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我可以毫不掩饰的说:“我蛮喜欢许知远的”。
虽然他总与那些我们这个时代的自媒体所摒弃的“坏词”联系在一起,比如“直男癌”“油腻”“尴尬的公知”。成为了一个不合时宜又被高度消费的符号。
而且不止一次,在我的认识的人,有人会因为提起许知远而变得情绪激动。
有一次,我和几个认识的人在一起吃饭,吃着吃着就聊到了许知远,其中有一个人愤怒的说,许知远是他最讨厌的人之一。
我问他:“为什么我不讨厌许知远。”
他说:“因为你和许知远是同一类人。”
我和许知远的确是同一类人,在这个时代里永远处于尴尬境地的人,我们喜欢的书,是没人看的,我们知道的作家,学者,也是鲜有人知的。
有时候,最多的感受,是孤独,而有时候,我也有过和许知远一样的想法,就是极度怀念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那个诗和理性的黄金时代。
但我和他不一样的是,我怀念那个年代,但我从来不想去占有那个年代。也许是因为我年纪还小,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全在书上,也许是因为我比许知远悲凉的更早。而许知远曾经和那个年代无比的接近,他在那里得到了他为之一生都想要守护的东西,历经风雨后,这种东西也许没有发亮,但是却更坚固。
守护的是什么呢?
理性,知识,热爱,古典,美,还是那股倔强和清高?
诸如理性,知识,艺术,美这些词汇,我想没有人会拒绝,包括这些骂许知远最甚的人。但是他们却拒绝承认许知远的身上有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全部都在直男癌上。
我清楚的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许知远,但是热衷于消费出现在许知远身上的话题。
就像许知远说的那句话,我觉得非常高明,带着偏见看世界,你没有偏见,你就没有看待世界的方式。
看过十三邀俞飞鸿那期的人,应该也看到了这句话,那他们看待许知远的时候,是否也带了偏见呢?
我完全可以敞开了探讨一下这种心态,是为什么呢?无知是一方面,偏见也是一方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知远成了一面镜子。戳破了新媒体时代塑造的新中产和新精英的意识形态谎言。他们刷着知乎,看着微博,一二线城市的新媒体给他们塑造了新城市青年成为一个体面人应该具有的美德,比如直男癌是垃圾,不要做油腻的中年男子等等。
但是许知远这个不合时宜的人出现了,他就这样蓬头垢面的闯进了他们构建自己身份认同的美好乌托邦里,告诉他们,你们不是精英,也不是这个时代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因为你们没有知识,你们忽视传统。你们热捧的知识付费,和终身学习的种种概念,不过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功而已。
而对于文明,你们一无所知。
你们追着最新潮的节目,看着奇葩说里精彩的辩论,你们从这里感觉到了自己比起父辈是更智慧的一代人,但是你们根本不读书,那些所谓的精彩辩论,不过是千年前的哲学家早已讨论烂了的问题。
许知远的出现,形成了这一代人新的身份焦虑,所以,那就不如把许知远高高挂起,成为一个靶子吧。
因此,许知远身上的那些弱点,就成了一个可以被高度消费的符号,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问题,我们消费现象,但是从来不关心背后的逻辑,这让我们的思辨能力越来越退化,只会用情绪来思考问题。
其实,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我们人类能做到远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的耳朵不止能够听到声音,也能够听到沉默。
沉默是金,我们听到了许知远的声音,却没有听到许知远的沉默。
许知远的声音,也许是尴尬的,不合时宜的,但他的沉默,却是理性的,古典的,优雅的。
他是一个承接了西方知识分子传统的中国文人,既有中国文人兼济天下的传统理想,也有西方左派文人的知识立场。
而当我们每次进入一个喧哗浮躁的时期,就会出现一个愤怒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命运最终还是相似的,就是被迅速的边缘化。
被边缘化,被遗忘,被污名化似乎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宿命,这种宿命,叫做流亡。当我们想认真的谈论知识分子的时候,永远避不开的一个词汇。
流亡,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地和身份的丧失,一种心灵和精神的逃亡。
写下《知识分子论》的萨义德,生在巴基斯坦,长在美国,专门把《知识分子的流亡》作为一章做过探讨。二战有大量逃亡纳粹德国的知识分子,近代俄罗斯历史里也有很多被专制迫害而从知识分子精英身份转为流民的人,连我们中国的孔子,也过过如丧家之犬的一样的生活。
然而,比起身体的逃离,精神的流亡才是知识分子的常态。
在这里,流亡不是一个真实的情境,而是一种“隐喻”,一种“心态”。在萨义德的定义里,这些人与社会不合,永远处于一个不能适应的状态,仿佛在这个世界之外,无休止的东奔西走,他们希望这种流亡可以让他们找到一个适于自己居住的家园,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抵达。
八十年代是知识分子逃亡的盛宴,狂欢,先锋,下半身,朦胧诗。而许知远又是一个极度怀念那个时代的人。
他不仅在主流媒体和时代的舆论下成为了一个被边缘化,被排挤的典型,也主动的选择了自己的边缘化。
这是一颗痛苦的果实,但是别扭的知识分子比如许知远,就以这种不乐为荣,因为他们这种对于这个时代近似于消化不良一样的不满意,不仅成为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方式。
正如马东对许知远的评价,你的底色是愤怒,18世纪的英国讽刺文学家斯威夫特,也以“忿愤不乐”作为自己的墓志铭,正是知识分子永远保持的愤怒和不满意的姿态,才会让他们在这种长期的心灵痛苦中,保持自己清醒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但是有人会问,这么做,值吗?
是啊,他们完全可以主动的拥抱世俗,选择成为一个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成功者,即便这样,会让他们亏欠自己在政治和道德上的立场。
有何不可呢?虽然我选择了无视这个世界上哭声,但是我获得了个人的幸福,这不也很好嘛?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和思想给了他们最大的勇气和尊严,这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也奠定了他们人生的方向。
可是,在这个极端追求功利的年代,不会有人理解,只会被人嘲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是功能性的,我学习一个东西,它必须对我有用才行,哲学,历史,文学,可以让我获得人生的财富自由吗?如果不可以,那么我为什么要学习它?
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正是因为有无数不求回报的人建立起来的璀璨人类文明,才让他们有了实现个人成功的土壤。知识分子是自己吃不上饭了才去推翻资本主义吗?马克思恩格斯要帮助无产阶级,难道他们是无产阶级吗?
他们当然不是,他们不去选择那些实现个人财富和地位成功的道路,而只是去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正如保护大熊猫,不会让我在北京买一套房,但是保护大熊猫,就是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人类生存的发展需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是选择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而告诉人类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人,就是知识分子。
我非常喜欢高晓松在奇葩说的有一期发言,他说国家养你们这些清华北大的人,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而知识分子,不管在哪个时代,他都要成为一个异见者,他们必须把自己设想是为为了提升生命,而他们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自由而产生的非强制性的知识。因此,他们要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而许知远,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他在蜻蜓fm又开了一个新节目《艳遇图书馆》。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是像是在图书馆泡妞。但是实际上,他是在艳遇一本本书和伟大的作者。
在布拉格艳遇米兰昆德拉,在台北艳遇白先勇,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艳遇博尔赫斯。
这个不合时宜的中年男子,又开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节目。
毕竟,按照现在的朝向,应该在杭州艳遇马云,在加利福尼亚艳遇扎克伯格,在苹果艳遇库克才能得到更多的眼球。
第一期里他艳遇的人,是米兰昆德拉,艳遇的书,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我相信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两个的大名,但是说到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提一个词,就是“媚俗”。
“媚俗”来源于对昆德拉书中Kitsch这个词的误译,但是我们现在利用“媚俗”这次词语,依然能够解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社会病。
它指的是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想而追随芸芸大众的心态,而进入的一种平庸的感动。
大众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完全放弃了知识,理性以及道德,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自媒体的总体现象。
我们的许知远之所以成为了一个主流舆论里油腻中年男子,正是因为他说话的不合时宜,他的思考和他的行为,多么的与大众格格不入。
而现在,许知远专门把米拉昆德拉作为他的第一期节目,这种背后的想法也是非常有趣,虽然节目里没有对“媚俗”“刻奇”的强调。但是这种行为,是许知远对自己立场的一种无声的强调。
那就是坚持理性的立场和文艺的精神,用行动表示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异见和价值观。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一种品质,就是不妥协,我们需要这种不妥协的人,虽然他也许说的话,我们不爱听,也许讲的故事,没有让我们像读鸡汤和网络一样获得直接的快感和感动。
但是,他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是有不足之处,让我们知道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种活法。
这个世界上远远不止于我们的眼前,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虽然,像许知远之类的发声者,这种徘徊在主流边缘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到我们听不见,甚至不愿意去听。
我不为这个感到悲哀,因为我无比清楚一件事情,就是这些声音,这些书本的力量,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喧哗声中变得微弱,但是它们永远都不会被消灭,正如许知远说过的一样,在任何时代,其实知识的声音都是弱小的,但是它们有一种时间上的强度,历经千百年都不会消逝,人类的理性和文明的尊严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我,也依然不会避讳在人群中表达自己对许知远的好感,即使这群人都是靠着骂许知远得到十万加的人,因为许知远的立场,也是我的立场。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1865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1865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1865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不是精英)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老徐牧羊谢谢您的支持!!
虽然他总与那些我们这个时代的自媒体所摒弃的“坏词”联系在一起,比如“直男癌”“油腻”“尴尬的公知”。成为了一个不合时宜又被高度消费的符号。
而且不止一次,在我的认识的人,有人会因为提起许知远而变得情绪激动。
有一次,我和几个认识的人在一起吃饭,吃着吃着就聊到了许知远,其中有一个人愤怒的说,许知远是他最讨厌的人之一。
我问他:“为什么我不讨厌许知远。”
他说:“因为你和许知远是同一类人。”
我和许知远的确是同一类人,在这个时代里永远处于尴尬境地的人,我们喜欢的书,是没人看的,我们知道的作家,学者,也是鲜有人知的。
有时候,最多的感受,是孤独,而有时候,我也有过和许知远一样的想法,就是极度怀念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那个诗和理性的黄金时代。
但我和他不一样的是,我怀念那个年代,但我从来不想去占有那个年代。也许是因为我年纪还小,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全在书上,也许是因为我比许知远悲凉的更早。而许知远曾经和那个年代无比的接近,他在那里得到了他为之一生都想要守护的东西,历经风雨后,这种东西也许没有发亮,但是却更坚固。
守护的是什么呢?
理性,知识,热爱,古典,美,还是那股倔强和清高?
诸如理性,知识,艺术,美这些词汇,我想没有人会拒绝,包括这些骂许知远最甚的人。但是他们却拒绝承认许知远的身上有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全部都在直男癌上。
我清楚的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许知远,但是热衷于消费出现在许知远身上的话题。
就像许知远说的那句话,我觉得非常高明,带着偏见看世界,你没有偏见,你就没有看待世界的方式。
看过十三邀俞飞鸿那期的人,应该也看到了这句话,那他们看待许知远的时候,是否也带了偏见呢?
我完全可以敞开了探讨一下这种心态,是为什么呢?无知是一方面,偏见也是一方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知远成了一面镜子。戳破了新媒体时代塑造的新中产和新精英的意识形态谎言。他们刷着知乎,看着微博,一二线城市的新媒体给他们塑造了新城市青年成为一个体面人应该具有的美德,比如直男癌是垃圾,不要做油腻的中年男子等等。
但是许知远这个不合时宜的人出现了,他就这样蓬头垢面的闯进了他们构建自己身份认同的美好乌托邦里,告诉他们,你们不是精英,也不是这个时代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因为你们没有知识,你们忽视传统。你们热捧的知识付费,和终身学习的种种概念,不过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功而已。
而对于文明,你们一无所知。
你们追着最新潮的节目,看着奇葩说里精彩的辩论,你们从这里感觉到了自己比起父辈是更智慧的一代人,但是你们根本不读书,那些所谓的精彩辩论,不过是千年前的哲学家早已讨论烂了的问题。
许知远的出现,形成了这一代人新的身份焦虑,所以,那就不如把许知远高高挂起,成为一个靶子吧。
因此,许知远身上的那些弱点,就成了一个可以被高度消费的符号,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问题,我们消费现象,但是从来不关心背后的逻辑,这让我们的思辨能力越来越退化,只会用情绪来思考问题。
其实,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我们人类能做到远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的耳朵不止能够听到声音,也能够听到沉默。
沉默是金,我们听到了许知远的声音,却没有听到许知远的沉默。
许知远的声音,也许是尴尬的,不合时宜的,但他的沉默,却是理性的,古典的,优雅的。
他是一个承接了西方知识分子传统的中国文人,既有中国文人兼济天下的传统理想,也有西方左派文人的知识立场。
而当我们每次进入一个喧哗浮躁的时期,就会出现一个愤怒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命运最终还是相似的,就是被迅速的边缘化。
被边缘化,被遗忘,被污名化似乎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宿命,这种宿命,叫做流亡。当我们想认真的谈论知识分子的时候,永远避不开的一个词汇。
流亡,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地和身份的丧失,一种心灵和精神的逃亡。
写下《知识分子论》的萨义德,生在巴基斯坦,长在美国,专门把《知识分子的流亡》作为一章做过探讨。二战有大量逃亡纳粹德国的知识分子,近代俄罗斯历史里也有很多被专制迫害而从知识分子精英身份转为流民的人,连我们中国的孔子,也过过如丧家之犬的一样的生活。
然而,比起身体的逃离,精神的流亡才是知识分子的常态。
在这里,流亡不是一个真实的情境,而是一种“隐喻”,一种“心态”。在萨义德的定义里,这些人与社会不合,永远处于一个不能适应的状态,仿佛在这个世界之外,无休止的东奔西走,他们希望这种流亡可以让他们找到一个适于自己居住的家园,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抵达。
八十年代是知识分子逃亡的盛宴,狂欢,先锋,下半身,朦胧诗。而许知远又是一个极度怀念那个时代的人。
他不仅在主流媒体和时代的舆论下成为了一个被边缘化,被排挤的典型,也主动的选择了自己的边缘化。
这是一颗痛苦的果实,但是别扭的知识分子比如许知远,就以这种不乐为荣,因为他们这种对于这个时代近似于消化不良一样的不满意,不仅成为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方式。
正如马东对许知远的评价,你的底色是愤怒,18世纪的英国讽刺文学家斯威夫特,也以“忿愤不乐”作为自己的墓志铭,正是知识分子永远保持的愤怒和不满意的姿态,才会让他们在这种长期的心灵痛苦中,保持自己清醒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但是有人会问,这么做,值吗?
是啊,他们完全可以主动的拥抱世俗,选择成为一个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成功者,即便这样,会让他们亏欠自己在政治和道德上的立场。
有何不可呢?虽然我选择了无视这个世界上哭声,但是我获得了个人的幸福,这不也很好嘛?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和思想给了他们最大的勇气和尊严,这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也奠定了他们人生的方向。
可是,在这个极端追求功利的年代,不会有人理解,只会被人嘲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是功能性的,我学习一个东西,它必须对我有用才行,哲学,历史,文学,可以让我获得人生的财富自由吗?如果不可以,那么我为什么要学习它?
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正是因为有无数不求回报的人建立起来的璀璨人类文明,才让他们有了实现个人成功的土壤。知识分子是自己吃不上饭了才去推翻资本主义吗?马克思恩格斯要帮助无产阶级,难道他们是无产阶级吗?
他们当然不是,他们不去选择那些实现个人财富和地位成功的道路,而只是去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正如保护大熊猫,不会让我在北京买一套房,但是保护大熊猫,就是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人类生存的发展需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是选择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而告诉人类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人,就是知识分子。
我非常喜欢高晓松在奇葩说的有一期发言,他说国家养你们这些清华北大的人,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而知识分子,不管在哪个时代,他都要成为一个异见者,他们必须把自己设想是为为了提升生命,而他们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自由而产生的非强制性的知识。因此,他们要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而许知远,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他在蜻蜓fm又开了一个新节目《艳遇图书馆》。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是像是在图书馆泡妞。但是实际上,他是在艳遇一本本书和伟大的作者。
在布拉格艳遇米兰昆德拉,在台北艳遇白先勇,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艳遇博尔赫斯。
这个不合时宜的中年男子,又开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节目。
毕竟,按照现在的朝向,应该在杭州艳遇马云,在加利福尼亚艳遇扎克伯格,在苹果艳遇库克才能得到更多的眼球。
第一期里他艳遇的人,是米兰昆德拉,艳遇的书,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我相信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两个的大名,但是说到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提一个词,就是“媚俗”。
“媚俗”来源于对昆德拉书中Kitsch这个词的误译,但是我们现在利用“媚俗”这次词语,依然能够解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社会病。
它指的是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想而追随芸芸大众的心态,而进入的一种平庸的感动。
大众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完全放弃了知识,理性以及道德,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自媒体的总体现象。
我们的许知远之所以成为了一个主流舆论里油腻中年男子,正是因为他说话的不合时宜,他的思考和他的行为,多么的与大众格格不入。
而现在,许知远专门把米拉昆德拉作为他的第一期节目,这种背后的想法也是非常有趣,虽然节目里没有对“媚俗”“刻奇”的强调。但是这种行为,是许知远对自己立场的一种无声的强调。
那就是坚持理性的立场和文艺的精神,用行动表示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异见和价值观。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一种品质,就是不妥协,我们需要这种不妥协的人,虽然他也许说的话,我们不爱听,也许讲的故事,没有让我们像读鸡汤和网络一样获得直接的快感和感动。
但是,他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是有不足之处,让我们知道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种活法。
这个世界上远远不止于我们的眼前,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虽然,像许知远之类的发声者,这种徘徊在主流边缘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到我们听不见,甚至不愿意去听。
我不为这个感到悲哀,因为我无比清楚一件事情,就是这些声音,这些书本的力量,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喧哗声中变得微弱,但是它们永远都不会被消灭,正如许知远说过的一样,在任何时代,其实知识的声音都是弱小的,但是它们有一种时间上的强度,历经千百年都不会消逝,人类的理性和文明的尊严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我,也依然不会避讳在人群中表达自己对许知远的好感,即使这群人都是靠着骂许知远得到十万加的人,因为许知远的立场,也是我的立场。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1865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1865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1865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不是精英)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老徐牧羊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