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调走傅侍郎,户部里反对的声音就小了,只要郭侍郎坚持,海运漕米一事在户部就不会有阻碍。”
到这个时候,王国光还把他当三岁小孩子一般糊弄,信誓旦旦对魏广德说道。
魏广德心里其实是有气的,甚至都想甩手不管此事了。
他自认为在当前的局势下,支持漕粮海运是正确的,不仅可以为朝廷节省下大量的运输耗费,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开黄河水患的影响,保证南米及时运抵京师,稳定北地。
何况,魏广德也不是要废弃漕运,只是让商船走运河,收取的水关闸费维护运河通畅,两岸河工也有活路,不至于为了活命就揭竿而起。
而且,魏广德自认为已经让步,那就是大部分漕粮还是走运河,只是维持海上航道,运送少部分漕粮。
就是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杨博、王国光一党都还希望从自己这里获得利益,不得不让魏广德重新思考山西帮和南方,尤其是苏杭、扬州一带大商人之间的关系。
不过要给大明执行百多年的海禁政策松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只能慢慢来。
来自后世的他知道,开海对国家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经济,更是可以正眼看世界,打破国家的封闭。
大明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并不是满清那样固步自封,还是愿意吸纳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实际上,若是大明朝能够延续百年,或许趁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也能很顺利的发展起来。
魏广德对自己来到这里的任务只盯了三个,一个是开海,让大明朝融入这个时代的国际秩序,成为东方秩序的制定者。
西方的事儿,以当下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来说,太过遥远,根本顾不过来。
至于学习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那样满世界圈占殖民地,还是洗洗睡吧。
大明朝自身问题都那么多,都顾不过来,你还想着对外打出去抢地盘,就身边的文官唾沫星子都能喷死他。
至于第二个,那就是找到所谓支撑“康乾盛世”的根,也就是红薯,这玩意儿产量巨大,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国内大范围种植红薯,让民间不至于饿死人,才会让那百多年的时间里天下太平,被歌颂为所谓的“盛世”。
除了相对明末吃不起饭,那个“红薯盛世”倒也勉强能称为“盛世”。
既然来到这里,魏广德自然希望早点找到那个东西,辣椒都已经有了,想来红薯和玉米,应该也快出现了。
魏广德之前可没少让人关注红薯和玉米,一个是好种植,据说只要栽下去就很容易存活,而且产量大,而玉米则是适合在山区和干旱条件下生长,实在是明末最好的粮食作物。
只不过魏广德终究不是研究历史的老学究,并不知道他在寻找的东西,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生长着,还被当做观赏植物,就如同当初的辣椒一样。
因为魏广德的干预,现在江西和南京等地已经出现了成片的辣椒地,魏广德也早已解决了口腹之欲。
实际上,魏广德第三个任务,自然是想要自己在这一世过的好,安逸享受的小目标是早就完成了。
现在的他吃得好睡得好,强过现在绝大部分明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是最顶级的生活质量了。
当然,在魏广德看来,貌似还是没有后世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好,盖因为当前的技术水平就这个样子。
魏广德最终还是答应了王国光的要求,由他提议傅颐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只为了一步步完成大明开海的目标。
虽然傅颐如愿以偿的去了南京都察院,担任右都御史,掌控了南京都察院,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名字已经在魏广德的小本本上记了一笔,注定他一辈子的仕途也就到头了,魏广德是绝对不会允许他再进一步的,哪怕为此和张居正、王国光撕破脸。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政在张居正、魏广德等人的辅助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这天没有朝会,是小皇帝朱翊钧上课的日子。
按照礼部排出的课表,魏广德早上先去内阁看了下,处理了几份奏疏,就迈步走出值房。
出了内阁大门,魏广德直接向北面的文华殿走去。
内阁的位置和文华殿相距并不远,半盏茶都不到,魏广德已经走到了文华殿外。
在文华殿门口,魏广德喊住门口值守的內侍问道:“陛下可曾到来?”
“回魏阁老,陛下刚刚已经到了,正在里面吃早点。”
內侍被魏广德叫住,马上恭敬答道。
魏广德点点头,这才迈步进入文华殿。
而此时已经坐在文华殿里面南而坐的小皇帝朱翊钧正打着哈欠,显然并没有睡醒。
这一幕被走到门口的魏广德看到眼里,等他迈步进入文华殿的时候,小皇帝瞬间精神起来,疲惫尽散,马上正襟危坐。
魏广德进殿后先向小皇帝行礼,礼毕起身后不等小皇帝朱翊钧开口,他就已经朗声问道:“陛下昨晚何时休息的,为何事才进殿时,看到陛下哈欠连天。”
“这魏师傅,昨晚”
朱翊钧忽然被魏广德问话,顿时有些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魏阁老,昨日何雒文何讲官给皇爷布置抄习课业比较重,皇爷抄到很晚才完成。”
一边的近侍太监这会儿开口替小皇帝解释道。
魏广德也懒得问太监的名字,而是看着朱翊钧道:‘想来白日时,陛下又贪玩了吧,否则讲官所布置作业,断不会影响到陛下休息。’
这时代,日讲官给皇帝布置的作业,无非就是背诵或者抄习圣贤之书,或者皇明祖训,要说多那也绝对不会很多。
如果小皇帝真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影响到休息,那只能说肯定是贪玩耽误了做作业的时间。
“陛下,当初先帝在时,你可有先帝可以遮风挡雨,所以那些年你在宫里很逍遥自在。
可是现在形势不同了,伱已经登基成为皇帝,即便年岁再轻,也是皇帝,天下之主,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你现在年龄小,自然暂时不用如此,但也得好好学习,为将来亲政打下基础才是。”
魏广德接下来也不做其他,就按照早就商议好的内容给小皇帝朱翊钧上课。
小皇帝的课业是内阁三人和吏部尚书陆树声一起定下来的,教的东西因为不用科举,所以也和私塾教书不同。
私塾教书一是为了让学生识字,而则是为了应对科举,所以四书五经都要求学习,这样看到八股文出题才能对的上来。
而皇帝这个职业很特殊,是传承制,不用科举就能掌权。
当然,类似的还有军职,比如世袭百户、千户和指挥,这些也都是到了年岁就可以掌权。
从权利的角度上说,世袭军职似乎比世袭爵位还要好,因为有实权,而爵位没有实权,得看袭爵人和皇帝的远近亲疏,才由皇帝安排官职。
小皇帝朱翊钧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大学》和《尚书》,按照安排,应该是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然后就是讲官各随进讲。
这个,其实不是张居正、魏广德定下来的,而是参考了当初英宗皇帝的学习课程。
魏广德修的是《尚书》,倒是和了给小皇帝讲课的要求。
不过《尚书》这本书,是四书五经里最麻烦的一本书,所选之人甚少,字数虽少,却因为需要极强的记忆力,而让人望而却步。
《尚书》所用词汇十分古老,行文习惯也与今天差异极大,基于此,一般人不会去读。
《尚书》是汉代的叫法,以前就叫《书》,作为记言体史书,《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档案文献资料之一,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相传是由孔子删削整理出来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绝《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流传学习。
济南人伏生是秦博士,焚书令下,他把《尚书》藏在墙壁之中,后来的战乱中,伏生四处流亡。直到汉初,社会安定下来,他回去找书,已经损坏十多篇,只剩二十九篇了。
把《尚书》背下来可不容易,离开文字,就算伏生这样的学者,也无法让全书复原,只好用剩下的二十九篇在山东教书。
汉代通行文字是隶书,伏生之前藏起来的书是用秦篆或者古籀文字写的。
因此,伏生教书时,得把古文字翻译成“今文”,汉代立五经博士,就是用今文《尚书》做教材。
《尚书》的理解有多难?
用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话说就是,看《尚书》若是不看注释就看不懂。
《尚书·盘庚》里有这么一句话:“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是不是有一种“每一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的感觉?
但看看注释就很容易明白,“迪”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
“高后”是高祖、先祖的意思。
“丕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崇”是重大的意思。
“弗祥”是不祥、罪罚的意思。
素衣连在一起,意思是说“先祖于是就会重重地降下灾祸”。
尽管如此,《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上古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尚书》的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尚书》中的《甘誓》、《汤誓》、《盘庚》等篇章是研究上古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
另外,《尚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学思想,例如《咸有一德》篇中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认为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追求道德完善。
《洪范》篇中则阐述了儒家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是神圣的,人应该顺应天命。
总的来说,《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既然这么重要,晦涩难懂的《尚书》也就成了皇帝的必修教材,自汉代起就是每个帝王需要学习的知识。
讲读毕,小皇帝进暖阁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魏广德就在旁伺候。
若是其他讲官,这时候是要去西厢房休息等待的。
今日是魏广德讲课,所以他要在一边,小皇帝若有所咨问,他就可以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览本后,小皇帝还要在正字官辅导下习字,皇帝的书法水平不要求很高,但也不能太差。
临近午饭时间,魏广德还要讲《资治通鉴》节要,按之前讲官已讲略过,接着后面的说,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
到这个时候,朱翊钧上午的课程才算结束,下午没有安排课程,不过往常讲官会布置作业,比如熟背什么文章或者习字多少篇。
魏广德正要告退之时,小皇帝忽然笑嘻嘻对他说道:“师傅,今日朕就不回宫了,就在这儿吃午饭,魏师傅也一起陪着朕吧。
御膳房昨儿进了一道菜,初吃虽然甘平,但是再吃就有另一种味道。”
“那臣谢过陛下。”
听到小皇帝赐宴,魏广德倒没什么,御膳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也就那样,还不如外面大酒楼的招牌菜。
不过小皇帝既然有心,魏广德也不会驳了他的意思,欣然接受。
魏广德把先前小皇帝练字的纸张收起来,这是要带回内阁的。
这些纸张按顺序放好,久了才能知道皇帝书法进展情况,前后有个比较。
不过,在宴席上,魏广德看到其中一道菜的时候,不由双眼瞪大,来不及招呼小皇帝就已经拿起筷子夹起来,反复打量。
“魏师傅,没见过这东西吧。”
御座上的小皇帝嘚瑟的话语响起,魏广德才反应过来,适才貌似孟浪了。
“陛下,这是何物?”
魏广德虽然已经知道,但还是佯装不知问道。
“这东西叫御麦,就种在西苑,前段时间成熟,所以让御膳房做出来。”
小皇帝很高兴魏广德不认识,于是给他科普道。
“宫里一直有这东西?”
魏广德狐疑问道。
(本章完)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82188.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82188/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8218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936御麦)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平行空间来客谢谢您的支持!!
到这个时候,王国光还把他当三岁小孩子一般糊弄,信誓旦旦对魏广德说道。
魏广德心里其实是有气的,甚至都想甩手不管此事了。
他自认为在当前的局势下,支持漕粮海运是正确的,不仅可以为朝廷节省下大量的运输耗费,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开黄河水患的影响,保证南米及时运抵京师,稳定北地。
何况,魏广德也不是要废弃漕运,只是让商船走运河,收取的水关闸费维护运河通畅,两岸河工也有活路,不至于为了活命就揭竿而起。
而且,魏广德自认为已经让步,那就是大部分漕粮还是走运河,只是维持海上航道,运送少部分漕粮。
就是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杨博、王国光一党都还希望从自己这里获得利益,不得不让魏广德重新思考山西帮和南方,尤其是苏杭、扬州一带大商人之间的关系。
不过要给大明执行百多年的海禁政策松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只能慢慢来。
来自后世的他知道,开海对国家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经济,更是可以正眼看世界,打破国家的封闭。
大明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并不是满清那样固步自封,还是愿意吸纳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实际上,若是大明朝能够延续百年,或许趁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也能很顺利的发展起来。
魏广德对自己来到这里的任务只盯了三个,一个是开海,让大明朝融入这个时代的国际秩序,成为东方秩序的制定者。
西方的事儿,以当下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来说,太过遥远,根本顾不过来。
至于学习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那样满世界圈占殖民地,还是洗洗睡吧。
大明朝自身问题都那么多,都顾不过来,你还想着对外打出去抢地盘,就身边的文官唾沫星子都能喷死他。
至于第二个,那就是找到所谓支撑“康乾盛世”的根,也就是红薯,这玩意儿产量巨大,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国内大范围种植红薯,让民间不至于饿死人,才会让那百多年的时间里天下太平,被歌颂为所谓的“盛世”。
除了相对明末吃不起饭,那个“红薯盛世”倒也勉强能称为“盛世”。
既然来到这里,魏广德自然希望早点找到那个东西,辣椒都已经有了,想来红薯和玉米,应该也快出现了。
魏广德之前可没少让人关注红薯和玉米,一个是好种植,据说只要栽下去就很容易存活,而且产量大,而玉米则是适合在山区和干旱条件下生长,实在是明末最好的粮食作物。
只不过魏广德终究不是研究历史的老学究,并不知道他在寻找的东西,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生长着,还被当做观赏植物,就如同当初的辣椒一样。
因为魏广德的干预,现在江西和南京等地已经出现了成片的辣椒地,魏广德也早已解决了口腹之欲。
实际上,魏广德第三个任务,自然是想要自己在这一世过的好,安逸享受的小目标是早就完成了。
现在的他吃得好睡得好,强过现在绝大部分明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是最顶级的生活质量了。
当然,在魏广德看来,貌似还是没有后世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好,盖因为当前的技术水平就这个样子。
魏广德最终还是答应了王国光的要求,由他提议傅颐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只为了一步步完成大明开海的目标。
虽然傅颐如愿以偿的去了南京都察院,担任右都御史,掌控了南京都察院,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名字已经在魏广德的小本本上记了一笔,注定他一辈子的仕途也就到头了,魏广德是绝对不会允许他再进一步的,哪怕为此和张居正、王国光撕破脸。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政在张居正、魏广德等人的辅助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这天没有朝会,是小皇帝朱翊钧上课的日子。
按照礼部排出的课表,魏广德早上先去内阁看了下,处理了几份奏疏,就迈步走出值房。
出了内阁大门,魏广德直接向北面的文华殿走去。
内阁的位置和文华殿相距并不远,半盏茶都不到,魏广德已经走到了文华殿外。
在文华殿门口,魏广德喊住门口值守的內侍问道:“陛下可曾到来?”
“回魏阁老,陛下刚刚已经到了,正在里面吃早点。”
內侍被魏广德叫住,马上恭敬答道。
魏广德点点头,这才迈步进入文华殿。
而此时已经坐在文华殿里面南而坐的小皇帝朱翊钧正打着哈欠,显然并没有睡醒。
这一幕被走到门口的魏广德看到眼里,等他迈步进入文华殿的时候,小皇帝瞬间精神起来,疲惫尽散,马上正襟危坐。
魏广德进殿后先向小皇帝行礼,礼毕起身后不等小皇帝朱翊钧开口,他就已经朗声问道:“陛下昨晚何时休息的,为何事才进殿时,看到陛下哈欠连天。”
“这魏师傅,昨晚”
朱翊钧忽然被魏广德问话,顿时有些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魏阁老,昨日何雒文何讲官给皇爷布置抄习课业比较重,皇爷抄到很晚才完成。”
一边的近侍太监这会儿开口替小皇帝解释道。
魏广德也懒得问太监的名字,而是看着朱翊钧道:‘想来白日时,陛下又贪玩了吧,否则讲官所布置作业,断不会影响到陛下休息。’
这时代,日讲官给皇帝布置的作业,无非就是背诵或者抄习圣贤之书,或者皇明祖训,要说多那也绝对不会很多。
如果小皇帝真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影响到休息,那只能说肯定是贪玩耽误了做作业的时间。
“陛下,当初先帝在时,你可有先帝可以遮风挡雨,所以那些年你在宫里很逍遥自在。
可是现在形势不同了,伱已经登基成为皇帝,即便年岁再轻,也是皇帝,天下之主,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你现在年龄小,自然暂时不用如此,但也得好好学习,为将来亲政打下基础才是。”
魏广德接下来也不做其他,就按照早就商议好的内容给小皇帝朱翊钧上课。
小皇帝的课业是内阁三人和吏部尚书陆树声一起定下来的,教的东西因为不用科举,所以也和私塾教书不同。
私塾教书一是为了让学生识字,而则是为了应对科举,所以四书五经都要求学习,这样看到八股文出题才能对的上来。
而皇帝这个职业很特殊,是传承制,不用科举就能掌权。
当然,类似的还有军职,比如世袭百户、千户和指挥,这些也都是到了年岁就可以掌权。
从权利的角度上说,世袭军职似乎比世袭爵位还要好,因为有实权,而爵位没有实权,得看袭爵人和皇帝的远近亲疏,才由皇帝安排官职。
小皇帝朱翊钧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大学》和《尚书》,按照安排,应该是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然后就是讲官各随进讲。
这个,其实不是张居正、魏广德定下来的,而是参考了当初英宗皇帝的学习课程。
魏广德修的是《尚书》,倒是和了给小皇帝讲课的要求。
不过《尚书》这本书,是四书五经里最麻烦的一本书,所选之人甚少,字数虽少,却因为需要极强的记忆力,而让人望而却步。
《尚书》所用词汇十分古老,行文习惯也与今天差异极大,基于此,一般人不会去读。
《尚书》是汉代的叫法,以前就叫《书》,作为记言体史书,《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档案文献资料之一,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相传是由孔子删削整理出来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绝《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流传学习。
济南人伏生是秦博士,焚书令下,他把《尚书》藏在墙壁之中,后来的战乱中,伏生四处流亡。直到汉初,社会安定下来,他回去找书,已经损坏十多篇,只剩二十九篇了。
把《尚书》背下来可不容易,离开文字,就算伏生这样的学者,也无法让全书复原,只好用剩下的二十九篇在山东教书。
汉代通行文字是隶书,伏生之前藏起来的书是用秦篆或者古籀文字写的。
因此,伏生教书时,得把古文字翻译成“今文”,汉代立五经博士,就是用今文《尚书》做教材。
《尚书》的理解有多难?
用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话说就是,看《尚书》若是不看注释就看不懂。
《尚书·盘庚》里有这么一句话:“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是不是有一种“每一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的感觉?
但看看注释就很容易明白,“迪”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
“高后”是高祖、先祖的意思。
“丕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崇”是重大的意思。
“弗祥”是不祥、罪罚的意思。
素衣连在一起,意思是说“先祖于是就会重重地降下灾祸”。
尽管如此,《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上古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尚书》的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尚书》中的《甘誓》、《汤誓》、《盘庚》等篇章是研究上古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
另外,《尚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学思想,例如《咸有一德》篇中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认为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追求道德完善。
《洪范》篇中则阐述了儒家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是神圣的,人应该顺应天命。
总的来说,《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既然这么重要,晦涩难懂的《尚书》也就成了皇帝的必修教材,自汉代起就是每个帝王需要学习的知识。
讲读毕,小皇帝进暖阁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魏广德就在旁伺候。
若是其他讲官,这时候是要去西厢房休息等待的。
今日是魏广德讲课,所以他要在一边,小皇帝若有所咨问,他就可以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览本后,小皇帝还要在正字官辅导下习字,皇帝的书法水平不要求很高,但也不能太差。
临近午饭时间,魏广德还要讲《资治通鉴》节要,按之前讲官已讲略过,接着后面的说,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
到这个时候,朱翊钧上午的课程才算结束,下午没有安排课程,不过往常讲官会布置作业,比如熟背什么文章或者习字多少篇。
魏广德正要告退之时,小皇帝忽然笑嘻嘻对他说道:“师傅,今日朕就不回宫了,就在这儿吃午饭,魏师傅也一起陪着朕吧。
御膳房昨儿进了一道菜,初吃虽然甘平,但是再吃就有另一种味道。”
“那臣谢过陛下。”
听到小皇帝赐宴,魏广德倒没什么,御膳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也就那样,还不如外面大酒楼的招牌菜。
不过小皇帝既然有心,魏广德也不会驳了他的意思,欣然接受。
魏广德把先前小皇帝练字的纸张收起来,这是要带回内阁的。
这些纸张按顺序放好,久了才能知道皇帝书法进展情况,前后有个比较。
不过,在宴席上,魏广德看到其中一道菜的时候,不由双眼瞪大,来不及招呼小皇帝就已经拿起筷子夹起来,反复打量。
“魏师傅,没见过这东西吧。”
御座上的小皇帝嘚瑟的话语响起,魏广德才反应过来,适才貌似孟浪了。
“陛下,这是何物?”
魏广德虽然已经知道,但还是佯装不知问道。
“这东西叫御麦,就种在西苑,前段时间成熟,所以让御膳房做出来。”
小皇帝很高兴魏广德不认识,于是给他科普道。
“宫里一直有这东西?”
魏广德狐疑问道。
(本章完)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82188.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82188/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8218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936御麦)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平行空间来客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