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奠基 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
三国之我是袁术 本章字数:3162 三国之我是袁术txt下载
不要以为古代人很傻。恰恰相反,他们聪明的很,只不过是受到了眼界和时代的限制了而已。
这个时代不推举有执政能力的人而推举孝廉是有道理的。
无论是举孝廉的察举制还是科举制,其实都是为了国家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洗脑。
细想想,举孝廉举的是什么?举的是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
你要想当官,你就得清楚并且做到这四个字。只要你做到这四个字,那么事情就好办了。不管你的管理能力如何,起码保证你的思想是正确的,能够服从中央的管理,那就足够了。
统治者并不关心下面的百姓会如何,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地位。这些被儒家思想洗脑过的官员不管怎么说,造反的可能性都会很低。
只要不造反,脑子没毛病,在地方上任你折腾。只要不闹出什么民怨沸腾、百姓起义之类的,中央根本不会管你。
因为大汉太大了,想要不分裂,就得保证思想的统一以及手底下的人听话。而举孝廉这个制度出色的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使得各地的官员服服帖帖,而且使得大汉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刘备能发家不就靠的是这个吗?整个天下,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知道汉室是正统,都知道什么是忠义。
发明举孝廉这一方法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统一思想,而并非发展国力之类的。
因而这个制度其实在这个时代是十分出色的。形成了十分高尚的社会风气。无数士子乃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忠孝仁义,各种义士、孝子和忠臣层出不穷。
而招贤令的出现,是因为乱世之中,想要夺得天下,缺乏真正有用的人才。
但和以稳妥为主的守天下不同,打天下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守天下是因为认为周围没有有威胁的对手了,自己只要保住这一切就够了。进不进步的无所谓,反正已经独孤求败了。
这就好比考试,你只要能够在所有人中拿到第一就可以了。再多还有意义吗?
当你发现你有基础,不学都能考七八十分,而其他所有人统统不到四十分。那么你就基本没有再学下去的兴趣了,因为累人不说,还没有意义。
没有危机感,怎么会进步?
现在袁术穿越过来可知道什么叫做危机感。
大汉现在能拿八十分,但还有三个能拿七十多分甚至八十分的在西边蹲着呢。
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大汉的实力恐怕连七十分都快没了。
乱世之中,各诸侯追求的是一统天下。因而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招贤令就应运而出。
至于后来的科举,则是隋炀帝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垄断,为了培养和启用寒门而开创的。
其实科举这个东西也很有意思。和包容万物的儒家差不多,科举也是一个包容了举孝廉和招贤令的政策。
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就可以多出一些时政的问题。举出来一群能吏,来治理国家、发展国力。
而等到国家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出一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之类的,举出来一些思想正确的无能之辈,稳定国家。
毕竟在交通、交流不便的古代,要想管理一个偏远的地方,派一个思想正确、能力不足的一把手是最稳妥的。
思想正确保证他不会轻易的反叛和作乱。而能力不足,则保证他就是反叛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愚民政策。明清两朝不就最擅长这一招嘛!用八股取士来愚官,培养出一群忠心的奴仆来巩固皇权。丝毫不在乎这束缚了士子们的思想,而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仔细想想,让一群只懂得应试做题、攻读经书的腐儒来管理地方合适吗?就是他做题做得再好,也只能证明他看经书看得不错,根本看不出实际的执政能力。
所以说不要认为科举就真的那么光鲜亮丽。除了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从本质上来说,他就是把举孝廉和招贤令结合起来,然后蒙上了一层更加好看的外皮罢了。
真正能够做到唯才是举的还真不多。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科举的细分。
比如说清朝,满人和汉人分开来进行科举,百姓和官员分开来进行科举等。
为什么?因为满人比看书比不过汉人,官员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更大的机会。
察举制和科举制本质上都是为了稳固统治,猫腻都不少。不过后者有利于统治者和寒门子弟,也更加成熟而已。
儒家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正统思想?就是因为包容万物。诸子百家你都能包容起来。科举和儒家差不多,也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表面上看起来是唯才是举,多么高大上、名正言顺,实际上选什么人还不是跟着皇帝的心思走?
就跟儒家是一个道理。太平盛世就宣扬孝义,国家危难就儒表法里。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认为适合汉人生存的地方就只有这么大。
北方是草原,东方是大海,西方多戈壁,南方烟瘴之地。
就算知道在更加遥远的西方也有不少强大的国家和适合生活的环境,那又如何?太远了啊!
汉天子根本管理不了这么大的地盘,又不愿意将这些地方封给其他人,以免引起像周朝后期那种主弱仆强的情况。
在汉天子看来,将这些地方打下来,分封出去也没什么用。毕竟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大汉的,有威胁的都被搞死了。
像北匈奴,跳了一阵子,结果呢?被大汉一路追到了欧洲。就是这样仓皇逃窜、元气大伤的北匈奴,顺手还击败了罗马帝国。
你让汉天子如何能够不自信?天下无可战之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将这些地方分封出去,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呢!
论起权谋和发展,谁能比得过汉人?说不定分封出去过个几十年就会变成一个大敌。
如果说攻打异族的话,全国上下都会万众一心。但如果是同样汉人统治的国家,那就说不好了。
自己人打架,不说别的,投敌之类的没毛病。汉末的张辽、姜维投敌,结果呢?毛事没有。因为所谓的忠,最大的概念是忠于民族和国家,其次才是忠于自己的主公。
只要你不做的太过分,就没人能说你什么。刘备多次寄人篱下,认人为主,不也是依旧有仁义之名吗?
唯有吕布比较惨,同时违背了忠孝这两个普世价值,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所以说名声才会臭大街。
汉人之间的内斗要比和异族的战斗要麻烦和艰难的多。最大的大义就是汉人,其他的都可以掩盖。
比如说你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诸侯讨董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再比如说你可以说天子昏庸无能,扶持一个姓刘的傀儡。
这些事都好商量,唯有民族大义一点都不能商量。
西汉的李陵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就算你是假意投敌,投降了匈奴。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假意投敌,不管你之前再战功赫赫,只要有一条事实:你投降了异族,而且攻打了大汉。(后面这条可能是当时汉武帝误会了李陵)
结果没得说,夷灭三族。
或许这其中有许多的猫腻,但结果就是这么残忍。你敢投奔异族,就要做好承担万世骂名、永世不得翻身的准备。
一般人谁敢这么做啊?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就是,名声和家族传承最重要,比之性命都要重要。
无论家里再穷,就算只剩下一个值钱的东西了,只要父母死了,就必须把这件贵重的东西陪葬。
宁愿自己饿死,也得让先人死的风光一点。这种以名声和忠孝仁义为普世价值的思想,在袁术看来虽然有些跑偏,但总体来说非常优秀。
也不知道后世的物欲横流和利益至上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落后。
起码在袁术看来,这个时代的人,节操满满。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0420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0420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0420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长不大的肥猫谢谢您的支持!!
这个时代不推举有执政能力的人而推举孝廉是有道理的。
无论是举孝廉的察举制还是科举制,其实都是为了国家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洗脑。
细想想,举孝廉举的是什么?举的是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
你要想当官,你就得清楚并且做到这四个字。只要你做到这四个字,那么事情就好办了。不管你的管理能力如何,起码保证你的思想是正确的,能够服从中央的管理,那就足够了。
统治者并不关心下面的百姓会如何,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地位。这些被儒家思想洗脑过的官员不管怎么说,造反的可能性都会很低。
只要不造反,脑子没毛病,在地方上任你折腾。只要不闹出什么民怨沸腾、百姓起义之类的,中央根本不会管你。
因为大汉太大了,想要不分裂,就得保证思想的统一以及手底下的人听话。而举孝廉这个制度出色的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使得各地的官员服服帖帖,而且使得大汉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刘备能发家不就靠的是这个吗?整个天下,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知道汉室是正统,都知道什么是忠义。
发明举孝廉这一方法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统一思想,而并非发展国力之类的。
因而这个制度其实在这个时代是十分出色的。形成了十分高尚的社会风气。无数士子乃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忠孝仁义,各种义士、孝子和忠臣层出不穷。
而招贤令的出现,是因为乱世之中,想要夺得天下,缺乏真正有用的人才。
但和以稳妥为主的守天下不同,打天下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守天下是因为认为周围没有有威胁的对手了,自己只要保住这一切就够了。进不进步的无所谓,反正已经独孤求败了。
这就好比考试,你只要能够在所有人中拿到第一就可以了。再多还有意义吗?
当你发现你有基础,不学都能考七八十分,而其他所有人统统不到四十分。那么你就基本没有再学下去的兴趣了,因为累人不说,还没有意义。
没有危机感,怎么会进步?
现在袁术穿越过来可知道什么叫做危机感。
大汉现在能拿八十分,但还有三个能拿七十多分甚至八十分的在西边蹲着呢。
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大汉的实力恐怕连七十分都快没了。
乱世之中,各诸侯追求的是一统天下。因而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招贤令就应运而出。
至于后来的科举,则是隋炀帝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垄断,为了培养和启用寒门而开创的。
其实科举这个东西也很有意思。和包容万物的儒家差不多,科举也是一个包容了举孝廉和招贤令的政策。
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就可以多出一些时政的问题。举出来一群能吏,来治理国家、发展国力。
而等到国家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出一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之类的,举出来一些思想正确的无能之辈,稳定国家。
毕竟在交通、交流不便的古代,要想管理一个偏远的地方,派一个思想正确、能力不足的一把手是最稳妥的。
思想正确保证他不会轻易的反叛和作乱。而能力不足,则保证他就是反叛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愚民政策。明清两朝不就最擅长这一招嘛!用八股取士来愚官,培养出一群忠心的奴仆来巩固皇权。丝毫不在乎这束缚了士子们的思想,而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仔细想想,让一群只懂得应试做题、攻读经书的腐儒来管理地方合适吗?就是他做题做得再好,也只能证明他看经书看得不错,根本看不出实际的执政能力。
所以说不要认为科举就真的那么光鲜亮丽。除了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从本质上来说,他就是把举孝廉和招贤令结合起来,然后蒙上了一层更加好看的外皮罢了。
真正能够做到唯才是举的还真不多。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科举的细分。
比如说清朝,满人和汉人分开来进行科举,百姓和官员分开来进行科举等。
为什么?因为满人比看书比不过汉人,官员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更大的机会。
察举制和科举制本质上都是为了稳固统治,猫腻都不少。不过后者有利于统治者和寒门子弟,也更加成熟而已。
儒家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正统思想?就是因为包容万物。诸子百家你都能包容起来。科举和儒家差不多,也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表面上看起来是唯才是举,多么高大上、名正言顺,实际上选什么人还不是跟着皇帝的心思走?
就跟儒家是一个道理。太平盛世就宣扬孝义,国家危难就儒表法里。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认为适合汉人生存的地方就只有这么大。
北方是草原,东方是大海,西方多戈壁,南方烟瘴之地。
就算知道在更加遥远的西方也有不少强大的国家和适合生活的环境,那又如何?太远了啊!
汉天子根本管理不了这么大的地盘,又不愿意将这些地方封给其他人,以免引起像周朝后期那种主弱仆强的情况。
在汉天子看来,将这些地方打下来,分封出去也没什么用。毕竟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大汉的,有威胁的都被搞死了。
像北匈奴,跳了一阵子,结果呢?被大汉一路追到了欧洲。就是这样仓皇逃窜、元气大伤的北匈奴,顺手还击败了罗马帝国。
你让汉天子如何能够不自信?天下无可战之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将这些地方分封出去,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呢!
论起权谋和发展,谁能比得过汉人?说不定分封出去过个几十年就会变成一个大敌。
如果说攻打异族的话,全国上下都会万众一心。但如果是同样汉人统治的国家,那就说不好了。
自己人打架,不说别的,投敌之类的没毛病。汉末的张辽、姜维投敌,结果呢?毛事没有。因为所谓的忠,最大的概念是忠于民族和国家,其次才是忠于自己的主公。
只要你不做的太过分,就没人能说你什么。刘备多次寄人篱下,认人为主,不也是依旧有仁义之名吗?
唯有吕布比较惨,同时违背了忠孝这两个普世价值,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所以说名声才会臭大街。
汉人之间的内斗要比和异族的战斗要麻烦和艰难的多。最大的大义就是汉人,其他的都可以掩盖。
比如说你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诸侯讨董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再比如说你可以说天子昏庸无能,扶持一个姓刘的傀儡。
这些事都好商量,唯有民族大义一点都不能商量。
西汉的李陵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就算你是假意投敌,投降了匈奴。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假意投敌,不管你之前再战功赫赫,只要有一条事实:你投降了异族,而且攻打了大汉。(后面这条可能是当时汉武帝误会了李陵)
结果没得说,夷灭三族。
或许这其中有许多的猫腻,但结果就是这么残忍。你敢投奔异族,就要做好承担万世骂名、永世不得翻身的准备。
一般人谁敢这么做啊?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就是,名声和家族传承最重要,比之性命都要重要。
无论家里再穷,就算只剩下一个值钱的东西了,只要父母死了,就必须把这件贵重的东西陪葬。
宁愿自己饿死,也得让先人死的风光一点。这种以名声和忠孝仁义为普世价值的思想,在袁术看来虽然有些跑偏,但总体来说非常优秀。
也不知道后世的物欲横流和利益至上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落后。
起码在袁术看来,这个时代的人,节操满满。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04202.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04202/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0420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长不大的肥猫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