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第四百三十九章 愚民还是教育?
捡到一只始皇帝 本章字数:4957 捡到一只始皇帝txt下载
楚国的灭亡,对于全天下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赵括的威望猛升,七国之民,不是尊敬他,就是惧怕他,哪怕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敢轻视。作为七国时代最后一位君子,作为大一统时代贡献最大的将军,赵括本身在当代的威望已经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了。
楚国的灭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脚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说是快了很多,是已经站在了门口,甚至是拉开了一王天下的大门,大门背后,就是统一的曙光,能见证这样的伟业,是无数秦人都为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国的君王大臣们,这是他们为之奋斗了数代人的目标。
灭楚之战,也成为了将军们最后的狂欢,在这次战役里,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马尚在内的三位关内侯,以及数十位的高级爵位,就连蒙恬这样的年轻人,也因为他庞大的军功,迅速升到了高级爵位,距离关内侯都不遥远,而王翦和赵康,军功也是摸到了顶,也就是彻侯的位置。
不过,赵括将彻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只是凭借着灭亡楚国时所立下的功劳,还是欠缺了一些。不过,他们并不急,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一个国家唤作齐国,灭亡齐国,同样还能收获一次军功。李牧成为了安武君,刚听到这个名字,赵括也是被吓了一跳,李牧这辈子怎么就是跟武安两个字过不去呢?
蒙武受封为武功君,武功是关中内的一处县城,同时成为了蒙武的食邑,同时,司马尚受封平阳君,这是在韩地的一处食邑,皆大欢喜,李牧成为秦国的封君,心里还是有些恍惚,不过,他也很喜欢在秦国的这段时日,在秦国,他不必费尽心思的去化解庙堂里的那些阴谋,也不需要去上书君王告知是非。
他只需要安心作战就好,没有人会吞掉他的功劳,没有人会不服从他的调遣,何况,他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司马尚同样如此,他一直都对前来秦国没有太大的怨言,成为秦国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开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亲蒙骜都没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却是得到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就。
他终于可以挺起后背,让孩子们成为自己这样的人。
每次他告诉蒙恬武成侯在你这个岁数已经能击退武安君的时候,蒙恬就会反驳武成侯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是彻侯了呢!
灭亡楚国并非难事,而治理楚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楚国的内部太过杂乱,楚王曾经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国的贵族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地方上差异巨大的风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将这些地方封出去,让贵族们管理,战时听从自己的命令,其他时候缴纳税赋,这不是很好吗?
可是秦国当然不肯像楚国那样的治理当地,差异巨大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分封,秦王从有功的将士里挑选出了一批精锐官吏,将他们送到楚国来担任官吏。秦国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么巨大,因为李斯在接替吕不韦之后,不断扩大学室的规模,同时王翦的伐燕和赵括的伐楚,都让很多士卒拥有了爵位,他们都是官吏的潜在人选。
加上赵括推广三老孝悌制,地方上有贤名的人可以被举荐到学室里学习,这些都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数量,困扰秦国很长时日的官吏短缺问题,终于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故而在灭亡楚国之后,秦国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国,充实上下的空缺位置。
李斯跟吕不韦还是不太一样的,吕不韦对时局的掌控力强大,眼光久远,善于大方面上制定国策,而李斯就是个纯粹的实干派天才,比起说,他喜欢做,遇到困扰秦国的那些问题,他就要在短期内想出办法来解决。李斯的执行力又高,堆积了很多年的问题,在他手里得到了解决。
赵括坐在书房内,看着面前的纸张,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过军功来提拔,可是以后要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国需要很多人才,而华夏同样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业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赵括想要在教育领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国目前的教育,额,秦国没有教育。
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的军人和能耕作的农夫,不去耕作学什么文字呢?
而这些农夫们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要是想要当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师学习,秦国的学室不负责启蒙,学室负责的是普法,学室里的学子们,往往都是自己学会了文字后,来到学室里学习法律。故而,民间想要获得教育,都是通过私学的方式...秦国对教育没有限制,可是对参与教育的人却有限制。
在国内私自教育别人文字的人,是要为自己教出来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连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启蒙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谋反了,你也就跟着进去了....这导致秦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赵括在来到秦国后,对学室做出了改变,在学室里安排专门负责启蒙的祭酒,想要扩大官吏规模。
为了这一点,赵括还让李斯等人编写启蒙教材。
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易。在几千年后,都有读书无用论,很多父母宁愿孩子跟着自己种地放羊,都不许他们去读书,何况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呢?孩子稍微长大,就要成为家里的一个重要劳动力,跟随耕作,在这样的情况,让父母付钱将孩子送进学室,不行。
那要怎么办呢?
赵括叫来了韩非。
韩非很长时日都是陪伴在赵括的身边,他将赵括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对艺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赵括诸多“孩子”里比较年长的一个,艺的逝世,对韩非的打击也很大,而深知赵括与艺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担心,赵括会因此而崩溃,甚至是自杀。
可是,赵括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经历了短期的沉默后,赵括又回到了从前,依旧在为这片土地而劳累。赵括偶尔还是会开玩笑,脸上也不总是悲伤,偶尔会抱着自己的孙子,笑呵呵的给他们讲故事。跟赵康不同,赵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除却偶尔会在找不到衣服的时候大喊艺的名字之外。
老师忽然将自己叫来,韩非心里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赵括会给自己交代什么事情。
不过,他来到赵括身边的时候,赵括身边堆满了纸张,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可是还算健康,韩非也松了一口气。赵括看着他,忽然开口说道:“我这次将你叫来,是为了一项律法,我准备推行义务教育法。”,韩非一愣,义务教育?他并不是很能明白赵括的想法,赵括说道:“就是秦国的百姓,有义务接受教育,学习文字和语言,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韩非猛地站起身来,皱着眉头,认真的说道:“老师!”
“我听闻,想要治理国内的百姓,就不能让他们明白太多的道理,让他们懂得顺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百姓们学习知识,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想法,他们就不愿意听从庙堂的决定,就不愿意去做自己本分的工作...”
“你这个封建残余!”,赵括忍不住的破口大骂,过了片刻,他又冷静了下来,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来,认真的说道:“愚民,愚民,唉,你说,我四处征战,平定战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秦国吗?是为了政吗?”,他摇着头,认真的说道:“我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百姓们懂得越多,国家就越是稳定,国家的基础是百姓,而不是君王...当百姓们都懂得道德,都拥有知识,他们会知道是非,有人诋毁英雄勇士,便有很多人出来讨伐他...若是百姓愚蠢,他们才会处处违反庙堂的命令,狂妄自大....”
“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让国家稳定下来,那我告诉你,当国内的百姓们都知道了是非,国家才会变得愈发稳定,愚民之策,是不对的,你不只是秦国的大臣,你更是华夏的贤人....”,赵括说着,看着一头雾水,还想要与自己争辩的韩非,心里却有些无奈,韩非无法理解自己,或许荀子可以。
这不能怪韩非,韩非的主张就是国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为ZF服务,而在赵括这里,ZF才是工具,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庙堂出台的政策,首先要有利于民,有利于民然后才能有利于国家,所谓的国家,本质就是生活在这个疆域内的百姓而已。
两人的想法不同,赵括又认真的说道:“军功制是不适用与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选拔就要成为难题,人才的定义也不能只是会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为了让国家拥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养人才,还是为了培养道德,唉....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
“总之,想要让各国的百姓成为一家人,就必须要通过教育,将他们融合到一起....要让他们知道是非,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若是将来的秦国,耕地里的农夫都能翻阅农家的书来进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赵括长叹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着韩非,韩非皱着眉头。
他还是觉得,赵括的做法对秦国不利,培养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广文化知识,就会生出很多的不听话的蛀虫,不从事耕作,整日高谈阔论...赵括也就不再强求他来帮着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韩非,就开始自己来制定。赵括非常的坚定,经过历史证明的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哪怕自己的举动让秦国灭亡,赵括也不后悔,当百姓们都拥有了知识,秦国覆灭了,那就说明秦国的制度的确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厌恶的,而那样的秦国,理当灭亡!
赵括就试着来制定入学的时间,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较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战场,所以小学的入学年龄最小可以定在六岁,而受教育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学生十一岁左右的时候,可以离开小学,或者参与考试,再上中学,小学的定义只是简单的启蒙教育,而中学的领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养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进的军事理论等等的实践能力,中学的时间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学业完成,他们就是十六岁,他们就可以去担任基层的官吏,这样一样,基层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断,随后就是大学,大学定在咸阳,中学毕业后不愿意去担任基层官吏的可以考大学。
在大学就是要接受最顶尖人才的培养,从这里走出来的人,起码要具备能在郡县里担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学启蒙,中学培养基层人才,大学培养高端人才,这就是赵括目前的想法。
至于学费的问题,赵括认为,义务教育要定在小学,也就是说,小学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学费必须要有,不然秦国的国库就要出问题,不过,可以削弱一些学费,对于家境十分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与一定的补助,而中学和大学,就是爱上不上了。
ps:二三子,这几天我实在不敢看评论,人生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攻击,从某站账号到qq微信,再到起点私信,乃至是贴吧微博,我都被骂的狗血淋头,甚至还有人不知从哪里找到我手机号短信骂我,我很害怕,我再一次承认错误,我加个番外,补偿一下大家,大家冷静一些好吗,再这样骂下去,我真的要自闭了。
我发誓我再也不刀人啦!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4937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4937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4937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百三十九章 愚民还是教育?)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历史系之狼谢谢您的支持!!
楚国的灭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脚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说是快了很多,是已经站在了门口,甚至是拉开了一王天下的大门,大门背后,就是统一的曙光,能见证这样的伟业,是无数秦人都为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国的君王大臣们,这是他们为之奋斗了数代人的目标。
灭楚之战,也成为了将军们最后的狂欢,在这次战役里,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马尚在内的三位关内侯,以及数十位的高级爵位,就连蒙恬这样的年轻人,也因为他庞大的军功,迅速升到了高级爵位,距离关内侯都不遥远,而王翦和赵康,军功也是摸到了顶,也就是彻侯的位置。
不过,赵括将彻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只是凭借着灭亡楚国时所立下的功劳,还是欠缺了一些。不过,他们并不急,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一个国家唤作齐国,灭亡齐国,同样还能收获一次军功。李牧成为了安武君,刚听到这个名字,赵括也是被吓了一跳,李牧这辈子怎么就是跟武安两个字过不去呢?
蒙武受封为武功君,武功是关中内的一处县城,同时成为了蒙武的食邑,同时,司马尚受封平阳君,这是在韩地的一处食邑,皆大欢喜,李牧成为秦国的封君,心里还是有些恍惚,不过,他也很喜欢在秦国的这段时日,在秦国,他不必费尽心思的去化解庙堂里的那些阴谋,也不需要去上书君王告知是非。
他只需要安心作战就好,没有人会吞掉他的功劳,没有人会不服从他的调遣,何况,他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司马尚同样如此,他一直都对前来秦国没有太大的怨言,成为秦国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开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亲蒙骜都没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却是得到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就。
他终于可以挺起后背,让孩子们成为自己这样的人。
每次他告诉蒙恬武成侯在你这个岁数已经能击退武安君的时候,蒙恬就会反驳武成侯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是彻侯了呢!
灭亡楚国并非难事,而治理楚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楚国的内部太过杂乱,楚王曾经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国的贵族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地方上差异巨大的风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将这些地方封出去,让贵族们管理,战时听从自己的命令,其他时候缴纳税赋,这不是很好吗?
可是秦国当然不肯像楚国那样的治理当地,差异巨大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分封,秦王从有功的将士里挑选出了一批精锐官吏,将他们送到楚国来担任官吏。秦国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么巨大,因为李斯在接替吕不韦之后,不断扩大学室的规模,同时王翦的伐燕和赵括的伐楚,都让很多士卒拥有了爵位,他们都是官吏的潜在人选。
加上赵括推广三老孝悌制,地方上有贤名的人可以被举荐到学室里学习,这些都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数量,困扰秦国很长时日的官吏短缺问题,终于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故而在灭亡楚国之后,秦国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国,充实上下的空缺位置。
李斯跟吕不韦还是不太一样的,吕不韦对时局的掌控力强大,眼光久远,善于大方面上制定国策,而李斯就是个纯粹的实干派天才,比起说,他喜欢做,遇到困扰秦国的那些问题,他就要在短期内想出办法来解决。李斯的执行力又高,堆积了很多年的问题,在他手里得到了解决。
赵括坐在书房内,看着面前的纸张,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过军功来提拔,可是以后要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国需要很多人才,而华夏同样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业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赵括想要在教育领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国目前的教育,额,秦国没有教育。
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的军人和能耕作的农夫,不去耕作学什么文字呢?
而这些农夫们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要是想要当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师学习,秦国的学室不负责启蒙,学室负责的是普法,学室里的学子们,往往都是自己学会了文字后,来到学室里学习法律。故而,民间想要获得教育,都是通过私学的方式...秦国对教育没有限制,可是对参与教育的人却有限制。
在国内私自教育别人文字的人,是要为自己教出来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连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启蒙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谋反了,你也就跟着进去了....这导致秦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赵括在来到秦国后,对学室做出了改变,在学室里安排专门负责启蒙的祭酒,想要扩大官吏规模。
为了这一点,赵括还让李斯等人编写启蒙教材。
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易。在几千年后,都有读书无用论,很多父母宁愿孩子跟着自己种地放羊,都不许他们去读书,何况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呢?孩子稍微长大,就要成为家里的一个重要劳动力,跟随耕作,在这样的情况,让父母付钱将孩子送进学室,不行。
那要怎么办呢?
赵括叫来了韩非。
韩非很长时日都是陪伴在赵括的身边,他将赵括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对艺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赵括诸多“孩子”里比较年长的一个,艺的逝世,对韩非的打击也很大,而深知赵括与艺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担心,赵括会因此而崩溃,甚至是自杀。
可是,赵括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经历了短期的沉默后,赵括又回到了从前,依旧在为这片土地而劳累。赵括偶尔还是会开玩笑,脸上也不总是悲伤,偶尔会抱着自己的孙子,笑呵呵的给他们讲故事。跟赵康不同,赵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除却偶尔会在找不到衣服的时候大喊艺的名字之外。
老师忽然将自己叫来,韩非心里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赵括会给自己交代什么事情。
不过,他来到赵括身边的时候,赵括身边堆满了纸张,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可是还算健康,韩非也松了一口气。赵括看着他,忽然开口说道:“我这次将你叫来,是为了一项律法,我准备推行义务教育法。”,韩非一愣,义务教育?他并不是很能明白赵括的想法,赵括说道:“就是秦国的百姓,有义务接受教育,学习文字和语言,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韩非猛地站起身来,皱着眉头,认真的说道:“老师!”
“我听闻,想要治理国内的百姓,就不能让他们明白太多的道理,让他们懂得顺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百姓们学习知识,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想法,他们就不愿意听从庙堂的决定,就不愿意去做自己本分的工作...”
“你这个封建残余!”,赵括忍不住的破口大骂,过了片刻,他又冷静了下来,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来,认真的说道:“愚民,愚民,唉,你说,我四处征战,平定战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秦国吗?是为了政吗?”,他摇着头,认真的说道:“我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百姓们懂得越多,国家就越是稳定,国家的基础是百姓,而不是君王...当百姓们都懂得道德,都拥有知识,他们会知道是非,有人诋毁英雄勇士,便有很多人出来讨伐他...若是百姓愚蠢,他们才会处处违反庙堂的命令,狂妄自大....”
“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让国家稳定下来,那我告诉你,当国内的百姓们都知道了是非,国家才会变得愈发稳定,愚民之策,是不对的,你不只是秦国的大臣,你更是华夏的贤人....”,赵括说着,看着一头雾水,还想要与自己争辩的韩非,心里却有些无奈,韩非无法理解自己,或许荀子可以。
这不能怪韩非,韩非的主张就是国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为ZF服务,而在赵括这里,ZF才是工具,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庙堂出台的政策,首先要有利于民,有利于民然后才能有利于国家,所谓的国家,本质就是生活在这个疆域内的百姓而已。
两人的想法不同,赵括又认真的说道:“军功制是不适用与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选拔就要成为难题,人才的定义也不能只是会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为了让国家拥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养人才,还是为了培养道德,唉....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
“总之,想要让各国的百姓成为一家人,就必须要通过教育,将他们融合到一起....要让他们知道是非,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若是将来的秦国,耕地里的农夫都能翻阅农家的书来进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赵括长叹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着韩非,韩非皱着眉头。
他还是觉得,赵括的做法对秦国不利,培养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广文化知识,就会生出很多的不听话的蛀虫,不从事耕作,整日高谈阔论...赵括也就不再强求他来帮着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韩非,就开始自己来制定。赵括非常的坚定,经过历史证明的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哪怕自己的举动让秦国灭亡,赵括也不后悔,当百姓们都拥有了知识,秦国覆灭了,那就说明秦国的制度的确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厌恶的,而那样的秦国,理当灭亡!
赵括就试着来制定入学的时间,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较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战场,所以小学的入学年龄最小可以定在六岁,而受教育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学生十一岁左右的时候,可以离开小学,或者参与考试,再上中学,小学的定义只是简单的启蒙教育,而中学的领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养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进的军事理论等等的实践能力,中学的时间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学业完成,他们就是十六岁,他们就可以去担任基层的官吏,这样一样,基层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断,随后就是大学,大学定在咸阳,中学毕业后不愿意去担任基层官吏的可以考大学。
在大学就是要接受最顶尖人才的培养,从这里走出来的人,起码要具备能在郡县里担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学启蒙,中学培养基层人才,大学培养高端人才,这就是赵括目前的想法。
至于学费的问题,赵括认为,义务教育要定在小学,也就是说,小学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学费必须要有,不然秦国的国库就要出问题,不过,可以削弱一些学费,对于家境十分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与一定的补助,而中学和大学,就是爱上不上了。
ps:二三子,这几天我实在不敢看评论,人生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攻击,从某站账号到qq微信,再到起点私信,乃至是贴吧微博,我都被骂的狗血淋头,甚至还有人不知从哪里找到我手机号短信骂我,我很害怕,我再一次承认错误,我加个番外,补偿一下大家,大家冷静一些好吗,再这样骂下去,我真的要自闭了。
我发誓我再也不刀人啦!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4937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4937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4937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百三十九章 愚民还是教育?)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历史系之狼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