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58章孙子的生平事迹
历代王朝更迭 本章字数:3995 历代王朝更迭txt下载
孙武,字长卿,其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陈国公子陈完后裔,孙书之孙,孙凭之子。作为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孙武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兵学的鼻祖等。
出生于齐国贵族世家的孙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饱读兵书,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加上孙武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这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争理论。但是,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孙武感到齐国大势已去,对内部权利争斗非常抵触,不愿纠缠其中,于是产生了远走他乡的念头,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时,南方的吴国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大有崛起之势。孙武认定吴国是他实现抱负的地方,于是毅然离开齐国,经过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去。孙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在吴国发生的,死后亦埋葬在吴国,因此历史上一直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楚国名臣伍子胥。伍子胥因为家门的牵连,被迫流亡到吴国。他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希望在吴国有所建树,将来为家人报仇。两人结识之后,发现彼此意气相投,遂成为挚友。孙、伍二人避隐在吴国的市井当中,等待机会面见吴王。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吴国阖闾当政之后,礼贤下士,任用了一批贤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阖闾体恤民情,注重农业生产,积蓄粮食,修路筑城,训练军队,一时间吴国民心振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立志要强盛吴国,灭楚称雄。这一切都被孙武看在眼里,因此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其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即于此时写成。
阖闾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治国政策,让孙武意识到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因而不久孙武便经由伍子胥,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吴王阖闾看后大为赞赏,并对其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随后,为试其治军才能,阖闾令孙武“小试勒兵”。为了增加考验的难度,吴王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结果吴王的难题没有难倒孙武,由宫女组成的“军队”在孙武的指挥下,“中规矩绳墨”,这就是历来广为流传的“吴宫教战”故事。孙武的演练虽然很成功,可是吴王并不领情,一句“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就想把他打发了。孙武毫不客气,当面指责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令吴王羞愧不已。最终知人善任的吴王拜孙武为将,使孙武成为他的得力将领。
孙武所献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总共不到六千字,在字数上还不及现在一个本科生的学士论文,但是其中说提及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几乎成了军事理论上无法超越的经典。孙武向吴王推荐自己时曾说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既是他对自己的才华非常有信心,也是对《孙子兵法》的价值予以肯定。
上任伊始,孙武杰出的军事才能就初现端倪。当时,吴国如果想要往外扩张,就必须要先消灭一个强劲的对手——楚国,对此吴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时,孙武提出先消灭楚国的保护国,再寻良机进攻楚国,他的这一策略得到了吴王的采纳。在孙武的带领下,吴军很快消灭了楚国的两个保护国——钟吾国和徐国。这时,处于胜利喜悦中的吴王想要趁机进攻,一举拿下楚国,但却遭到了孙武的反对。因为此时的孙武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后,觉得此时吴军已十分疲惫,不宜再继续作战,否则将损失惨重。吴王听后觉得有理,便引兵回国。之后,吴国采取伍子胥的“疲楚误楚”策略,对楚国只骚扰不进攻,使楚国逐渐对吴国放松了警惕。
如果说孙武之前取得的胜利只是其崭露头角的表现,那么接下来的“大破楚军”则证明了其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的保护国蔡国遭到了楚国的进攻,弱小的它只好向吴国求助。趁此机会,吴王亲自率领三万吴军向楚国进发,随从的有其弟夫概、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当时随同作战的,还有唐国。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孙武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在蔡、唐的协助下,率领三千五百名精锐士兵迂回前进,很快攻克了楚国北部的三个要害之地,并抵达汉水东岸。楚昭王闻讯大惊,迅速派出其下的大将沈尹戌、襄瓦等出兵抵抗吴军。
经过一番商议后,沈尹戌决定由襄瓦来拖住吴军主力,自己则负责从后方进攻,对吴军形成前后 进攻之势。这本是一个能置吴军于死地的策略,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变化。急功近利的襄瓦不等沈尹戌从后面进攻吴军,即率先对吴军发起进攻,孙武见此,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退至大别山。本以为占尽先机的楚军趁机发起多次进攻,结果皆惨败,士气也随之下降。眼见楚军已疲惫不堪,孙武决定对楚军发起总进攻,与楚军于柏举进行决战,与此同时,吴王之弟夫概私自率五千士兵进攻楚军,楚军阵脚大乱。见此,吴王趁机投入主力,楚军纷纷溃退,吴军乘胜追击,于柏举西南的清发水、雍澨击败楚军残部。
沈尹戌闻讯即由方城率兵回救,但已无力回天,惨遭吴军打击,沈尹戌亦战败而亡;之后,吴国还于麦城再次大败楚军。经过五战五胜后,吴国成功消灭楚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举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入郢,即指柏举之战。在这场大战中,孙武仅凭三万吴军即消灭了强劲对手楚国,他也凭借这一战一举成名、威震四方,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亦在此战中得以充分展现。
吴王阖闾死后,孙武及伍子胥继续发挥才能,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其大败勾践。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他听信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十分心寒,于是便悄然归隐深山,修订兵法,使其更加完善。
史书中对孙武的后期生活并无记载,其卒年、葬地皆为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战神秘籍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影响深远的军事著作,在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武经七书》中被排列首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书中充满了很多睿智的战略思想。
据说滑铁卢失败后,拿破仑在百无聊赖的囚禁生涯中无意间看到传教士翻译的《孙子兵法》,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二十年前就能读到这本书,历史将被改写!”《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作者马克·麦克尼利,在书中写道:“《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
《孙子兵法》全文共五千余言,分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是全书的纲领,即出兵前要比较敌我条件,估算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作战》主要是战前动员。《谋攻》则强调智取,不能蛮用武力,而要采用各种手段降敌。《形》、《势》是讲决定战争胜负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的策略,造成我强敌劣的局面,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领要随机应变,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是讲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则是关于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主客”形势下的九种作战环境及其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进攻中如何巧妙用火。《用间》则是战争过程中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作战经验相结合的天才产物,是古代兵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到底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
古籍《商君书》《韩非子》都提到“孙吴之书”是指《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没有说明其作者就是孙武。直到《史记》问世,司马迁才明确提出《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
由于司马迁写作严谨,后世对“《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的说法深信不疑。但是宋代学者陈振孙、叶适却对此提出质疑:《孙子》真是孙武撰著的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其人?清人姚际恒亦赞同其说,认为《孙子兵法》为伪书。然而《汉书·艺文志》载古兵法有《膑孙子》(孙膑)和《吴孙子》(孙武),将孙膑与孙武其人其著区别清楚,实无可疑。明代宋濂的《诸子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作认为:太史公是严肃认真的史家,其记事立言,翔实可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
此外,史学界还存有一种意见,认为《孙子兵法》是由孙武与其门徒们共同撰著的。这与《论语》的创作方式如出一辙,即孙武讲学授徒,传授军事学术,由其门徒耳受笔录,世代相传,最后在春秋战国期间逐渐地形成了这部丰富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的兵法著作。
孙子与孔子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面对诸侯纷争,一个选择从内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思想教化民众;一个选择从外增强自身的实力,用谋略战胜敌手。因此后人说为人学孔子,处世学孙子。
孙子的处世智慧,主要表现在用谋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人掌握未来的不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教人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教人随时把握主动……
由于其深远的影响力,《孙子兵法》迄今已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日本甚至有一百多种研究《孙子兵法》的著作出版。如今,《孙子兵法》中军事家孙子处理战争的智慧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甚至被很多企业家用于企业管理和商场竞争。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5619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5619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5619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58章孙子的生平事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汤加盐大伯伯谢谢您的支持!!
出生于齐国贵族世家的孙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饱读兵书,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加上孙武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这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争理论。但是,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孙武感到齐国大势已去,对内部权利争斗非常抵触,不愿纠缠其中,于是产生了远走他乡的念头,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时,南方的吴国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大有崛起之势。孙武认定吴国是他实现抱负的地方,于是毅然离开齐国,经过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去。孙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在吴国发生的,死后亦埋葬在吴国,因此历史上一直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楚国名臣伍子胥。伍子胥因为家门的牵连,被迫流亡到吴国。他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希望在吴国有所建树,将来为家人报仇。两人结识之后,发现彼此意气相投,遂成为挚友。孙、伍二人避隐在吴国的市井当中,等待机会面见吴王。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吴国阖闾当政之后,礼贤下士,任用了一批贤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阖闾体恤民情,注重农业生产,积蓄粮食,修路筑城,训练军队,一时间吴国民心振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立志要强盛吴国,灭楚称雄。这一切都被孙武看在眼里,因此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其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即于此时写成。
阖闾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治国政策,让孙武意识到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因而不久孙武便经由伍子胥,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吴王阖闾看后大为赞赏,并对其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随后,为试其治军才能,阖闾令孙武“小试勒兵”。为了增加考验的难度,吴王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结果吴王的难题没有难倒孙武,由宫女组成的“军队”在孙武的指挥下,“中规矩绳墨”,这就是历来广为流传的“吴宫教战”故事。孙武的演练虽然很成功,可是吴王并不领情,一句“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就想把他打发了。孙武毫不客气,当面指责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令吴王羞愧不已。最终知人善任的吴王拜孙武为将,使孙武成为他的得力将领。
孙武所献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总共不到六千字,在字数上还不及现在一个本科生的学士论文,但是其中说提及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几乎成了军事理论上无法超越的经典。孙武向吴王推荐自己时曾说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既是他对自己的才华非常有信心,也是对《孙子兵法》的价值予以肯定。
上任伊始,孙武杰出的军事才能就初现端倪。当时,吴国如果想要往外扩张,就必须要先消灭一个强劲的对手——楚国,对此吴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时,孙武提出先消灭楚国的保护国,再寻良机进攻楚国,他的这一策略得到了吴王的采纳。在孙武的带领下,吴军很快消灭了楚国的两个保护国——钟吾国和徐国。这时,处于胜利喜悦中的吴王想要趁机进攻,一举拿下楚国,但却遭到了孙武的反对。因为此时的孙武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后,觉得此时吴军已十分疲惫,不宜再继续作战,否则将损失惨重。吴王听后觉得有理,便引兵回国。之后,吴国采取伍子胥的“疲楚误楚”策略,对楚国只骚扰不进攻,使楚国逐渐对吴国放松了警惕。
如果说孙武之前取得的胜利只是其崭露头角的表现,那么接下来的“大破楚军”则证明了其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的保护国蔡国遭到了楚国的进攻,弱小的它只好向吴国求助。趁此机会,吴王亲自率领三万吴军向楚国进发,随从的有其弟夫概、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当时随同作战的,还有唐国。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孙武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在蔡、唐的协助下,率领三千五百名精锐士兵迂回前进,很快攻克了楚国北部的三个要害之地,并抵达汉水东岸。楚昭王闻讯大惊,迅速派出其下的大将沈尹戌、襄瓦等出兵抵抗吴军。
经过一番商议后,沈尹戌决定由襄瓦来拖住吴军主力,自己则负责从后方进攻,对吴军形成前后 进攻之势。这本是一个能置吴军于死地的策略,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变化。急功近利的襄瓦不等沈尹戌从后面进攻吴军,即率先对吴军发起进攻,孙武见此,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退至大别山。本以为占尽先机的楚军趁机发起多次进攻,结果皆惨败,士气也随之下降。眼见楚军已疲惫不堪,孙武决定对楚军发起总进攻,与楚军于柏举进行决战,与此同时,吴王之弟夫概私自率五千士兵进攻楚军,楚军阵脚大乱。见此,吴王趁机投入主力,楚军纷纷溃退,吴军乘胜追击,于柏举西南的清发水、雍澨击败楚军残部。
沈尹戌闻讯即由方城率兵回救,但已无力回天,惨遭吴军打击,沈尹戌亦战败而亡;之后,吴国还于麦城再次大败楚军。经过五战五胜后,吴国成功消灭楚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举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入郢,即指柏举之战。在这场大战中,孙武仅凭三万吴军即消灭了强劲对手楚国,他也凭借这一战一举成名、威震四方,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亦在此战中得以充分展现。
吴王阖闾死后,孙武及伍子胥继续发挥才能,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其大败勾践。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他听信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十分心寒,于是便悄然归隐深山,修订兵法,使其更加完善。
史书中对孙武的后期生活并无记载,其卒年、葬地皆为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战神秘籍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影响深远的军事著作,在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武经七书》中被排列首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书中充满了很多睿智的战略思想。
据说滑铁卢失败后,拿破仑在百无聊赖的囚禁生涯中无意间看到传教士翻译的《孙子兵法》,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二十年前就能读到这本书,历史将被改写!”《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作者马克·麦克尼利,在书中写道:“《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
《孙子兵法》全文共五千余言,分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是全书的纲领,即出兵前要比较敌我条件,估算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作战》主要是战前动员。《谋攻》则强调智取,不能蛮用武力,而要采用各种手段降敌。《形》、《势》是讲决定战争胜负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的策略,造成我强敌劣的局面,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领要随机应变,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是讲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则是关于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主客”形势下的九种作战环境及其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进攻中如何巧妙用火。《用间》则是战争过程中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作战经验相结合的天才产物,是古代兵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到底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
古籍《商君书》《韩非子》都提到“孙吴之书”是指《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没有说明其作者就是孙武。直到《史记》问世,司马迁才明确提出《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
由于司马迁写作严谨,后世对“《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的说法深信不疑。但是宋代学者陈振孙、叶适却对此提出质疑:《孙子》真是孙武撰著的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其人?清人姚际恒亦赞同其说,认为《孙子兵法》为伪书。然而《汉书·艺文志》载古兵法有《膑孙子》(孙膑)和《吴孙子》(孙武),将孙膑与孙武其人其著区别清楚,实无可疑。明代宋濂的《诸子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作认为:太史公是严肃认真的史家,其记事立言,翔实可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
此外,史学界还存有一种意见,认为《孙子兵法》是由孙武与其门徒们共同撰著的。这与《论语》的创作方式如出一辙,即孙武讲学授徒,传授军事学术,由其门徒耳受笔录,世代相传,最后在春秋战国期间逐渐地形成了这部丰富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的兵法著作。
孙子与孔子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面对诸侯纷争,一个选择从内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思想教化民众;一个选择从外增强自身的实力,用谋略战胜敌手。因此后人说为人学孔子,处世学孙子。
孙子的处世智慧,主要表现在用谋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人掌握未来的不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教人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教人随时把握主动……
由于其深远的影响力,《孙子兵法》迄今已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日本甚至有一百多种研究《孙子兵法》的著作出版。如今,《孙子兵法》中军事家孙子处理战争的智慧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甚至被很多企业家用于企业管理和商场竞争。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5619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5619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5619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58章孙子的生平事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汤加盐大伯伯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