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第六五五章 选址与动工
舰娘:从深蓝到星海 本章字数:2747 舰娘:从深蓝到星海txt下载
恒星计算机建设的各种准备工作,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需要完成行星计算机的设计,恒星计算机专用工程船的设计、建设与改造,完成足够的资源转化与储备设施的建造。
但恒星计算机的建设工作,却显然不是等待二十多年之后,等待所有准备完成之后才能开始的。
远望二号确认了总体设计思路,确认了建设位置之后,建设的早期工程就可以开始,最起码资源采集和储备可以开始了。
就像历史上,原子弹实验成功之前,需要原子弹做前置的氢弹设计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远望二号选定的建造基址,位于在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连线上,距离太阳系约三千五百光年,人马座旋臂上的一个双星系统。
数据库编号4206814331AB,单独命名“新恒星计算机”星系。
这个恒星系在原有的太阳系、舰娘母星系、恒星计算机星系大三角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近似梯形的区域,那是联盟未来的扩张方向。
新计算机系统中的A恒星,是一颗典型的黄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1.1倍。
B恒星是一颗典型的橙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0.6倍。
两颗恒星的年龄约20亿岁,两者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0.36天文单位,约合5479万公里。
按照建设计划,质量更小也更加稳定的B恒星将被完整保留,作为未来的恒星计算机系统的太阳。
质量较大的A恒星,一部分作为工程建设资料,一部分作为建设能源消耗,剩余部分作为计算机的能量来源。
建造地址确定之后,联盟现有的空闲工程船,很快直接跳跃过来,直接开始了工程前期的工作。
这些大型行星工程船,直接抽吸恒星的物质,在内部转化为舰娘资源,然后生产资源采集和储存设施,以及更多的工程船。
同时,先行建设几座行星级别的计算机,作为恒星计算机的前置技术验证。
还要建设几个生态宜居星球,作为参与工程的舰娘们的休闲娱乐区,因为恒星计算机的建设工期长达过于漫长了。
除此之外,还有恒星计算机星系的护卫舰队,也会直接“工地”上迅速增长的资源来建造。
舰娘资源系统的物质转化效率是无限接近100%的,所以工程开工之前,整个建设的过程中,以及最终建设完成之后,现场所有材料与建成事物的质量总和,本来应该是基本不变的。
不过海量的工程设施、防卫舰队,以及行星计算机、休息用宜居星球,再加上所有设备的能源,也会占用相当数量的资源。
所以,工程最终完成之后,除工程设施等各种副产物之后,实际建成的恒星计算机本体,加上内部剩余的恒星,这个系统的总质量,大约会降低到与太阳基本相当的程度。
当然,内部的恒星本身的质量,应该会降低一大截,应该会从黄矮星直接变成橙矮星了。
远望二号带领的团队,用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完成了行星计算机的图纸,行星计算机建设随即开工。
第一批行星计算机的建设,用了差不十二年的时间,各种测试工作又持续了四年,最终在项目启动后的第十七年完成。
此时,恒星计算机本身的设计,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在行星计算机建造和测试完成之后,又根据经验做了两年多的修改。
最终,在项目开始后的第二十年,恒星计算机本体的建设工程,终于正式启动。
工地上的各种工程设施,数量已经多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行星、星球、常规工程船的数量,比预计的还多造了五倍。
资源转化和储备设施直接达到了一亿座,生产各种设备和资源转化储备持续了二十年,让恒星的质量已经降低了十分之一。
现在终于可以将储备的海量资源释放出来了。
按照远望二号的最新设计,恒星计算机的主体,可以大致分成四个组成部分:
框架结构、计算主体、居住空间、舰船系统。
框架结构,顾名思义,是计算机本体的支撑结构,所有设施都要依赖框架结构的承载,相当于电脑机箱。
计算中心,是装在框架构成的内部空间里的计算机主体,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真正核心,相当于电脑机箱内的硬件。
生态空间,是依赖恒星计算机庞大的框架结构建设而成,贯通式大型地球系碳基生命宜居生态圈,相当于放在机箱上的多肉盆。
舰船系统,就是将恒星计算机作为一艘超级战舰,然后部署的战舰应有的设备和功能,让它能自己航行,能自我防卫。
整个结构的核心,当然是计算中心模块,将会占据整个结构60%以上的重量和空间。
结构是框架和外壳,生态空间是盖子和皮肤,舰船系统是运动和防卫体系,计算中心是受保护的核心内容。
为了方便设计、建设、启用、维护、升级,新的恒星计算机采用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
框架内的计算中心部分,可以像是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向上堆叠,堆叠出自己需要的计算力。
整个计算机主体,还可以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从内向外一层一层的嵌套组装叠加,进一步大规模提升计算力。
每一层计算机主体,可以堆叠几万公里乃至几十万公里的高度,获得原有恒星计算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计算力。
工程正式开始之后,会先建设好一层主体框架,然后铺设一层计算中心,然后启用计算功能。
之后再继续向上堆叠十几万公里,达到原有恒星计算机4到8倍计算力之后,对这部分计算机主体进行全面封闭隔离。
然后在计算机结构的表层,铺设类似岩石行星的结构,构建恒星规模的宜居生态圈。
然后再根据后续实际情况和需求,逐次建设更多层的计算机主体。
综合后续的计算机主体继续叠加,或者说是计算机升级所需的空间,以及最外层生态空间需要的适宜引力强度,新计算机第一层主体框架尺寸,比原有的计算机小了一大圈。
内层,也就是戴森球框架的半径,约为348万公里,比原计算机小了差不多200万公里,面积是原计算机的0.4倍。
也就是说,如果厚度相同的话,新计算机一层计算中心的容量,只有原恒星计算机的一半都不到。
不过新计算机的计算中心可以堆叠层数,第一组计算主体的总厚度就高达16万公里,差不多相当于13个地球叠起来那么厚。
外层,也就是第一组计算机主体的外壳,也就是上层的生态圈,半径约为364万公里。
这样第一层生态圈的表面重力正好与地球一致,生态圈总面积1666824亿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地球的32.68万倍。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7306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7306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7306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六五五章 选址与动工)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王子虚谢谢您的支持!!
需要完成行星计算机的设计,恒星计算机专用工程船的设计、建设与改造,完成足够的资源转化与储备设施的建造。
但恒星计算机的建设工作,却显然不是等待二十多年之后,等待所有准备完成之后才能开始的。
远望二号确认了总体设计思路,确认了建设位置之后,建设的早期工程就可以开始,最起码资源采集和储备可以开始了。
就像历史上,原子弹实验成功之前,需要原子弹做前置的氢弹设计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远望二号选定的建造基址,位于在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连线上,距离太阳系约三千五百光年,人马座旋臂上的一个双星系统。
数据库编号4206814331AB,单独命名“新恒星计算机”星系。
这个恒星系在原有的太阳系、舰娘母星系、恒星计算机星系大三角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近似梯形的区域,那是联盟未来的扩张方向。
新计算机系统中的A恒星,是一颗典型的黄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1.1倍。
B恒星是一颗典型的橙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0.6倍。
两颗恒星的年龄约20亿岁,两者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0.36天文单位,约合5479万公里。
按照建设计划,质量更小也更加稳定的B恒星将被完整保留,作为未来的恒星计算机系统的太阳。
质量较大的A恒星,一部分作为工程建设资料,一部分作为建设能源消耗,剩余部分作为计算机的能量来源。
建造地址确定之后,联盟现有的空闲工程船,很快直接跳跃过来,直接开始了工程前期的工作。
这些大型行星工程船,直接抽吸恒星的物质,在内部转化为舰娘资源,然后生产资源采集和储存设施,以及更多的工程船。
同时,先行建设几座行星级别的计算机,作为恒星计算机的前置技术验证。
还要建设几个生态宜居星球,作为参与工程的舰娘们的休闲娱乐区,因为恒星计算机的建设工期长达过于漫长了。
除此之外,还有恒星计算机星系的护卫舰队,也会直接“工地”上迅速增长的资源来建造。
舰娘资源系统的物质转化效率是无限接近100%的,所以工程开工之前,整个建设的过程中,以及最终建设完成之后,现场所有材料与建成事物的质量总和,本来应该是基本不变的。
不过海量的工程设施、防卫舰队,以及行星计算机、休息用宜居星球,再加上所有设备的能源,也会占用相当数量的资源。
所以,工程最终完成之后,除工程设施等各种副产物之后,实际建成的恒星计算机本体,加上内部剩余的恒星,这个系统的总质量,大约会降低到与太阳基本相当的程度。
当然,内部的恒星本身的质量,应该会降低一大截,应该会从黄矮星直接变成橙矮星了。
远望二号带领的团队,用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完成了行星计算机的图纸,行星计算机建设随即开工。
第一批行星计算机的建设,用了差不十二年的时间,各种测试工作又持续了四年,最终在项目启动后的第十七年完成。
此时,恒星计算机本身的设计,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在行星计算机建造和测试完成之后,又根据经验做了两年多的修改。
最终,在项目开始后的第二十年,恒星计算机本体的建设工程,终于正式启动。
工地上的各种工程设施,数量已经多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行星、星球、常规工程船的数量,比预计的还多造了五倍。
资源转化和储备设施直接达到了一亿座,生产各种设备和资源转化储备持续了二十年,让恒星的质量已经降低了十分之一。
现在终于可以将储备的海量资源释放出来了。
按照远望二号的最新设计,恒星计算机的主体,可以大致分成四个组成部分:
框架结构、计算主体、居住空间、舰船系统。
框架结构,顾名思义,是计算机本体的支撑结构,所有设施都要依赖框架结构的承载,相当于电脑机箱。
计算中心,是装在框架构成的内部空间里的计算机主体,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真正核心,相当于电脑机箱内的硬件。
生态空间,是依赖恒星计算机庞大的框架结构建设而成,贯通式大型地球系碳基生命宜居生态圈,相当于放在机箱上的多肉盆。
舰船系统,就是将恒星计算机作为一艘超级战舰,然后部署的战舰应有的设备和功能,让它能自己航行,能自我防卫。
整个结构的核心,当然是计算中心模块,将会占据整个结构60%以上的重量和空间。
结构是框架和外壳,生态空间是盖子和皮肤,舰船系统是运动和防卫体系,计算中心是受保护的核心内容。
为了方便设计、建设、启用、维护、升级,新的恒星计算机采用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
框架内的计算中心部分,可以像是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向上堆叠,堆叠出自己需要的计算力。
整个计算机主体,还可以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从内向外一层一层的嵌套组装叠加,进一步大规模提升计算力。
每一层计算机主体,可以堆叠几万公里乃至几十万公里的高度,获得原有恒星计算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计算力。
工程正式开始之后,会先建设好一层主体框架,然后铺设一层计算中心,然后启用计算功能。
之后再继续向上堆叠十几万公里,达到原有恒星计算机4到8倍计算力之后,对这部分计算机主体进行全面封闭隔离。
然后在计算机结构的表层,铺设类似岩石行星的结构,构建恒星规模的宜居生态圈。
然后再根据后续实际情况和需求,逐次建设更多层的计算机主体。
综合后续的计算机主体继续叠加,或者说是计算机升级所需的空间,以及最外层生态空间需要的适宜引力强度,新计算机第一层主体框架尺寸,比原有的计算机小了一大圈。
内层,也就是戴森球框架的半径,约为348万公里,比原计算机小了差不多200万公里,面积是原计算机的0.4倍。
也就是说,如果厚度相同的话,新计算机一层计算中心的容量,只有原恒星计算机的一半都不到。
不过新计算机的计算中心可以堆叠层数,第一组计算主体的总厚度就高达16万公里,差不多相当于13个地球叠起来那么厚。
外层,也就是第一组计算机主体的外壳,也就是上层的生态圈,半径约为364万公里。
这样第一层生态圈的表面重力正好与地球一致,生态圈总面积1666824亿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地球的32.68万倍。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7306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7306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7306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六五五章 选址与动工)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王子虚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