一个步骤。
“获俘虏囚徒等献于案前!”
很快思任法、思机法妻孥部族,被押送到案席面前,然后齐刷刷面向北方跪倒一片,代表着向大明皇帝的臣服。
“将所献俘虏交于刑部官!”
沈忆宸乃天子特使,这句话就代表着皇帝圣谕,刑部尚书金濂听到后出列,来到案席面前跪下领旨!
“臣,遵命!”
话音落下,早已等候的兵部、刑部人员,把麓川俘虏从边疆士兵手中接过,换上枷锁押往刑部大牢,等待皇帝下旨处罚。
“麓川罪臣乞降!”
鸿胪寺礼仪官又是一声高呼,一群身穿异域服饰的麓川部族,跪倒在沈忆宸的面前。
这群人并不是战时所获俘虏,而是躲藏在缅甸的思机法,向朝廷派遣的入贡乞降使团。
为首者乃麓川头目刀孟永,他匍匐在地,用蛮族语言声泪俱下的诉说着乞降话语。与此同时,站在沈忆宸身后的孟凡,一字一句的翻译成汉话。
内容大概就是思机法描述麓川以及自己的凄惨状况,认为已经“无地逃死”,只求“乞贷余生“,再无反叛之心云云。
言语极其卑微伏小,让在场大明官员无一不是心满意足。这才是蛮夷应该有的表现,日后宣扬教化,奉尧舜之道,此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当刀孟永诉说完乞降表后,沈忆宸并没有代天子让他叩头谢恩,而是站在原地冷漠不语。
这一幕让礼仪官员们都有些不解,理论上为了表示天朝上国的大度,沈忆宸应该说些圣贤教化言语。更有甚者,还会说些宽慰安抚言语,彰显王道仁义。
沈忆宸却一言不发,这是为何?
鸿胪寺的礼仪官,估摸着可能是沈忆宸第一次操办此事,这一下卡壳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
于是来到他身后,悄声提醒道:“沈修撰,应当让乞降使臣叩头谢恩了。”
听着礼仪官话语,沈忆宸却不为所动,而是对着眼前的麓川头目刀孟永问道:“尔等洪武十五年臣服于大明,设平缅宣慰司,如今已过去一甲子,还不识汉话吗?”
可能是感受到沈忆宸语气不善,这个刀孟永结结巴巴说道:“回禀天使,下官略识汉话。”
“能听得懂就行。”
“既然思机法诚心乞降认罪,那为何本人不亲自进京向天子谢罪,是别有二心吗?”
乞降表可谓写的情深意切,刀孟永这番声泪俱下的表现,也可堪影帝之资。
但是这一切诚恳的前提,是建立在麓川首领思机法亲自谢罪的基础上。一个叛臣如今四处躲藏等待东山再起,所谓入贡乞降有何信用可言?
面对沈忆宸的询问跟凌厉目光,刀孟永浑身一颤,他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么一幕。
要知道麓川不是第一次玩这招了,算上最初的黔国公沐晟的那次失败征讨,如今就称得上“三征麓川”。
结果呢?打输了就认罪,让大明王朝获得面子,然后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再输就又重复上面步骤一次。
如此反复横跳,偏偏大明的儒家官员们,就吃这一套。认为对方每一次乞降臣服,都是宣扬圣化的功绩,压根不考虑边疆战事要死多少人,要烧多少钱!
等到局势糜烂感觉打不动了,就说是“南陲一弹丸之地”不打了,任由割据反叛势力壮大。
这就是大明文官集团的“内圣外王”思维!
沈忆宸不在乎这些所谓的虚名教化,麓川要真的想要乞降臣服,首领思机法就赴京谢罪,否则说再多都是假的。
“宣慰使畏惧天威,又身患重疾,实在无法到京,还望天使恕罪!”
刀孟永回答了一套说辞,其实这都不是新鲜东西,正统三年、正统五年、正统八年……
就跟月经贴一样,每次征讨麓川都说上一遍。
沈忆宸当然无视这种说辞,就在他打算继续威逼的时候,胡濙清咳一声说道:“沈修撰,如仪!”
很明显,沈忆宸只是天子特使,而不是皇帝。他只能象征性的代表皇帝接受麓川的乞降,并不能做出任何决定,这番威逼已经逾矩了!
明宣宗托孤五大臣的提醒,沈忆宸不能无视,他深吸一口气后说道:“叩头谢恩!”
但是沈忆宸这番言语,听到在场士兵们耳中,脸上表情纷纷动容。
因为这才是边疆战士真正想要得到的投降,而不是等过了几年之后,又被征召去西南边陲浴血奋战。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特别是在西南环境中,就算没有战死,也很容易染上瘴气、湿热病死。
这就是为什么明清两朝南征边陲,大多损失惨重的原因,并不是说敌人武力有多强大,而是古时候医疗后勤,根本无法保障大军在原始森林里面征战。
刀孟永与其他麓川番使,北面案席行五拜三叩礼,同时太常寺礼乐声音响起。
乐止,礼成,意味着整个受降仪式结束。
不过沈忆宸却没有转身朝着城楼走去,而是一步步走向押解的士兵面前,朝着他们动容说道:“诸位将士辛苦了,大明何其有幸能拥有尔等勇武之士,开疆拓土之功,必将为万世所铭记。”
“沈忆宸在此代天子与万民,向诸位将士表达感激之情,诸君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荣耀归于大明!”
沈忆宸终究还是没有按捺住内心情感,走到了这群卫所士兵面前表达感谢。
要知道受降礼举办之前,这群将士已经在驿站里面修整了一天,尽量在京师大臣们面前,展现自己良好军容军姿的一面。
但是沈忆宸还是看到了战甲上的破损,兵器上的血渍,手臂上的伤痕,以及那张充满憔悴沧桑的脸庞!
明朝征讨麓川大军中,除了本地卫所外,大多数是从全国各地征调。川贵、湖广、应天,乃至北方九边的战士,他们千里迢迢远赴麓川血战。
特别是眼前这批,为了擒住叛臣首领,正统六年随靖远伯王骥出征,正统九年都没有班师回朝。一直到缅甸愿意交出思任法,他们才得以收兵。
足足四年坚守,证明了大明的武德彪悍,也证明了大明将士的骁勇善战。
这声致谢,他们当之无愧。
只是沈忆宸的言语来的太突然,让诸位将士一时无法消化。
要知道虽然现在武将地位,不像明末那般不如狗,但文贵武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就连武将都不受尊重,普通士兵更是被视为刍狗!
他们从未想过会有文官赞扬感谢自己,更未想过这个人是堂堂状元公、天子特使。
沉默许久后,千户王振反应了过来,他高呼了一句明军战号:“大明!”
上千南征士兵们也明白了,这是沈忆宸给予他们的认可跟尊重。
很多人双眼通红,用兵器撞击着盾牌跟铠甲,发出兵戈之声,然后再齐声高呼道。
“大明!大明!大明!”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84187.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84187/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8418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182 大明威严!(二合一))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无限循环谢谢您的支持!!
“那这可能就是我们唯一相同的道了。”
是的,无关好坏对错,双方都将为自己的民族而抗争。只有一方彻底的倒下,才会结束大明与麓川这场战争!
受降礼自宋朝开始,就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礼仪,流程其实没有什么共同协商的, 各方官员到场主要是确定规格。
因为在大明眼中,麓川这种土司割据政权,与蒙古有着本质区别。哪怕数次征讨都打不下来,他们依然连蕞尔小国都不配,不可能用王公受降标准。
而且退一步说,抓到的思任法只能算上一任首领,真正的“麓川王”思机法还在潜逃, 等待着卷土重来, 大明方面还是要点脸的。
当然最重要一点,天子特使又不是帝王亲至观礼,规格自然得降低。
于是经过一番商定,按照西南夷番邦标准,把受降地点放在了安定门,而不是有着“王土”象征的社稷坛。
安定门是京师九门之一,代表着出征得胜归来的收兵之门。
京师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修筑关帝庙,唯独安定门跟主管出征的德胜门,是修建真武庙,祭祀真武大帝,喻意保佑武事顺利。
每逢朝廷大军征战归来,都要从安定门进入, 此处设为受降地点,差不多是最优选择。
商妥完毕之后, 各部寺官员纷纷离去,唯独沈忆宸与孟凡还坐在礼部空荡的大厅中, 双方各有心事。
“今日见到我,很意外吧?”
孟凡先开了口,淡淡朝着沈忆宸问了一句。
“没错, 确实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
“但我可一直都关注着你。”
沈忆宸是孟凡科举道路一路走下来,唯一一个没有把自己当做教化之功看待的读书人。
相反,他把自己视作敌人!
可不知为何,沈忆宸的这种敌意,孟凡反倒更为受用。至少对方没有了那种轻视跟优越感,双方能处在一种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哪怕为敌!
这种复杂心态,让孟凡脸上出现了一抹自嘲笑容。
谁能想到,最尊重自己的人,是一个并不算太熟悉的敌人?
“是吗,那我应该说荣幸,还是愤怒?”
沈忆宸看了孟凡一眼,不知对方笑什么。
“悉听尊便,不过你还能记得我,我很高兴。”
“我记得的并不是你,而是麓川。”
既然双方各为其主,注定为敌, 沈忆宸也无需再遮掩虚伪什么。
明朝国力无法应对三线作战,如今东南方向的农民起义,暂时被自己利用走私稳住矿工, 给压制了下来。
北方游牧民族是生死大敌,没有任何和解的可能性,双方都在养精蓄锐等待着一场大决战。
那么现在的关键点,就只剩下麓川一处!
沈忆宸想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在大明与蒙古决一死战的时候,不至于腹背受敌!
“我知道,否则你也不会在揭帖中阐述麓川之事。”
“看来你知道的东西不少。”
“当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说罢,孟凡转头看向沈忆宸,目光坚定继续说道:“血亲被害,族人被掳,如今大明也是我的敌人!”
曾几何时,孟凡内心里面是矛盾的。
因为他自幼就以入贡的名义,被思任法送到应天府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说孟凡的成长环境,与大明士子并无二样,充斥着内圣外王思维观念。
所以孟凡面对大明跟麓川的战争,思维观念与血脉亲情激烈交锋着,始终无法彻底站在大明的敌对面。
但随着思任法的项上人头被送至京师,孟凡内心中的摇摆消失殆尽,现在大明就是自己的敌人,必须为部落族人而战!
“既然你表明了态度,那我也告诉你一句。”
“只要麓川敢行反叛之事,大明必将兵锋所指,荡平不臣之人!”
这就是沈忆宸给孟凡的警告,就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绝不允许云南汉土,分裂成为第二个安南。
说完这句话后,沈忆宸就起身离去,他心中很清楚多说无益,孟凡注定无法忘记这血海深仇。
“麓川不臣,乃大明所迫!”
耳后传来孟凡不甘的怒吼,沈忆宸没有再回头争辩。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麓川反复叛乱跟大明“以夷制夷”的政策,确实有点因果关系。
“以夷制夷”说穿了是通过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力量,达到各方牵制的一种平衡术。
核心思想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最终目标为削弱到一定程度后,废除世袭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这就是著名的“改土归流”。
目前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宣六慰司”,正是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打造。有限度的挑起宣慰司之间纷争,缓缓分化、削弱他们的力量,始终处于一种可控节奏下。
但问题是“大棋”哪有这么好下,土司们就甘心当个棋子吗?
一旦节奏把控不好,做不到置身事外的调解,可能两个土司间就把矛盾都转移到大明身上。
认为皇帝处置不公,心有怨恨再一同反叛……
明英宗调解木邦宣慰司及其下部孟密的矛盾时,就出现过类似事情,双方都不满引发动乱。
另外就是这个削弱程度不好掌控,对于大明而言,理想结果自然是双方打个两败俱伤,共同削弱。
但在实际操控中,往往强大的一方宣慰司为所欲为,攻占甚至是吞并了相邻宣慰司,反而还愈发壮大起来。
如果中央政权足够强大,用大军压境去抑强扶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要是朝政松弛力量不够,将会演变成养虎为患,明末女真部落的崛起,就属于玩脱的典型。
建州女真靠着敕书、朝贡和马市三件法宝,快速壮大吞并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从而完成统一反灭大明。
历史还真是循环向前的,女真崛起无疑类似现在蒙古的翻版,瓦刺部也是靠着明朝出兵助力,完成了对鞑靼部、兀良哈部的统一。
所以在孟凡的眼中,明朝对于蛮夷的轻视跟侮辱,以及不断挑起土司纷争还处置不公,才是他们反复叛乱的根本原因!
走出礼部,沈忆宸望着落日的余晖,心情有些沉重。
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明,可能谁都料想不到,再过几年就将西下了。
八月二十二日,安定门街道两旁已经站满了维持秩序的兵役,更外围无数京师百姓正在翘首以盼,期待着见证蛮夷枭首的这一刻!
要知道从正统三年黔国公沐晟第一次征讨麓川开始,到如今已过去七年,大明耗费了无数财力、物力、军力,填补在西南麓川这个边陲之地。
甚至打到了后面天怒人怨,以刑部侍郎何文渊跟翰林学士刘球为代表,反对继续征讨麓川,让大明军民得以休养生息。
对于这种观点,内阁“三杨”也是持绥戢态度,不宜再起刀兵。
但正统朝时期勋戚势大,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众多公侯伯,再加上王振跟兵部尚书王骥主战,文官集团朝议无法抗衡。
最终结果是明英宗同意征讨,反战派主力何文渊因疏议不当被捕入狱,后以疾告归。
另外一位反战派主力刘球,下场就更为悲惨,上疏还得罪了王振,诏狱中惨遭肢解而死。
对于大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如此期待蛮夷枭首,一方面是高兴朝廷打了胜仗,扬了大明国威。
另外一方面就是战争结束,大伙儿终于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不用担心再被加税重役了。
此时安定门城楼上面,站着一排绯袍大员,除了礼部、鸿胪寺、太常寺这些主管礼仪的单位外。还有兵部、刑部、大理寺等等官员到场,他们将处理后续的审核问罪环节。
只是在这一众绯袍大员中,有一席青袍官服,显得非常扎眼,并且他还站在中心位!
“最中间的那个年轻官员是谁啊,就连朱衣重臣都得给他让位?”
“这你都不知道?三元及第状元公,天子特使沈忆宸!”
“原来是沈状元,难怪会有如此圣眷担任天子特使。”
“当然得他担任,三元及第六元魁首,乃我大明文风鼎盛之象征。不正好告诫问罪蛮夷,当承蒙圣贤教化?”
“有道理,确实没有谁能比沈状元更适合教化蛮夷。”
京师百姓议论纷纷,城楼上各部寺官员却不苟言笑目视远方,等待着从西南的乞降入贡队伍。
不知过了多久,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面面旌旗。同时漫天尘土飞扬,明军甲胄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着星点寒光。
“沈修撰,乞降队伍已至,当下城楼了。”
一名鸿胪寺官员看见押解麓川蛮夷的队伍出现,朝着沈忆宸提醒了一句。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转身朝着城楼下方走去,后面跟着一众朝廷高官。
望着沈忆宸从容不迫的背影,刑部尚书金濂朝着身旁礼部尚书胡濙说道:“大宗伯,此子第一次主持大礼就毫不怯场,从容有度,属实有出尘之姿。”
“本官最近听闻王振与他有隙,是否可以考虑趁此机会再拉拢一番,如此人才不能为吾等所用,可惜了。”
王振为了警告沈忆宸,直接封锁了礼部、鸿胪寺、内官三方消息,这等大手笔想要瞒过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文官集团并不明白王振这样做的原因,但能推测出他与沈忆宸关系出现问题就够了。
有嫌隙,就意味着出现漏洞,沈忆宸才学能力在文人后辈中,堪称首屈一指,更别说他身后还站着成国公等勋戚。
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嫌隙让沈忆宸改弦更张,或者再进一步文官与勋戚联手,王振想要继续宦官专权,就没那么容易了。
听到金濂这番言语,胡濙只是淡淡一笑道:“大司寇,沈忆宸此子远比你想的更复杂,就算他与王振不是一路人,也未必与我们是一路人。”
金濂是科道言官出身,仕途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外督察,正统八年才被召还入京,升任刑部尚书。可以说他对于朝堂中的尔虞我诈,并不是很擅长,更远远比不上胡濙这种五朝元老。
曾经胡濙也仅仅是把沈忆宸当做一个有潜力的后辈看待,拉拢不成就再换另外一个,科举制度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个世界上也不缺有才之人。
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愈发看不懂沈忆宸了,既没有投靠文官,事实上也没有依附宦官。甚至就连本家勋戚,这小子也始终不入宗谱。
摸不清楚底牌,就无法给出筹码,金濂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那沈忆宸又非成国公嫡长子,断无袭爵的可能,他还能走哪条路?”
金濂想不明白,于是反问了一句。
“这也是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说罢,胡濙就踱步向前。
他不是什么冲动行事之人,没有绝对的把握不会贸然行事。
而且局势也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劣势,王振如今是权倾朝野没错,但宦官终究只能争一时之瑜亮,长久下去还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后备力量贺平彦、杨鸿泽等人均顺利进入了翰林院,中坚力量曹鼐、陈循俱为阁臣。
顶层官员杨阁老还在,部院大臣中吏部、户部、礼部、刑部主官都是自己人,也就兵部、工部、都察院主官被王振所收买。
而且兵部上书徐晞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向皇帝乞骸骨告老还乡,继任者兵部侍郎邝埜,也是自己人。
至少在正统十年这个阶段,胡濙感觉局势还能抗衡,沈忆宸无法成为关键点。
此时安定门城楼下方,已经摆放好了受降席案,两旁还陈列着大队兵马,准备向蛮夷番邦展现大明的武德昌盛。
伴随着阵阵热浪尘土,大明官兵押解着从缅甸带回来的思任法、思机法妻孥部族数百余人,浩浩荡荡的列队在沈忆宸的面前。
站在沈忆宸身后担当翻译的孟凡,看着眼前的亲人部族,眼珠瞬间充斥着血丝,身体因为要克制汹涌的情绪,不受控的微微颤抖起来。
只见这时一名身穿重甲,满面胡须的壮汉,手捧一个木盒跪在沈忆宸面前说道:“下官湖广都司武昌卫千户王政,护送蛮夷贼首献驰京师,还望天子特使查验!”
说罢,这位卫所千户军官,就把手中木盒给打开,里面有着一个披头散发的人首!
说实话,沈忆宸两辈子都没有见过斩首的人头,特别是为了防止路上腐烂,这颗思任法的项上人头,还用石灰、盐、香料等等古代防腐手段“腌制”过,皮肤呈现一种诡异的青灰色,
并且因为脱水的缘故,脸上皮肤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眼睑没有办法呈现禁闭状态,两个黑洞就这么直勾勾看着沈忆宸,有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心理冲击!
这一瞬间,沈忆宸本能的想要挪开视线,同时胃中一阵翻滚。但他强忍住各种生理跟心理上的不适,始终保持着表情如常。
因为这一刻,他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大明威严!
堂堂帝国中枢文官如此胆怯懦弱,如何让西南蛮夷畏惧,如何让边疆战士信服?
孟凡看着木盒中自己爷爷的头领,他不由想起孩童时期承欢膝下的场景,如今再见却是生死离别。
更为可笑的是,自己还站在大明仇敌这一边,眼睁睁的看着亲朋部族受辱。
此仇不报,枉为人孙!
“很好,这就是对我大明不臣之人的下场!”
沈忆宸面无表情,无比铁血的说了一句。
此言一出,无论是在场士兵还是官员,全部都用着诧异目光看向了沈忆宸。
因为按照正常的受降礼流程,沈忆宸所说的话基本上是固定的。哪怕想要警告蛮夷,也应该用不服王化这类,而不是如此直白。
对于这些诧异眼神,沈忆宸直接选择了无视。“之乎者也”这一套他不是不会说,相反身为文人功名巅峰成就者,沈忆宸可以说的很溜。
但是“之乎者也”这一套说出来,并不是给蛮夷听的,甚至不是给大明将士听的,而是给这一群连战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文官听的!
以大明如今的识字率,有几名士兵听得懂之乎者也?
虽然在场官员份外惊讶沈忆宸没有照本宣科,但他们还得按照流程走,于是鸿胪寺的礼仪官宣告下一个步骤。
“获俘虏囚徒等献于案前!”
很快思任法、思机法妻孥部族,被押送到案席面前,然后齐刷刷面向北方跪倒一片,代表着向大明皇帝的臣服。
“将所献俘虏交于刑部官!”
沈忆宸乃天子特使,这句话就代表着皇帝圣谕,刑部尚书金濂听到后出列,来到案席面前跪下领旨!
“臣,遵命!”
话音落下,早已等候的兵部、刑部人员,把麓川俘虏从边疆士兵手中接过,换上枷锁押往刑部大牢,等待皇帝下旨处罚。
“麓川罪臣乞降!”
鸿胪寺礼仪官又是一声高呼,一群身穿异域服饰的麓川部族,跪倒在沈忆宸的面前。
这群人并不是战时所获俘虏,而是躲藏在缅甸的思机法,向朝廷派遣的入贡乞降使团。
为首者乃麓川头目刀孟永,他匍匐在地,用蛮族语言声泪俱下的诉说着乞降话语。与此同时,站在沈忆宸身后的孟凡,一字一句的翻译成汉话。
内容大概就是思机法描述麓川以及自己的凄惨状况,认为已经“无地逃死”,只求“乞贷余生“,再无反叛之心云云。
言语极其卑微伏小,让在场大明官员无一不是心满意足。这才是蛮夷应该有的表现,日后宣扬教化,奉尧舜之道,此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当刀孟永诉说完乞降表后,沈忆宸并没有代天子让他叩头谢恩,而是站在原地冷漠不语。
这一幕让礼仪官员们都有些不解,理论上为了表示天朝上国的大度,沈忆宸应该说些圣贤教化言语。更有甚者,还会说些宽慰安抚言语,彰显王道仁义。
沈忆宸却一言不发,这是为何?
鸿胪寺的礼仪官,估摸着可能是沈忆宸第一次操办此事,这一下卡壳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
于是来到他身后,悄声提醒道:“沈修撰,应当让乞降使臣叩头谢恩了。”
听着礼仪官话语,沈忆宸却不为所动,而是对着眼前的麓川头目刀孟永问道:“尔等洪武十五年臣服于大明,设平缅宣慰司,如今已过去一甲子,还不识汉话吗?”
可能是感受到沈忆宸语气不善,这个刀孟永结结巴巴说道:“回禀天使,下官略识汉话。”
“能听得懂就行。”
“既然思机法诚心乞降认罪,那为何本人不亲自进京向天子谢罪,是别有二心吗?”
乞降表可谓写的情深意切,刀孟永这番声泪俱下的表现,也可堪影帝之资。
但是这一切诚恳的前提,是建立在麓川首领思机法亲自谢罪的基础上。一个叛臣如今四处躲藏等待东山再起,所谓入贡乞降有何信用可言?
面对沈忆宸的询问跟凌厉目光,刀孟永浑身一颤,他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么一幕。
要知道麓川不是第一次玩这招了,算上最初的黔国公沐晟的那次失败征讨,如今就称得上“三征麓川”。
结果呢?打输了就认罪,让大明王朝获得面子,然后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再输就又重复上面步骤一次。
如此反复横跳,偏偏大明的儒家官员们,就吃这一套。认为对方每一次乞降臣服,都是宣扬圣化的功绩,压根不考虑边疆战事要死多少人,要烧多少钱!
等到局势糜烂感觉打不动了,就说是“南陲一弹丸之地”不打了,任由割据反叛势力壮大。
这就是大明文官集团的“内圣外王”思维!
沈忆宸不在乎这些所谓的虚名教化,麓川要真的想要乞降臣服,首领思机法就赴京谢罪,否则说再多都是假的。
“宣慰使畏惧天威,又身患重疾,实在无法到京,还望天使恕罪!”
刀孟永回答了一套说辞,其实这都不是新鲜东西,正统三年、正统五年、正统八年……
就跟月经贴一样,每次征讨麓川都说上一遍。
沈忆宸当然无视这种说辞,就在他打算继续威逼的时候,胡濙清咳一声说道:“沈修撰,如仪!”
很明显,沈忆宸只是天子特使,而不是皇帝。他只能象征性的代表皇帝接受麓川的乞降,并不能做出任何决定,这番威逼已经逾矩了!
明宣宗托孤五大臣的提醒,沈忆宸不能无视,他深吸一口气后说道:“叩头谢恩!”
但是沈忆宸这番言语,听到在场士兵们耳中,脸上表情纷纷动容。
因为这才是边疆战士真正想要得到的投降,而不是等过了几年之后,又被征召去西南边陲浴血奋战。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特别是在西南环境中,就算没有战死,也很容易染上瘴气、湿热病死。
这就是为什么明清两朝南征边陲,大多损失惨重的原因,并不是说敌人武力有多强大,而是古时候医疗后勤,根本无法保障大军在原始森林里面征战。
刀孟永与其他麓川番使,北面案席行五拜三叩礼,同时太常寺礼乐声音响起。
乐止,礼成,意味着整个受降仪式结束。
不过沈忆宸却没有转身朝着城楼走去,而是一步步走向押解的士兵面前,朝着他们动容说道:“诸位将士辛苦了,大明何其有幸能拥有尔等勇武之士,开疆拓土之功,必将为万世所铭记。”
“沈忆宸在此代天子与万民,向诸位将士表达感激之情,诸君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荣耀归于大明!”
沈忆宸终究还是没有按捺住内心情感,走到了这群卫所士兵面前表达感谢。
要知道受降礼举办之前,这群将士已经在驿站里面修整了一天,尽量在京师大臣们面前,展现自己良好军容军姿的一面。
但是沈忆宸还是看到了战甲上的破损,兵器上的血渍,手臂上的伤痕,以及那张充满憔悴沧桑的脸庞!
明朝征讨麓川大军中,除了本地卫所外,大多数是从全国各地征调。川贵、湖广、应天,乃至北方九边的战士,他们千里迢迢远赴麓川血战。
特别是眼前这批,为了擒住叛臣首领,正统六年随靖远伯王骥出征,正统九年都没有班师回朝。一直到缅甸愿意交出思任法,他们才得以收兵。
足足四年坚守,证明了大明的武德彪悍,也证明了大明将士的骁勇善战。
这声致谢,他们当之无愧。
只是沈忆宸的言语来的太突然,让诸位将士一时无法消化。
要知道虽然现在武将地位,不像明末那般不如狗,但文贵武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就连武将都不受尊重,普通士兵更是被视为刍狗!
他们从未想过会有文官赞扬感谢自己,更未想过这个人是堂堂状元公、天子特使。
沉默许久后,千户王振反应了过来,他高呼了一句明军战号:“大明!”
上千南征士兵们也明白了,这是沈忆宸给予他们的认可跟尊重。
很多人双眼通红,用兵器撞击着盾牌跟铠甲,发出兵戈之声,然后再齐声高呼道。
“大明!大明!大明!”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84187.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84187/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8418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182 大明威严!(二合一))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无限循环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