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而使人欢欣的季节。但此时的北京城里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显得极其哀伤而压抑,尤其是各大衙门,更是如此。
满城官民所以如此,只因为一个老人在此时撒手西去。这个老人的名字,叫杨寓,字士奇!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大明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自建文朝入官以来,历经五朝,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礼部侍郎,可谓是位极人臣。
在他与另两位内阁同僚的共同努力辅佐之下,大明在开国数十年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清明盛世——仁宣之治。当年因为太祖和太宗南征北讨而空虚的国库因此彻底充盈起来,百姓安居乐业,内忧外患一扫而空。
而他,还有另两名内阁同僚杨荣、杨溥更是被后人并称为“三杨内阁”,在后人眼中,此一届内阁是大明两百余年来最是团结与贤达的内阁,比之孝宗时的刘谢李三人的内阁更叫人心向神往,道一句大明第一内阁也不为过。
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历经五朝,为朝廷,为百姓殚精竭虑数十年的老人们终于一个个都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尽头。
四年之前,杨荣病逝,四年之后,轮到了杨士奇。三杨内阁如今只剩下硕果仅存的杨溥独立支撑着这个盛世天下,但后来者却还未出现。谁又能接他们的班呢?
这是如今这盛世大明的疑问,也是天下臣民在知道杨士奇去世后的疑惑,大明在三杨之后将走向何处?
杨士奇的去世震动朝野,不但官民致哀,就是天子也为此辍朝一日,并下旨致哀,随后很快地,就把他死后的哀荣都宣了出来——谥号文贞,赠太师。
京城的三月陷入了一片哀悼中,但也有人对此却颇感兴奋,因为他知道,随着杨士奇的去世,压在自己身上的大山已去其二,只剩一个杨溥也已老迈,自己出头之日已然不远了。
这个人,便是如今大明内廷第一人,天子最为宠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
作为陪伴还是太子时的当今天子长起来的东宫近人,王振在正统帝坐上大位之后便已渐渐在宫中崭露头角。而在经过这几年的蛰伏磨练与苦心经营后,其在皇宫内外的势力更已大得叫人心惊。
不单天子将其倚为亲信左右手,更在朝中有无数党羽为其所用。若非如今朝廷正直之士满布,兼有三杨这样德高望重的前朝老臣镇着局面,只怕这位宦官早借着天子的宠信而攫取诸般大权,早早成为一代权阉了。
但现在,杨士奇死了,一直小心谨慎的王振终于可以一展手脚与抱负,让天下臣民知道自己并不只是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物了!
与大明之前的许多太监不同,王振并非自小入宫。而是在成年之后,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难以有所作为后,才自阉入的宫门。事实上,他身上还有着一个秀才的功名呢。
王振的这点学识要是和后来的司礼监太监相比,其实并算不得什么。但在如今这个时候,处在那些不学无术,多半连字都不认识的同类当中,却很是有鹤立鸡群的感觉的。于是秀才出身的王公公便迅速脱颖而出,不但天子信重,就是宫里大小太监对他也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的。
在这等环境下,王公公的自信心自然就无限膨胀,野心也渐渐大了起来。甚至萌生出要成为和内阁大臣一样的存在,让后世之人赞颂自己功绩的念头。
但王振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身份,也低估了文臣对他们这些人的鄙夷和提防,所以早些年当他刚生出这一想法,还未真正做些什么时,已被三杨为首的群臣集体抵制与压制。
在抱负不得伸张之后,王振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进行发泄。比如用尽各种手段来攫取钱财利益,再比如于朝中不断收买安插自己的人,等待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现在,三杨去二,机会已近在眼前了。
@@@@@
虽然心里对杨士奇的死是很高兴的,甚至巴不得连杨溥这个老不死的也能一并去了。但表面上的功夫却还是得做,所以当杨府立起灵堂,百官前往祭拜时,王振也跟着去了。
不过在从灵堂那边回来之后,王振的脸色就显得极其难看,眉宇间的怨愤之色更是浓得化都化不开。当他带着这一脸的郁愤回到司礼监时,手下的那些太监们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战战兢兢的好不小心。
只有和他关系最亲近的干儿子魏忠在等了片刻后才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干爹,可是那些官儿得罪了您了?”
“哼!这些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咱家早晚有一天要让他们一个个都跪倒在我面前!”喘了一会儿粗气的王振恨恨地说了一句。
“干爹息怒,可别因为这些家伙气坏了自己的身子。他们不过是因为杨士奇死了,所以找咱们撒气呢……”
“可不光是因为这个,那些文官,一直以来就瞧不上咱家这样身子不全之人,怎么都觉着咱们要低他们一头。真是好笑,都是在陛下面前听用的人,他们哪来的底气就认定了咱家会不如他们!”王振显然是憋得久了,此时忍不住就发泄了出来。
“干爹您说的是,要论和陛下的远近他们根本不能和咱们比。就是比能耐,以干爹的大才,连陛下都要叫您一声先生的,怎么也不会比那些个家伙差的!”魏忠忙讨好奉承了一句。
“说到底,还是咱家少了点东西哪……”王振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都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了。不过他也不想想,若没有这一刀子,他根本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
“干爹不必气馁,咱们并不比他们差,老祖宗当初可不就被百官所敬么?到了现在,民间还不时地说着他老人家的好呢。”魏忠口中的老祖宗,便是永乐朝时的著名大太监郑和。
听他提起郑和,王振的眼中露出了欣羡之色:“咱家要求也不高,只要能跟老祖宗当年那般也就心满意足了。你说说,该怎么做才能有此成就?”
这话问得魏忠便是一呆,他一个没什么权势见识的宦官又怎么可能给出答案呢?但好在这也是位颇有灵性的家伙,只一怔间,便已有了说法:“干爹,要照孩儿来说应该就是老祖宗的地位是拿真刀真枪给打出来的。靖难之时,老祖宗可是带过兵的……”
“带兵?”王振听了眼睛陡然就是一亮:“不错!老祖宗所以为百官所敬,除了得太宗皇帝的宠信之外,立下的军功那也是极关键的。听说他的郑姓还是太宗皇帝因为其战功所赐呢。”说到这儿,他眼中的艳羡之色就更浓了,天子赐姓哪,就是寻常官员都得不到的好处,就老祖宗得到了,真希望自己也有这么荣耀的一天哪。
但很快地,这种激动的情绪又冷却了下来:“如今太平盛世,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机会?”
魏忠不敢接话了,因为这事上,他是彻底没有发言权的,只能在一边赔笑。
“哎……只可惜之前因为一时心软,答应了那些鞑子,不然或许还真有机会呢。”沉默了一阵后,王振连连叹息了起来。
他指的就是几月前,蒙人使节向朝廷要求增开榷场一事。当时那些蒙人为了事情能够办成,可是颇下了不少功夫的,作为天子身边人的王振也得了许多好处。也正是因为他在旁说项,此事才得以迅速办成。
而现在,王振却很有些后悔了。倘若自己从中作梗一下,蒙人的要求达不成,或许他们就会与大明刀兵相见了。而到了那时候,自己跟天子请个旨,然后学着老祖宗带兵去把这些鞑子都杀光了,这军功不就到手了么?
王振想的着实不错,但他显然忽略了自身的本事和郑和之间的差距,自以为去了便能取得一场大胜。至于一旦双方开战,会有多少将士会战死沙场,多少无辜百姓会遭灭顶之灾,这一切他就更不会去细想了。
“干爹,提起鞑子,孩儿倒是想起了一件事情。之前有大同总兵呈表为当地的一个县令请功,说是他创出了一种御敌的利器。”魏忠突然提了一句。
“哦?还有这事?去,把那奏表拿来我看。”王振顿时来了兴趣,把手一挥下令道。
魏忠不敢怠慢,片刻之后,就把胡遂的那份请功的文书找了出来。这种与战事无关的从边地送来的奏表,无论是文官还是司礼监其实都不是太在意,所以便迅速被压到了底下,若非魏忠这时候提到,就只能成为一堆废纸了。
而王振在看了这上面的描述后,心里就是一动:“这个叫陆缜的广灵县令倒是有些意思……”不过他也没提什么赏赐的,毕竟陆县令与他没有任何瓜葛,他怎么可能为其出力呢?只是这个小小县令的名字却被他记在了心里。
朝廷内外,没有人知道,一个想法已在王公公的心里滋生出来,而这,将是改变整个大明局面的开始……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08395.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08395/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0839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卷 边地风云 第68章 盛世隐忧)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路人家谢谢您的支持!!
满城官民所以如此,只因为一个老人在此时撒手西去。这个老人的名字,叫杨寓,字士奇!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大明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自建文朝入官以来,历经五朝,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礼部侍郎,可谓是位极人臣。
在他与另两位内阁同僚的共同努力辅佐之下,大明在开国数十年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清明盛世——仁宣之治。当年因为太祖和太宗南征北讨而空虚的国库因此彻底充盈起来,百姓安居乐业,内忧外患一扫而空。
而他,还有另两名内阁同僚杨荣、杨溥更是被后人并称为“三杨内阁”,在后人眼中,此一届内阁是大明两百余年来最是团结与贤达的内阁,比之孝宗时的刘谢李三人的内阁更叫人心向神往,道一句大明第一内阁也不为过。
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历经五朝,为朝廷,为百姓殚精竭虑数十年的老人们终于一个个都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尽头。
四年之前,杨荣病逝,四年之后,轮到了杨士奇。三杨内阁如今只剩下硕果仅存的杨溥独立支撑着这个盛世天下,但后来者却还未出现。谁又能接他们的班呢?
这是如今这盛世大明的疑问,也是天下臣民在知道杨士奇去世后的疑惑,大明在三杨之后将走向何处?
杨士奇的去世震动朝野,不但官民致哀,就是天子也为此辍朝一日,并下旨致哀,随后很快地,就把他死后的哀荣都宣了出来——谥号文贞,赠太师。
京城的三月陷入了一片哀悼中,但也有人对此却颇感兴奋,因为他知道,随着杨士奇的去世,压在自己身上的大山已去其二,只剩一个杨溥也已老迈,自己出头之日已然不远了。
这个人,便是如今大明内廷第一人,天子最为宠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
作为陪伴还是太子时的当今天子长起来的东宫近人,王振在正统帝坐上大位之后便已渐渐在宫中崭露头角。而在经过这几年的蛰伏磨练与苦心经营后,其在皇宫内外的势力更已大得叫人心惊。
不单天子将其倚为亲信左右手,更在朝中有无数党羽为其所用。若非如今朝廷正直之士满布,兼有三杨这样德高望重的前朝老臣镇着局面,只怕这位宦官早借着天子的宠信而攫取诸般大权,早早成为一代权阉了。
但现在,杨士奇死了,一直小心谨慎的王振终于可以一展手脚与抱负,让天下臣民知道自己并不只是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物了!
与大明之前的许多太监不同,王振并非自小入宫。而是在成年之后,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难以有所作为后,才自阉入的宫门。事实上,他身上还有着一个秀才的功名呢。
王振的这点学识要是和后来的司礼监太监相比,其实并算不得什么。但在如今这个时候,处在那些不学无术,多半连字都不认识的同类当中,却很是有鹤立鸡群的感觉的。于是秀才出身的王公公便迅速脱颖而出,不但天子信重,就是宫里大小太监对他也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的。
在这等环境下,王公公的自信心自然就无限膨胀,野心也渐渐大了起来。甚至萌生出要成为和内阁大臣一样的存在,让后世之人赞颂自己功绩的念头。
但王振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身份,也低估了文臣对他们这些人的鄙夷和提防,所以早些年当他刚生出这一想法,还未真正做些什么时,已被三杨为首的群臣集体抵制与压制。
在抱负不得伸张之后,王振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进行发泄。比如用尽各种手段来攫取钱财利益,再比如于朝中不断收买安插自己的人,等待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现在,三杨去二,机会已近在眼前了。
@@@@@
虽然心里对杨士奇的死是很高兴的,甚至巴不得连杨溥这个老不死的也能一并去了。但表面上的功夫却还是得做,所以当杨府立起灵堂,百官前往祭拜时,王振也跟着去了。
不过在从灵堂那边回来之后,王振的脸色就显得极其难看,眉宇间的怨愤之色更是浓得化都化不开。当他带着这一脸的郁愤回到司礼监时,手下的那些太监们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战战兢兢的好不小心。
只有和他关系最亲近的干儿子魏忠在等了片刻后才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干爹,可是那些官儿得罪了您了?”
“哼!这些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咱家早晚有一天要让他们一个个都跪倒在我面前!”喘了一会儿粗气的王振恨恨地说了一句。
“干爹息怒,可别因为这些家伙气坏了自己的身子。他们不过是因为杨士奇死了,所以找咱们撒气呢……”
“可不光是因为这个,那些文官,一直以来就瞧不上咱家这样身子不全之人,怎么都觉着咱们要低他们一头。真是好笑,都是在陛下面前听用的人,他们哪来的底气就认定了咱家会不如他们!”王振显然是憋得久了,此时忍不住就发泄了出来。
“干爹您说的是,要论和陛下的远近他们根本不能和咱们比。就是比能耐,以干爹的大才,连陛下都要叫您一声先生的,怎么也不会比那些个家伙差的!”魏忠忙讨好奉承了一句。
“说到底,还是咱家少了点东西哪……”王振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都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了。不过他也不想想,若没有这一刀子,他根本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
“干爹不必气馁,咱们并不比他们差,老祖宗当初可不就被百官所敬么?到了现在,民间还不时地说着他老人家的好呢。”魏忠口中的老祖宗,便是永乐朝时的著名大太监郑和。
听他提起郑和,王振的眼中露出了欣羡之色:“咱家要求也不高,只要能跟老祖宗当年那般也就心满意足了。你说说,该怎么做才能有此成就?”
这话问得魏忠便是一呆,他一个没什么权势见识的宦官又怎么可能给出答案呢?但好在这也是位颇有灵性的家伙,只一怔间,便已有了说法:“干爹,要照孩儿来说应该就是老祖宗的地位是拿真刀真枪给打出来的。靖难之时,老祖宗可是带过兵的……”
“带兵?”王振听了眼睛陡然就是一亮:“不错!老祖宗所以为百官所敬,除了得太宗皇帝的宠信之外,立下的军功那也是极关键的。听说他的郑姓还是太宗皇帝因为其战功所赐呢。”说到这儿,他眼中的艳羡之色就更浓了,天子赐姓哪,就是寻常官员都得不到的好处,就老祖宗得到了,真希望自己也有这么荣耀的一天哪。
但很快地,这种激动的情绪又冷却了下来:“如今太平盛世,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机会?”
魏忠不敢接话了,因为这事上,他是彻底没有发言权的,只能在一边赔笑。
“哎……只可惜之前因为一时心软,答应了那些鞑子,不然或许还真有机会呢。”沉默了一阵后,王振连连叹息了起来。
他指的就是几月前,蒙人使节向朝廷要求增开榷场一事。当时那些蒙人为了事情能够办成,可是颇下了不少功夫的,作为天子身边人的王振也得了许多好处。也正是因为他在旁说项,此事才得以迅速办成。
而现在,王振却很有些后悔了。倘若自己从中作梗一下,蒙人的要求达不成,或许他们就会与大明刀兵相见了。而到了那时候,自己跟天子请个旨,然后学着老祖宗带兵去把这些鞑子都杀光了,这军功不就到手了么?
王振想的着实不错,但他显然忽略了自身的本事和郑和之间的差距,自以为去了便能取得一场大胜。至于一旦双方开战,会有多少将士会战死沙场,多少无辜百姓会遭灭顶之灾,这一切他就更不会去细想了。
“干爹,提起鞑子,孩儿倒是想起了一件事情。之前有大同总兵呈表为当地的一个县令请功,说是他创出了一种御敌的利器。”魏忠突然提了一句。
“哦?还有这事?去,把那奏表拿来我看。”王振顿时来了兴趣,把手一挥下令道。
魏忠不敢怠慢,片刻之后,就把胡遂的那份请功的文书找了出来。这种与战事无关的从边地送来的奏表,无论是文官还是司礼监其实都不是太在意,所以便迅速被压到了底下,若非魏忠这时候提到,就只能成为一堆废纸了。
而王振在看了这上面的描述后,心里就是一动:“这个叫陆缜的广灵县令倒是有些意思……”不过他也没提什么赏赐的,毕竟陆县令与他没有任何瓜葛,他怎么可能为其出力呢?只是这个小小县令的名字却被他记在了心里。
朝廷内外,没有人知道,一个想法已在王公公的心里滋生出来,而这,将是改变整个大明局面的开始……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08395.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08395/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0839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卷 边地风云 第68章 盛世隐忧)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路人家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