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朔州地势非常险要,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
可以说,这里曾经是河东道最主要的边关。
但是,地势险要的朔州城,往北而去,却是一大片连绵不绝的草原,地势平坦,没有什么阻挡。
如今,这一大片平坦之地,已经开垦出了几百万亩的棉田,成为大唐棉花最主要的种植地。
棉花粗加工和棉籽油加工行业,成为朔州最主要的产业。
与此同时,养蜂业的兴起和边关贸易的繁荣,让这座边城成为了大唐北方首屈一指的州城。
当初被李宽安排到朔州负责棉花种植推广的褚遂良,在今年年初顺利的接任了朔州刺史,带着境内勋贵、商家和百姓,进一步的扩大了棉花的种植规模。
朔州城外,方圆百里之内,已经看不到一个胡人部落。
“府君,今年的棉花又是大丰收,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将近一半,如此众多的棉花源源不断的运回长安城,吏部给府君今年的考核,肯定是上上等呢。”
石明将自己最新统计的数据给到了褚遂良。
从观狮山书院出来的学员,不管是进入了中央哪个衙门,还是去到地方哪个州县,都比较喜欢用数据说话。
像是朔州地区的棉花产量,石明就专门安排了大量的人手去统计种植面积、棉花亩产、棉田总产量,跟去年的各种数据变化之类的。
这些信息,褚遂良看起来一目了然,对自己治下的情况立马就一清二楚了。
作为一个以棉花产业为最核心产业的边疆城市,搞清楚了朔州的棉花相关情况,基本上就把整个朔州的情况搞清楚了八成。
“这棉花产量一下子增长这么多,棉花的收购价格有没有明显的波动呢?”
褚遂良对市场供给的那一套理论,也是非常熟悉的。
他很担心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的情景。
虽然朔州北边草原上的棉田,基本上都是长安城各家勋贵的,但是只要乖乖的在这里种植棉花,褚遂良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哪怕是长孙家的棉田,褚遂良也没有给他们设置什么认为的门槛。
“相比去年的收购价格,略微下降了几个点,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因为不仅棉花的产量增加了,棉花作坊的数量也增加了不少,以前,除了棉花脱籽和榨油的作坊之外,其他基本上都建在长安城。
但是把棉花运输到长安城,其实很是不便。哪怕是朔州有直接通往长安城的水泥道路,棉花也很是轻便,但是随随便便的一点棉花,就装满了一马车。所以路上跑的运输棉花的马车,往往堆积的又高有宽,其实不安全不说,运输成本也着实不算小。
所以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勋贵在朔州直接建设了棉线作坊,先把棉花制作成棉线,然后再运输到其他地方加工成棉布。甚至有些作坊直接将棉花脱籽到棉布制作的所有工序都放在了我们朔州。城外河边今年刚刚完工的那座属于太原王氏的棉布作坊就是如此。”
虽然棉花脱籽的设备是观狮山书院机械作坊搞出来的,但是如今已经无条件的对外售卖,给钱就行。
而新式的棉线纺织机,李宽为了促进大唐的棉布发展,也是只要给钱就卖。
当然,不允许运到国外,机械作坊会不定期的抽查。
可以说,李宽是彻底的放弃了垄断大唐棉布的想法,准备将棉布打造成超越丝绸,成为大唐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因为丝绸也好,瓷器也好,普通百姓往往是比较难消费的起的,但是棉布不一样,那是家家户户都有需求,都有可能买得起的。
一旦大唐的棉布占据了全球市场,带来的各种潜在福利,简直不要太大。
“在朔州直接制作棉布,然后运输到其他州府售卖,理论上是一种成本更为低廉的方法,对我们州的百姓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这棉布作坊,需要使用到大量的人力,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朔州的棉布作坊如果大规模的招工的话,有可能会影响棉花种植,因为农户们一旦发现去作坊里做工挣的钱比自己去种植棉花还要多的话,肯定就不去种棉花了。
这样的趋势一旦形成,很快就会影响我们的棉花产量,这是一个不利因素。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朔州定居。只有把朔州变成一个人口大州,才能让朔州的发展变快,才能让边疆更加稳定。”
很多时候,边疆问题,往往就是人口问题。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样的。
想象一下,如果大唐在西域有个几百万汉人,那么西域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同样的,如果大唐在朔州有个百万人,那么朔州附近必然就不再会是边疆,边疆自然而然的会往外延伸。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继续向外拓展土地,难度变小了,收益变大了。
所以边疆的人口跟边疆的范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能让边疆州县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唐的疆域就会越来越光。
“从最近《大唐日报》的报道来看,这几年大唐的婴儿出生率是不断上涨的,但是成年男子的增加,需要一个时间积累。再加上朝廷在不断的开拓江南道、岭南道、辽东道和青海道,这些地方都是朝廷鼓励移民的地方,而我们河东道北部,也算是朝廷鼓励移民的地方。
如今朔州的赋税收入不断增加,我们是不是可以向朝廷提议,为移民到朔州的百姓提供更多的支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在农具、第一年的口粮和房屋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石明出自观狮山书院,思路显然比一般的官员要更加开阔。
“这些都可以试一试,与此同时,我觉得朔州可以模仿辽东道,成立一个朔州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的开拓草原上的土地,用廉价的土地来吸引关中的百姓,我们衙门只需要负责组织修建水利灌溉设施,为百姓做好后勤工作。”
褚遂良知道朔州刺史这个位置对自己意义很不一样。
今后能不能步步高升,就看自己在这里能否做出成绩。
而在边疆城市,开疆拓土的功劳如果能够跟传统的人口增加、赋税增加结合在一起,意义会更加不凡。
“府君说的在理,不过要不断的利用草原上的土地来种植棉花,就有必要不断的提高棉布的销量,扩大棉花的用途,要不然大家种了棉花却是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的意图就很难实现了。”
“嗯,我回头写封信跟玄策和王富贵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建议。”
……
“郎君,刚刚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水车跟设备都能正常运作,完全达到了我们设计的速度。这一下,我们王氏棉布必将成为大唐最大的棉布作坊,为百姓们提供最优惠的棉布。”
朔州城外,王氏棉布作坊之中,王盛心情激动的跟王杰汇报着作坊的试生产情况。
作为算学大师王孝通的儿子,王盛当初石想着通过明算科来进入官场,结果被观狮山书院算学院的考生给打击的差点怀疑人生。
自此之后,王盛一蹶不振。
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之后,他毅然转身投入到商业之中。
这一个变化,反而让他的人生变得精彩了起来。
有着深厚算学知识的他,放下了读书人的身段之后,投身商场,段段几年时间,就成为太原王氏主要的商业负责人。
这一次王杰筹划全新的棉布作坊,直接交给了王盛来负责。
按照太原王氏的规划,这一个棉布作坊是大唐最大的棉布作坊,一车车的棉花进入到作坊之后,出来的就是一匹一匹的棉布,可谓是整个棉布的生产工序,全部都放在一个大作坊上面。
单单这个棉布作坊,首期雇佣的匠人数量就高达三千人,未来将会突破一万人。
也就是太原王氏在河东道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要不然一般的勋贵世家,还真是不敢在朔州修建一座这么大的作坊。
“棉布的价格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跟麻布持平,未来除了一部分的丝绸和皮革、羊毛线,棉布将会成为大唐百姓最主要的布匹来源。伴随着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物的需求肯定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我们要趁着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打响太原王氏棉布的名声,让大家习惯去我们的王氏棉布铺子去购买棉布。”
王杰意气风发的看着作坊里不断转动的一台又一台设备。
这些通过水车带动的设备,大大的提高了棉布制作的生产效率,也让棉布的成本得以进一步的下降。
棉布市场的竞争,虽然还是楚王府的棉布作坊影响力最大,但是其他崔家、卢家、长孙家等各家的棉布作坊,也都还占据着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太原王氏想要在这个行业里头成为领头羊,一定是要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东西。
很显然,所有人都还没有想到将水车跟棉布制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王杰提前行动了。
这至少可以为王氏棉布争取一年的事情。
别小看这一年,通过这一年的推广,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百姓们肯定会习惯性的去王氏棉布铺子购买棉布。
这就是王杰希望达到的目的。
“我们的棉布使用了最新式的水力纺织机,质量非常的稳定,每一匹布几乎都是一模一样,让人感受不到差异。再加上我们直接把作坊修建在了朔州,可以节约棉花运输的成本,而水力纺织机的高效率,也让棉布的加工成本变得低廉。
郎君,只要我们维持一个薄利多销的价格,百姓们没有理由不买我们的王氏棉布。哪怕是楚王府的棉布想要跟我们竞争,也完全没有优势啊。”
王盛难得的恢复了意气风发的模样。
一直以来,他心中都有一股气,要好好的在楚王府上面把这口气给发泄出来。
现在,这个机会总算是来了。
“水车是楚王府旗下的作坊首先推出来的,之前他们没有想到把水车利用到棉布作坊,现在我们在朔州修建了新式棉布作坊,他们只要安排热气球到我们上空转一圈,就清楚了我们将水车利用起来的事情,以楚王府的实力,不需要几个月就能跟我们一样重新修建一座棉布作坊。”
王杰虽然对自己的作坊很有信心,不过也没有盲目的自大。
“楚王府目前只是占据了一半左右的棉布市场,剩下一半是其他棉布的。这一次,我们只要从楚王府手中抢一部分市场,再挤压其他棉布的空间,立马就能成为大唐最大的棉布生产作坊。如今的棉布,不仅热销大唐,在倭国等地也非常的流行,到时候朔州的这座作坊,将成为我们太原王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你有这个信心是好的,接下来就全力以赴的提高棉布的产量,我已经提前购买了大量的棉花,运输布匹的四轮马车也都安排好了,只要你们生产出布匹,立马就可以运往长安城,打其他作坊一个措手不及。”
兵贵神速,商战也是如此。
王杰显然不是真的纨绔子弟,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郎君您放心,我们太原王氏的铺子遍布天下,我有信心在一个月内让我们的棉布出现在长江以北的主要州府,让百姓们过冬买衣服的时候,首先选择我们的棉布。”
伴随着太原王氏在朔州的棉布作坊正式投产,贞观十七年收获的棉花,正式的从一朵朵花儿蜕变成一匹一匹布,跟随者四轮马车的轨迹,迅速的在关中道、河南道和河东道及江南道传播开来。
大唐的百姓,再一次的享受到了棉花种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43811.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43811/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4381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968章 太原王氏的底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南山堂谢谢您的支持!!
可以说,这里曾经是河东道最主要的边关。
但是,地势险要的朔州城,往北而去,却是一大片连绵不绝的草原,地势平坦,没有什么阻挡。
如今,这一大片平坦之地,已经开垦出了几百万亩的棉田,成为大唐棉花最主要的种植地。
棉花粗加工和棉籽油加工行业,成为朔州最主要的产业。
与此同时,养蜂业的兴起和边关贸易的繁荣,让这座边城成为了大唐北方首屈一指的州城。
当初被李宽安排到朔州负责棉花种植推广的褚遂良,在今年年初顺利的接任了朔州刺史,带着境内勋贵、商家和百姓,进一步的扩大了棉花的种植规模。
朔州城外,方圆百里之内,已经看不到一个胡人部落。
“府君,今年的棉花又是大丰收,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将近一半,如此众多的棉花源源不断的运回长安城,吏部给府君今年的考核,肯定是上上等呢。”
石明将自己最新统计的数据给到了褚遂良。
从观狮山书院出来的学员,不管是进入了中央哪个衙门,还是去到地方哪个州县,都比较喜欢用数据说话。
像是朔州地区的棉花产量,石明就专门安排了大量的人手去统计种植面积、棉花亩产、棉田总产量,跟去年的各种数据变化之类的。
这些信息,褚遂良看起来一目了然,对自己治下的情况立马就一清二楚了。
作为一个以棉花产业为最核心产业的边疆城市,搞清楚了朔州的棉花相关情况,基本上就把整个朔州的情况搞清楚了八成。
“这棉花产量一下子增长这么多,棉花的收购价格有没有明显的波动呢?”
褚遂良对市场供给的那一套理论,也是非常熟悉的。
他很担心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的情景。
虽然朔州北边草原上的棉田,基本上都是长安城各家勋贵的,但是只要乖乖的在这里种植棉花,褚遂良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哪怕是长孙家的棉田,褚遂良也没有给他们设置什么认为的门槛。
“相比去年的收购价格,略微下降了几个点,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因为不仅棉花的产量增加了,棉花作坊的数量也增加了不少,以前,除了棉花脱籽和榨油的作坊之外,其他基本上都建在长安城。
但是把棉花运输到长安城,其实很是不便。哪怕是朔州有直接通往长安城的水泥道路,棉花也很是轻便,但是随随便便的一点棉花,就装满了一马车。所以路上跑的运输棉花的马车,往往堆积的又高有宽,其实不安全不说,运输成本也着实不算小。
所以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勋贵在朔州直接建设了棉线作坊,先把棉花制作成棉线,然后再运输到其他地方加工成棉布。甚至有些作坊直接将棉花脱籽到棉布制作的所有工序都放在了我们朔州。城外河边今年刚刚完工的那座属于太原王氏的棉布作坊就是如此。”
虽然棉花脱籽的设备是观狮山书院机械作坊搞出来的,但是如今已经无条件的对外售卖,给钱就行。
而新式的棉线纺织机,李宽为了促进大唐的棉布发展,也是只要给钱就卖。
当然,不允许运到国外,机械作坊会不定期的抽查。
可以说,李宽是彻底的放弃了垄断大唐棉布的想法,准备将棉布打造成超越丝绸,成为大唐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因为丝绸也好,瓷器也好,普通百姓往往是比较难消费的起的,但是棉布不一样,那是家家户户都有需求,都有可能买得起的。
一旦大唐的棉布占据了全球市场,带来的各种潜在福利,简直不要太大。
“在朔州直接制作棉布,然后运输到其他州府售卖,理论上是一种成本更为低廉的方法,对我们州的百姓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这棉布作坊,需要使用到大量的人力,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朔州的棉布作坊如果大规模的招工的话,有可能会影响棉花种植,因为农户们一旦发现去作坊里做工挣的钱比自己去种植棉花还要多的话,肯定就不去种棉花了。
这样的趋势一旦形成,很快就会影响我们的棉花产量,这是一个不利因素。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朔州定居。只有把朔州变成一个人口大州,才能让朔州的发展变快,才能让边疆更加稳定。”
很多时候,边疆问题,往往就是人口问题。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样的。
想象一下,如果大唐在西域有个几百万汉人,那么西域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同样的,如果大唐在朔州有个百万人,那么朔州附近必然就不再会是边疆,边疆自然而然的会往外延伸。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继续向外拓展土地,难度变小了,收益变大了。
所以边疆的人口跟边疆的范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能让边疆州县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唐的疆域就会越来越光。
“从最近《大唐日报》的报道来看,这几年大唐的婴儿出生率是不断上涨的,但是成年男子的增加,需要一个时间积累。再加上朝廷在不断的开拓江南道、岭南道、辽东道和青海道,这些地方都是朝廷鼓励移民的地方,而我们河东道北部,也算是朝廷鼓励移民的地方。
如今朔州的赋税收入不断增加,我们是不是可以向朝廷提议,为移民到朔州的百姓提供更多的支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在农具、第一年的口粮和房屋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石明出自观狮山书院,思路显然比一般的官员要更加开阔。
“这些都可以试一试,与此同时,我觉得朔州可以模仿辽东道,成立一个朔州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的开拓草原上的土地,用廉价的土地来吸引关中的百姓,我们衙门只需要负责组织修建水利灌溉设施,为百姓做好后勤工作。”
褚遂良知道朔州刺史这个位置对自己意义很不一样。
今后能不能步步高升,就看自己在这里能否做出成绩。
而在边疆城市,开疆拓土的功劳如果能够跟传统的人口增加、赋税增加结合在一起,意义会更加不凡。
“府君说的在理,不过要不断的利用草原上的土地来种植棉花,就有必要不断的提高棉布的销量,扩大棉花的用途,要不然大家种了棉花却是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的意图就很难实现了。”
“嗯,我回头写封信跟玄策和王富贵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建议。”
……
“郎君,刚刚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水车跟设备都能正常运作,完全达到了我们设计的速度。这一下,我们王氏棉布必将成为大唐最大的棉布作坊,为百姓们提供最优惠的棉布。”
朔州城外,王氏棉布作坊之中,王盛心情激动的跟王杰汇报着作坊的试生产情况。
作为算学大师王孝通的儿子,王盛当初石想着通过明算科来进入官场,结果被观狮山书院算学院的考生给打击的差点怀疑人生。
自此之后,王盛一蹶不振。
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之后,他毅然转身投入到商业之中。
这一个变化,反而让他的人生变得精彩了起来。
有着深厚算学知识的他,放下了读书人的身段之后,投身商场,段段几年时间,就成为太原王氏主要的商业负责人。
这一次王杰筹划全新的棉布作坊,直接交给了王盛来负责。
按照太原王氏的规划,这一个棉布作坊是大唐最大的棉布作坊,一车车的棉花进入到作坊之后,出来的就是一匹一匹的棉布,可谓是整个棉布的生产工序,全部都放在一个大作坊上面。
单单这个棉布作坊,首期雇佣的匠人数量就高达三千人,未来将会突破一万人。
也就是太原王氏在河东道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要不然一般的勋贵世家,还真是不敢在朔州修建一座这么大的作坊。
“棉布的价格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跟麻布持平,未来除了一部分的丝绸和皮革、羊毛线,棉布将会成为大唐百姓最主要的布匹来源。伴随着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物的需求肯定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我们要趁着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打响太原王氏棉布的名声,让大家习惯去我们的王氏棉布铺子去购买棉布。”
王杰意气风发的看着作坊里不断转动的一台又一台设备。
这些通过水车带动的设备,大大的提高了棉布制作的生产效率,也让棉布的成本得以进一步的下降。
棉布市场的竞争,虽然还是楚王府的棉布作坊影响力最大,但是其他崔家、卢家、长孙家等各家的棉布作坊,也都还占据着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太原王氏想要在这个行业里头成为领头羊,一定是要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东西。
很显然,所有人都还没有想到将水车跟棉布制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王杰提前行动了。
这至少可以为王氏棉布争取一年的事情。
别小看这一年,通过这一年的推广,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百姓们肯定会习惯性的去王氏棉布铺子购买棉布。
这就是王杰希望达到的目的。
“我们的棉布使用了最新式的水力纺织机,质量非常的稳定,每一匹布几乎都是一模一样,让人感受不到差异。再加上我们直接把作坊修建在了朔州,可以节约棉花运输的成本,而水力纺织机的高效率,也让棉布的加工成本变得低廉。
郎君,只要我们维持一个薄利多销的价格,百姓们没有理由不买我们的王氏棉布。哪怕是楚王府的棉布想要跟我们竞争,也完全没有优势啊。”
王盛难得的恢复了意气风发的模样。
一直以来,他心中都有一股气,要好好的在楚王府上面把这口气给发泄出来。
现在,这个机会总算是来了。
“水车是楚王府旗下的作坊首先推出来的,之前他们没有想到把水车利用到棉布作坊,现在我们在朔州修建了新式棉布作坊,他们只要安排热气球到我们上空转一圈,就清楚了我们将水车利用起来的事情,以楚王府的实力,不需要几个月就能跟我们一样重新修建一座棉布作坊。”
王杰虽然对自己的作坊很有信心,不过也没有盲目的自大。
“楚王府目前只是占据了一半左右的棉布市场,剩下一半是其他棉布的。这一次,我们只要从楚王府手中抢一部分市场,再挤压其他棉布的空间,立马就能成为大唐最大的棉布生产作坊。如今的棉布,不仅热销大唐,在倭国等地也非常的流行,到时候朔州的这座作坊,将成为我们太原王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你有这个信心是好的,接下来就全力以赴的提高棉布的产量,我已经提前购买了大量的棉花,运输布匹的四轮马车也都安排好了,只要你们生产出布匹,立马就可以运往长安城,打其他作坊一个措手不及。”
兵贵神速,商战也是如此。
王杰显然不是真的纨绔子弟,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郎君您放心,我们太原王氏的铺子遍布天下,我有信心在一个月内让我们的棉布出现在长江以北的主要州府,让百姓们过冬买衣服的时候,首先选择我们的棉布。”
伴随着太原王氏在朔州的棉布作坊正式投产,贞观十七年收获的棉花,正式的从一朵朵花儿蜕变成一匹一匹布,跟随者四轮马车的轨迹,迅速的在关中道、河南道和河东道及江南道传播开来。
大唐的百姓,再一次的享受到了棉花种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43811.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43811/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4381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968章 太原王氏的底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南山堂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