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qiqixs.net
镇守南京正将、地然星混世魔王、操江右佥都御史熊明遇,位列《东林点将录》第101位。
没有良臣,十多年后,吏部尚书王绍徽帮魏忠贤给东林党来了个大总结,王尚书仿梁山群盗给历年东林党人定了个座次,熊明遇便是其中的南京正将。
说到《东林点将录》这本书,那真是赫赫有名,在史书上的名声绝不亚于《三朝要典》。
前世时,良臣看过这本书,对其中一百零八好汉们也算了解一半。可惜,熊明遇是他没有了解的那一半。原因是这位熊正将在天启年间只能算是个东林喽罗,扛不了大梁,也摇不了大旗,没有杨涟、左光斗等人出名。
此君威风是在崇祯年间,做过南京的尚书,也做过北京的尚书,还为督师平过登莱李九成和孔友德的叛乱。不过,他老人家这次平叛结果实在是叫人不敢恭维,不仅叫叛军把个登莱祸害成白地,还叫叛军抢了大量军械悠悠然的出海投了满州,从而令得清军的火器部队得以正规化,并且能够自力更生。
不是敌军太能打,实是我军领导太无能。
登莱平叛,随便换成哪位,都不会做的比熊明遇更差。
登莱之战,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果,可能都不那么显眼。但是历史证明,登莱之战,才是所谓“明亡清兴”的关键原因。
此战,没有对当时的明清战局产生什么深远影响,但却对人心产生了影响。
“三顺王”的出现,第一次让明朝的文武们知道,“大清”是重视他们的。
而最终消灭明朝的,不是满州的八旗勇士们,而是以“三顺王”为首的明朝降将们。
这些人,是从熊明遇手中跑掉的。
因为无能,熊明遇后来叫崇祯给解任回家,甲申国变后,这位正将大人很幸运的去世了。
…………
无数事实证明,不能忽视小人物,不能只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声显赫的大人物身上,这样会容易吃亏的。
良臣就这么吃了亏,他不了解熊明遇的底细,因而被架上了火盆。
如果他知道熊明遇是东林党人,那打死他也不会跟对方去建州的。
这倒不是说东林党一无是处,没有一个能人,全党上下都是废物。而是,东林党上下连同外围组织,全是废物。
用后世的话说,都是猪队友。
良臣觉得自己已经够猪的了,所以要知道自己的队友比自己还要猪,那他还不如自己打野去呢。
熊明遇的底牌很硬,其本身官职兵科给事中就是科道清流中的显贵,位卑权大,不但可以封还内阁的公文,甚至还能直接驳还皇帝的圣旨。但这些相比他身后的兵部尚书李化龙,又不值一提了。
李化龙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从杨镐的表现就能看出。
原先,拍着胸脯力保魏良臣没事,也不可能让他去建州的杨镐,在熊明遇搬出李化龙来后,他屁都没放出一句,转头就劝良臣不妨去建州看看。
当时,魏良臣内心深深的哀嚎:做人,还是要靠自己。
杨镐屁股歪了,指望不了他。
李成梁不但屁股是歪的,心都是黑的。
熊明遇对良臣的态度倒还算可以,并没有因为魏良臣只是个杂流出身,而对他太过鄙夷,大呼小作什么,反而还算谦虚有礼,这让不知其底细的魏良臣颇有好感。
只是,有好感归有好感,事关性命的事,总得慎重。
慎重考虑的结果,当然是不去了。良臣暗下决心,等夜半三分就从驿站狂奔而出,然后头也不回奔京师。
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已经无心思去考虑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命要没了,想再多又有狗屁用。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魏良臣想到的事情,别人也想好了。
还没夜半三分呢,驿站外就来了一队明军,说是奉都司之命前来护送察访使去建州。
这个察访使当然不是魏良臣,而是熊明遇。
辽东巡按是熊廷弼,其任上不足一年,又是楚党的人,熊明遇却是东林党的人,因而若想熊明遇出任辽东巡按解决魏良臣,进而牵连司礼太监金忠,程序上会很麻烦,要打的口水仗也太多。
事情紧急,容不得耽搁,因而顾宪成、李三才给京中的邹元标等党人指示,由邹元标出面说动兵部尚书李化龙,在其职限范围内临时给出一个建州左右卫察访的差遣。
因为高淮的事,建州右卫都督奴尔哈赤据兵讨款,此事虽一直由辽东都司处置,且皇帝派杨镐为钦差出关调查,但毕竟事关边境安危,兵部自不可能不闻不问。
万一辽东方面处置不当,建州真的作乱,兵部势必要调动大军进行镇压。因而,堂官李化龙有必要详细了解建州讨款的具体情况,及建州方面的军事力量,从而可以早做准备,李化龙同意派给事中熊明遇以察访名义前往辽东。
李化龙显然也是对辽东都司,对李成梁不太信任,要不然也不会派人前往辽东。只是,他不知道,这件事从头到尾,他还是被东林党利用了一下。不过,这是阳谋,就算他知道,也说不出什么。毕竟,边乱是事实,此事牵涉兵部也是事实。
熊明遇是在抵达锦州后得知奴尔哈赤子洪太主一行被魏良臣误杀之事的,尔后便快马加鞭赶到沈阳。连李成梁那里都没拜会,就直接去了驿馆,以察访使的名义要求魏良臣这个副使马上同他前往建州,查清讨款及误杀一事。
这个要求当然让魏良臣觉得来的是个催命鬼了。
魏良臣坐在房中焦虑不安,那心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难受急了。
外面的兵马明为护送,实际就是监视,根本就是防他魏舍人屁股一拍闪人的。
良臣无奈,只好再去找杨镐,希望这位便宜老师能够帮自己顶一顶,至少拖个几天,等京师弹劾李成梁的风潮起来后,再作定夺。
杨镐很为难啊,真的很为难,熊明遇这个兵科给事中他当然不放在眼里,可是人背后的李化龙却是他得罪不起的。
论资历,他万历八年中进士的时候,人李化龙就是南京右通政使了。他做援朝军务经略的时候,人李化龙就是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的封疆大臣了。
所以,这件事,杨镐真的没法替魏良臣撑腰。他好不容易有了起复机会,实在是不敢冒着得罪李化龙的风险硬撑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
好在,杨镐还是替魏良臣考虑的很周到,将自己钦差卫队的仪仗和名义都给了学生。同时,还让尚伯芝率兵和他一起去。总之,无论如何是要确保他的安全的。
一听尚伯芝带兵和自己一起去,良臣眼睛珠子顿时转了转,然后以一幅悲呛的口吻对杨镐说道:“既然此事因学生而起,那学生便亲赴建州,只消能为朝廷,能为陛下,能为老师分忧,学生个人安危便置之度外好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话说的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难得,难得啊!”杨镐很是欣赏。
还好他没问这句话到底是魏良臣说的,还是哪位贤人说的,要不然良臣很难回答啊,总不能说这话是司马迁说的吧。
良臣终究还是上路了。
除了他自己的卫队,尚伯芝奉杨镐之命带了三百兵马护送于他,这三百兵良臣看在眼里,很是羡慕,因为都是一等一的战兵,精气神连同军械装备,俱是精锐。
熊明遇自己没多少随从,拢共不过几人,因而见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竟然这么大排场,一时有些不岔。不过想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便暗笑一声,不去计较。
从沈阳去建州,单程不过七天。
这几天,良臣表现的非常棒,用当世话来说,那就是十足的好汉。
用成语来形容,就是谈笑风生。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0015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0015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0015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六十四章 好汉去建州)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傲骨铁心谢谢您的支持!!
没有良臣,十多年后,吏部尚书王绍徽帮魏忠贤给东林党来了个大总结,王尚书仿梁山群盗给历年东林党人定了个座次,熊明遇便是其中的南京正将。
说到《东林点将录》这本书,那真是赫赫有名,在史书上的名声绝不亚于《三朝要典》。
前世时,良臣看过这本书,对其中一百零八好汉们也算了解一半。可惜,熊明遇是他没有了解的那一半。原因是这位熊正将在天启年间只能算是个东林喽罗,扛不了大梁,也摇不了大旗,没有杨涟、左光斗等人出名。
此君威风是在崇祯年间,做过南京的尚书,也做过北京的尚书,还为督师平过登莱李九成和孔友德的叛乱。不过,他老人家这次平叛结果实在是叫人不敢恭维,不仅叫叛军把个登莱祸害成白地,还叫叛军抢了大量军械悠悠然的出海投了满州,从而令得清军的火器部队得以正规化,并且能够自力更生。
不是敌军太能打,实是我军领导太无能。
登莱平叛,随便换成哪位,都不会做的比熊明遇更差。
登莱之战,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果,可能都不那么显眼。但是历史证明,登莱之战,才是所谓“明亡清兴”的关键原因。
此战,没有对当时的明清战局产生什么深远影响,但却对人心产生了影响。
“三顺王”的出现,第一次让明朝的文武们知道,“大清”是重视他们的。
而最终消灭明朝的,不是满州的八旗勇士们,而是以“三顺王”为首的明朝降将们。
这些人,是从熊明遇手中跑掉的。
因为无能,熊明遇后来叫崇祯给解任回家,甲申国变后,这位正将大人很幸运的去世了。
…………
无数事实证明,不能忽视小人物,不能只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声显赫的大人物身上,这样会容易吃亏的。
良臣就这么吃了亏,他不了解熊明遇的底细,因而被架上了火盆。
如果他知道熊明遇是东林党人,那打死他也不会跟对方去建州的。
这倒不是说东林党一无是处,没有一个能人,全党上下都是废物。而是,东林党上下连同外围组织,全是废物。
用后世的话说,都是猪队友。
良臣觉得自己已经够猪的了,所以要知道自己的队友比自己还要猪,那他还不如自己打野去呢。
熊明遇的底牌很硬,其本身官职兵科给事中就是科道清流中的显贵,位卑权大,不但可以封还内阁的公文,甚至还能直接驳还皇帝的圣旨。但这些相比他身后的兵部尚书李化龙,又不值一提了。
李化龙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从杨镐的表现就能看出。
原先,拍着胸脯力保魏良臣没事,也不可能让他去建州的杨镐,在熊明遇搬出李化龙来后,他屁都没放出一句,转头就劝良臣不妨去建州看看。
当时,魏良臣内心深深的哀嚎:做人,还是要靠自己。
杨镐屁股歪了,指望不了他。
李成梁不但屁股是歪的,心都是黑的。
熊明遇对良臣的态度倒还算可以,并没有因为魏良臣只是个杂流出身,而对他太过鄙夷,大呼小作什么,反而还算谦虚有礼,这让不知其底细的魏良臣颇有好感。
只是,有好感归有好感,事关性命的事,总得慎重。
慎重考虑的结果,当然是不去了。良臣暗下决心,等夜半三分就从驿站狂奔而出,然后头也不回奔京师。
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已经无心思去考虑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命要没了,想再多又有狗屁用。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魏良臣想到的事情,别人也想好了。
还没夜半三分呢,驿站外就来了一队明军,说是奉都司之命前来护送察访使去建州。
这个察访使当然不是魏良臣,而是熊明遇。
辽东巡按是熊廷弼,其任上不足一年,又是楚党的人,熊明遇却是东林党的人,因而若想熊明遇出任辽东巡按解决魏良臣,进而牵连司礼太监金忠,程序上会很麻烦,要打的口水仗也太多。
事情紧急,容不得耽搁,因而顾宪成、李三才给京中的邹元标等党人指示,由邹元标出面说动兵部尚书李化龙,在其职限范围内临时给出一个建州左右卫察访的差遣。
因为高淮的事,建州右卫都督奴尔哈赤据兵讨款,此事虽一直由辽东都司处置,且皇帝派杨镐为钦差出关调查,但毕竟事关边境安危,兵部自不可能不闻不问。
万一辽东方面处置不当,建州真的作乱,兵部势必要调动大军进行镇压。因而,堂官李化龙有必要详细了解建州讨款的具体情况,及建州方面的军事力量,从而可以早做准备,李化龙同意派给事中熊明遇以察访名义前往辽东。
李化龙显然也是对辽东都司,对李成梁不太信任,要不然也不会派人前往辽东。只是,他不知道,这件事从头到尾,他还是被东林党利用了一下。不过,这是阳谋,就算他知道,也说不出什么。毕竟,边乱是事实,此事牵涉兵部也是事实。
熊明遇是在抵达锦州后得知奴尔哈赤子洪太主一行被魏良臣误杀之事的,尔后便快马加鞭赶到沈阳。连李成梁那里都没拜会,就直接去了驿馆,以察访使的名义要求魏良臣这个副使马上同他前往建州,查清讨款及误杀一事。
这个要求当然让魏良臣觉得来的是个催命鬼了。
魏良臣坐在房中焦虑不安,那心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难受急了。
外面的兵马明为护送,实际就是监视,根本就是防他魏舍人屁股一拍闪人的。
良臣无奈,只好再去找杨镐,希望这位便宜老师能够帮自己顶一顶,至少拖个几天,等京师弹劾李成梁的风潮起来后,再作定夺。
杨镐很为难啊,真的很为难,熊明遇这个兵科给事中他当然不放在眼里,可是人背后的李化龙却是他得罪不起的。
论资历,他万历八年中进士的时候,人李化龙就是南京右通政使了。他做援朝军务经略的时候,人李化龙就是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的封疆大臣了。
所以,这件事,杨镐真的没法替魏良臣撑腰。他好不容易有了起复机会,实在是不敢冒着得罪李化龙的风险硬撑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
好在,杨镐还是替魏良臣考虑的很周到,将自己钦差卫队的仪仗和名义都给了学生。同时,还让尚伯芝率兵和他一起去。总之,无论如何是要确保他的安全的。
一听尚伯芝带兵和自己一起去,良臣眼睛珠子顿时转了转,然后以一幅悲呛的口吻对杨镐说道:“既然此事因学生而起,那学生便亲赴建州,只消能为朝廷,能为陛下,能为老师分忧,学生个人安危便置之度外好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话说的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难得,难得啊!”杨镐很是欣赏。
还好他没问这句话到底是魏良臣说的,还是哪位贤人说的,要不然良臣很难回答啊,总不能说这话是司马迁说的吧。
良臣终究还是上路了。
除了他自己的卫队,尚伯芝奉杨镐之命带了三百兵马护送于他,这三百兵良臣看在眼里,很是羡慕,因为都是一等一的战兵,精气神连同军械装备,俱是精锐。
熊明遇自己没多少随从,拢共不过几人,因而见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竟然这么大排场,一时有些不岔。不过想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便暗笑一声,不去计较。
从沈阳去建州,单程不过七天。
这几天,良臣表现的非常棒,用当世话来说,那就是十足的好汉。
用成语来形容,就是谈笑风生。
txt下载地址:http://www.qiqixs.net/txt/xiazai10015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qiqixs.net/100150/
发表书评:http://www.qiqixs.net/book/10015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六十四章 好汉去建州)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傲骨铁心谢谢您的支持!!