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七、门 3、悬棺崖葬
失落世界的代码 本章字数:4654 失落世界的代码txt下载
隔开几天以后,出发的日子终于挨近,老林带着我和大头顾光明,高童和默默做为借调的考古专业人员一起参与其中,再加上几个083里我们都不太熟悉的生面孔,一行人也算声势浩大。辽宁和内蒙交界地区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几辆车装下了所有人,一大早出发,顺利开进了一个叫做东三沟子的小镇的时候,时间还不到中午。
众人住进了一家安排好的宾馆,不紧不慢地等待。冬季里人烟稀少的辽西小镇,街道格外的清冷,风沙大气温又低得厉害,我们几个索性待在屋里闷了一下午,晚饭后才和当地相关单位碰头见了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他们配合083的前期铺垫工作效率极高,不仅派出了省里考古所研究红山文化权威级别的张教授和他的助理,而且提前备下了一份这次考古的详尽方案,一说到“考古”,我暗暗觉得有些好笑,083几乎每一次都装模作样地以考古为名,事实上却不得已地充当了比盗墓贼破坏还大的角色。
这一次打算“发掘”的地点,是距离东三沟子镇上大概三十几公里远的一处山间峡谷,这一带因为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地方上把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当作了重点,措施十分严谨,当地又没有盗墓的传统,所以盗掘现象基本没有。尤其那里是一处人迹罕至峡谷中高悬崖壁上的墓葬群,附近的村民多数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十几年前才被确认为红山文化遗址的一部分,几乎原封未动。
说起来,“悬棺崖葬”本来是南方部分地区古代民族几千年前的一种古老丧葬习俗,突兀地出现在北方非常罕见,悬棺本身就有诸多的历史之谜,给这次的行程罩上了另外的神秘色彩,听着多少让人有点儿心里发毛。
其实对083来说,眼前把焦点放在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根据当地文考部门的一些发现和记载,红山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另一个原因更直接,就是李蕨他们在那一带频繁的活动,083采用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李蕨希望打草惊蛇让083暴露“门”的位置,而083反过来把目光瞄准了李蕨。
因为这些年一直是只保护不发掘的原则,文物部门现在能提供的资料非常有限,只是说明这种悬棺葬采用了在垂直陡峭的悬崖上,借用天然形成的洞穴和人工开凿两种方式,在洞内安放木棺,至于形成年代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据说早年间当地村民曾经下到其中一个距离崖顶最近的崖洞中,发现了里面存放的一具棺木,但除了不知年代的枯骨外几乎空无一物,这就更加打消了有人盗取这些悬棺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大队人马悉数奔赴现场,一路的荒山野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越野车到达那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一侧就再也开不进去了,剩下的路途只能依靠步行进谷,峡谷中间有一条河,从河床宽度看起来在夏季时水量丰富,现在正值冬天的枯水期,只能断断续续的在河谷里见到冻成了冰的小水洼。沿着河谷前行,谷内的通道时宽时窄,被左右两侧的山遮闭了阳光,虽然有些阴冷,却并不迎合南北的风向,没有刺骨的寒风,身处峡谷中间倒感觉不出有多么严寒难耐。
省里考古所的张教授已经不是第一次到这里实地考察,这次上面派下了发掘的任务,既好奇那些洞壁悬棺里藏着怎样的谜题,又感慨这种发掘无论如何严谨,也会破坏原封不动的历史遗迹,一边走着一边介绍大体情况,言谈里自然流露出矛盾的心态,我心说他要是知道083是专门到处放炸药搞破坏的,那还不得吃了我们。
半个多小时走下来,我不觉有些气喘,身上也微微冒出了一层汗,随着左侧一处高耸巍峨的悬崖渐近,花白了头发的张教授难掩激动,用手远远指着,回头冲我们说道:“前面的崖上就是悬棺葬群,在整个北方,除了山西,这里是唯一的一处。这道峡谷本来叫狼崽子沟,悬棺两侧的山势隐约有双龙对峙的形态,当时根据这个命名为‘双龙岭悬棺’。”
张教授带来的助理叫陈旭,听到张教授兴奋的语气,脸上立刻堆起略带了谄媚的笑容,接口补充着说道:“这还是确认为红山文化遗址以后,由张教授亲自命名的。”
众人都附和着点头,我心里琢磨这名字起的真心不怎么样,忒俗,还不如叫狼崽子沟悬棺耐听。跟随在众人的身后一边仰望一边踱到崖下,一打眼,看到高童不知什么时候又拿出了看风水的罗盘,端在手里正前后比划着,让我有点犯晕。
待到了正下方抬头向上张望,但见刀削斧砍般齐整的悬崖上,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山洞星罗棋布,集中在足有一百多米高的崖壁中间,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按照张教授他们之前的统计,从上到下一共四十八个大大小小的洞穴,估计位置最低的距离我们站的谷底有十几米,最高的崖洞怕是接近上百米了。
现场观察的悬棺群比昨晚碰头时几个人空洞的介绍要直观得多,身处在黑压压直耸的悬崖下会带给人一种渐渐强烈的压迫感,让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低矮渺小的感觉,不知道古人高高悬起棺材是不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敬畏。
张教授和高童这些考古学者虽然都没有亲身参与过悬棺的发掘,却对悬棺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众人借着休息的片刻,你一句我一句地讲起了一些悬棺的常识,算是侧面给我们几个人补上了一课。悬棺在南方地区的分布十分广泛,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在福建的武夷山区,另一处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各地悬棺的年代和采取的葬制又是大相径庭,福建的采用船形棺,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前期,四川僰人却是在整木中挖出的长方形棺,元明时期的占了大多数。
反正在我这样的外行听起来,就是几处悬棺互不相干,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样一种丧葬形式,却你讲你的规矩,我有我的章法,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这种悬棺出现在古代,一定消耗巨大,必然是贵族的消费,没穷人什么事儿。
--834274+c1k7+19098887-->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185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185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185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3、悬棺崖葬)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三闲月影谢谢您的支持!!
众人住进了一家安排好的宾馆,不紧不慢地等待。冬季里人烟稀少的辽西小镇,街道格外的清冷,风沙大气温又低得厉害,我们几个索性待在屋里闷了一下午,晚饭后才和当地相关单位碰头见了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他们配合083的前期铺垫工作效率极高,不仅派出了省里考古所研究红山文化权威级别的张教授和他的助理,而且提前备下了一份这次考古的详尽方案,一说到“考古”,我暗暗觉得有些好笑,083几乎每一次都装模作样地以考古为名,事实上却不得已地充当了比盗墓贼破坏还大的角色。
这一次打算“发掘”的地点,是距离东三沟子镇上大概三十几公里远的一处山间峡谷,这一带因为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地方上把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当作了重点,措施十分严谨,当地又没有盗墓的传统,所以盗掘现象基本没有。尤其那里是一处人迹罕至峡谷中高悬崖壁上的墓葬群,附近的村民多数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十几年前才被确认为红山文化遗址的一部分,几乎原封未动。
说起来,“悬棺崖葬”本来是南方部分地区古代民族几千年前的一种古老丧葬习俗,突兀地出现在北方非常罕见,悬棺本身就有诸多的历史之谜,给这次的行程罩上了另外的神秘色彩,听着多少让人有点儿心里发毛。
其实对083来说,眼前把焦点放在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根据当地文考部门的一些发现和记载,红山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另一个原因更直接,就是李蕨他们在那一带频繁的活动,083采用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李蕨希望打草惊蛇让083暴露“门”的位置,而083反过来把目光瞄准了李蕨。
因为这些年一直是只保护不发掘的原则,文物部门现在能提供的资料非常有限,只是说明这种悬棺葬采用了在垂直陡峭的悬崖上,借用天然形成的洞穴和人工开凿两种方式,在洞内安放木棺,至于形成年代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据说早年间当地村民曾经下到其中一个距离崖顶最近的崖洞中,发现了里面存放的一具棺木,但除了不知年代的枯骨外几乎空无一物,这就更加打消了有人盗取这些悬棺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大队人马悉数奔赴现场,一路的荒山野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越野车到达那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一侧就再也开不进去了,剩下的路途只能依靠步行进谷,峡谷中间有一条河,从河床宽度看起来在夏季时水量丰富,现在正值冬天的枯水期,只能断断续续的在河谷里见到冻成了冰的小水洼。沿着河谷前行,谷内的通道时宽时窄,被左右两侧的山遮闭了阳光,虽然有些阴冷,却并不迎合南北的风向,没有刺骨的寒风,身处峡谷中间倒感觉不出有多么严寒难耐。
省里考古所的张教授已经不是第一次到这里实地考察,这次上面派下了发掘的任务,既好奇那些洞壁悬棺里藏着怎样的谜题,又感慨这种发掘无论如何严谨,也会破坏原封不动的历史遗迹,一边走着一边介绍大体情况,言谈里自然流露出矛盾的心态,我心说他要是知道083是专门到处放炸药搞破坏的,那还不得吃了我们。
半个多小时走下来,我不觉有些气喘,身上也微微冒出了一层汗,随着左侧一处高耸巍峨的悬崖渐近,花白了头发的张教授难掩激动,用手远远指着,回头冲我们说道:“前面的崖上就是悬棺葬群,在整个北方,除了山西,这里是唯一的一处。这道峡谷本来叫狼崽子沟,悬棺两侧的山势隐约有双龙对峙的形态,当时根据这个命名为‘双龙岭悬棺’。”
张教授带来的助理叫陈旭,听到张教授兴奋的语气,脸上立刻堆起略带了谄媚的笑容,接口补充着说道:“这还是确认为红山文化遗址以后,由张教授亲自命名的。”
众人都附和着点头,我心里琢磨这名字起的真心不怎么样,忒俗,还不如叫狼崽子沟悬棺耐听。跟随在众人的身后一边仰望一边踱到崖下,一打眼,看到高童不知什么时候又拿出了看风水的罗盘,端在手里正前后比划着,让我有点犯晕。
待到了正下方抬头向上张望,但见刀削斧砍般齐整的悬崖上,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山洞星罗棋布,集中在足有一百多米高的崖壁中间,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按照张教授他们之前的统计,从上到下一共四十八个大大小小的洞穴,估计位置最低的距离我们站的谷底有十几米,最高的崖洞怕是接近上百米了。
现场观察的悬棺群比昨晚碰头时几个人空洞的介绍要直观得多,身处在黑压压直耸的悬崖下会带给人一种渐渐强烈的压迫感,让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低矮渺小的感觉,不知道古人高高悬起棺材是不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敬畏。
张教授和高童这些考古学者虽然都没有亲身参与过悬棺的发掘,却对悬棺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众人借着休息的片刻,你一句我一句地讲起了一些悬棺的常识,算是侧面给我们几个人补上了一课。悬棺在南方地区的分布十分广泛,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在福建的武夷山区,另一处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各地悬棺的年代和采取的葬制又是大相径庭,福建的采用船形棺,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前期,四川僰人却是在整木中挖出的长方形棺,元明时期的占了大多数。
反正在我这样的外行听起来,就是几处悬棺互不相干,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样一种丧葬形式,却你讲你的规矩,我有我的章法,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这种悬棺出现在古代,一定消耗巨大,必然是贵族的消费,没穷人什么事儿。
--834274+c1k7+19098887-->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1859.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1859/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185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3、悬棺崖葬)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三闲月影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