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子书网 » 穿越小说 » 蜀汉之庄稼汉最新章节列表 » 正文卷 第1154章

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正文卷 第1154章

文/甲青
蜀汉之庄稼汉 本章字数:6089 蜀汉之庄稼汉txt下载
推荐阅读:万族之劫 诸天投影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重生八零锦绣军婚 都市超级医仙 斗破苍穹 最佳女婿 奶爸的异界餐厅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 极品全能学生
    按写好的剧本,朱据过来赴宴以后,冯都护会顺着租赁给吴国第一批兵器盔甲的话题,谈起铁甲骑军见习营。

    然后自然而然就会谈起见习营前些日子外出拉练的事情。

    谈起这个事,自然就免不了要说一路上所见所闻。

    到时候旁敲侧击一番,就可以进一步加深朱据对长生之事的心理暗示。

    没曾想这朱据一上来,直接就是自罚三杯。

    那闪烁的目光,略带愧疚的神色,还有倒酒的姿势,大有你若是再多问,我就当场喝醉趴下的意思。

    这个架势,整得就连深谋远虑的冯鬼王,都不知道怎么往下演了。

    生怕话题一個不慎,朱据就是不醒人事。

    一念至此,冯都护小心翼翼地组织语言:

    “朱将军方才也说了,汉吴两国仍是盟国,并力讨贼。吴主欲建骑军,以抗魏国精骑,屡派使者前往辽东。”

    “以前大汉没有能力帮忙,只能徒呼奈何。现在大汉已经重建马场,若是再袖手旁观,岂不是枉为盟国?”

    冯都护不说这个话还好,一说这个话,朱据就越是觉得羞愧。

    若非他的外舅(即岳父)是吴国大帝,说不得他就要和盘托出,把两本册子还给冯都护。

    很明显,那天夜里,冯都护的同门出现在长安周围,就是为了这两本册子——至少有一部分是为了这两本册子。

    而且从《滇国虫谷》所言中可知晓,冯都护的师门,当是在交州的东边或者南边的海上。

    大吴,正是以舟师见长。

    前些年的时候,陛下也不是没有派人出海,也曾寻得一些海外岛屿。

    若是在这个的基础上,再按册子上的线索,说不得就能找到冯都护的师门。

    到时候以大吴皇帝的名义,归还这两本册子,想来当能取得隐世仙门的好感。

    就算是寻不到冯都护的海外师门,但这不是还有同门在世间吗?

    反正只要有这两本册子在手,说不得就有机会与传说中的隐世仙门拉上关系。

    仙门嘛,自有仙人的气度,怎么好意思白拿好处?

    不说派出门中子弟,辅佐大吴以成大业。

    就是能得到一些济世的学问,那也足矣!

    君不见,就连弃徒都能在世间呼风唤雨……

    正怀着“为了陛下的大业”的念头,所以朱据面对冯都护的殷殷之语,只能是选择装聋作哑。

    “这番言语,可知冯都护心胸之阔矣!”朱据举杯而敬,“据自认远不如也,这一杯,是某私下里敬冯都护!”

    汝彼母之!

    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从坐下到现在,我才开口说了几句?

    你喝了几杯了?

    冯都护差点按捺不住要掀案几了。

    该配合我演出的你演视而不见!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冯都护勉强露出笑容:

    “朱将军过奖了,我也只不过是为了讨贼大业而尽力罢了。”

    “来人,奏乐,起舞!”

    谈不下去了。

    那就观舞听歌好了。

    本来还想着多撒些料,打好窝,方便钓大鱼。

    没想到大鱼竟是迫不及待地连饵带钩都吞了下去。

    从刘琰府上借来的歌伎不能浪费了,好歹先走个过场。

    冯都护举杯而饮,斜眼瞄了一眼朱据→_→

    算了,给你一个面子,今晚就算是一场纯粹的宴会。

    时间很快到了延熙二年十月,吴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重臣潘浚病亡。

    潘浚乃是吴国太常,深得孙权信重。

    曹叡在世时,欲谋季汉的汉中之地,先是派了死间隐蕃前往吴国,又暗中派人煽动五溪蛮作乱。

    意在分拖延吴国,令其不得支援蜀国——可惜的是,冯某人一个回首掏,让曹叡和曹真,最终梦碎萧关。

    不过曹叡的布局,确实也给吴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不但吴国朝堂人人自危,生怕受到隐蕃的牵连。

    而且孙权还得想办法让人领军去荆南平乱。

    最后决定授潘浚符节,让其督军,与吕岱一起,平五溪之乱。

    幸好潘浚赏罚得当,在数年间,斩杀俘获几万人,自此五溪蛮夷逐渐衰落。

    荆州南方的武陵等郡安定之后,潘浚又回到武昌,与陆逊一起,共领荆州事务。

    可以说,潘浚在荆州南方数郡,可谓是声望隆盛。

    他的死,在荆州南边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交州有夷人作乱——这也是第二件大事。

    按理来说,交州有人作乱,派吕岱前去平乱最为合适。

    毕竟当年的交州士家之乱,就是他平定的。

    而且他又在交州镇守了数年时间,对那里是最是熟悉。

    但吕岱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年近八十。

    再加上潘浚死得太不是时候,原本领军驻守蒲圻(即湖北咸宁)的吕岱被调去了武昌,接替潘浚的位置。

    所以孙权只能另选他人,让将军蒋秘领军平乱。

    不过对于吴国来说,南边夷人作乱,一直都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幸好这些年来,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毕竟先有潘浚平了荆州五蛮,又有诸葛恪平了丹阳越人。

    像这一次交州夷乱,地方无法自行平定,需要调动兵马前去平乱,已经算是声势不小了。

    就算如此,那也不用太过担心。

    因为蛮夷大多时候都是兵器简陋,又没有什么组织,只待正规大军一到,就有如积雪遇骄阳。

    这个想法没什么错,现实基本上也是如此。

    但凡事就怕个万一。

    这一次,就出了意外。

    原因不在于交州的作乱夷人,而在于吴军的内部。

    主帅蒋秘,部下督有两兄弟,分别叫廖式、廖潜。

    这两兄弟,跟着蒋秘到了交州,平乱平到一半,得知了潘浚病亡之后,廖潜便对廖式说道:

    “吾观吴国能平交州者,唯吕岱一人耳。今潘浚病亡,吕岱代其位,然其年将至耄耋,自古以来,八十而不死者又有几人?”

    “况且吕岱即便不死,但年老如此,又如何能领兵?若吕岱不至,吴国又有何人能服交州?此乃大好良机是也。”

    当年士燮之子士徽作乱交州,吕岱曾对士家作乱之人承诺说,只要能主动归降便保其家产财富。

    谁料到当他们信了吕岱的承诺而出降后,皆被吕岱悔诺而诛。

    而那些没有参与作乱的士家主要人物,也全部被贬为庶人,几年后又被寻了借口,说是犯了国法而被杀。

    士家在交州经营了数十载的势力,被吕岱连根拔起。

    吕岱的这些举动,也同样极大地震慑了交州的一众地头蛇。

    廖潜在这种时候说起这个话,言下之意已经很明显了。

    廖式顿时怦然心动,只是他仍是有些犹豫:

    “吾等并非军中主帅,恐将士不愿意听命。”

    廖潜轻蔑一笑:

    “蒋秘,不过庸人耳,有何惧哉?再说了,此时交州各郡,民乱四起,屡平不止,蛮夷尚能割据郡县,况乎吾等?”

    “交州远离腹心,道阻地险,若是此事当真能成,就算做不得赵佗,那做一做士燮,想来亦无不可。”

    能在吴国军中拥有领军实权人物,大多数都与地方豪强有些关系。

    廖式兄弟也一样。

    他们与荆州廖氏有些关系。

    或者说,他们就是荆州廖氏的一支。

    荆州廖氏,虽说比不过黄氏、蔡氏、习氏等那么厉害,但好歹也算是地方豪族。

    当年吴国背刺盟友,偷袭荆州,得到了巨大的眼前利益。

    但失去的,却是长远的信誉。

    在这个信重诺言的时代,不少人对孙权的所作所为深为不齿。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孙权所为,不说是影响到整个吴国,但作为事件中心的荆州,却是树立了一个极为恶劣的榜样:

    在吴国就不要讲什么礼仪仁义道德,只要利益到位,没有什么不可以做。

    如果利益再大一些,背刺大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比如说红糖?

    在廖氏兄弟看来,在交州做第二个士燮的利益,已经足够背刺吴国了。

    于是,廖式趁机杀了临贺(即后世贺州市)太守严纲,自称平南将军。

    然后又与其弟廖潜等人,共攻零陵、桂阳,动乱波及交州的苍梧、郁林诸郡。

    不过一月,竟是聚了数万之众,声势大震。

    坐守武昌的吕岱,比建业更早得到荆州南部和交州动乱的消息。

    他心急如焚,径自去见陆逊:

    “事急矣!若是上报朝廷,再等陛下下诏平乱,恐怕荆南与交州已成大乱之势。”

    “依吾之见,不若一边上表,一边让我领兵先行南下,陛下英明,想来不会怪罪于我。”

    陆逊镇守武昌多年,虽然这些年来与孙权有了隔阂,但他在名义上,仍然是掌管着吴国半壁江山的上大将军。

    陆逊闻得吕岱之言,肃容道:

    “吕老将军此言过矣!陛下迁都建业时,曾有言,武昌以西,诸事皆由逊专任之。”

    “如今荆南有贼人作乱,正是在吾之所辖,国事为重,老将军只管领军前去就是,剩下的,皆由吾担之。”

    二人商量已毕,吕岱便领军日夜兼程,一路不断收拢官军。

    而陆逊则是亲自执笔,给孙权上书,说明了事由,同时还奏请吕岱为交州牧,以正名义。

    陆逊的奏章送到建业,孙权并没有在朝堂上怪罪陆逊与吕岱,反而是大加赞扬两人的果断。

    同时还下诏,派遣诸将唐咨等人不断地前往增援吕岱。

    只是下了朝之后,回到后宫的孙权,脸色却是立刻变得无比阴沉。

    他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陆逊从武昌送过来的奏章。

    手背上的青筋,已是暴突而起。

    看到陛下这副模样,宫人皆是垂手低眉,连大气都不敢喘。

    以前步皇后还在的时候,常常能劝导陛下,就算是陛下生气,步皇后也能很快把陛下安抚下来。

    自从步皇后去世以来,陛下的脾气竟是越来越暴躁,宫里的宫人,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偏偏在这个时候,校事府的校事吕壹前来禀报:

    “陛下,都乡侯周胤,前受陛下训诲,如今仍不知悔改,肆意酗酒,荒淫无度,当治何罪,请陛下定夺。”

    都乡侯周胤,乃是周瑜次子,在功臣后代里爵位最高,早些年曾领千人驻守荆州重镇公安,深受孙权赏识。

    可惜的是,根据校事府的汇报,周胤在公安的所作所为,辜负了孙权的期望。

    一肚子火气没地方发泄的孙权,顿时就大骂:

    “你说什么?那竖子竟然还不知悔改?竖子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彼也。”

    “没曾想他竟是恃宠而骄,屡教不改,甚失朕望!传诏,贬其为庶民,徙至庐陵!”

    大概是气极,但见孙权一边说着,顺手就是把奏章砸到地上。

    周胤的长兄周循,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可惜跟其父周瑜一样,是个命薄的,早夭。

    于是孙鲁班又改嫁卫将军全琮。

    大概是看在与周循是同道中人的份上吧,卫将军全琮对周胤一直以来颇为照顾。

    内外诸将得知孙权的决定后,全琮与诸葛瑾、步骘、朱然等人,接连上奏,为周胤求情:

    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

    希望孙权看在周瑜的份上,原谅周胤的过错。

    孙权不听,只言:

    “孤于公瑾,义犹诸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以公瑾之子,而诸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

    意思是我与公瑾的情义,与诸君无异,自然是希望看到他的儿子有所成就。

    只是此子作恶过大,不宜让他立刻回来,还是要苦一苦他,磨一磨他的性子。

    以他身为公瑾之子的身体,又有诸君庇护,若是有让他改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煌煌之词,切切之语,对周公瑾的思念之意,对其后人的爱护之心,溢于言表。

    大伙一听陛下说的这个话,确实有理,于是只好给某个姓周的倒霉孩子送个信:

    你且忍一忍,等过一段时间,陛下气消了,我们这些老臣再劝一劝陛下,还有,这段时间你记得最近表现好一些,到时候自然就可以回来了。

    周胤能有什么办法,自然是只能乖乖地留在庐陵。

    大概是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周胤,全琮心里有些愧疚,于是他又想起了另一个姓周的倒霉孩子——周护。

    周瑜的兄长有一个儿子叫周峻,也就是周胤的堂兄,前不久刚死,留下一个儿子周护。

    全琮又上表,建议让周护率领周峻遗留下来的部曲。

    这本来就是吴国的惯例。

    偏偏孙权不知为何,居然没有答应:

    “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更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哉!”

    昔日打败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的功劳,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虽然也想让周护领兵,可是我听说他品性凶暴,如果用他的话,反而会制造祸端,所以才没有让他接替周峻。

    最后,孙大帝面有悲容:我对公瑾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啊!

    周胤:???

    周护:???

    全琮:???

    校事府内,众校事对吕壹赞道:

    “吕中书之计,实是妙哉!如此一来,周家这些年,在荆南的田产,怕是要保不住了,校事府的甘蔗地,又能多出不少。”

    吕壹微微一笑,眼中却有阴冷之光:

    “此不过小利耳,吾所图者,乃太子妃。”

    吴国太子妃,姓周,正是周瑜之女。

    当年东宫暗使人在陛下面前进馋言,差点让校事府覆灭之事,吕壹可是一直牢牢记着呢。

    吴国的消息传到长安,朱据忙不迭地向冯都护请辞:

    “大吴接连发生大事,据心忧主上,兼据离思念故土,欲回江东一趟。”

    冯都护自然不愿意放行:

    “那见习营之事如何是好?”

    “见习营来大汉已经近两年,自不用据一直跟着,且此时已经入冬,冬日里军中事情不多,无须担忧。”

    冯都护深深地看了一眼朱据,终于点了点头:

    “既然朱将军这般说了,那明日吾便把此事向陛下言明。”

(快捷键 ←)上一章:第1153章 做戏要做全套 返回《蜀汉之庄稼汉》目录 下一章:第1155章 潘氏(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