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第八卷 徐州刺史 261 重儒引风导以良
三国之最风流 本章字数:3786 三国之最风流txt下载
本朝“浮华交会”之风的盛行是由多种原因综合而形成的。
孟子云“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首先便是因为士人有极大的参政热情。察举制下,势必会出现“以名取士”的情况,为求名誉,所以士人们就热衷於交游,相互标榜,至有不愿交游的竟会成为另类,比如章帝时的鲁丕就因“杜绝交游”而使“士友常以此短之”。
其次,本朝初时,“浮华交会”还多只是表现在不专注儒业,互相交援求名,以求出仕,而随着宦官、外戚轮换专权,政治环境渐不利於士人之后,士人出於“以天下为己任”的本能,交援求名的活动便逐渐转变为品评人物、议论时政,遂结成了不同的政治团体,也即“结党”。
以上两条是本朝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原因,此外,还有文化上的原因。
文化上的原因也可略述为两条。
首先,是政治对文化的影响。
汉家制度,本以经学取士,谚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而随着“以名取士”现象成为主流,并及政治日渐腐败,通经致仕的道路又遭到断绝,那么,经学对士人们的吸引力自就不比以前,与其埋首典籍,孜孜不倦,不如交游结党,聚众造势,从而通过舆论来提升自己的名望,得到入仕的机会,同时品核公卿、臧否执政,亦达到影响、甚而左右朝政的目的。
其次,是经学内部本身的缘故。
“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地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严守师法、家法使学生思想保守,缺乏创新,这就使经学失去了自身更新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对经学典籍内容的注释、解说越来越繁琐,“说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甚至“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如此细碎、“妄烦”的注释、解说,也使经学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士人们的“浮华交会”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这种繁琐经学的革命,是一种士人们摆脱传统经学束缚的思想解放潮流。——发展至魏晋,乃有玄学之大兴,“竹林七贤”的放荡形骸,固有海内兵乱,朝不保夕之因,究其滥觞,未尝不是对经学革命、对解放束缚之发展致使。
综上四条原因,政治、文化各方面交汇在一起,遂乃有了当今士人“浮华交会”之风的盛行。
浮华交会有其进步、积极的一面,然对一个政权的统治者而言,也有其反动、消极的一面。
如荀贞、曹操等,包括袁绍、张邈等,可以说都是浮华交会的获利者,他们虽俱出自名族、豪家,可名族、豪家的子弟多了去了,正是通过浮华交会得到了好的名声,他们才能更轻易一点地就从众多的名族子弟、各地士人中脱颖而出,进而得到了创基立业的机会,可当他们创基立业之后,浮华交会却又会成为制约他们、以至阻挠他们进一步发展势力的阻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曹操因此而杀掉了不少的“名士”,在他写给孔融的警告信中,他写道“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杀气溢出纸外,事实上,不止曹操杀,刘表在荆州也杀了刘望之,荆州士人由此而“皆自危也”,刘备在蜀中也杀了彭羕、张裕等,杀张裕时,诸葛亮上表为他说情,刘备答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虽是芳兰,可生长在门户中,妨碍进出,也只得除掉,孙策在江东就更不必说了,他族姓不显,远逊刘表等,为稳固政基,更是大杀四方,血流成河。
说到许劭身上,原本历史中,他到徐州时,是陶谦主政,陶谦虽没杀他,对他“礼之甚厚”,可许劭却不能自安,对他的徒众说“陶恭祖不是真的待我好,我不如去之”,遂去了扬州改投刘繇,而当他离开徐州后,陶谦即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可见,陶谦对许劭这等浮华领袖也是存有忌惮的,只是迫於徐州的外压,为不使徐州士人离心而才没用痛下杀手。
和曹操等一样,荀贞对“浮华交会之徒”也是有警惕的,不止是因为他意识到随着他势力的增强,一些浮华交会之徒必会成为他扩权、集权的阻力,并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缘故。
他认为:浮华交会是导致魏晋盛行清谈的一个缘由,清谈之风的盛行,又导致了许多“名士”徒有其名,无有其实,譬如现今的青州刺史焦和,名气很大,没有一点实干之才,没一点干才就又导致了西晋之灭亡,五胡之乱华。被石勒杀掉的西晋之清谈宗主王衍在死前叹道:“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他的这句感叹,荀贞自是不知,但对西晋的结局荀贞却是知道的,所以他更早地就察觉出来了“祖尚浮虚”的大弊。
虽是察觉其弊,可若想从源头上,也即时下“浮华交会”之风这里扭转却实不易。
杀掉几个浮华交会的领袖,或可以稳固权力,却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此风,唯有从根本下手,所谓根本,便是前文所述的那四个造成此风的政治、文化原因。
简言之:改革察举制,不能任“以名取士”成为主流,舆论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门阀大族间互相吹捧,发展到最终,只能会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而导致阶级、阶层僵化,致使国家失去进步、变革的动力,荀贞可不想搞什么九品中正制,此其一也;其二,改革经学,以破浮华,儒学固有其弊,可较之“浮华”,儒学敦厚致用,在尽力使儒学不要陷入后世的僵化之前提下,从中长期来看,确是没有第二种更好的学说可以代替儒学。
只是,虽大致有了该如何解决此风的想法,一来此风历时已久,难以立变,二来当下首以军务为重,是而,荀贞却是难以大刀阔斧地正式施行,只能先试着引导,做一些铺垫准备。
本来,荀贞是打算在等到谋取了兖州一部、或者扬州部分,待徐州於战略上有了更广的纵深之后再对此着手铺垫的,没有想着这么早就下手,可许劭的到来却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着手。
荀彧、荀攸等告辞离去。
荀贞等了会儿,唤门外吏,吩咐说道:“忘了一事给公达说,你去把公达再请回来。”
门外吏应诺,急忙追出去,不多时,把荀攸又请了回来。
荀攸入到堂上,问荀贞道:“明公忘了何事没说?”
“公达,吾闻大兄近月著《正论》,书可成否?”
“大兄”说的是荀悦。荀悦於现居徐州的诸荀中年岁最长。
“尚未成。”
“成了几篇了?”
“约成一半。”
“改日待大兄书成,你可取来,我要细细观阅。”
“诺。”
荀贞似不经意地说道:“郑公儒学名家,许公风议领袖,我家世代传以儒业,才俊云出,诸祖、诸父且不论,仅吾之同辈兄弟中,大兄雅好著述,常有鸿论,文若善辨贤进才,友若、休若交游海内,才、论皆优,俱一时之冠,与郑、许相较,亦不逊也。”又道,“长文,我之外亲,族为州姓,性好品题,所议人物,辄中其优劣,假以时日,当不使许公专美於前也。”
荀攸何等聪慧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明白了荀贞的意思。
荀贞的意思很明显,“大兄雅好著述”只是一个引头,他话里的重点在荀彧善辨贤进士、荀谌和荀衍喜好交游、陈群好品题人物,是要荀攸暗地里给荀彧、荀谌、荀衍、陈群等人制造声势,把他们推成徐州士人的“浮华”领袖,从而降低许劭可能会在徐州产生的舆论影响力。
荀攸笑道:“明公所言甚是。”
两人相对一笑,不需再多言。
事实上,荀贞早在初掌徐州后,为对抗“浮华”领袖,为把舆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已经在推动提高荀彧、陈群等人在徐州士林的名声了,也已经小有成果,一些徐州的士人,特别是年轻的士人,不管是出於希图借此入仕之由,还是确实敬慕荀彧、陈群等的德行才能,已经团结在了荀彧、陈群等的周围。荀彧、陈群两人中,又以荀彧的名声为佳。
荀贞又说道:“张子纲文雄德高,张子布徐地之望,陈\/元龙豪杰之士,可为徐州楷模矣。”
张纮善文,书法也好,品德高洁,张昭刚严方直,在徐州的号召力不小,陈登年少成名,气雄节壮,三人年岁不同,才德有别,但确可俱被称为是徐州士人的代表。荀贞现毕竟是主政在徐,徐、豫地域有别,不能只推升荀彧等人的声望,也需要树立几个本地士人为徐州士林的榜样,张纮等三人现皆入仕州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徐州的影响力。
一方面推动荀彧等声名的提高,一方面树立张昭等为楷模,如此,双管齐下,许劭名气虽大,定也难如昔日“月旦评”时一枝独秀了。
荀攸应道:“诺。”
说及陈登,荀攸想起了刘繇,说道:“明公,给刘正礼的信已经送走数日,料以路程,应是早到刘正礼的手中了,然至今不见他的回复。看来,他是不想来郯县住,只想托庇於陈家啊。”
“给文谦去信了么?”
“再给文谦去一封信,叫他遣刘丞去淮浦见一见刘正礼。如是他果不肯来郯,就在淮浦给他置个宅院,……最好是和陈家比邻,由他在淮浦安居罢。”
“刘丞”指的是下邳丞刘儒。
刘儒是颍阴刘家的人,颍阴刘家也是汉室宗亲,让他去见刘繇,自是最适合不过。
荀攸应诺,又道:“琅琊盐豪已定,糜子方想来不日便能榷盐完毕,盐铁者,国之重事,以攸愚见,明公似可着手下步了。”又笑道,“明公许纳糜子方妹为小妻,不知打算何时聘之?”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2687.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2687/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268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261 重儒引风导以良)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赵子曰谢谢您的支持!!
孟子云“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首先便是因为士人有极大的参政热情。察举制下,势必会出现“以名取士”的情况,为求名誉,所以士人们就热衷於交游,相互标榜,至有不愿交游的竟会成为另类,比如章帝时的鲁丕就因“杜绝交游”而使“士友常以此短之”。
其次,本朝初时,“浮华交会”还多只是表现在不专注儒业,互相交援求名,以求出仕,而随着宦官、外戚轮换专权,政治环境渐不利於士人之后,士人出於“以天下为己任”的本能,交援求名的活动便逐渐转变为品评人物、议论时政,遂结成了不同的政治团体,也即“结党”。
以上两条是本朝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原因,此外,还有文化上的原因。
文化上的原因也可略述为两条。
首先,是政治对文化的影响。
汉家制度,本以经学取士,谚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而随着“以名取士”现象成为主流,并及政治日渐腐败,通经致仕的道路又遭到断绝,那么,经学对士人们的吸引力自就不比以前,与其埋首典籍,孜孜不倦,不如交游结党,聚众造势,从而通过舆论来提升自己的名望,得到入仕的机会,同时品核公卿、臧否执政,亦达到影响、甚而左右朝政的目的。
其次,是经学内部本身的缘故。
“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地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严守师法、家法使学生思想保守,缺乏创新,这就使经学失去了自身更新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对经学典籍内容的注释、解说越来越繁琐,“说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甚至“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如此细碎、“妄烦”的注释、解说,也使经学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士人们的“浮华交会”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这种繁琐经学的革命,是一种士人们摆脱传统经学束缚的思想解放潮流。——发展至魏晋,乃有玄学之大兴,“竹林七贤”的放荡形骸,固有海内兵乱,朝不保夕之因,究其滥觞,未尝不是对经学革命、对解放束缚之发展致使。
综上四条原因,政治、文化各方面交汇在一起,遂乃有了当今士人“浮华交会”之风的盛行。
浮华交会有其进步、积极的一面,然对一个政权的统治者而言,也有其反动、消极的一面。
如荀贞、曹操等,包括袁绍、张邈等,可以说都是浮华交会的获利者,他们虽俱出自名族、豪家,可名族、豪家的子弟多了去了,正是通过浮华交会得到了好的名声,他们才能更轻易一点地就从众多的名族子弟、各地士人中脱颖而出,进而得到了创基立业的机会,可当他们创基立业之后,浮华交会却又会成为制约他们、以至阻挠他们进一步发展势力的阻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曹操因此而杀掉了不少的“名士”,在他写给孔融的警告信中,他写道“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杀气溢出纸外,事实上,不止曹操杀,刘表在荆州也杀了刘望之,荆州士人由此而“皆自危也”,刘备在蜀中也杀了彭羕、张裕等,杀张裕时,诸葛亮上表为他说情,刘备答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虽是芳兰,可生长在门户中,妨碍进出,也只得除掉,孙策在江东就更不必说了,他族姓不显,远逊刘表等,为稳固政基,更是大杀四方,血流成河。
说到许劭身上,原本历史中,他到徐州时,是陶谦主政,陶谦虽没杀他,对他“礼之甚厚”,可许劭却不能自安,对他的徒众说“陶恭祖不是真的待我好,我不如去之”,遂去了扬州改投刘繇,而当他离开徐州后,陶谦即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可见,陶谦对许劭这等浮华领袖也是存有忌惮的,只是迫於徐州的外压,为不使徐州士人离心而才没用痛下杀手。
和曹操等一样,荀贞对“浮华交会之徒”也是有警惕的,不止是因为他意识到随着他势力的增强,一些浮华交会之徒必会成为他扩权、集权的阻力,并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缘故。
他认为:浮华交会是导致魏晋盛行清谈的一个缘由,清谈之风的盛行,又导致了许多“名士”徒有其名,无有其实,譬如现今的青州刺史焦和,名气很大,没有一点实干之才,没一点干才就又导致了西晋之灭亡,五胡之乱华。被石勒杀掉的西晋之清谈宗主王衍在死前叹道:“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他的这句感叹,荀贞自是不知,但对西晋的结局荀贞却是知道的,所以他更早地就察觉出来了“祖尚浮虚”的大弊。
虽是察觉其弊,可若想从源头上,也即时下“浮华交会”之风这里扭转却实不易。
杀掉几个浮华交会的领袖,或可以稳固权力,却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此风,唯有从根本下手,所谓根本,便是前文所述的那四个造成此风的政治、文化原因。
简言之:改革察举制,不能任“以名取士”成为主流,舆论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门阀大族间互相吹捧,发展到最终,只能会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而导致阶级、阶层僵化,致使国家失去进步、变革的动力,荀贞可不想搞什么九品中正制,此其一也;其二,改革经学,以破浮华,儒学固有其弊,可较之“浮华”,儒学敦厚致用,在尽力使儒学不要陷入后世的僵化之前提下,从中长期来看,确是没有第二种更好的学说可以代替儒学。
只是,虽大致有了该如何解决此风的想法,一来此风历时已久,难以立变,二来当下首以军务为重,是而,荀贞却是难以大刀阔斧地正式施行,只能先试着引导,做一些铺垫准备。
本来,荀贞是打算在等到谋取了兖州一部、或者扬州部分,待徐州於战略上有了更广的纵深之后再对此着手铺垫的,没有想着这么早就下手,可许劭的到来却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着手。
荀彧、荀攸等告辞离去。
荀贞等了会儿,唤门外吏,吩咐说道:“忘了一事给公达说,你去把公达再请回来。”
门外吏应诺,急忙追出去,不多时,把荀攸又请了回来。
荀攸入到堂上,问荀贞道:“明公忘了何事没说?”
“公达,吾闻大兄近月著《正论》,书可成否?”
“大兄”说的是荀悦。荀悦於现居徐州的诸荀中年岁最长。
“尚未成。”
“成了几篇了?”
“约成一半。”
“改日待大兄书成,你可取来,我要细细观阅。”
“诺。”
荀贞似不经意地说道:“郑公儒学名家,许公风议领袖,我家世代传以儒业,才俊云出,诸祖、诸父且不论,仅吾之同辈兄弟中,大兄雅好著述,常有鸿论,文若善辨贤进才,友若、休若交游海内,才、论皆优,俱一时之冠,与郑、许相较,亦不逊也。”又道,“长文,我之外亲,族为州姓,性好品题,所议人物,辄中其优劣,假以时日,当不使许公专美於前也。”
荀攸何等聪慧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明白了荀贞的意思。
荀贞的意思很明显,“大兄雅好著述”只是一个引头,他话里的重点在荀彧善辨贤进士、荀谌和荀衍喜好交游、陈群好品题人物,是要荀攸暗地里给荀彧、荀谌、荀衍、陈群等人制造声势,把他们推成徐州士人的“浮华”领袖,从而降低许劭可能会在徐州产生的舆论影响力。
荀攸笑道:“明公所言甚是。”
两人相对一笑,不需再多言。
事实上,荀贞早在初掌徐州后,为对抗“浮华”领袖,为把舆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已经在推动提高荀彧、陈群等人在徐州士林的名声了,也已经小有成果,一些徐州的士人,特别是年轻的士人,不管是出於希图借此入仕之由,还是确实敬慕荀彧、陈群等的德行才能,已经团结在了荀彧、陈群等的周围。荀彧、陈群两人中,又以荀彧的名声为佳。
荀贞又说道:“张子纲文雄德高,张子布徐地之望,陈\/元龙豪杰之士,可为徐州楷模矣。”
张纮善文,书法也好,品德高洁,张昭刚严方直,在徐州的号召力不小,陈登年少成名,气雄节壮,三人年岁不同,才德有别,但确可俱被称为是徐州士人的代表。荀贞现毕竟是主政在徐,徐、豫地域有别,不能只推升荀彧等人的声望,也需要树立几个本地士人为徐州士林的榜样,张纮等三人现皆入仕州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徐州的影响力。
一方面推动荀彧等声名的提高,一方面树立张昭等为楷模,如此,双管齐下,许劭名气虽大,定也难如昔日“月旦评”时一枝独秀了。
荀攸应道:“诺。”
说及陈登,荀攸想起了刘繇,说道:“明公,给刘正礼的信已经送走数日,料以路程,应是早到刘正礼的手中了,然至今不见他的回复。看来,他是不想来郯县住,只想托庇於陈家啊。”
“给文谦去信了么?”
“再给文谦去一封信,叫他遣刘丞去淮浦见一见刘正礼。如是他果不肯来郯,就在淮浦给他置个宅院,……最好是和陈家比邻,由他在淮浦安居罢。”
“刘丞”指的是下邳丞刘儒。
刘儒是颍阴刘家的人,颍阴刘家也是汉室宗亲,让他去见刘繇,自是最适合不过。
荀攸应诺,又道:“琅琊盐豪已定,糜子方想来不日便能榷盐完毕,盐铁者,国之重事,以攸愚见,明公似可着手下步了。”又笑道,“明公许纳糜子方妹为小妻,不知打算何时聘之?”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2687.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2687/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268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261 重儒引风导以良)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赵子曰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