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165章货币的发展
历代王朝更迭 本章字数:2253 历代王朝更迭txt下载
货币的发展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依托的。在我国历史上,夏朝以前应该是没有货币的。那个时候人们的交易处在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阶段。从夏朝开始,“以贝为币”。天然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到了西周时期仍以贝币为主,但是除了天然贝,已经开始出现人造的铜贝。春秋时代,称量货币和铸造货币开始成为货币的主宰,贝币虽然还存在,但是使用的地方已经不多。到了战国,黄金开始进入货币行列。之前人们所说的“金”都是铜而并非黄金。战国时期,黄金作为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在货币史上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它标志着人们的财富观念和聚集财富手段的改变,人们不再以实物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聚集财富的手段也开始从传统的珠宝玉石、车马布帛、谷物等向金钱货币发展。
此时,虽然货币铸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诸侯割据,政治分散,所以货币非常不统一,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还非常不方便。后来,虽然各国政府相继掌握了铸币权,但国与国之间还是不能统一,而且也没有一个特定的货币换算标准,所以物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通还非常不方便。这个时候各国货币的形制、单位、重量都非常不同,就形制看有铲形币、刀形币、贝形币、环形币等。
铲形币又称布币,是流通于三晋地区的一种货币,因外形似铲,故称铲形币。它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形制,有尖足的、方足的、圆足的等,但基本都还是铲形。铲形币是从古代一种叫“耒”的铲形农具发展来的。铲形币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在有些地区,铲子是一种原始的货币,人们最初是以生产工具铲子作为以物易物过程中的交换媒介的。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为了交换过程中的方便,铲子才由实物逐渐变小,而形成流通的货币——铲形币。《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句话就很好地解释了铲形币被称为布币的原因,这可能就与古代有些地方以布作为货物流通过程中的交换媒介有关。铲和布都是古代流通的货币,后来金属铸币出现后,人们在铸币时将这两种之前流通的货币结合了起来,新货币的形取于铲,名取于布。除了铲形币有布币的别称外,刀币也有刀布的小名。
铲形币主要在战国七雄的韩、赵、魏范围内流通。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大量铲形币和铸造铲形币的模具。铲形币一般都有铭文,铭文的内容主要以当时的地名为主。目前所发现的铲形币中,以“安阳”为铭文的最多。这种货币可能是三晋地区所铸造和主要流通的,但是它的流通范围非常广,在三晋之外的很多地方也出土过这种货币。
这一时期,同样流通非常广泛的还有刀形币。刀形币是齐国的货币,因形状酷似刀鞘,故称刀形币。战国时期,齐国的商业非常发达,因此它在货币铸造方面比较领先。刀形币的来源应该也跟铲形币差不多,最初这一地区可能是以刀鞘为交换媒介的。对出土的刀形币进行金相分析之后专家发现,刀形币不仅外观酷似刀鞘,而且金属成分也跟当时的刀鞘成分一致。战国时,齐国铸造钱币的地方很多,但是,这些不同铸造地所铸造的货币却都有一个统一的铭文——“齐法化”。其中,“法”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标准,而“化”可能就是货的简写。“齐法化”就是齐国的标准货币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刀鞘有“合六而成规”的说法,有意思的是齐国的这些刀币也可以“合六而成规”。战国时代,刀币已经非常成熟,由于它适合存储和流通的特点,刀币迅速成为那一时期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管子·轻重篇》中有一句话就说出了刀币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黄金刀币者,民之通货也”。
刀币虽然是齐国的标准货币,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却不仅限于齐国。据出土文物推测,位于齐国西北部的燕国也通行刀币,只是燕国的刀币是以“明刀”作为铭文的,而且造型也没有齐国的刀币那么精致。
贝形币是楚国的流通货币,因为外形酷似贝壳而得名。我们前面说过,贝币的历史非常久远,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贝币,但这时的贝币跟最初时候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这时的贝币采用的不再是天然贝,而是把铜铸造成了贝壳的形状。贝形币被称为“蚁鼻钱”或者“鬼脸钱”,它的顶端有两个大小不等的穿孔,背部微微凸起,腹部呈椭圆形。楚国的这种贝币也像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货币一样,刻有铭文,这在之前的贝币上是没有的。在所有铭文中,“贝”字是最常见的。
除了贝币以外,楚国还流行另外一种货币——版金。版金是由一些打有方形或者圆形印记的小块连在一起的。最大的版金有54个小方块。这种货币使用的时候是根据需要支付的数额从大块上切下合适的若干小块,用天平称量后支付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货币之外,还有一种货币在战国货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就是圆钱。圆钱就是环形币,是方孔钱的前身,它主要流通于秦国一带以及东、西周地区。这种货币的形状可能来源于古人的所佩戴玉环或者玉璧。东、西周地区的圆钱铸造非常精美,并铸有“东周”、“西周”的字样。秦国的圆钱也铸有铭文,但是铭文主要是“重一两”、“十二铢”、“十三铢”等。方孔钱是秦朝晚一些时候的流通货币。方孔钱也有一些跟圆钱很相似的铭文,常见的就是“半两”、“两甾”等。据推测,方孔钱可能是由各地官府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所造的,它是秦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流通最广的货币。因为秦国对外的扩张,秦势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地区都受到方孔钱的影响。
货币的历史和商业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商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货币发展的水平,而同时货币的发展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各国在货币铸造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这当然与当时商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5619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5619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5619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65章货币的发展)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汤加盐大伯伯谢谢您的支持!!
此时,虽然货币铸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诸侯割据,政治分散,所以货币非常不统一,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还非常不方便。后来,虽然各国政府相继掌握了铸币权,但国与国之间还是不能统一,而且也没有一个特定的货币换算标准,所以物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通还非常不方便。这个时候各国货币的形制、单位、重量都非常不同,就形制看有铲形币、刀形币、贝形币、环形币等。
铲形币又称布币,是流通于三晋地区的一种货币,因外形似铲,故称铲形币。它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形制,有尖足的、方足的、圆足的等,但基本都还是铲形。铲形币是从古代一种叫“耒”的铲形农具发展来的。铲形币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在有些地区,铲子是一种原始的货币,人们最初是以生产工具铲子作为以物易物过程中的交换媒介的。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为了交换过程中的方便,铲子才由实物逐渐变小,而形成流通的货币——铲形币。《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句话就很好地解释了铲形币被称为布币的原因,这可能就与古代有些地方以布作为货物流通过程中的交换媒介有关。铲和布都是古代流通的货币,后来金属铸币出现后,人们在铸币时将这两种之前流通的货币结合了起来,新货币的形取于铲,名取于布。除了铲形币有布币的别称外,刀币也有刀布的小名。
铲形币主要在战国七雄的韩、赵、魏范围内流通。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大量铲形币和铸造铲形币的模具。铲形币一般都有铭文,铭文的内容主要以当时的地名为主。目前所发现的铲形币中,以“安阳”为铭文的最多。这种货币可能是三晋地区所铸造和主要流通的,但是它的流通范围非常广,在三晋之外的很多地方也出土过这种货币。
这一时期,同样流通非常广泛的还有刀形币。刀形币是齐国的货币,因形状酷似刀鞘,故称刀形币。战国时期,齐国的商业非常发达,因此它在货币铸造方面比较领先。刀形币的来源应该也跟铲形币差不多,最初这一地区可能是以刀鞘为交换媒介的。对出土的刀形币进行金相分析之后专家发现,刀形币不仅外观酷似刀鞘,而且金属成分也跟当时的刀鞘成分一致。战国时,齐国铸造钱币的地方很多,但是,这些不同铸造地所铸造的货币却都有一个统一的铭文——“齐法化”。其中,“法”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标准,而“化”可能就是货的简写。“齐法化”就是齐国的标准货币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刀鞘有“合六而成规”的说法,有意思的是齐国的这些刀币也可以“合六而成规”。战国时代,刀币已经非常成熟,由于它适合存储和流通的特点,刀币迅速成为那一时期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管子·轻重篇》中有一句话就说出了刀币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黄金刀币者,民之通货也”。
刀币虽然是齐国的标准货币,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却不仅限于齐国。据出土文物推测,位于齐国西北部的燕国也通行刀币,只是燕国的刀币是以“明刀”作为铭文的,而且造型也没有齐国的刀币那么精致。
贝形币是楚国的流通货币,因为外形酷似贝壳而得名。我们前面说过,贝币的历史非常久远,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贝币,但这时的贝币跟最初时候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这时的贝币采用的不再是天然贝,而是把铜铸造成了贝壳的形状。贝形币被称为“蚁鼻钱”或者“鬼脸钱”,它的顶端有两个大小不等的穿孔,背部微微凸起,腹部呈椭圆形。楚国的这种贝币也像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货币一样,刻有铭文,这在之前的贝币上是没有的。在所有铭文中,“贝”字是最常见的。
除了贝币以外,楚国还流行另外一种货币——版金。版金是由一些打有方形或者圆形印记的小块连在一起的。最大的版金有54个小方块。这种货币使用的时候是根据需要支付的数额从大块上切下合适的若干小块,用天平称量后支付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货币之外,还有一种货币在战国货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就是圆钱。圆钱就是环形币,是方孔钱的前身,它主要流通于秦国一带以及东、西周地区。这种货币的形状可能来源于古人的所佩戴玉环或者玉璧。东、西周地区的圆钱铸造非常精美,并铸有“东周”、“西周”的字样。秦国的圆钱也铸有铭文,但是铭文主要是“重一两”、“十二铢”、“十三铢”等。方孔钱是秦朝晚一些时候的流通货币。方孔钱也有一些跟圆钱很相似的铭文,常见的就是“半两”、“两甾”等。据推测,方孔钱可能是由各地官府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所造的,它是秦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流通最广的货币。因为秦国对外的扩张,秦势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地区都受到方孔钱的影响。
货币的历史和商业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商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货币发展的水平,而同时货币的发展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各国在货币铸造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这当然与当时商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5619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5619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5619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65章货币的发展)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汤加盐大伯伯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